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作教學應注意“靈感”的激發
么,學生的寫作靈感就有可能激發出來。這樣,寫出的文章自然就能提高一個檔次,就能充滿“人情味”,就能把人物和事件寫得有血有肉,有聲有色,叫人看了如見其人,如臨其境。否則,只能是空泛的記敘,缺乏真實的感情、具體的描寫和深邃的思考,文章干巴巴,千人一面,不會有感人的力量。人教版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習作一,要求學生“寫課余發生的有趣的事、高興的事”,筆者在習作教學中,絕不僅僅致力于讓學生搜尋哪些有趣的事、高興的事可供我們習作,而是抓住這些令學生感興趣、高興的事,進一步分析、體會。這種在教師引導下的學生定向深入體味和揣摩,這種在教師引導下的學生用自己的獨特的心靈與特定的外物(這里是課余發生的有趣、高興的事)相碰撞,使得學生對所寫的事物賦予了更明晰的情感取向和主觀判斷,從而才有可能將自己的情感融于所要寫的事物上。至此,強烈的習作沖動和習作自信心就隨即而至,習作靈感也就自然而然的激發了出來。
二、以“題” 激發靈感
我們常常見到這樣一種狀況,學生每看到一個好題目就躍躍欲試;習作的完成也比較順當;而當碰上一個索然寡味的題目就厭棄,不愿寫,也寫不下去。這里其實也往往涉及了習作靈感的問題,好的題目,強烈地吸引著學生的定向關注,促使學生浮想聯翩,下筆寫來也就容易得多了。
比如,習作二要求學生寫自己熟悉的人的一件事,老師是學生都熟悉的,因此,我打算讓學生寫自己的老師。為了讓學生一看到題目就有一種新鮮感,為了讓學生一看到題目就能打開思路勾起聯想,為了讓學生一看到題目就能引起習作沖動,我并沒有隨意地出什么《我的老師》《記老師的一件事》《老師你辛苦了》這類題目,因為這一類題目,學生司空見慣,味同嚼蠟,因而提不起興趣,甚或望而生厭。我精心措詞列出了這樣幾個題目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 《他更像是我的朋友》《那一天我好感動,因為──》《X教師的眼睛(白發、皺紋什么的都行)》《我們班的 “大” 學生》。我們的小學生在和老師的朝夕相處中,總有這樣或那樣給他的印象最為深刻的事,看了這些題目,小學生眼前就會突然一亮,就會突然激活印在腦中的一件件事情,浮想聯翩,紛至沓來,寫作的激情調動起來了,寫作的表現欲望調動出來了,寫作的題材初步解決了,然后,再按照教材的習作要求進行第二步、第三步:究竟寫老師的哪件事最好?把你要寫的這件事再好好地想清楚……
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寫《我的家》,學生不喜歡,假若換成《歡迎您到我家來》就能誘發情思;寫《我的文具盒、鋼筆、書包……》太平鋪直敘,若換成《自述》《我最親密的伙伴》就更能激起學生的移情意識。有鑒于此,教師應當在命題上很下功夫,努力使題目新穎、醒目、富于啟發性,使之能激發出學生的習作靈感。
三、以“趣”激發靈感
培根說過:“興趣是最好的教師! 幾千年前的孔子也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有了習作興趣,就打開了迎來習作靈感的通道,作文便成功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