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還是“死記”
在我的記憶中,上小學那會兒,語文抄寫性的作業(yè)比較多,抄詞語,抄課文,抄段落大意,抄中心思想……死記硬背的比較多。現(xiàn)在,我們布置作業(yè),抄寫的少了,比較注重理解,仿佛上課弄懂了就行了。仿佛一抄寫,就要被貼上“死做”“沒有創(chuàng)意”的標簽,因此,我們平時布置作業(yè),基本沒有抄寫的要求。
但這樣做的結(jié)果是,在學習上,學生只有一張嘴。說起來,看起來都會,做的時候漏洞百出;課文背得滾瓜爛熟,填空時漏字、添字現(xiàn)象嚴重。
看來,傳統(tǒng)的好的做法不能丟。
就連數(shù)學學習也是這樣,一次聽王冬梅上“9的乘法”,學生既要明白9的乘法口訣是怎么來的,又要把它背得滾瓜爛熟。因為做乘法題,你不可能每次都把幾個9相加,盡管這樣做能算出得數(shù),但太費時了。
《大禹治水》一課有兩個同音字:“制”和“治”,一次做題,大部分學生把“制服”寫成“治服”,我覺得很奇怪:課上不是把兩個字的意思都搞清了嗎,怎么會有這么多同學錯呢?其實,“弄懂”和“記住”之間不能劃等號。后來我規(guī)定學生死記硬背,告訴他們“制”和“服”是固定搭配。單元測試又出現(xiàn)了這個詞,這一次只有3個學生有錯,正確率大大提高了。這就說明,在低年段,死記硬背站的份額要更多一點。
學習語文需要理解,也需要死記硬背。沒有理解,語文學習就成了一潭死水;沒有死記硬背,語文學習就成了無本之木。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