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弄寶寶后果很嚴(yán)重
你平時是怎么和孩子玩的呢?育兒專家指出,與小孩子們一起玩也是要講究一定的方法與技巧,其“玩”與“捉弄”孩子還是兩回事,我們要學(xué)會和孩子一起玩,而不是在捉弄孩子,以下就來具體看下吧!
“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過年那幾天,特特媽帶著三歲的特特走親訪友,聰明可愛的特特贏得了長輩們的喜愛和夸獎,大家都爭著抱他和他玩兒,一位爸爸的好友很喜歡特特,他一會兒撓特特癢癢,一會兒又拎著特特的胳膊讓特特的身體轉(zhuǎn)起來,特特開始高興得咯咯直笑,后來這位叔叔干脆和特特玩起了頭倒立,抓著特特的雙腳,猛的一提,把特特提到了半空中。特特平時的膽子就很小,被叔叔這么一拎,嚇得哭了起來。特特媽趕緊過來哄孩子,哄了好一會兒特特的情緒才平穩(wěn)下來,可是他卻怎么也不讓那個叔叔抱他,弄得叔叔很尷尬,本來是想讓孩子高興,沒想到卻適得其反。早教網(wǎng)
這樣的場景我們經(jīng)常能見到,大人見到可愛的小孩子總想逗孩子玩兒,但是有些時候大人的逗常常會讓孩子感到不舒服,雖然孩子小,表達(dá)不出來自己的感受,但是他們的神情卻分明表現(xiàn)出來他們不喜歡這樣。教育專家在她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書中提到,“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逗”孩子應(yīng)該是以兒童的快樂為前提。經(jīng)常是成人把自己降低到兒童的情趣中,以兒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制造出讓兒童快樂的事件,其中包含著童心、快樂,甚至幽默和智慧。“捉弄”孩子,則是成人居高臨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讓孩子犯錯誤、哭泣和害怕。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高興,給孩子帶來的是羞辱、擔(dān)憂和失落。
生活中我們常見的場景:
一、很多大人喜歡用小男孩的小雞雞逗孩子,用手做出剪刀的樣子嚇唬孩子要剪掉小雞雞,看到孩子害怕的樣子,大人會高興地笑起來。
二、總問孩子你是跟爺爺奶奶親還是姥姥姥爺親,跟爸爸親還是媽媽親。家長不應(yīng)該為了強化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問這樣的問題,這樣的發(fā)問只會給孩子埋下投其所好、學(xué)會撒謊的種子。
三、孩子正玩兒得高興,大人卻湊過來打擾孩子,看著孩子著急的樣子,大人會樂得哈哈大笑。
四、撓癢癢逗樂。有些人喜歡撓癢癢來逗孩子,這種被動的讓寶寶長時間笑的方式非常不可取,幼小的寶寶還沒有自主意識,他可能會很難受,但卻無法表達(dá)出來,而且寶寶笑的時間過長,有可能會缺氧,甚至窒息。
五、給孩子某個東西,不會痛痛快快的給,而是提條件,或者騙孩子?xùn)|西飛了,孩子急得哭了,大人才會把東西交給孩子。
六、有時孩子的媽媽離開一下,大人們就會嚇唬孩子,媽媽不要你了,媽媽走了。孩子就會著急四處要媽媽,甚至大哭。
對于這些常見的場景,教育專家說,成人覺得這很好玩兒,以為不過是逗孩子著急一下,哭一鼻子,一笑就沒事了,其實這些行為都會給孩子心理上造成傷害。它對孩子來說毫無趣味,只會讓孩子有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覺,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懼和對他人的不信任。早期教育
寶寶受捉弄后,家長要及時疏導(dǎo)寶寶的負(fù)面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