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成長育兒經
如果相反,從嬰兒初生時就開始在家里制造學習的氛圍,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多與嬰兒交流,有條件的家庭用雙語,甚至三語與嬰兒交流,那么兩年后,孩子自然會成為雙語或者三語人才。我曾經看過一本關于埃及艷后克麗奧佩特拉七世的小說,她雖然是近親結婚的孩子,但是天生麗質、美艷絕倫,而其才氣,以及日后能征服眾多強大的羅馬帝國君王的氣質均來自于她的父王對她的精心教育和培養。從3歲開始,她的父王就為她請了8種語言的老師,每天跟隨她在皇宮里生活,她指到哪個物品,便會有8種語言的表達方式灌入她的耳朵里。等到她5歲時,已經基本上能熟練運用這8種語言,盡管她時常會在英語當中摻雜西班牙語,會在法語當中偶爾加入幾個意大利語的詞,但是這8位老師一致認為她對于這8門語言已經入門了,而且不再需要老師的教導并擁有了自學的能力。
當埃及國內一位非常博學的老師聽說她已經掌握8種語言時,主動請纓當她的老師,教她各個學科知識和治國方略。最后這位老師以及他的兒子均為這位著名的埃及艷后日后登上王位立下了汗馬功勞。在孩子剛出生的前兩年,無論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們說什么,總會有一定的回應,并且似乎在認真地聽,會哇哇亂叫地表達著自我,這就是他正在吸收環境所給予的語言知識的表現。
如果周圍有混血兒的家庭,他們就不用像我們平常家庭一樣花重金去學英語,而是很小就有很高的英語水平,從嬰兒開始熏陶的話,只要父母嘴里能出來的詞,無論是多么復雜的詞,即使我們需要在托福才能學到的詞,孩子也會在剛剛說話時就能蹦出來。同樣,我前段時間接觸了一對4歲的混血兒雙胞胎,長得非常漂亮,眼睛藍得非常深邃,皮膚白得透亮,可是一張口居然說得一口正宗的四川話。經過了解才知道,原來他們的父母很忙,長期美國中國兩地飛,孩子完全委托給中國姥姥和姥爺,而姥姥姥爺陪同孩子的時間沒有請來的四川保姆陪同時間多。由此可見,孩子一出生就是學習家,關鍵是看家長所給他的是什么,給的是高級教育,孩子學到的東西就是高級的。
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我曾經看過一本《劍橋學子肖盾》,那里面就描述肖盾的父母從一出生就用雙語對他說話,導致一上幼兒園老師都覺得他肯定在國外生活過,怎么英語說得比漢語還好,關鍵是先學會“star”,再學會“星星”,英語單詞詞匯量比漢語還要多。實際上他們是中國地地道道的革命家庭,在肖盾3歲前也從來沒去過國外。
我們所參照的育兒鼻祖,卡爾·威特就在老卡爾從0歲開始的培養之下,八九歲時就熟練地掌握了德語、法語、意大利語、拉丁語、英語和希臘語6種語言,并擅長動物學、植物學、物理學、化學,特別是數學。這一切就是因為老卡爾堅信愛爾維修曾經說過的一句話:“人剛生下來時都一樣,僅僅由于環境,特別是幼小時期所處的環境不同,有的人可能成為天才或英才,有的人則變成了凡夫俗子甚至蠢材。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
我的孩子也曾經對我說:“我家庭的培養方法,首先應該讓我感覺到學習是人一種最本能的需要,當你感到需要,就自然會自覺去學。其實,求知,是每一個孩子最大的欲望,我們小時候想知道太陽為什么會清晨出來,液體為什么會流動,電為什么能發熱發光,而這些,我們都必須等到初中甚至高中才能學到,這真的很不合理。”親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