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做家務需要給錢怎么改正呢?
有一次,兒子犯懶不想洗自己的襪子了,我“自告奮勇”替他洗,而且故意洗不干凈。第二天,兒子一看,連聲抱怨:“媽媽呀,你怎么還沒我洗得干凈呢?以后不用你洗了!”表面上我滿不在乎,心里卻偷笑起來:“臭小子,看你再偷懶!”
幾年下來,兒子在我的鼓勵聲中越做越好,像洗碗、掃地、倒垃圾之類的家務活兒,他現在已經習慣是他的事兒了。
點評:多么聰明的媽媽呀!其實教育也有個“你進我退,我進你退”的過程。不費一分一毛,聰明的媽媽照樣會讓孩子學會做家務,學會自立。就像一位年輕媽媽說過,一次她抱著兩歲的兒子下樓梯,因為著急,一腳踩空,連她帶兒子一骨碌滾下了樓梯。這位媽媽顧不上屁股摔得生疼,趕緊看兒子摔著了沒有,一看沒事,她又準備抱起兒子繼續下樓,這時,兩歲的兒子一把甩開她的手,奶聲奶氣地說:“我自己走!”此后,這位年輕的媽媽總結出一個經驗:要對孩子示弱,孩子就會很快自立起來。親子教育
大學生小巍說:老師的話改變了我的惟利是圖
我讀小學的時候就開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旁人都羨慕媽媽有這么好的女兒。其實不然,那時的我只做自己的事,對于媽媽讓我幫她按摩和洗襪子之類的要求,我則會按勞取酬:按摩一天20元,包月500元;洗一只襪子一塊錢,兩只1塊5毛錢。媽媽往往很痛快就答應了,還夸我聰明。但是媽媽不知道那種習慣對我日后的影響是多么大。
初中時期,學校組織團員參加社區義務勞動,我一聽是義務勞動就請病假沒去。當時的我認為既然是給別人勞動就應該收費,哪有白干的道理,受這種價值觀的影響,我嘲笑那些參加義務勞動的同學好傻,認為他們是廉價勞動力,替他們感到不值。后來老師從側面了解到我沒去參加活動的真正原因,就私下把我叫到辦公室,老師并沒有訓斥我,而是耐心地給我講解:義務勞動是在做好事,因為這些人需要我們,而被人需要和幫助別人都是快樂的事,比收錢更快樂,因為我們的勞動給別人帶來快樂的同時也獲得了別人對我們能力的肯定,這是拿錢買不來的東西,而這種東西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
那次談話改變了我對勞動的認識,也成為我現在實習工作的動力,不計較得失,主動幫老師們跑腿,老師們都夸我眼明手快,紛紛給我上手鍛煉的機會,讓我受益匪淺。
幼兒教育小編總結:幫助家長們做家務本來就是孩子們應該做的事情,但有的時候正是因為父母們的教育方式不正確,從而使孩子養成將金錢看的比什么都重要,希望看了此篇文章家長們能夠及時的幫助孩子紀正不正確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