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成長育兒經
孩子不愛學習會讓家長們感到頭疼,表現的太愛學習了還是會讓家長們擔擾,那么對于小孩子究竟應該怎么做才是合理的呢?以下就讓我們來詳細的了解下吧,希望家長們都能夠正確的認識!
我想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困惑:“我這孩子什么都好,就是不愛學習,怎么辦呀?”但是,接受了我教育理論的家長卻是完全相反的困惑:
“這孩子整天看書,不知道出去玩,都迷上了學習,怎么辦?”我時常提醒督促這些家長把孩子趕去院子里玩,或者周末帶孩子去郊游,平時讓孩子多參加各類體育訓練。
其實,告訴大家,每一個孩子天生就愛學習,請大家回想一下孩子剛剛出生時的情景:剛從媽媽肚子里出來的嬰兒,護士一拍屁股孩子會大聲地哭,護士拿著玩具逗引,會到處張望,能主動找到媽媽的乳頭并能用力地吸吮,當媽媽叫出第一聲“寶寶”時會尋找,這就是嬰兒這個小小“學習家”發生的第一步學習。這其實在生物學界是一個非常著名的現象的表現,即“印刻現象”。親子網
1910年,德國行為學家海因羅特在實驗中發現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剛剛破殼而出的小灰天鵝,會本能地跟隨在它第一眼見到的自己母親后面。而如果它第一眼見到的不是自己的母親,而是其他活動物體,如一只狗、一只貓,甚至是一只玩具鵝,它也會自動地跟隨其后。如果小灰天鵝孵出時看到的是母雞,它就跟著母雞走。如果孵出時看到的是人,小天鵝就認人做媽媽,人去什么地方,一群搖搖擺擺的小天鵝就在身后跟到什么地方;人下水游泳,小天鵝也跳進水里,并且親熱地啄著他的頭發和胡子。
尤為重要的是,一旦這只小鵝形成了對某個物體的跟隨反應后,它就不可能再形成對其他物體的跟隨反應。這種跟隨反應的形成是不可逆的,這種現象后來被另一位澳大利亞的動物學家勞倫茲(k.z.lorenz,1937)稱之為“印刻現象”。科學研究發現,“印刻現象”不只存在于低等動物,還同樣存在于人類。嬰兒降生后一個半月左右,耳朵基本上能聽到聲音,眼睛也能看見東西了。如果這時就給他長時間看電視而缺乏大人的陪伴和溝通的話,比如給嬰兒每天看五六個小時的電視,嬰兒的頭腦里就會刻上電視的印跡。一旦形成這種“印刻”,嬰兒對母親的聲音反而會變得反應遲鈍。即使母親把給嬰兒講故事或給他唱歌,他也會無動于衷。這種嬰兒到了兩三歲時,通常會表現出以下的傾向來:
(1)不會說話;
(2)不能注視母親的視線;
(3)對母親聲音的反應遲鈍;
(4)對事物不敏感;
(5)活動劇烈,無法安靜;
(6)喜歡電視中的廣告,愛哼唱廣告音樂;
(7)獨立能力差,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8)不知道什么是危險的事情。
嬰兒大腦因電視而產生的這種“印刻效應”,大約發生在他剛一出生到兩歲左右這段時間里。勞倫茨研究發現:印刻現象的存在有一個關鍵期,超過了這個期限,便不能形成印刻行為。勞倫茨還發現:幾乎所有哺乳動物都有這種“關鍵期”現象,在人類心理發展也有類似的現象。如果錯過了關鍵期,孩子的能力形成也是極其困難的。因此,初生嬰兒從外界獲得的影響具有決定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