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雞》反思(精選2篇)
《數雞》反思 篇1
今天的語文課上,學的課文是〈數雞〉。這是一篇兒童生活故事,通過“我”到外婆家度假,在外婆家的養雞場幾次數雞的經過,目的贊頌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好,農村經濟發展快,農民生活富裕了。教學中,我首先指導學生把課文讀通,再有感情地朗讀,然后劃出自己最欣賞的詞句,體會其中的思想感情,最后交流、反饋,說出自己的感受。如:你從哪些句子、詞語中看出外婆家的生活富裕了?有學生說,外婆家的雞多,雞長大了,把雞賣掉就有錢了,生活就富裕了。也有的同學說,外婆家雞多,蛋也多,把雞蛋賣了,錢也多了,也說明生活富裕了。又有學生說,外婆家的午飯很豐盛,菜多。也說明生活很富裕。學到這兒,我很高興,覺得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不錯,心想: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已完成。可正在這時,一位學生卻說:“外婆家的菜一點也不好,就是蛋,太單調,根本看不出生活的富裕。”聽到這,全班同學的目光一起投向這位發言的同學,總以為他在故意搗蛋。見此情景,我沒有馬上發表意見,而是讓學生再學習課文,文中這樣寫到:“午飯好豐盛啊!滿桌的菜,竟是個蛋的天下:青椒炒雞蛋,油煎荷包蛋,還有蛋面、蛋糕、蛋湯、”我說,這菜是有點單調,怎么能說外婆家的生活富裕呢?誰有更好的理解,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這是,班長說,改革開放前,蛋都吃不上,聽我奶奶說,當時農村是不允許養雞的。現在外婆家有那么多用蛋做的菜,生活當然好了。我會意地點點頭。然后向學生介紹當時農村的政策,農民生活苦的原因。(事實上,課前我讓學生作過調查,學生也略知一、二,問題是他們沒有切身的感受。)我說,寫這篇文章至今已過去了好幾年,我們今天的生活越來越好,平時,可以吃到各種山珍海味。這用蛋做的菜是不稀奇,但是,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帶來的蛋滿桌,哪有今天的想吃什么就有什么。我相信,我們今后回吃上各種見也沒見過的美味,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同學們都開心地笑了。走出教室,我始終在想:學生如果沒有自己的思想,沒有自己的感受,要讓他們明白一個道理真是很難。難怪有老師在上外國侵略我們中國,大肆屠殺我們中國人時,學生們會笑出聲來。你能說這是無知嗎?解釋只有一句話,那就是,這些孩子根本沒有吃過苦。
《數雞》反思 篇2
第十二冊語文第二單元的學習重點是領會文章的中心思想。《數雞》是本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贊賞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好,農村經濟發展快,農民生活富裕了。這篇課文的詞句較簡單,學生學習時沒有難理解的字詞,因此一教時就完成了學習任務。第二教時,我布置了一作文題,發揮想象,想一想如今外婆家的雞。針對這一題目,學生討論得甚是精彩。有學生說,外婆家的養雞場現在應該是許多生產廠家的原料基地,每年外婆*高科技養雞向市場出售成千上萬的雞和雞蛋。有學生說,外婆家的養雞場應發展成了觀光旅游的好地方,用雞糞養魚、種菜、種果樹、環境優美,又有各種無公害的水果和蔬菜,每年吸引數以萬計的城里人來購物物休閑。有學生說,外婆家的雞已走出國門,遠銷歐美,超過肯德基的名氣。……對于學生們的討論,我非常肯定,并且也很佩服他們,學生們能結合我們如今的生活,表現出了他們自己對高科技的、現代化的、環保的向往。由此,我深深地覺得,教材確實是死的,改革開放初期的文章放到今天來分析已顯得“老掉牙”,我們應該結合如今的生活,滲透時代思想,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文章中的人文因素,我們在四十分鐘的課堂上應該盡量的去發掘它,傾注我們飽滿純真的情感,作好教材與學生的中介,從而形成“教材——教師——學生”情感共鳴、情感共振,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