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ǖe、er教學后記
本課的教學設計內容比較多,設計面比較廣,從復習復韻母、整體認讀音節入手,引出特別韻母er的教學,再通過對比練習、組詞練習等環節,使得讀的教學比較扎實、有效。可是在學習兒歌、認識生字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讀得熱熱鬧鬧,說得有板有眼,但單獨識字時,又有許多小朋友卡了殼。
分析原因,可能是:
1、識字過程的設計缺乏趣味性。如果能結合學生的興趣重新設計,學生的體驗會更深,認字的效果會更好。可以這樣試試:請大家拼讀“dié”,“你們會疊什么?”以此引出句子“課后,大家一起疊飛機、做貼畫、捏泥娃娃,有趣極了。”在這里我覺得把拼音、句子還有生字教學整合起來效果會比較好的。再由疊飛機引出“飛機”這兩個生字的教學,先問學生“你看見過飛機嗎?飛機是什么樣子的?”接著請大家自己到課本上找,小朋友除了疊飛機,還做了什么?在找的過程中其實在培養孩子自己閱讀句子的能力。接著做猜一猜的游戲,學生拼老師出示的音節,然后把動作做出來,在做動作時,其實就是結合了課中操,滿足了孩子動一動的愿望。這些活動也為后面做了鋪墊。后面再設計句子的改寫,“課后,大家一起_______,_______,_______,有趣極了。”可以讓孩子先自己說說課后還有哪些活動,然后四人小組說說,來填填這個句子。這樣的效果會理想得多。
2、教師過于信任學生。部分學生識字量較大,已經認識了本課的每一個生字。認讀生字時,他們聲音響亮,口齒清楚,其他學生在他們的帶領下,跟讀很順利,以致于我忽視了部分識字不多的學生,花時不多,一認而過,使得在單獨抽查時有學生卡殼。今后,還是要多關注進度慢的學生,扎扎實實地提高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