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教學反思(精選4篇)
《西湖》教學反思 篇1
《西湖》教學反思
《西湖》這一課語言優美,詞匯豐富。四類字與二類字各有十個,文中還有11個注拼音的字。所以學生在讀通課文時遇到了不小的障礙。為此,第一課時,我重點引導學生把課文讀通,我先是領著學生把課文讀一遍,然后把一些長句子、難讀的句子教學生讀了一遍,之后讓學生自由練讀。指名分節讀課文時,學生基本能讀通課文了。文中難懂、難理解的詞句較多,為了分散難點,第一課時,我把一部分新詞隨著句子認讀,并理解。如學“素”,我出示了句子,讓學生先讀通句子,然后在語境理解字義。學生還是不能理解,我就讓學生查字典理解。而學“猶”“格”“般”“初”時,我讓學生把句中的“猶如”“格外”“一般”換一個詞來說一說,從而讓學生理解這些詞,同時把這些句子讀好。這樣在課上,也就教了學生兩種解詞的方法,一是查字典理解;二是通過換詞來理解。我想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的語感與閱讀理解能力會得到一點一點的提高。
教后感《西湖》教學反思
《西湖》是一篇描寫自然風光的優美散文。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向我們展現了西湖秀麗的景色,句句是景,字字都美。細細讀來,仿佛聆聽悅耳動聽的音樂,又如觀賞秀美典雅的畫面,身臨其境之感隨之而來,了解西湖的愿望、熱愛西湖的情感油然而生。
為了讓學生對西湖有更全面的了解,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更陶冶學生情操,我設計了“西湖簡介”、“西湖傳說”、“西湖詩詞”、“西湖景點”四個版塊,作為對課文學習的延伸。
教學本課時有以下幾點體會與收獲。
一、自主探究
引導學生自主參與教學活動,弘揚和培植受教育者的主體性,是現代教育追求的目標,也是《語文新課程標準》倡導的學習方式。本課正是基于這一理念進行教學設計的。給學生充分自主學習和思考的空間,讓學生去探索、研究,自己解決問題。在與同伴的互助中學會合作。這樣充分挖掘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的學習能力、探究能力得到一定的發展。
在學習“西湖簡介”與“西湖傳說”時,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板塊來自學,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探究,尋找答案。
在學習“西湖詩詞”與“西湖景點”時,我也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一首古詩,自己喜歡的一個景點來朗讀,來自學。學生在自學過程中,思維得到了訓練,探究意識得到了發展。
二、學會合作
新課程理念提倡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在合作學習中可以極大地促進師生、生生的互動與交往。實際上合作交流也是一種課程資源,在合作交流中,可以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體現學生學習的個性特長。交流是認識升華的階段,在交流的過程中能夠拓展思路,增長知識,啟迪智慧。合作能促進大家共同努力,共享成功的喜悅,也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在學習“西湖景點”時,我讓學生同桌一起學習一個景點,兩人一起讀,一起學習用導游的形式向大家介紹。這一過程,就是合作的過程,這樣,既可發揮學生間的互補作用,發展合作、交往的能力,更有利于培養學生具有21世紀人類生存的基本能力——自主能力,從而為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奠定了基礎。
三、提高語文素養
《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在整堂課的教學中,我處處以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為目標。導入時,讓學生回顧課文內容,來進行說話訓練,并進行背熟練習,注重積累。“西湖簡介”這一板塊,注重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在讀懂的基礎上來填空。“西湖傳說”這一板塊,對學生進行概括能力的訓練。在學習“西湖詩詞”時,培養的是學生的朗讀能力。而“西湖景點”則是對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能力培養,學生既要讀懂文章,又要學會用語言來表達。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綜合能力。整堂課的學習都離不開現代教育技術,學生在網絡環境下完成學習任務。最后,還讓學生把自己的學習體會、感想記錄在留言板上,課后還可以進行討論、學習,讓課堂又延伸到課外了
《西湖》教學反思 篇2
西湖教學反思
本文以詩一般的語言,描繪了西湖的秀麗景色,字里行間包含著作者對西湖美景的喜愛和贊美。就是因為課文中的語言是詩一般的語言,所以教學時感到非常吃力,光是生字詞的過關就化了一節課的時間。在詞語的理解上,,因為西湖離孩子太遙遠了,如何能讀懂這樣一篇美的課文,如何能從文中吸取起精華,又如何能從文中感受到如此的美景。只有借助遠程教育資源,于是,在理解詞語時我采用了結合學生的學習生活來理解的方法,用了很多方法,讓學生自主理解,實在沒有辦法就查字典或詞典,總算是把這個攔路虎掃除了。如:“鑲嵌”,就借助戒指來理解的,鉆石的托就是天堂,而鉆石就是西湖,即把鉆石鑲嵌在鉆托里,就好象是西湖是一顆明珠鑲嵌在天堂里的。“碩大”,孩子們都不知道是啥意思,我說了一句“從那邊跑過來一只碩大的老鼠”,孩子們都快速地舉起了小手,說出了答案。“掩映”一詞的理解是借助文中的畫面來理解的。在課文的32和33 頁的下方的畫面上,一片片樹林郁郁蔥蔥的,偶爾見到幾處房舍。讓學生在尋找樹林中的房舍,再來理解“掩映”,“層層疊疊”是通過畫簡筆畫來理解的。
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本文內容略顯深了,孩子們不是很容易理解。通過看課件視頻,通過品味文中的優美詞句,孩子親眼看到西湖的勝景,西湖的美麗風在孩子的腦中形成畫面,在引導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去描繪,基本上學生能理解課文了,然后再通過配樂朗讀把課文讀美了。
在上完了全文,再一次運用文中的插圖,讓學生運用文中的詞語來描繪圖畫中的美景,這樣即鞏固了詞語,又復習了舊知:從畫面中理解詞語,還訓練的學生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還再一次領略了西湖的美麗風光。
6、西湖教學反思
《西湖》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向我們展現了西湖那秀麗的景色, 可謂句句是景, 字字都美。 可《西湖》一課上下來卻有諸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教完以后感觸還真是頗多。
感觸一:文中有著較多的比喻句。這篇課文中有四個用得十分巧妙的比喻句,這些比喻句生動準確的體現了西湖景色的美麗,也反映出比喻這一修辭手法的妙處。于是我讓學生在第一課時就挑出文中最打動人的多處比喻句去細細體會:“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層層疊疊、連綿起伏的山巒,一山綠,一山青,一山濃,一山淡,真像一幅優美的山水畫”;“平靜的湖面,猶如一面碩大的銀鏡。” “孤山東邊的白堤和西南的蘇堤,就像兩條綠色的綢帶輕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
感觸二:文章至美,但這還需要學生對西湖有深刻的直觀了解和一定程度的語言積累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十里明湖”、“秀美典雅”、“掩映”、“輕風徐來”、“湖水蕩漾”、“泛舟”這些詞是多么精練,多么抽象,又豈是剛剛升入三年級的學生能感悟得出的? 再加上一類兩類生字共有31個, 更給課文增加了難度. 因此這篇課文雖美是美極了, 但難又是難極了。第一課時上的時候雖說課前布置了學生預習,但是學生初讀讀得并不盡人意,所以又花了一些時間指導學生如何將長句讀好,如何將文章讀流利。文章篇幅較長,幾次指導,就占用了本節課的不少時間,最后也就只能簡單地學了課文第一小節,并沒有按計劃學到第二小節。
感觸三:每一個自然段的重點各不相同。由于第一課時教學內容的變化,我又重新設計了《西湖》一課的第二課時。我試著引領學生看著圖,在西湖邊走一圈,讓學生對西湖的全景有了大致的了解,并通過朗讀、說話進一步去感悟西湖獨特的美麗。課文的每一段落都有不同的教學方式和側重點,第一自然段換詞造句,第一課時已經訓練過了。第二自然段在看圖基礎上進行讀的練習,剛通過朗讀來體現西湖山水的美。第三段自然段在讀的基礎上做導游式的介紹,清楚地了解西湖的幾個著名景點及其特點。第四自然段在美麗的圖片引導下練習想象說話,感受西湖夜景的美。應該說這節課教學的層次和目的相當清楚,如果能比較完整地按要求上完這堂課,那學生的語文能力就可以得到一次比較好的培養。我讓學生多次品讀,然后配上清雅的音樂去朗誦,由始至終,我想帶給學生一種令人深深陶醉的“美”——課文美、音樂美、課件美、朗讀美,帶著學生到“人間天堂”去走一走、看一看。
感觸四:理解感悟過后,學生在背誦練習上還不夠深入。文章美,就應當引導學生積累,背誦便是最好的積累方法。課后的要求是背誦其中的一段,但是,文章的第三自然段由于方位詞多,好詞佳句也多,但這些好詞佳句和學生平時說的話有些不同,學生背起來就有些吃力。例如:蔥綠的孤山顯得十分秀美典雅。幾個好詞在一起了,學生反而覺得難了,只有讀得滾瓜爛熟才可以達到熟讀成誦。課堂的時間有限,怎樣才能更好的提高效率呢。我思考著。
《西湖》教學反思
課文詞匯豐富,語句優美,把西湖的美麗風光描繪得淋漓盡致。教學本課,重點引導學生通過品味語言文字,體會西湖之美。課文第一節中的“西湖,就是鑲嵌在這天堂里的一顆明珠。”是貫穿全文的中心句。課堂上我向學生提問:你見過的明珠是怎樣的呢?學生回答:晶瑩剔透、閃閃發光……在人們的心目中西湖就是這樣的“一顆明珠”,可見西湖是多么美麗啊!課文第二節,描寫西湖周圍的山巒,用了“層層疊疊”、“連綿起伏”這兩個詞語。我在黑板上畫連綿的群山高低起伏,學生很容易就分清了“連綿起伏”與“連綿不斷”的區別;然后,我在群山的背后又畫上了高低錯落的山巒,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這就叫“層層疊疊”。課文中值得思考品味的語言實在很多,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就先讓學生圈劃出優美的詞句。學生讀書很仔細,圈劃很認真,交流也很踴躍。課文中的優美詞匯、生動的比喻句都被找出來了。在學習“月下美景”這一段時,我抓住文中的“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景象。”這一句重點請學生思考:月光下的西湖與白天有何不同?學生抓住“華燈”、“琴聲”、“月色”等體會到月光下的西湖同白天相比真是別有情趣。當學生說到“岸邊的華燈倒映在湖中,宛如無數的銀蛇在游動。”這一句時,我就追問:倒映在湖水中的燈光怎么會像銀蛇一樣“游動”呢?有學生說,湖面波光粼粼的,燈光的倒影就像在“游動”了。這里還有一個插曲,一位調皮的男孩說,把石頭扔進水中,燈光就會動的……他的表達不是很清楚,其他學生對他的發言都不以為然,而我完全理解他的想法:投石擊水,水波蕩漾,燈光的倒影也就隨著水波“游動”起來了。當我說出他的想法時,那位男孩笑瞇瞇地朝著我直點頭。這個時候,我把學生的目光又拉回到課文之上,上文已經說到:“輕風徐來,湖水蕩漾”——這就是“銀蛇游動”的原因啊。課文最后一句:“人們泛舟湖上,會覺得天上人間全都溶化在月色里了。”這真是神來的點睛之筆。我嘗試著拋出這樣一個問題:天上人間怎么會溶化在月色里呢?我本以為,學生理解這一句會很困難,沒想到的是,學生的解釋振振有辭:月光灑落在西湖上,水天一色,給人的感覺就像是整個世界都溶化在月色里了。在課堂上遇到這樣的學生,就是教師最大的幸福了。如此心靈相通的教學場景恰似月光下的西湖美景,令人沉醉。
《西湖》教學反思 篇3
《西湖》這一課語言優美,詞匯豐富。四類字與二類字各有十個,文中還有11個注拼音的字。所以學生在讀通課文時遇到了不小的障礙。為此,第一課時,我重點引導學生把課文讀通,我先是領著學生把課文讀一遍,然后把一些長句子、難讀的句子教學生讀了一遍,之后讓學生自由練讀。指名分節讀課文時,學生基本能讀通課文了。文中難懂、難理解的詞句較多,為了分散難點,第一課時,我把一部分新詞隨著句子認讀,并理解。如學“素”,我出示了句子,讓學生先讀通句子,然后在語境理解字義。學生還是不能理解,我就讓學生查字典理解。而學“猶”“格”“般”“初”時,我讓學生把句中的“猶如”“格外”“一般”換一個詞來說一說,從而讓學生理解這些詞,同時把這些句子讀好。這樣在課上,也就教了學生兩種解詞的方法,一是查字典理解;二是通過換詞來理解。我想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的語感與閱讀理解能力會得到一點一點的提高。
《西湖》教學反思 篇4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能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初步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了解西湖的美景。
2、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中的12個生字只識不寫。
3、認識一個多音字。學習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二、教學重點:能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
三、教學難點:初步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
四、教學過程:
一、課前背誦古詩文:
1、論語三則
2、對詩《木蘭詩》中部分詩句;《敕勒歌》
3、春景詩(詞):
朱熹《春日》勝日尋芳泗水濱……
蘇軾《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
杜牧《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
白居易《憶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二、背誦描寫西湖的詩文。
1、江南的景色美不勝收。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一天清早,南宋大詩人楊萬里來到凈慈寺送別好友林子方,寫下了--《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2、林升《題林安邸》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三、導入語
這幾首古詩都是描寫杭州西湖美景的!今天,我們要學習《6、西湖》(板書課題)。讓我們隨著作者一起來到素有“人間天堂”美稱的杭州,飽覽西湖美景。誰愿意來讀讀課題?
四、引導學生質疑或談談對西湖的印象
設計1:同學們迫不及待地來到了西湖,那你們最想知道什么?
設計2:我們班有誰去過西湖?來給大家介紹介紹吧!(學生談談對西湖的印象。)
五、初讀課文
1、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散文,以優美的筆調和清新、流暢的語言描繪了西湖秀麗的景色。讓我們趕快打開課文,認認真真地去讀讀課文,去感受西湖獨特的美。注意:讀準字音,讀順句子,不懂的地方作上記號,聯系上下文仔細想想。
2、學生自由讀課文,教師巡回了解學生的讀書情況,幫助個別有困難的學生,表揚表現出色的同學。同時把學生圈出來的不易讀準的字寫在黑板上指導學生讀準字音。
如:鑲嵌 碩大 小瀛洲 阮公墩
3、指名學生逐段初讀課文。教師適時地指導學生讀準字音。
4、重點指導第二節中的長句:站在柳絲輕拂的西湖邊放眼遠眺,只見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層層疊疊、連綿起伏的山巒,一山綠,一山青,一山濃,一山淡,真像一幅優美的山水畫。
5、重點指導第三節中的句子:(1)孤山東邊的白堤和西南的蘇堤,就像兩條綠色的綢帶,輕柔地飄浮在碧水之上。
(2)湖心的三個小島——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掩映在綠樹叢中。(適時獎勵西湖圖片。)
6、學生讀完全文后,表揚學生能把課文讀通順了。教師配樂范讀課文。(適時獎勵西湖圖片。)
7、學生配樂朗讀全文。(獎勵西湖圖片。)
8、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剛才同學們讀課文讀得都非常認真投入,欣賞到西湖獨特的美。現在誰愿意來告訴大家,你覺得怎樣美?可以選擇文中語句讀給大家聽?
(學生自由選擇讀課文)。
9、齊聲朗讀全文。
六、指導書寫
1、復習詞語。(出示詞語,讓學生讀一讀。)
2、指導寫字。
重點指導:素 令(上下結構)
學生說說書寫要點,教師范寫。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憑借具體的語言材料,通過朗讀品味,了解西湖的美麗景色,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 情,陶冶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點:第三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部分,具體描繪了西湖的主要景點。
三、教學難點:具體分析描繪西湖的主要景點的內容。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出示下列詞語讀一讀。
鑲嵌 掩映 悠揚 遠眺 層層疊疊
蕩漾 蔥綠 輕柔 圍繞 心曠神怡
二、學習課文,精讀感悟,感受景美、文美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畫出你最喜歡的描寫。
2、交流優美的句、段,結合課件,采用手勢、配樂等方法指導學生深入地朗讀這些句子或段落。
(1)第二自然段中:抓住“一山綠,一山青,一山濃,一山淡,真像一幅優美的山水畫。”“平靜的湖面猶如一面碩大的銀鏡。”“一群群白鷗掠過湖面,在陽光下一閃一閃的,好看極了。”等句子,展示課件,出示句子,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板書:遠 山巒 真像山水畫
湖面 猶如 銀 鏡
(2)第三自然段中:抓住“孤山東邊的白堤和西南的蘇堤,就像兩條綠色的綢帶,輕柔地飄浮在碧水之上。”“明靜的湖水晃動著綠島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等句子,借助課件,讓學生表演讀,小組內合作讀,挑戰讀,并學著來夸夸西湖的美等手段,進一步理解其意境。
板書:近 湖堤 就像綢帶
倒影 仿佛仙境
(3)第四自然段中:
抓住“岸邊的華燈倒映在湖中,宛如無數的銀蛇在游動。遠處,不時飄來悠揚的琴聲”等句子,出示圖畫,加以音樂,學生進行欣賞性朗讀,充分激發學生的讀書熱情。
配樂,進一步賞讀和背誦本部分。(誰愿意背誦可以隨便站起來,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這一活動中。)
板書:夜 華燈 宛如 銀蛇
琴聲 悠揚
3、概括總結;齊讀第一自然段,理解“西湖是杭州的一顆明珠”并進一步板書:是一顆明珠
四、總結全文,配樂背誦喜歡的句子或段落。
五、布置作業:把自己喜歡的段落背給家人聽;寫一段描寫家鄉的短文。
板書:
6、西 湖(是一顆明珠)
遠 山巒 真像 山水畫
湖面 猶如 銀鏡
近 湖堤 就像 綢帶
倒影 仿佛 仙境
夜 華燈 宛如 銀蛇
琴聲 悠揚
第三課時
一、教學目標:
1、朗讀品味課文優美的語言,指導學生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2、初步感知運用比喻手法對增強語言表達效果的作用,會用“猶如”、“像”、“仿佛”、“宛如”等詞語口頭造句。
二、教學重點:突破難點的措施和方法,借助課件資料和配樂,為學生創設情景。
三、教學難點:將音樂、畫面和文字融為一體,使學生充分地朗讀、感悟。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出示下列詞語讀一讀,然后進行聽寫。
鑲嵌 掩映 悠揚 遠眺 層層疊疊
蕩漾 蔥綠 輕柔 圍繞 心曠神怡
二、朗讀品味
1、學生個別讀第一自然段,引導學生質疑:為什么說西湖是鑲嵌在這“天堂”里的一顆明珠?激發學生朗讀興趣,形成閱讀期待。
2、指導學生觀察插圖,反復誦讀第二自然段,通過“綠、青、濃、淡”等詞語想象多彩秀美的畫面,體會“層層疊疊、連綿起伏的山巒“的美妙意境。學生練習朗讀、背誦。
3、學生自由讀、個別讀第三自然段,再欣賞課文插圖,抓住重點詞語來體會作者就是通過這些詞語把西湖景點描繪得逼真形象,從而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生反復練習朗讀,在讀中感受畫面描寫之美,體會作者遣詞造句之準確。
4、播放舒緩優雅的音樂,教師范讀課文第四自然段,學生傾聽,提出不理解的詞語,集體討論解決之后,指導學生反復練讀。給學生配上音樂,讓學生的聲音與畫面、音樂融為一體,品味出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景象”是如此美妙和迷人。
三、積累內化
引導學生背誦喜歡的段落,讓學生反復誦讀,漸漸領略“一山濃,一山淡”的美妙,綢帶“漂浮在碧水之上”的神奇,天上人間“全都溶化在月色里”的朦朧。讓學生在誦讀中充分感知語言的優美,領略文章的韻味。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在熟讀成誦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文章內容,受到感染。
四、遷移運用
1、口頭造句:
(1)讓學生弄清楚這些都是打比方的句子,每一句分別把什么比作了什么,用來比作的事物和被比的事物有哪些共同之處。
(2)指導學生用“猶如、像、仿佛、宛如”口頭造句,可以任意選擇其中的兩個詞來說。在小組里交流,全班交流時鼓勵下等生大膽發言并及時糾正、評價。
2、開展“詞語匯展”活動:老師說意思,學生根據意思猜謎語;也可以說一個詞的近義詞,讓學生猜;還可以指著圖中景物,讓學生用一個準確的詞來描繪一下。
教學反思:
本文運用動靜結合、虛實相生的手法描寫了杭州西湖的美麗景色。用“猶如一面碩大的銀鏡”,描繪出了湖面碧波千頃,湖水平靜柔美的姿態;用“一山綠,一山青,一山濃,一山淡”,寫出了山巒層層疊疊、連綿起伏的壯美靜態;“一群群白鷗飛掠過湖面”,湖水晃動著山巒、寶塔、樓臺、樹木的倩影,蜿蜒的白堤和修長的蘇堤像兩條綠色的綢帶,在碧水之中飄逸。這是作者描畫的西湖動態。指導學生閱讀時要能體會作者以動靜結合的勾勒渲染,使西湖美景躍然紙上,讓讀者感覺到:在盈盈湖水中,遠山隱隱約約,孤山朦朦朧朧,若有若無,仿佛仙境一般。教學中我以讀為主,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加深朗讀和體驗,受到情感熏陶。我通過個別讀、比賽讀、想象讀等不同的形式,不斷激發學生情感,讓他們在讀中理解詞語,在讀中積累詞語和句子,并在讀中加深體驗,受到美的熏陶。這種自由、開放、多種形式的表達,能清楚地看到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成長。沒有整個課堂的開放,就不會出現這種活力四射,個性充分張揚的教學效果。
白堤”、“蘇堤”、“小瀛洲”、“阮公墩”我認為很好讀,比較簡單,但學生讀錯的很多,只能反復領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