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里的五角星》教學反思(精選5篇)
《蘋果里的五角星》教學反思 篇1
很多人可能都不清楚,事實上就是在切蘋果時攔腰切下去,就可以在橫切面看到蘋果核像一顆五角星。為了加深學生對創造力的理解,在第二課時的課堂教學時,我拿出蘋果用準備好的小刀,攔腰切下,把切下的半個蘋果讓學生一個個傳遞觀察,學生們不得不信服,蘋果核果然像一個五角星。通過自身的實際觀察,學生們對接下來的教學都興趣十足。特別是在教學“這鮮為人知圖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與“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創造力,往小處說,就是換一種切蘋果的方法”這兩句的時候通過讓學生感悟,讓其明白,創造力來源于打破常規的思維方式。通過進一步的有感情地指導朗讀全文,讓學生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課堂內容教學完之后,我布置了作業。看到學生各個都在埋頭做作業時,看著我剛才給學生演示攔腰腰切下的蘋果時,我似乎有了點啟發。換一種獎勵學生作業做的好的方式,不用加分,就把蘋果里的五角星獎給他們。我宣布,說:“今天作業前兩名的同學,將會分別獲得老師手里的蘋果五角星。”話一說完,學生似乎做的更認真了。下課鈴聲響了,我回到辦公室,批閱著回家作業。
不一會兒,平時作業表現最好的同學來了,寫的很好,得到了獎賞興奮不已。王曉明也來了,做的很好得到了獎賞。班長這次略微慢了一步,名列第三,但做的也相當的好,我給予了鼓勵。正當我要繼續批閱回作的時候,突然平時喜歡拖欠作業的王蕭毅同學出現在我的面前。咦?他怎么來了?正當我在思考的時候,他已經把本子遞到了我的面前。我幫他批閱了,有兩處需要訂正。不一會兒,訂正好了,批閱過關。當他發現自己是第四個批閱的時候,不由自主的脫口而出,說:“哎呀,慢了一點,哎呀,慢了一點,蘋果沒了蘋果沒了”。我及時的鼓勵了他,希望他再接再厲,爭取下次能夠取得成功。當他走后我在想,原來他可從來沒有這么早交過作業。每一次都是很晚交作業,對于訂正作業也是丟三拉四的,非要到組長查本子時,他的作業才會姍姍來遲。難道以前的獎勵措施對他作用不大?
通過對課文的教學,發現正如文中所說的“人們對切蘋果都不生疏,總是循規蹈矩地按照通常的切法,把它們一切兩半,卻從未見過還有另一種切法,更沒想到蘋果里還隱藏著“五角星”!”。同樣教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也大可不必運用相同的方法來教育學生。爭對不同的學生,需采用不同教育方法。運用打破常規的思維方式,幫助學生提高現有知識水平,就需要及時善于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
《蘋果里的五角星》教學反思 篇2
《蘋果里的五角星》教學反思
“創造力來源于打破常規的思維方式。”在教書匠和教學藝術家之間,最大的區別恐怕就是具有教學的創造性了。教學是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在《蘋果里的五角星》一課的教學中,我努力以其樸實而又新穎的教學方式,激活學生探究的欲望,在學習語文的同時,讓學生去發現課文和生活中的“五角星”。這一堂課力求訓練扎實,生動活潑、富有創新意識,主要體現在:
一、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突顯一個“精”字。
是選擇適應教學的學生,還是選擇適應學生的教學,這是一個重要的教學指導思想。這節課打破教師習以為常三課時教一篇課文的常規,通過講練結合的方式,用兩課時完成了教學任務。教學設計便于操作,簡約而有效。在有限的時間內,如何取得最大的收效呢?有效的做法是:1、精心設問,給學生留下自主探究的時間。
本課教學,刪去了三方面的問題:一是明知故問的問題。揭示課題時,主要將對課題的質疑改為檢查預習效果。這一處理就是提高教學效率的舉措。學生預習過課文和沒有預習課文的教學設計是不一樣的。我們設想通常情況下學生讀了課題后會產生哪些疑問呢?如課題為什么加雙引號?“五角星”指什么?蘋果里為什么會有“五角星”?學生只要預習過課文,就都能解答。在導入課文的問題,重點放在怎樣才能發現蘋果里的“五角星”,它給人們哪些啟示上。這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也是教學的重點。二是學生讀了課文以后就能弄懂的問題,如小男孩經常到我家來干什么?小男孩是怎樣向我炫耀他的新發現等。無意義的問題缺乏思考價值,不能開掘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學生的思想認識也不可能得到提升。三是刪去了和本課教學目標無關的問題。如國標本教材已刪去課題中五角星上的雙引號。本節課,教師是否需要引導學生弄明白作者修改的意圖?長期以來,人們將語文教學比作一個筐,什么東西都往里裝。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教學目標定位不夠準確,忽視了語文教學本質的東西。一節課中,我們所教的知識不可能面面俱到。本堂課在問題的設計上圍繞一個主線就是蘋果里只是藏著“五角星”嗎,為什么千百年來人們沒有想到蘋果里藏著五角星,進而引導學生感悟創造力來源于打破常規的思維方法。教學目標明確,重點突出,由淺入深,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2、精講精練,給學生提供學用結合的空間。學習語言是一個由外部語言不斷內化的過程。我們總是習慣于以理解課文內容為主線來組織教學結構,用教師的分析講解來擠占或取代學生的主體感知。本課在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去接觸課文中豐富多彩的言語,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沒有忽視字詞的訓練。如第一課時,引導學生讀準字音,讀通課文,體現了“書不讀熟,不開講”的理念。在字音的指導上,突出易讀錯的多音字,并且巧妙地引導學生根據字義判斷多音字的讀音,幫助學生尋找規律,達到舉一反三,自主學習的目的。字形的教學,重點提示易錯筆畫,這有助于強化記憶,消滅錯別字。分析字形之后,再讓學生描紅,及時鞏固所學的漢字。對四年級的學生,教師仍不能忘提醒學生寫字的姿勢,習慣培養滲透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細微之處見真情。對詞語的理解上,則隨課文適時點撥,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學會譴詞造句。如“魅力”一詞的教學,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從“人、美景、運動、游樂項目”等方面進行發散思維,準確使用“魅力”一詞。
二、方法多樣,注重內化,突顯一個“活”字。
“活”是撥通基本教法的金鑰匙,是教學技藝走向成熟的標志。它基于教師對教材的把握和對學生的了解。在教學課文1-3自然段時,為了讓學生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讀好人物的對話,采用了補提示語的做法。這一設計有助于學生想象人物說話時的動作、神情、心理活動……朗讀時能準確地表達人物的情感,此時學生的情感是發自內心的體驗,不是矯揉造作的附和。教師引導學生感悟提示語的用法,也為說和寫好人物的對話打下基礎,可謂一舉多得。
靈活的教法也表現在為學生提供了有效的合作交流機會,激發了學生探索的主動性。在課堂上讓學生橫切蘋果和豎切蘋果進行比較,引導學生分小組討論:為什么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循規蹈矩地切蘋果。學生在交流中體會到正是因為傳統的切法好拿、好吃、好切、好分,人們才會被老經驗束縛,進而也錯過了發現創造的機會。由于課堂給學生提供了動手切一切,用眼看一看,動腦想一想的機會,學生在觀察和交流中才會產生了新的沖動:橫切梨子會出現什么圖案?生活中換一種思維方式,會有哪些收獲?教學即將結束之時,學生的興奮點已不僅僅停留在蘋果里的“五角星”上。他們又有了新的思考、新的發現……教師巧妙地引導,不正激活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嗎?
靈活的教法還表現在適時、適度地對教材進行改編和補充。第4段的教學,我設計了一個填空題,對課文內容進行了擴充。學生在對比兩種不同切法的同時,進一步感悟“創造力來源于打破常規的思維方式。”第二課時的補充閱讀和練習,對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5《蘋果里的五角星》教學反思
《蘋果里的五角星》這篇課文內容淺顯,所以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我把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定位于初讀整體感知,即“了解兩種切蘋果的方法;小男孩是個什么樣的小男孩;對于蘋果里居然有五角星,你們有什么想法。”,并以此滲透朗讀指導。
基于第一課時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我把第二課時的教學主體目標定位于內化文本式的有序表達訓練,同時力求滲透情趣性訓練意識。抱著這樣的預設理念,我在四(2)班進行了第一次試教,以觀實效——特別是教學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因為這是本次校級大語文組第一次專題研討課的主題。
實際教學時,我發現“新課導入環節”學生就與我的預設不合拍,而且個別地方顯得有點“畫蛇添足”。隨后,我就快刀斬亂麻,以自己的講述很快切入下面的教學環節。漸漸地,教學實施也如我設想的那樣越來越順利——學生參與積極,特別是鋪墊式的說話訓練、點撥式的寫話訓練,有效突破了文本的教學難點。尤其是教學時間,也剛剛好。這說明第二課時教學預設大體是符合學生學情的,有效性還是顯而易見的。
課后,我與年級組幾位老師進行了交流,大家一致認為“新課導入環節”的預設有問題,我自己也覺得很迷惑——是不是別班學生與我有生疏感、還是問題指向較模糊,所以才出現了學生“答非所問、東拉西扯”的尷尬局面。帶著種種猜測,我找來我四(1)班幾個層次不一的學生,按導入環節預設的那樣提問——“讀了課題,你覺得怎樣?”我這樣提問的意圖是讓學生體會到課題很有意思,然后讓他們再次齊讀課題,讀出這種有意思。誰知,回答令我瞠目結舌:有的說,課題很有創意。有的說,起名字的作者真了不起,怎么會想到起這個課題的。聰明的學生更是用眼神不住揣摩我的內心想法,可就是不輕易表態。通過試驗,我一下子頓悟了:開頭導入環節的預設,我只是從我執教者本人角度去設想,也就是說犯了“三備”的大忌——只關注到“備教材”、“備自己”,而忽視了“備學生”。認識到這一點,我果斷地把導入環節進行了修改。
第一次預設:一、由題導入,激趣暢談:1、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教師指板書,學生齊讀課題)——《蘋果里的五角星》。2、學生齊讀課題后,教師問:你們覺得題目怎樣?(有意思)那我們就再大聲地讀讀課題,要讀得有意思。3、 通過上一節課的初步學習,對于蘋果里居然有五角星,你們由此產生了哪些想法?[設計意圖:在激趣的基礎上,一方面是了解學生的學情,另一方面是作為精讀環節自然過渡的“前奏”,同時為后面的預設教學作好滲透;]
第二次預設:(一)、由題導入,質疑激趣:1、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教師指板書,學生齊讀課題)——《蘋果里的五角星》。2、學生齊讀課題后,教師問:讀了課題,你們有什么感覺?(那就帶著這樣的感覺再來齊讀一下課題吧!) [設計意圖:以課題質疑激趣,作為精讀鋪墊環節自然過渡的“前奏”,導入簡潔自然。]
“新課導入環節”預設達成共識的基礎上,年級組黃靜靜老師還真誠地建議我,說“老師演示切蘋果的環節”,不如改為“指名兩位學生上臺去演示切蘋果”,這樣更有利于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及激發他們積極參與的學習興趣。說實在話,當初這個環節的設想,是準備讓全體孩子每人帶兩個蘋果,親自實踐兩種切蘋果的方法。可考慮到種種原因,覺得這樣實施負效應遠遠大于正效應,于是黃靜靜老師、曹雨花老師還有我,我們三人一致否決了這種設想。接下來,我出于“私心”,省得麻煩,決定上課時自己切蘋果。而且采取“攔腰切蘋果”的方式,課前我也偷偷切好用保鮮膜裹好了,目的只有一個擔心——萬一攔腰切蘋果,切不到五角星怎么辦?現在,黃靜靜老師居然提議我,還是指名讓學生切,這可真讓我為難。是采取保守的教法,還是采取民主大膽的教法,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以后,我決定拋卻“私心”的顧忌——大膽的讓學生去實踐吧,因為有時候“不完美”的教學細節本身也許就是一個教學資源。
縱觀整節課,除了課堂實施細節再注意點外,似乎也沒什么可再商議的了。可我把整個教學過程在腦海里放電影似的反復過了幾遍以后,我不禁嚇出了一身冷汗。要知道,朗讀感悟是第二課時精讀環節的主旋律,特別是朗讀的指導,可謂閱讀教學的生命。可我的這節課,只想到文本內容較簡單,所以整個心思只考慮文本內化式的有序表達及滲透情趣性訓練,卻忽視了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朗讀的提升,何況融“朗讀”與“感悟”于一體,兩者則能和諧共生,互為促進。想想真覺得好笑,差點“聰明反被聰明誤”。捕捉到這一失誤,由此我又展開了積極的思索:通過上學期語文期末抽測,眼下中年級段的主要教學目標應通過常態課著重培養學生的哪些能力?聯系這節課,我決定在試教的基礎上,重點扣住“清晰”、“果然”、“魅力”這幾個詞,再進行理解詞語方法的滲透指導,特別是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和句子的方法指導及能力訓練。由于整節課我的設計理念是滲透情趣性訓練意識,所以“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及“朗讀指導”等方面的預設滲透的調控也往往是和諧交織在一起的。
實例一(朗讀感悟和諧共生、品詞析句及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滲透訓練):1、弄清楚了這兩種不同的切法,下面老師想請兩位學生到前面來演示一下切蘋果的兩種方法。(1)、一位學生用通常的切法來切,另一位學生用小男孩的切法來切,切好后放于實物投影儀上。(2)、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說說你看到了什么?2、交流:看到了什么? (1)、五角星看得清楚嗎?(2)、師點撥:“看得很清楚”、“看得十分清楚”我們就可以用課文中哪個詞語來形容?——“清晰”。3、過渡語:難怪作者要驚呼——相機出示課件5齊讀:真的,從橫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蘋果核果然像一顆五角星。(1)、能不能給“清晰”找個近義詞?那文中為什么不用“清楚”這個詞呢?(2)、指導造句:你們平時清晰地看到過哪些東西?(我們還可以說:“某某老師講課思路清晰;某某同學回答問題思路清晰;某某說話清晰。)4、(下面老師把這個句子改了一下,你們來比較比較,有什么不同。)相機出示課件6對比讀:真的,從橫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蘋果核果然像一顆五角星。 真的,從橫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蘋果核像一顆五角星。(1)、聯系上下文體會“果然”。(2)、(師評價語):說得真好,其實剛才你們已經不知不覺地運用上了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方法。那通過上面一句話,你從中體會到作者當時什么樣的心情?特別是從哪些詞語體會到的?(3)、能通過朗讀體現嗎?誰來試一試?(4)、聽了某某的朗讀,你有什么感受?(5)、下面就讓我們齊讀一起來感受一下吧!
實例二(朗讀感悟和諧共生的滲透訓練):1、(師過渡語):是呀,難怪作者也有這種新奇的感覺,讓我們再次與作者分享這份驚喜。2、超接鏈結到課件2指名讀:我見過許多人切蘋果,他們對切蘋果都不生疏,總是循規蹈矩地按通常的切法,把它們一切兩半,卻從未見過還有另一種切法,更沒想到蘋果里還隱藏著“五角星”! 3、聽了某某的朗讀,你們分享到作者的這份驚喜了嗎?(最好請班級中讀得好的學生讀,起到正面引領的功效。)4、你們認為他哪兒讀得特別好?為什么?(結合感悟“卻從未見過”、“更沒想到”,作者新奇的感覺越來越強烈)5、那就帶著這樣的體會再來讀讀這句話吧!
實例三(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和句子的滲透訓練):1、作者對這件事最深的感觸是——相機出示課件8齊讀:使我深有感觸的是,這鮮為人知的圖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2、什么是魅力?字典里怎樣解釋的?(能吸引人的力量)3、那你們能不能再次運用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方法來說說你對這句話中“魅力”的理解。(如學生對要求不太懂,可進一步點撥:也就是從課文中找出具體語句來說明蘋果里有五角星的確吸引人、魅力大。)
3、總結過渡:是的,這個秘密不知從什么地方傳到男孩的幼兒園,然后又由他傳給我,現在我又傳給你們大家,這個秘密傳給你們大家后,你們還會傳給……這真是一傳十,十傳百,廣為流傳,這就是魅力! (板書:魅力)
第一次試教,的確讓我反思多多,收獲多多。同時,通過年級組成員的交流,也第一次讓我享受到“直言不諱”所帶來的那種久違的喜悅,內心深處更是有一種莫名的感動。
——第二次預設及實踐反思——
由于第二次的預設在第一次試教的基礎上作了精心修改,再加上本次執教是在本班實施教學,所以3月19日下午第二節課我滿懷信心地實施了校級第一次專題研討課——《蘋果里的五角星(第二課時)》(教學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研究)。
實施以后,總體感覺較好,這證明第一次試教靠集體的智慧進行的第二次預設調控是成功的。為什么說感覺“較好”,而不是非常滿意,因為我感覺學生參與的活躍氣氛遠沒有在四(2)班那么濃。各位老師評課的時候,我一直在納悶——這節課,研究的主題是教學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那有效性如何呢?當我帶著這樣的疑惑焦急地詢問教學上具有豐富經驗的李春俊老師時,他笑瞇瞇地說:“你這節課,當然有效啦,而且是相當的有效。你看,語言文字訓練多扎實呀!”“可是,我總感覺課堂熱烈氣氛不如在曹雨花老師班上執教的好!”我又迷惑不解地詢問到。這時,李老師鄭重其事地點撥到:“一節課,不能只盯著外顯性,還應關注內隱性。比如你那個說話訓練——“創造力,往小處說,就是換一種 的方法。比如我有一次 。”,也許有些學生確實沒有這樣的生活經驗,他怎么會說呢?還有,有些學生不說,不代表他不會,也許他認為自己這個不值一題,后面的寫話訓練也證明學生其實已懂了。關鍵是第一個說話者,發言就不是那么精彩,從某一方面來說,沒有激起小孩子“爭強好勝”的斗志——我的例子一定比你精彩。……”聽了李老師的一番話,我心里不由為自己片面狹隘的思維而汗顏。同時,我又反思性地征詢大家的意見:“你們覺得我這節課,學生參與氣氛不是那么十分熱烈,是否與下午教學效果不如上午好有關。另外,下午都是體育、音樂什么的課,現在我占了他們的課(執教老師這周暫時調不開來課),他們是否不愿意呢?我上課時,就發現有些學生注意力很不集中。”從大家七嘴八舌地交流中,我又深深體會到課堂實施外部因素的重要性。
較為有趣的是,在學生演示切蘋果的環節中,結果還真出現了預想中的尷尬局面——采用攔腰切蘋果的女同學李星,一連切了三個蘋果才切到一個清晰的五角星,這是我不想遇到的局面,更是李星同學沒有預料到的。好在上課前,我就做好了這樣的思想準備。當時,我記得李星攔腰切開第一個蘋果時,傻眼了。她的表情告訴我——“呀,怎么沒有五角星?”,于是在聽課老師自然流露的笑意中,我坦然地說道:“看來,這與蘋果的形狀有關。”接下來,李星小心翼翼地攔腰切開了第二個蘋果,結果更令她大失所望——她的表情充滿了焦慮。我適時解嘲道:“真令人著急,可是誰更著急呀!沒關系,咱接著切!”第三次,李星攔腰終于切到了一個五角星,她也舒心地嘆了一口氣。這個短暫而又“漫長”的過程,對于師生雙方都是一個考驗,尤其對于李星同學。于是,我也欣喜地“趁熱打鐵”——“同學們,看來成功不是這么輕易就可以得來的。”就這樣,一場意外風波“化險為夷”了。看來,“意外”也并不是總那么可怕,相信這個意外至少一定會珍藏在李星同學與我的內心深處,回味無窮。
從課堂實施有效性角度來說,這節課可謂是高效的。但從大家的評課中,我也敏銳地意識到:這節課如果再從鄰居家的小男孩活潑、可愛、充滿好奇心的角度去滲透,這能很好地促進同齡孩子創造的萌芽——因為好奇心是創造力的基礎。當然創造,有成功,也有失敗。這一點如果加以滲透,則比較符合孩子的心理。
通過這節課,大家普遍認識到:一節課,不管從哪個角度去設計,就要借助文本踏踏實實的滲透語言文字訓練,哪怕是一點,就一點訓練到位,切忌訓練點 “蜻蜓點水”式的到處飛,這樣只能使教學浮于表面。
的確,課堂是歷練的舞臺,課堂是反思的搖籃,課堂是成長的沃土。
《蘋果里的五角星》教學反思 篇3
一、圍繞教學設計進行的反思
在上課前,我熟讀教材、研究教材、理解教材,從認知、情感、技能三方面確定教學目標,體現教材的特點,突出教材的重點;分析學情,選擇教學策略,設計教學過程。準備了多媒體課件和實物蘋果,現場演示切蘋果。 不足之處:沒能研究課文內容與相鄰課文之間的聯系,缺乏整體把握小學語文教材和單元課文備課的意識。沒能預設學生可能提出的疑問,并作出解決的預案。通過這次遠程培訓,我才知道作為語文老師,一定要整體熟悉、把握小學語文教材體系,樹立單元備課的觀念,使語文教學具有整體性、聯系性。這樣才能提高語文教學的實效性。我今后一定努力這樣做的。
二、圍繞課堂教學進行的反思
1、創設教學情境。
我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兩種不同的切蘋果的方法,讓學生初步感知兩種不同切法得到的不同圖案。然后我又拿兩個蘋果進行現場演示兩種不同的切法,把切好的蘋果展示給學生看,真切感受。再讓學生仔細閱讀課文,理解課文的內容。創設這樣的教學情境導入新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了強烈的.求知欲。
不足之處:我應該讓學生自己動手切蘋果,親自來感受,獲得親身體驗。我給學生自主學習課文的時間也不夠,過于緊湊。
2、充分體現“課堂上,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擯棄連篇累問的形式,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習課文,提出疑問,創造熱烈的課堂氣氛,提高了教學效率。如有學生問:是誰第一次這樣切蘋果的?為什么這種切法會廣泛流傳?我讓學生自由發言,各抒己見,說得有道理的給予表揚。
不足之處:課堂秩序有些亂,有些學生不按要求去做。說明我對課堂的掌控能力還不夠,以后我會加強這方面的學習。
3、讓學生反復讀課文,在讀中理解、感悟。
不足之處:在訓練學生的理解力和思維能力方面做得不好,閱讀教學的實效性不高,老師帶領學生解讀時比較膚淺,學生的心靈深處沒有得到深刻的感悟。這說明我在解讀文本時也是比較膚淺的。
三、圍繞教學效果進行的反思。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課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去點燃孩子們渴求知識的火花。”在本課教學中,我想我做到了這一點。學生們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都是興致勃勃地參與到學習課文的活動中。可以說,教育目的實現了,教學目標也基本達到了不知之處:對于本課的教學重點“人的創造力來源于打破常規思維方式”,有一部分學生不能理解。主要是他們不明白什么是“常規思維方式”。這說明我在解釋“常規思維方式”時不夠深入淺出,沒有多舉幾個例子。還有就是閱讀教學實效性不高,學生沒有在學習過程中掌握了閱讀知識、閱讀能力也沒能得到提高,沒能體現“教,是為了不教”的理念。反思,是為了今后更好地發展,我會努力的。
《蘋果里的五角星》教學反思 篇4
《蘋果里的五角星》有兩個對應的詞,即“魅力(創造力)”與“循規蹈矩”。學習這一課,我個人認為,應該在反復閱讀中,讓學生充分地認識這兩個詞的內涵。這兩個詞如果不能夠走進學生的頭腦,這是此課的最大失敗。因為這兩個詞非常關鍵,引導學生反復想,他們就能夠感覺這兩個詞代表的東西太多了。課文中的“魅力”,其實就是“創造力”的一種解釋,課文是怎么講魅力的?最后自然段的三個“傳”字就是最好的解釋,課文中具體講述那個幼兒園的小男孩也愿意、主動“傳”,這其實是對“魅力”一詞最“神”詮釋。這說明任何一個創造都是具有“魅力”的,人們都愿意傳的,也是人們都愿意擁有的。
至于“循規蹈矩”,我個人認為,那是一種理性,那是一種反思。也就是說,這一課還要引導學生學會反思。為什么我們不能夠發現蘋果里的五角星?那是因為循規蹈矩,那是因為人們已經習慣了!沿著一條路走,肯定發現不到新大陸。
因為不小心,幾千年來人們不知道摔碎過多少東西,那些碎片自然就淪為垃圾。后來,有位有心人就把這些碎片拿起來,一片片地稱重量,從中卻發現了神奇的東西。經過幾次的摔碎,再一片的稱量,結果發現了轟動世界的重要理論,現在的文物修復都用上了這一理論。我想蘋果里的五角星的發現與稱量這些碎片都是一樣的。“循規蹈矩”的人太多了,減少這種人,從小懂得這個道理,其實就是擁有魅力。
讓學生手中擁有一個攔腰切著的蘋果,不是一篇文章就能夠做到的,這需要學生不斷閱讀,不斷研究,并且用自己的雙手去閱讀、研究。
《蘋果里的五角星》教學反思 篇5
《蘋果里的五角星》是一篇充滿童趣的文章,課文記敘了鄰居家的小男孩“傳”給“我”一個鮮為人知的“秘密”:把蘋果攔腰切下去,蘋果核部分就會出現一個“五角星”的圖案,這使“我”從中受到啟迪——創造力來源于打破常規的思維方式。
第二課時,我是這樣教學的:
一、抓文中人物對話。
一天,他來到我家,從桌子上拿起一把小刀,又向我要了一只蘋果,說:“大哥哥,我要讓你看看里面藏著什么?”
“我知道里面是什么。”我瞧著他說。
“不,你不知道的,還是讓我切給你看吧。”說著他把蘋果一切兩半。
然后,他把切好的蘋果舉到我面前:“大哥哥,看哪,里頭有顆五角星呢!”
小男孩和“我”對話的時候會是什么語氣呢?學生在自讀之后,紛紛提出了自己的設想:
一天,他來到我家,從桌子上拿起一把小刀,又向我要了一只蘋果,(滿臉神秘地)說:“大哥哥,我要讓你看看里面藏著什么?”
“我知道里面是什么。”我瞧著他(不以為然地)說。
(他肯定地說:)“不,你不知道的,還是讓我切給你看吧。”說著他把蘋果一切兩半。
然后,他把切好的蘋果舉到我面前(興奮地說):“大哥哥,看哪,里頭有顆五角星呢!”
小男孩在切蘋果給“我”看這事過程中是怎樣的心情呢?
生1:很自豪的,因為又可以在大哥哥面前顯示新本領了。
生2:驕傲的,大哥哥一定不知道這個本事的。
生3:很興奮。
我又引導學生思考:除了從小男孩的話中能體會這種興奮心情,還能從哪看出來?
生:從“舉”這個動作也能看出。
師:能舉例說說嗎?
生:我在學校得到了獎狀,回家就是舉著趕緊給爸爸媽媽看。我很興奮高興的。
體會人物各自的心情后,再回到他們的對話:
“大哥哥,我要讓你看看里面藏著什么?”
“我知道里面是什么。”
小男孩和“我”的話中都有“什么”這個詞,它們說的是一樣的意思嗎?
生:不一樣的。小男孩話中的“什么”指的是“五角星”圖案,“我”話中“什么”指的是蘋果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