語文教學傳統與創新的再認識——評《米羅斯的維納斯》一課
音樂《少女的祈禱》導入;然后明確了本節的三點教學目標,分小組朗讀課文(每組讀兩段),并用筆畫出難懂的句子;接下來就進入對課文文本的解讀過程,師生共同討論了四個問題;再是請同學們提出有哪些不懂的句子,教師提出幾個重要語句,大家討論、明確;在歸納總結全文之后,教師的教學進入了拓展階段,教師展示了一幅龍的圖片、一張電影《亂世佳人》的劇照、一張舞蹈“千手觀音”的照片,讓同學們談談殘缺美在其他藝術表現形式中的魅力。課堂在教師布置課外閱讀作業的時候結束。該老師充分考慮到了這堂課是一節公開課。因此,在一些地方力圖展示其課堂教學的創新之處,在某種程度上也體現了“新課標”的一些理念,更是運用了最流行的多媒體輔助教學。有創設情景的環節,有朗讀課文的環節,有師生討論的環節,也有拓展提高的環節。應該說,這與我看到的其他青年(工作沒幾年)教師的課大同小異。
但是,我在聽完這堂課的時候,總覺得不對味兒。難道,青年教師的課就是這樣體現創新的嗎?難道,新形勢下的語文課就是這樣嗎?難道,我們就不該對傳統的語文教學形式有所繼承嗎?難道,我們就不該對如火如荼的進行著的各種語文教學模式有所揚棄嗎?
這些課反映了一個問題,就是語文課到底姓什么?
新課程倡導學科間的融合,強調閱讀的拓展,這是和時代的需求,社會發展相一致的。我們是要走出小語文的圈子,樹立大學科、大語文的觀念。但是,語文姓語名文,能否把握好語文的性質是語文教學的關鍵所在。把語文課上得像語文課,就是要還語文的本體特征。語文教學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去體驗、去發現、去感悟語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語文課性質的核心應該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工具性”著眼于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的實踐性特點,“人文性”著眼于語文課程對于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如果脫離了課文的語言文字去融合,去拓展,那么語文課就不是語文課了。
比如,這堂課的開始是播放音樂《少女的祈禱》,并且請同學們說說欣賞之后的體會。教師的本意是想從欣賞藝術而產生的美感進入課文,激發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營造一個好的課堂氣氛。但殊不知,這樣做只能讓人覺得牽強。讓學生回答聽了這段音樂的感受,這樣的問題缺少目的性,使學生不知所云,無法猜測教師這樣問的意旨。實際上沒有學生順著教師的思路回答,有的說“感覺很輕松”,有的說“想起了童年”,等等。這樣的導入只會分散學生的注意,更重要的是失去了語文的根本:語言文字。其實,教師完全可以用一段精彩的話或展示一段文字導入課文,簡單、迅速、目標明確的進入課文。
再如,教學的拓展部分,教師展示了好幾幅圖片來說明殘缺美的無窮魅力,但卻使學生在不斷展示的紛繁圖片中淹沒了對問題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