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影視作品走進小說閱讀的課堂
語文教材中的小說,有很多都改編成了電影電視,合理的利用這些影像資料,使小說閱讀教學與電影電視的欣賞結合起來,將語言藝術與視覺藝術有機的結合起來,這對培養(yǎng)高中學生的閱讀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小說是語言藝術,與電影這種視覺藝術有密切的聯(lián)系,但又有所區(qū)別。小說構成的要素是人物、情節(jié)和環(huán)境,大部分小說是人物的活動來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的,情節(jié)往往體現(xiàn)人物性格形成、發(fā)展的過程,環(huán)境是人物存在的背景,為小說提供時間和空間的范圍。電影電視是一種綜合藝術,它首先以演員的表演來展示故事情節(jié),融合了文學,美術、音樂、繪畫、攝影等藝術的特點。并且電影電視語言具有畫面形象的確定性,而小說作為一種用文字描繪出來的文學形象,不管如何細致、具體,但它在讀者心目中仍然是不十分確定的,讀者引發(fā)的想象,可以說是各種各樣的。如《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寶玉、寶釵等人物,盡管作者以精妙的文學語言,把她們刻畫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但在讀者腦海里,卻都是各自根據(jù)作者的描寫所想象出來的。假如這些讀者懂得繪畫,各自用畫筆把他們畫出來,那一定是各不相同,至少是不完全相同的。這也就是我們在文學欣賞中經(jīng)常所說的“有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要注意區(qū)分語言藝術與影視藝術的不同,應該注意不能以影視欣賞來代替語言藝術的欣賞。因為當今的青少年他們本身都是在形象藝術中長大的,如果過分的強調(diào)影視的欣賞,那么就會淡化語言藝術的欣賞,這就不能達到語言藝術欣賞的目的,在語文教學中解讀文本是關鍵,即要以影視作品作為閱讀的遷移和深化,不能讓學生過分的依賴電影電視的趣味性,而放松了對小說語言的解讀。
其一,先解讀文本,再欣賞電影電視,以此作為一種欣賞的延伸,加深對小說的理解。如在研讀小說《祝福》的環(huán)境描寫時,作者把祥林嫂的悲劇置于“魯鎮(zhèn)”這個“舞臺”上來演繹,“魯鎮(zhèn)”是一個怎樣的地方,在那里表現(xiàn)出怎樣的事態(tài)風情?在小說的第1——2自然段對這一地方進行了描寫,是一個封閉式的社會,許多傳統(tǒng)習俗、封建觀念、男尊女卑等封建等級關系在魯鎮(zhèn)的人與人之間被異常嚴格地遵守著。如,當“我”離開五年之后重回魯鎮(zhèn)時,最強烈的感覺是一切“都沒有什么大的改變”,“準備福禮”的是女人,而“拜的卻只限于男人”。另外魯鎮(zhèn)彌漫著濃厚的迷信氣氛,“魯鎮(zhèn)年終的大典,致敬盡禮,迎接福神,拜求來年一年中好運氣”,人們美好愿望寄托在對神的乞求上。學生在閱讀這一部分時,由于年代的相隔,對語言所描寫的環(huán)境畢竟很陌生,但是通過電影《祝福》的欣賞,對魯鎮(zhèn)的環(huán)境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這里人物的語言、裝束、話語以及風土人情等等,都有了形象的認識。再如在欣賞小說《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時,學生先閱讀小說,對小說所反映的杜十娘這樣一位鮮活的*女形象有了了解,她敢愛敢恨,為愛情舍棄一切,讀完小說后再去欣賞潘紅演的杜十娘,對小說的主題意義又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對李巖這樣一個忘恩負義的花花公子的形象也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如在引導學生閱讀欣賞了小說《智取生辰綱》后,再看電視《水滸》連續(xù)劇,讓學生將楊志、林沖、魯智深三個形象進行比較,從中看出三個人物的遭遇、思想意識和解級出身上都不同,也就是他們的出身不同那么他們的立身行事也就不同,從中也可看出作者在塑造人物時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