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教學反思(通用6篇)
《老王》教學反思 篇1
初中語文老王教學反思篇一
李健吾曾經評價楊絳的作品風格為:一切在情在理,一切平易自然,而韻味盡在其中。
因此,在教授楊絳作品《老王》的時候,我認為應該注重在平易自然的語言中通過細節的挖掘體會其中的韻味。這是教學這篇課文的根本思路。
同時,這是一篇小說,小說主要由情節、人物、環境構成,而其中以人物為核心,情節以人物交往串聯,環境則為人物做鋪墊,王國維先生曾言:“一切情語皆情語”,說的也是環境描寫是為刻畫人物服務的。因此,一篇小說的分析中,緊扣人物形象分析是關鍵,其他一些只是華麗的枝葉,不可偏重,也不可忽視。
我認為《老王》這篇文章應該抓住老王和作者兩個人物去分析,這是一個好人與好人之間的悲劇,是一場善良與善良相遇,卻讀來讓人覺得悲傷的詩篇,因為好與壞,善與惡之間的沖突是很容易的,你讀善惡沖突的小說,你站在善的一面,一切都很容易,黑與白。但《老王》中的人物都是善良的,兩個善良的人交往卻產生了許多值得關注的細節才是最讓我們感興趣的地方。
在文章第一節,“我常坐老王的三輪,他蹬,我坐,一路上我們說這閑話。”坐三輪車很平常,但一路上說閑話則是打破了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在車夫辛勞和蒼涼的人生中泛起溫情的波瀾。
老王的貧窮文章很多地方都有說明:生計艱難,沒有妻兒。但在作者問起老王的家時,一般我們回答要么是,要么不是,但老王卻回答:住那兒多年了。這個細節品味起來其實有兩層含義:一則老王心里其實否認那是家的,二則老王心里也期待自己有一個家。簡單的一句話將老王內心的心酸和期盼展示出來了。
在老王將作者的丈夫送到醫院的時候,作者要把錢給老王,這個時候老王是“啞著嗓子悄悄問我:你還有錢嗎?為什么要悄悄問我?一方面當時候處于文化大革命,作者的境遇確實也不好,另一方面,老王是悄悄而不是大聲說,說明老王也極力照顧到別人的感受,他其實是一個善良而細心又有點天真的人。這個也可以從下面作者的“笑著說有錢”得到側面說明。
老王給作者送雞蛋和香油是本文的一個高潮,作者的描寫很細致。老王由于病重,說話都是非常簡潔的,一個“嗯”,一個“我不吃”,“我不是要錢”,最后干脆站著等我。老王送雞蛋是不要錢的,但老王卻站這等我,這說明老王其實擔心作者內心的不安。更重要的一句話是老王在送雞蛋后的第二天就死了,那么按照生理規律,送雞蛋這天差不多屬于老王回光返照的日子,老王應該知道自己快要死了的,而老王快要死的時候向到的卻是給作者送雞蛋,這說明在老王心中作者的地位是很高的,古人云: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從而老王的形象更加讓人敬佩了。
善良的老王終于死了,而另一個善良的人作者卻一直在愧疚之中,在這個愧疚了學生形成兩種觀點:一是多年后作者意識到自己精神世界里其實并沒有理解老王的,所以送雞蛋的時候還還錢給他。另一方面就是作者認為自己對老王還不夠好,比如連死的時候也沒有 出現,所以愧疚。這樣其實會得到兩種結論:前者說明人格是可以做到平等的,但精神世界的差異是很難做到平等的,這是兩個善良的人,卻因為精神世界的不平等,他們的內心世界產生了沖突。另一個結論就是作者雖然相對比較幸運,仍舊關心別人,體現了知識分子的人道主義精神和深刻的反省意識。
最后學生還對老王的雞蛋和香油怎么來的產生了興趣,很多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我在最后留下一個問題:老王為什么會跟作者關系怎么好?
我想在如今這樣的社會,像楊絳這樣的大學者,已經很少去寫作生活中的小人物了,也不可能跟這些小人物進行如此的交往,這也許是當初特定的歷史時期下,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不如普通的小人物,而小人物的內心世界的自信和堅強不如知識分子,一個精神世界和外界的社會地位相互錯位的社會里,讓兩個善良的心走到了一起。
《老王》寫于特定的歷史時期,因而留給我們的思考也是很多的。
初中語文老王教學反思篇二
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特點已成為語文老師的共識。即課文的內容和課文的語言不是兩塊皮,而是一個整體,只有把兩者很好的結合,才能借助精妙的語言來感悟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見解、豐富的情感。落實到每一堂課的教學設計中,我想每個教師應該清晰的認識到,既要有對文本的深入認識,又需要設置與之相照應的語言教學環節,任何對文本內容的分析如果離開語言的支托,那文本內容的精髓也只能是空中樓閣,反之則一樣。《老王》的第三個教學設計就因為在文本內涵的挖掘上很好地借助語言的品味來實現,學生的內心對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尊重、什么是平等都有了自己的體驗。
兩頭并進:理解突出個性,語言品得實在
1、個性的理解:課文思想內容理解的個性化
在教學設計時,教師往往是作為讀者與文本對話,在這“前理解”上應當對課文的內容有自己的理解與心得。這就要求教師自己在閱讀中要認真質疑文本,讓自己的心靈與文本撞擊,在撞擊中受到觸動,真正讀出一點心得感受。不能淺嘗輒止,不能失此顧彼,也不能混沌不明,面對洋溢著至理至善、真情妙理的文章,如果自己沒有心得,以俗讀,淺讀,誤讀來理解來“說文解義”,可能會缺乏智慧而讓精彩文章變得庸俗,可能會缺乏明辨而讓清晰內容一團霧水,所以我以為一個好的教學設計,教師對文章內容該有自己個性的理解,尤其對文本的提煉、加工、組合,或樸實或大氣,或精巧,全在教師的“會之于心”的徹悟。如《老王》的第三個教學設計就是在閱讀文本時感受到作者行動上的善良,既而感受在她的意念上更有著強烈的愿望,希望老王的生活能好起來。所以最后決定在“善”──“愧怍”上立足。
有了自己的心得與感悟,有了整體的考慮,但如果沒有恰巧的新穎的教學角度切入,這也不能體現教學的個性。《老王》的第三個設計就是抓住文章最后一句中的“愧怍”而展開的。如今年的優質課評比中,在對《濟南的冬天》的文本理解上,著眼于濟南的“慈善”“溫情”的特點展開辯論。這其實就是在教學整體風格中的“設巧”環節。教學的內容的個性理解就有了個性的切入。
2、有效的品讀,課文語言品得實在:
新課標理念的一個突出表現就是在語文課上不能少了語言的品味,在每一節課的教學設計上,都有感悟品味語言這一環節,這是一個很大的改觀。但在設計這一環節時,現在好多的教師都“你認為哪些句子寫得好?”這樣的提問來設置這一環節,我總是有這樣的疑惑和擔心。怎么樣才算好?這是比較模糊的。雖然學生從多個角度去揣摩品味了,在品中對語言有自己的想法,有了一點感悟,但這樣的品總顯得有點零碎,這樣的說總有點東鑿一斧,西掘一刨的味道,有許多學生的鑒賞因為沒有教師的總結歸納而成了曇花一現。
我以為在品味語言教學這一環節中,必須在“情”“質”的帶動下品,去感受、體驗語言表情達意的表現力和生命力。如上次在蕭山的優質課的評比中,有一老師在《濟南的冬天》的語言品味中做得很出色。她把所有的有兒化音的句子找出來,引導這是北方的語言的特點,讓學生說說為什么要兒化音。學生讀了之后馬上就感覺有了兒化很軟,感覺上很親切,很溫暖,這是老舍對濟南有感情,去掉就會覺得冷冰冰。這種語言教學的設計才是有效的,實在的。學生明白了愛濟南可以愛濟南的山山水水,也可愛它特有的方言并運用它。所以品語言,要讓學生在品中體會作者不用那個詞而偏要用這個詞的原因與情感。如果這樣去考慮品味語言的教學設計,那肯定能讓學生在語言的品味中品出味道。
總之,在教學設計中無論以文本內容為切入,還是以文本語言的推敲為切入,均要牢牢地把握內容與形式如漆似膠,互為依存的這條線。這樣無論側重哪點,都會讓你的教學設計略勝一籌。值得注意的是:以為教師只要在教學設計時挖深挖透,語言品足品夠,過于追求自己教得深刻、教得順暢、教得輕松,即為“教”而設計的教學設計是行不通的。只有在關注文本的同時,關注內容,關注語言,教出自己的個性,不忘給學生上實實在在的語文課,這樣,任何的教學設計都是一個好設計。
《老王》教學反思 篇2
李健吾曾經評價楊絳的作品風格為:一切在情在理,一切平易自然,而韻味盡在其中。
因此,在教授楊絳作品《老王》的時候,我認為應該注重在平易自然的語言中通過細節的挖掘體會其中的韻味。這是教學這篇課文的根本思路。
同時,這是一篇小說,小說主要由情節、人物、環境構成,而其中以人物為核心,情節以人物交往串聯,環境則為人物做鋪墊,王國維先生曾言:“一切情語皆情語”,說的也是環境描寫是為刻畫人物服務的。因此,一篇小說的分析中,緊扣人物形象分析是關鍵,其他一些只是華麗的枝葉,不可偏重,也不可忽視。
我認為《老王》這篇文章應該抓住老王和作者兩個人物去分析,這是一個好人與好人之間的悲劇,是一場善良與善良相遇,卻讀來讓人覺得悲傷的詩篇,因為好與壞,善與惡之間的沖突是很容易的,你讀善惡沖突的小說,你站在善的一面,一切都很容易,黑與白。但《老王》中的人物都是善良的,兩個善良的人交往卻產生了許多值得關注的細節才是最讓我們感興趣的地方。
在文章第一節,“我常坐老王的三輪,他蹬,我坐,一路上我們說這閑話。”坐三輪車很平常,但一路上說閑話則是打破了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在車夫辛勞和蒼涼的人生中泛起溫情的波瀾。
老王的貧窮文章很多地方都有說明:生計艱難,沒有妻兒。但在作者問起老王的家時,一般我們回答要么是,要么不是,但老王卻回答:住那兒多年了。這個細節品味起來其實有兩層含義:一則老王心里其實否認那是家的,二則老王心里也期待自己有一個家。簡單的一句話將老王內心的心酸和期盼展示出來了。
在老王將作者的丈夫送到醫院的時候,作者要把錢給老王,這個時候老王是“啞著嗓子悄悄問我:你還有錢嗎?為什么要悄悄問我?一方面當時候處于文化大革命,作者的境遇確實也不好,另一方面,老王是悄悄而不是大聲說,說明老王也極力照顧到別人的感受,他其實是一個善良而細心又有點天真的人。這個也可以從下面作者的“笑著說有錢”得到側面說明。
老王給作者送雞蛋和香油是本文的一個高潮,作者的描寫很細致。老王由于病重,說話都是非常簡潔的,一個“嗯”,一個“我不吃”,“我不是要錢”,最后干脆站著等我。老王送雞蛋是不要錢的,但老王卻站這等我,這說明老王其實擔心作者內心的不安。更重要的一句話是老王在送雞蛋后的第二天就死了,那么按照生理規律,送雞蛋這天差不多屬于老王回光返照的日子,老王應該知道自己快要死了的,而老王快要死的時候向到的卻是給作者送雞蛋,這說明在老王心中作者的地位是很高的,古人云: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從而老王的形象更加讓人敬佩了。
善良的老王終于死了,而另一個善良的人作者卻一直在愧疚之中,在這個愧疚了學生形成兩種觀點:一是多年后作者意識到自己精神世界里其實并沒有理解老王的,所以送雞蛋的時候還還錢給他。另一方面就是作者認為自己對老王還不夠好,比如連死的時候也沒有 出現,所以愧疚。這樣其實會得到兩種結論:前者說明人格是可以做到平等的,但精神世界的差異是很難做到平等的,這是兩個善良的人,卻因為精神世界的不平等,他們的內心世界產生了沖突。另一個結論就是作者雖然相對比較幸運,仍舊關心別人,體現了知識分子的人道主義精神和深刻的反省意識。
最后學生還對老王的雞蛋和香油怎么來的產生了興趣,很多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我在最后留下一個問題:老王為什么會跟作者關系怎么好?
我想在如今這樣的社會,像楊絳這樣的大學者,已經很少去寫作生活中的小人物了,也不可能跟這些小人物進行如此的交往,這也許是當初特定的歷史時期下,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不如普通的小人物,而小人物的內心世界的自信和堅強不如知識分子,一個精神世界和外界的社會地位相互錯位的社會里,讓兩個善良的心走到了一起。
《老王》寫于特定的歷史時期,因而留給我們的思考也是很多的。
兩頭并進:理解突出個性,語言品得實在
1、個性的理解:課文思想內容理解的個性化
在教學設計時,教師往往是作為讀者與文本對話,在這“前理解”上應當對課文的內容有自己的理解與心得。這就要求教師自己在閱讀中要認真質疑文本,讓自己的心靈與文本撞擊,在撞擊中受到觸動,真正讀出一點心得感受。不能淺嘗輒止,不能失此顧彼,也不能混沌不明,面對洋溢著至理至善、真情妙理的文章,如果自己沒有心得,以俗讀,淺讀,誤讀來理解來“說文解義”,可能會缺乏智慧而讓精彩文章變得庸俗,可能會缺乏明辨而讓清晰內容一團霧水,所以我以為一個好的教學設計,教師對文章內容該有自己個性的理解,尤其對文本的提煉、加工、組合,或樸實或大氣,或精巧,全在教師的“會之于心”的徹悟。如《老王》的第三個教學設計就是在閱讀文本時感受到作者行動上的善良,既而感受在她的意念上更有著強烈的愿望,希望老王的生活能好起來。所以最后決定在“善”──“愧怍”上立足。
有了自己的心得與感悟,有了整體的考慮,但如果沒有恰巧的新穎的教學角度切入,這也不能體現教學的個性。《老王》的第三個設計就是抓住文章最后一句中的“愧怍”而展開的。如今年的優質課評比中,在對《濟南的冬天》的文本理解上,著眼于濟南的“慈善”“溫情”的特點展開辯論。這其實就是在教學整體風格中的“設巧”環節。教學的內容的個性理解就有了個性的切入。
2、有效的品讀,課文語言品得實在:
我以為在品味語言教學這一環節中,必須在“情”“質”的帶動下品,去感受、體驗語言表情達意的表現力和生命力。如上次在蕭山的優質課的評比中,有一老師在《濟南的冬天》的語言品味中做得很出色。她把所有的有兒化音的句子找出來,引導這是北方的語言的特點,讓學生說說為什么要兒化音。學生讀了之后馬上就感覺有了兒化很軟,感覺上很親切,很溫暖,這是老舍對濟南有感情,去掉就會覺得冷冰冰。這種語言教學的設計才是有效的,實在的。學生明白了愛濟南可以愛濟南的山山水水,也可愛它特有的方言并運用它。所以品語言,要讓學生在品中體會作者不用那個詞而偏要用這個詞的原因與情感。如果這樣去考慮品味語言的教學設計,那肯定能讓學生在語言的品味中品出味道。
《老王》教學反思 篇3
本學期初,教師進修學校組織一次語文教學能手的匯報課活動,在尚志中學聽了曹山老師所做的《老王》一課的示范課。曹老師有效的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整個課堂進行有序,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順暢地解決了學生“愛學”、“會學”、善學“的難題。是一節成功的示范課,充分發揮教學能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引領,參加本次活動受益非淺。
伴隨著一步步走進新課程,我不由地對自己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深深地反思:那些個大家已經習以為常的甚至被津津樂道為“改革”的種種說法和做法,以新課程的理念加以審視,我如坐針氈、恍然而有所悟。反思使我“與時俱進”,在深層上促進了教育觀念的真正更新、轉變;反思使我對新課程更充滿感情、充滿信任,抱有極大的希望。
在過去講《老王》這類文章,教師在臺上不停地講抓住人物特征,典型事例、生活片段進行敘述,學生則一味到聽,整個課堂如一潭死水。可是曹老師卻打破以往教學模式,他通過布置幾個問題讓學生讀課文,然后分組討論、合作探究,學生討論結果:老王一輩子光棍,孤苦伶仃很苦,*一輛破舊的三輪車活命,但他心好、老實厚道、有良心,關心人.......借此機會教師拓展遷移“你周圍有哪些不幸者,你是怎樣對待的?”、“在當今的商品大潮中,人與人之間還需要真誠與友善嗎?”,以此來喚醒學生們對不幸者要懷有一顆愛心,學會關心人、愛護人,感受美好善良情素,讓世界充滿愛的陽光,感受生活中的那份厚重。學生們對寫人記事的文章早已見慣不怪了,可是通過曹老師生動、幽默的語言把同學們重新帶進寫作的天地,學習了把瑣碎組成一個整體的寫法,產生了寫作的欲望,抓住這個契機布置仿照《老王》寫寫我《老曹》,順水推舟收到良好的效果。
正如世界上尋不見完全雷同的一對樹葉一樣,人海茫茫,教誨無涯,我們既找不到兩個完全相似的學生,也找不到能適合任何學生的一種教學方法。這就需要我們作為教師的去關注、去研究學生的差異,以便找到個性化教學的科學依據來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案,必須保證適應每位學生的學習方案才行,這樣的教育教學行為才能真正得到學生的認可。
因此,我認為: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課堂應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而給予火把、火種的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走出教室的時候仍然面對問號,懷抱好奇。
《老王》教學反思 篇4
《老王》是楊絳先生的一篇敘事性散文。作者敘述了與一位人力車夫的交往.寫了底層勞動者在不幸的生活境遇中仍不改善良淳樸的天性。筆者在處理課文時,將“感受老王不幸的命運.把握老王忠厚善良的性格特點;理解作者作為知識分子對底層勞動者的同情和關愛之情”作為教學的重點,將“作者對老王內心的復雜感情”作為教學的難點。為此,筆者設計了四個環節:一、說說老王的命運及老王的為人表現:二、有感情地朗讀你最受感動的情節、印象最深刻的片段.并說說感受;三、理解作者內心的不安和愧怍之情:四、和自己對話,關注自己身邊的老王。原來準備用一節課來完成這些教學目標,后調整為兩課時。本課的教學,有三點值得筆者思考:
一、教師對文本的解讀引領是實現有效教學的前提和關鍵
教師應以一個學習者的身份.和文本以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認真對話。細細地加以研讀.做好解讀文本的第一人.高屋建瓴.方可引導學生正確解讀文本,讓閱讀教學回歸語文教學的本真狀態——讓學生在教師正確的引導下.用兒童的眼光走進成人的精神世界,主觀能動地“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語言文字,抵達文本解讀的要義。 要強調教師的引領作用,因為這需要教師去選擇意義、優化路徑。教師深度解讀文本的目的.不是代替學生的解讀與理解,而是為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提供豐富的可能性。對教材文本的理解與價值判斷就成為師生共同的心智體驗過程.教學則是師生一起探索文本的意義與價值并在此過程中實現文本價值的最大化。需要強調的是教材文本的意義與價值雖然是開放的.卻是有底線的。教師一方面是底線的守護者.另一方面是學生“前行”的促進者——所謂“平等者中的首席”。當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品味需要教師點撥深化或糾偏時,需要教師有獨到而深刻的文本理解.圍繞著教學目標而展開相應的教學內容.推進課堂的互動,生成更多的課堂現場資源。反之.教學的預設目標有可能出現偏差.教學實施過程中就有可能因沒有領悟文本精髓而錯失課堂生成的教學資源。
二、學情評估是課堂進行有效教學的基點
學情評估,是課堂進行有效教學的重要依據之一。當時準備用一課時研習《老王》.一課時下來,教師想了解課堂中圍繞著教學目標所進行的研習效果,于是,向一位基礎較好的同學了解對課文的理解程度。這位同學說,老王給她的印象不是很深,只是覺得老王挺可憐的.人也好,但我還是對楊絳一家的善良有著更深的印象。這一說法,讓筆者大吃一驚,學生的理解重點不在感受老王品質的善良淳樸,而在楊絳一家的善良。這一專題的兩篇文章《品質》、《老王》是反映社會底層勞動者品質的光芒的,盡管學生可以對文本作多角度的解讀,但教師在教學的預設中必須明確自己的教學目標.從而引導學生理解和感悟。另外,盡管學生對課文中作者流露出的善良有了一些體會,但還是沒有真正理解作者多年來在善良行為的背后對自己靈魂深深的自責和內心的愧疚。
是的,楊絳一家是善良的。毋庸置疑.但在誠實的老王面前,這種善良是多么的渺小蒼白.與老王至真至純的人間真情相比.楊絳感到自己為老王所做的這一切是多么的微小.甚至感到自己多少有些冷漠。盡管在當時來說.作者對待老王算是比較關心的一個,這也正是作為一個知識分子對待苦難人們的悲憫情懷,她的勇于反思,敢于自責.對自己內心的不寬容,對靈魂的拷問,是她人性光輝的所在.也是這篇文章最富有內涵的一個亮點。探討作者在文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是教學難點.需要對文本進行深入細致的解讀。可是.學生并沒有真正深入文本,重點解讀出老王的高尚人格.并沒有理解好作者對老王的深厚感情只是一種襯托。表達出作者內心的極大愧疚。于是.筆者調整了教學計劃,再用一節課的時間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內心深處的不安和愧怍——盡管過去了幾年,但我們可以想象,作者每當想起老王.這種感覺并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淡忘,面對著這樣一個重情重義的孤單老人——他能
在生命垂危之際帶著無法用金錢衡量的世界上最貴重的禮物來感激自己,而我卻為他做了什么呢?作者內心的自責,更烘托出了老王的高大。
于是.筆者把重點放在如何把握作者這份獨特的情感上.要求學生從課文中細細體會,注重自己的生活體驗,理解“但不知為什么,每想起老王.總覺得心上不安”,“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然后讓學生來談談理解。
學生一:從這句話中看出楊絳內心對老王的愧疚、自責。楊絳當時沒能理解老王這一行為的真實意義。老王樸實行為所散發出來的情是至真的.至純的.是毫無污穢的,是極其淳樸的善良。然而.楊絳在老王死后幾年才漸漸明白,所以楊絳感到對不住老王。
學生二:老王在病危之時,還拿著如此“貴重”的禮物去送給作者,他只是單純地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想去謝謝這么久以來對他關心的作者一家.而“我”不僅用錢去褻瀆了他的好意,而且并沒盡“我”的全力去幫助老王,因此感到愧怍。
學生三:現實中,楊絳夫婦并沒有給予老王太多的關懷.只是在坐車的時候“說著閑話”,在老王生病期間.并沒有去看他,但老王對他們心存感激.在臨死的前一天竟然拿著自己平常節省下來的雞蛋和香油送給楊絳,而楊絳夫婦并沒有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善待他,所以歷經幾年,楊絳感至4自己很愧怍。
學生四:作者對老王之死只是表面上的關心,文中“我也不懂.沒多問”.就體現了老王在作者心中的地位不是很高.正是因為這一點,作者感到十分內疚.老王是真的用心待她,可以將自己寶貴的東西拿出來無私地給作者,而作者自己又為他做了什么呢?僅僅只是覺得有這么一個可憐的人.同情他.卻沒有付出真心的行動!故作者在內心深處有著恒久的愧疚。
學生五:幸運與不幸總是相對的,也許在我們看來.當時的楊絳夫婦也并不幸運,但相比老王而言.作者又感到自己是如此幸運,所以她感到在老王有生之年.自己并沒有給予他足夠的幫助.與這位淳樸、真誠、善良的老三輪車夫相比,自己是如此慚愧.不免在內心涌現出不安和愧怍.所以作者呼吁那些幸運的人們,在生活中,將自己更多的愛奉獻給更多不幸的人。
學生的理解在相互碰撞中漸漸深入了,能結合課文的具體語句來談感悟,從時間的跨度、表現的平淡到精神的呼吁等方面來探究作者內心的不安和愧怍.從學生的談話中能明顯感覺到學生的理解更加細膩了,課堂也在學生的互動中顯現出生成的精彩。根據反饋的學情,評估教學的效果.是教師處理教材水平的體現。筆者覺得教師每教一篇課文.不能硬性規定在一定時間內完成任務.因為課堂是動態的,充滿著變數,而且,教師的理想期望和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有可能存在差距.教師在時間的支配上應有更大的靈活的處理空間.充分發揮教材的文本價值取向,讓學生在學習一篇課文后,觸動內心深處的情感,在感受人物品質的同時凈化和提升自己的內在品質。通過學情評估,能更準確地了解教師在處理教材時的定位及達成的效果,幫助教師提高處理教材和落實教學目標的有效性。
三、有效教學必須引發學生的探討和內化
要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必須有學生思維的積極參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是用自己的思維、經驗來參與文本的解讀,需要用自己的心靈來和文本對話.并通過學生間的交流與研討,讓學生在自我理解與傾聽他人中構建自己的知識。
(一)激發學生的疑問并引發討論
教師的主導作用就是引導學生和文本、作者對話,而不是讓教師與作者對話的結論去影響學生與文本、作者的對話。因此,教師在課堂中,要營造出問題探討的背景和氣氛.激發起學生的問題欲望,讓學生在研習中閃現思維的火花。主動發問,在探討中碰撞出更多的智慧。
在研習“老王病重時提著雞蛋和香油來感激作者”這一情節時,學生就提出了一個問題:老王病得這么嚴重了,為什么還要把雞蛋和香油送給楊絳一家而不留著自己吃呢
學生一:這是因為老王的善良。他認定楊絳一家是好人,作者一家對他好.他銘記在心.要知恩圖報。在臨死前.他提著自己身子也很需要的雞蛋和香油來看他們.是來表達自己對他們一家的感激之情。
學生二:老王雖然身世可憐.由于殘疾導致生活的艱辛,但老王是一個善良、知恩圖報的人.他對楊繹一家的恩惠至死前都無法忘記.可能那滿滿一籃的大雞蛋和好香油是老王好不容易積攢下來的,他自己在病危之際都不忘報恩.可見老王心靈之純美。
在研習了“作者內心的不安和愧疚…情節后.學生又生成了新的問題:我覺得剛才討論的重點是楊絳對自己靈魂的拷問.盡管過去幾年了.但內心的自責一直伴隨著.從而顯現了一個知識分子心靈的高貴,而這一內容和底層勞動者品質的光芒有何關系?
學生經過討論,明白了文章的重點所在:正是楊絳內心深處的自責和內疚.記憶越深.就越說明老王的品質對她深刻的影響.反襯出底層的、不幸的老王心靈的高貴給作者帶來的深深震撼。
(二)引發學生的心靈感受
在充分感受“老王”人物形象的基礎上.教師讓學生由感受老王的人生拓展到對自己內心的感悟,觸發學生不同的生活體驗.表達自己個性化的情感。
學生一:老王.一個身患殘疾的貧苦的老百姓,對楊絳一家掏心掏肺的報恩.不覺讓人心酸。在老王面前.自己是一個多么渺小的人啊.
學生二:《老王》一文,深深地觸動了我的心弦。也許在那樣的社會里.楊絳和錢鐘書夫婦是善良的.他們對待別人的關懷是難能可貴的。但相對于老王.那是無法相比的.老王身心都受摧殘.卻仍抱著一顆善良、感恩圖報的心去待他人,總是為他人著想。
學生三:不僅僅是老王那高尚的品質感動了我.作者的情感也使我深受感動。對一個不起眼的底層勞動者.作者不僅沒有鄙視他.而且還關懷他,文末還感到對不起他.這種情感是一般人無法達到的。
學生四:老王這一窘迫、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不起眼的三輪車夫.以他那種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善良誠實的生活作風.知恩圖報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動了我.更讓我明白。情與錢永遠不可能畫上等號.因為再多的金錢也買不來一份真情。或許物質生活對人來說是重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有時候精神的幫助會給人以更大的激勵,千萬不要忽視了一句話的作用.即使話語簡短,也缺乏修飾.但它卻能表達對別人的關愛.
學生五:校門口經常坐著一個老奶奶.滿頭白發.手中拿著一個她自己的飯碗.不時地向同學乞討,可是我們畢競是高中生.并沒有多少錢.于是只能視而不見.快步離開.我也只能從心底默默承認自己的關愛并不夠,表示愧怍。
學生六:我是一個幸運者.比老王幸運幾百倍,所以在以后,我更應該盡我所能去幫助那些不幸的人,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幫助.精神上的幫助更重要。
文學作品的價值取向是對人情感的潛移默化、心靈的無聲熏陶。而要實現新課標中關于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維度目標,教師必須要有課程意識,課堂要在動態的過程中承擔情感啟迪和價值觀指引的任務.充分引發學生的心靈對話.讓學生發自內心的多角度感悟成為學生精神生活的寶貴財富,并讓學生在分享中完善自己的心智。唯有這樣超越文本的心靈交流.才是課堂有效教學的最好體現.
《老王》教學反思 篇5
本學期初,教師進修學校組織一次語文教學能手的匯報課活動,在尚志中學聽了曹山老師所做的《老王》一課的示范課。曹老師有效的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整個課堂進行有序,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順暢地解決了學生“愛學”、“會學”、善學“的難題。是一節成功的示范課,充分發揮教學能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引領,參加本次活動受益非淺。
伴隨著一步步走進新課程,我不由地對自己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深深地反思:那些個大家已經習以為常的甚至被津津樂道為“改革”的種種說法和做法,以新課程的理念加以審視,我如坐針氈、恍然而有所悟。反思使我“與時俱進”,在深層上促進了教育觀念的真正更新、轉變;反思使我對新課程更充滿感情、充滿信任,抱有極大的希望。
在過去講《老王》這類文章,教師在臺上不停地講抓住人物特征,典型事例、生活片段進行敘述,學生則一味到聽,整個課堂如一潭死水。可是曹老師卻打破以往教學模式,他通過布置幾個問題讓學生讀課文,然后分組討論、合作探究,學生討論結果:老王一輩子光棍,孤苦伶仃很苦,*一輛破舊的三輪車活命,但他心好、老實厚道、有良心,關心人.......借此機會教師拓展遷移“你周圍有哪些不幸者,你是怎樣對待的?”、“在當今的商品大潮中,人與人之間還需要真誠與友善嗎?”,以此來喚醒學生們對不幸者要懷有一顆愛心,學會關心人、愛護人,感受美好善良情素,讓世界充滿愛的陽光,感受生活中的那份厚重。學生們對寫人記事的文章早已見慣不怪了,可是通過曹老師生動、幽默的語言把同學們重新帶進寫作的天地,學習了把瑣碎組成一個整體的寫法,產生了寫作的欲望,抓住這個契機布置仿照《老王》寫寫我《老曹》,順水推舟收到良好的效果。
正如世界上尋不見完全雷同的一對樹葉一樣,人海茫茫,教誨無涯,我們既找不到兩個完全相似的學生,也找不到能適合任何學生的一種教學方法。這就需要我們作為教師的去關注、去研究學生的差異,以便找到個性化教學的科學依據來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案,必須保證適應每位學生的學習方案才行,這樣的教育教學行為才能真正得到學生的認可。
因此,我認為: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課堂應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而給予火把、火種的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走出教室的時候仍然面對問號,懷抱好奇。
《老王》教學反思 篇6
八年級上冊《老王》教學案例及反思
上好一堂課,有一個好的教學設計是前提。而要有一個好的教學設計,這對老師來說是頗費思量的。本文想借人教課版《語文》八年級(上)第二單元中的《老王》的設計過程中的成功和失敗談一點淺薄的想法
《老王》是一篇以作者內心反思寫成的回憶人的散文,與學生的生活實際閱歷和體驗有一定的距離。學生在初讀文章時只感受作者是一個善良的人,老王是一個善良不幸的人,但并不明白作者在文章最后為什么還要對老王產生愧疚。
針對這樣一種情況,我打算從學生最初的感受入手,去體察老王生活的艱難與人性的善良,著重品味文章中“老王生前去送香油和雞蛋”這部分,理解作者的愧疚之情。讓學生體會到對不幸之人需用一顆善良的心去關愛。
教學設計一
以走近老王——品味老王——關注老王——懷念老王為線索,把課文的重心放在對老王人物的鑒賞上,分別由以下幾個環節:
1、走近老王:自由閱讀課文。說說老王在你的心目中是一個怎么樣的印象,請用老王是一個 ____________人,表現在_________這樣的句式表達。
(這是初步整體感知課文,學生很容易找到相關的事件,能說出關于老王生活的苦和為人的善的特點。)
2品味老王:文章中最能打動你的是哪個片段?在這個片段中打動你的又是哪些細節?
(抓住老王送雞蛋香油的事情進一步品味老王丑陋的外表下那顆善良的心,與他最后悲慘的死形成的強烈反差而去打動學生的心)
3、懷念老王:善良老實的具有金子般心靈的老王就這么去了,在他生前經常關注他的楊絳有什么樣的感受?當他面對著老王的遺像時會說什么?假如你在場,你會說些什么?
(這一環節的設置主要是讓學生感受作者的愧疚之情,學生答案很精彩,但由于前面只是提及作者對老王的幫助,沒有去體會作者的幫助中蘊含對老王的情懷,因此學生談及愧疚的情感的較少)
4、關注“老王”:社會上還有好多像老王這樣的不幸的人,我們應如何對待他們呢?
以課堂觀看教學設計,聽課老師反映:教材的處理太平面,沒有進入作者豐富的情感世界。基于這個建議,設計了第二個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二:
1、朗讀、感知:a、感知老王的形象(苦、善的把握);
b、作者對老王有哪些幫助?
過渡:老王是善良的,不幸的,作者是善良的,而極力地幫助老王,但文章最后為什么還要產生愧疚之情呢?讓學生分析作者對老王的幫助是出于一種什么樣的情感?
討論結果:老王的苦讓作者覺得他是需要幫助的人,同情的對象。老王的善讓作者認為值得去幫助。而且幫助的基本是物質上。
過渡:其實作者對老王的這些幫幫不管是出于怎么樣的情感,但都還沒有愧疚之情,直到老王臨死來送香油和雞蛋。
2、研讀討論:老王送香油和雞蛋這一片斷
a、作者給了錢意味著什么,他為什么要慚愧呢?
b、假如你是不幸的老王,你當時會向作者說什么?
討論結果:老王臨死前還拿雞蛋香油送給我,我卻拿錢去感謝。錯在老王不是為了要錢,而作者拿了錢感謝。作者沒有詢問原因,以自已的意思去揣測老王的來意。作者以為給錢,自己受禮就心安理得,無意間卻傷害了老王。
主題歸結:作者愧疚的原因是沒有給予精神上的安慰、同情中只是有點可憐。
過渡:在品味中我們感受到一個不幸者的善良與純樸,作為幸運者的作者因沒有理解不幸者的用意,拿錢去侮辱它,這讓作者深深地自責自已,并向我們讀者提出思考。
3、課外思索:一個幸運者對不幸者該做些什么呢?
兩個教學設計,對課文兩種不同的詮釋,但兩堂課的教學效果都不是很滿意,這給了我很多的認識與思考,也許在這兩個設計中或多或少的存在著這樣的問題:
1、解讀文本主題的偏差。
文本豐富的主題意向往往向讀者提供了理解和想象的空間。《老王》這篇文章雖然在主題的理解上不會產生很多分歧,但如何把文章的人文內涵挖掘出來,側重點卻很多。在設計第一教案時,筆者以為只要把老王這個人物讀透,讀深,學生理所當然地就會去關愛那些不幸的人。殊不知課堂上,問學生如果你看到了那些不幸的人會怎么做?學生都說會關心這些人,會給他更多的關愛,但既而當我問拿些錢、物之類的東西給乞丐,你覺得是關愛了嗎?學生無言語。我意識到了學生學了這篇文章,只是意識到我們身邊還有很多的不幸的人,而沒有意識到關愛他人需要有一顆善良的心,需要有一種內在的平等觀念和責任感。產生這樣的教學效果是因為教師自己在與文本對話時只關注了文本本身的意義,而沒有仔細地去考慮“除了這點,我還得讓學生自己有什么樣的認識。”沒有著眼于作者的真正地的意圖。
第二個教學設計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明白了對不幸者既應該給予物質上的幫助,更多該給予精神上的關愛,從這點上學生的認識比第一堂課更進了一層。然而因強調了作者的幫助只是物質上的幫助,尤其是品讀“送香油和雞蛋”的環節時,把作者的給錢分析成了“侮辱了老王”,從而使學生對老王有了深切的同情而對作者產生了輕視。這在本文的價值取向上又是一個錯誤。因為作者楊絳是那么的善良,她的善良本該是讓人肅然起敬和沉思的,但在教師的引導中反而把作者倒打一耙,這樣的引導又是有失偏頗。
2、在主題帶動下語言品味的不足。
文本內容當然要探究,但內容是借助語言來表達的,因而,在探討思想內容的同時,必須咀嚼語言,推敲語言,品位語言。當我上完這兩堂課來看我的兩個教學設計時,發現我只注重了文章思想內容的把握,只想著把文章思想挖深挖透,在瑣碎的提問中竟沒有讓學生好好的從語言中體會,怪不得學生對作者反思中的自責,善良中的人道,關愛中的遺憾都無法真正的體悟。沒有朗讀,不對文字仔細咀嚼,怎么能知其中原委呢?
尤其是第二個教學設計中, 學生其實無法從文章的語言中感受到 “作者是出于一種怎么樣的情感去幫助老王”和“給錢意味著什么?”因為文章的語言是平淡、從容,典雅,是“微笑中含著眼淚”寫下的,為了主題的分析而硬邦邦地從平實的語言中去發現作者情感的鋒芒,這其實是破壞了思想內容與語言形式的和諧統一。
基于以上這樣的思考,于是形成了第三個教學設計。
以上的教學設計是對《老王》這篇課文一層進一層的揣摩玩味而提煉出來的。這或多或少給了我們這樣的啟示,要完成一個好的教學設計,應該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一、一個結合:課文思想內容和課文語言的結合
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特點已成為語文老師的共識。即課文的內容和課文的語言不是兩塊皮,而是一個整體,只有把兩者很好的結合,才能借助精妙的語言來感悟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見解、豐富的情感。落實到每一堂課的教學設計中,我想每個教師應該清晰的認識到,既要有對文本的深入認識,又需要設置與之相照應的語言教學環節,任何對文本內容的分析如果離開語言的支托,那文本內容的精髓也只能是空中樓閣,反之則一樣。《老王》的第三個教學設計就因為在文本內涵的挖掘上很好地借助語言的品味來實現,學生的內心對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尊重、什么是平等都有了自己的體驗。
二、兩頭并進:理解突出個性,語言品得實在
1、個性的理解:課文思想內容理解的個性化
在教學設計時,教師往往是作為讀者與文本對話,在這“前理解”上應當對課文的內容有自己的理解與心得。這就要求教師自己在閱讀中要認真質疑文本,讓自己的心靈與文本撞擊,在撞擊中受到觸動,真正讀出一點心得感受。不能淺嘗輒止,不能失此顧彼,也不能混沌不明,面對洋溢著至理至善、真情妙理的文章,如果自己沒有心得,以俗讀,淺讀,誤讀來理解來“說文解義”,可能會缺乏智慧而讓精彩文章變得庸俗,可能會缺乏明辨而讓清晰內容一團霧水,所以我以為一個好的教學設計,教師對文章內容該有自己個性的理解,尤其對文本的提煉、加工、組合,或樸實或大氣,或精巧,全在教師的“會之于心”的徹悟。如《老王》的第三個教學設計就是在閱讀文本時感受到作者行動上的善良,既而感受在她的意念上更有著強烈的愿望,希望老王的生活能好起來。所以最后決定在“善”——“愧怍”上立足。
有了自己的心得與感悟,有了整體的考慮,但如果沒有恰巧的新穎的教學角度切入,這也不能體現教學的個性。《老王》的第三個設計就是抓住文章最后一句中的“愧怍”而展開的。如今年的優質課評比中,在對《濟南的冬天》的文本理解上,著眼于濟南的“慈善”“溫情”的特點展開辯論。這其實就是在教學整體風格中的“設巧”環節。教學的內容的個性理解就有了個性的切入。
2、有效的品讀,課文語言品得實在
新課標理念的一個突出表現就是在語文課上不能少了語言的品味,在每一節課的教學設計上,都有感悟品味語言這一環節,這是一個很大的改觀。但在設計這一環節時,現在好多的教師都“你認為哪些句子寫得好?”這樣的提問來設置這一環節,我總是有這樣的疑惑和擔心。怎么樣才算好?這是比較模糊的。雖然學生從多個角度去揣摩品味了,在品中對語言有自己的想法,有了一點感悟,但這樣的品總顯得有點零碎,這樣的說總有點東鑿一斧,西掘一刨的味道,有許多學生的鑒賞因為沒有教師的總結歸納而成了曇花一現。
我以為在品味語言教學這一環節中,必須在“情”“質”的帶動下品,去感受、體驗語言表情達意的表現力和生命力。如上次在蕭山的優質課的評比中,有一老師在《濟南的冬天》的語言品味中做得很出色。她把所有的有兒化音的句子找出來,引導這是北方的語言的特點,讓學生說說為什么要兒化音。學生讀了之后馬上就感覺有了兒化很軟,感覺上很親切,很溫暖,這是老舍對濟南有感情,去掉就會覺得冷冰冰。這種語言教學的設計才是有效的,實在的。學生明白了愛濟南可以愛濟南的山山水水,也可愛它特有的方言并運用它。所以品語言,要讓學生在品中體會作者不用那個詞而偏要用這個詞的原因與情感。如果這樣去考慮品味語言的教學設計,那肯定能讓學生在語言的品味中品出味道。
總之,在教學設計中無論以文本內容為切入,還是以文本語言的推敲為切入,均要牢牢地把握內容與形式如漆似膠,互為依存的這條線。這樣無論側重哪點,都會讓你的教學設計略勝一籌。值得注意的是:以為教師只要在教學設計時挖深挖透,語言品足品夠,過于追求自己教得深刻、教得順暢、教得輕松,即為“教”而設計的教學設計是行不通的。只有在關注文本的同時,關注內容,關注語言,教出自己的個性,不忘給學生上實實在在的語文課,這樣,任何的教學設計都是一個好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