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學生作文中的“語體”教學談
—liujinping
張璇
誰都知道,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在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即正確運用語文工具有效地進行聽說讀寫活動的能力。而語文,作為一種思維的工具和社會交際的工具,是人們在實際生活中經常地、廣泛地使用著的,語文教學的成敗得失,不僅要在課堂作業 和各類試卷上接受檢驗,更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是要經受“生活”的檢驗。因為歸根到底,語文教學的規律無非是生活中運用語文工具的規律在教學領域中的反映。要問怎樣“教”語文,前提是要正確理解并回答生活中怎樣“用”語文。當前,語體學之所以被人們重視,正是“生活”提醒的結果。
如果說,一般的詞匯學、語法學和修辭學過去曾經作為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理論支柱,受到教師普遍的重視;那么,為了使語文教學進一步貼近“生活”,為了使語文教學的成果能真正經受得住“生活”的檢驗,使學生真正學會“在需要的時候說恰當的話”(葉圣陶語),現在就有必要引進語體學的某些理論建樹。
在實際生活中,根據不同的語言環境來有效地進行語言交流,不僅涉及內容,而且也涉及語言的本身,涉及語言材料及其表達手段、組合方式等等的準確選擇。這就是語體學所要研究的課題。因此,語體學可以說是現代語言學中緊密聯系社會交際環境來研究語言可變性規律的一門分支學科。
同樣是反映“笑”的種種不同特點,高士其這樣表述:
笑在胸腔,能擴張胸肌,加強肺部的運動,使人呼吸正常。
笑在肚子里,能使腹肌收縮了又張開,及時產生胃液,幫助消化,增進食欲,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
笑在心臟,能使血管的肌肉加強運動,促進血液循環,加快淋巴循環,使人面色紅潤,神采奕奕。
笑在全身,能使全體肌肉都動作起來,興奮之余,使人輕松愉快,睡眠充足,精神飽滿。(高士其《笑》,
周汝昌在他的一篇隨筆中卻這樣表述:
笑因人而異其態:夫子定是“莞爾”,美人勢必“嫣然”。《紅樓夢》里的張道士理應“呵呵”大笑;“回眸一笑”只能是楊玉環;薛大傻子“呆霸王”決不會工于“巧笑”,他一發言,常常引起“哄堂”“轟然”。(周汝昌《談笑》。見《四方集》)
而《紅樓夢》四十回卻有這樣一段精彩描寫:
賈母這邊說聲“請”,劉姥姥便站起身來,高聲說道:“老劉,老劉,食量大似牛,吃一個老母豬不抬頭。”自己卻鼓著腮不語。眾人先是發怔,后來一聽,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來。史湘云撐不住,一口飯都噴了出來;林黛玉笑岔了氣,伏著桌子噯喲;寶玉早滾到賈母懷里,賈母笑的摟著寶玉叫“心肝”;
對于以上的引例(均轉引自中學語文課本),一般文體學將作這樣的回答:前例是說明文,重在分項說明各種笑的生理功能;中例是文藝隨筆,重在揭示各種笑態與人物的年齡、性別、性格特征的聯系;后例是小說,重在再現各種不同人物的各具神采的笑態。而語體學卻將進一步考察:這些書面表達形式怎樣由于目的、對象、場合以及期求發揮的社會作用的不同而在語言上顯示出各不相同的功能特點和色彩。從語言材料說,前例多用“胸腔”“胸肌”“呼吸”“腹肌”“胃液”“新陳代謝”“血液循環”“淋巴循環”等等的科學術語;中例多用“定是”“勢必”“理應”“只能”“決不會”等等推斷性的副詞;后例多用“噴”“伏”“叫”“滾”“摟”“指”等等動作性強烈的動詞。從句式說,前例各節用大體相同的句式,通過排比條理分明地列出各種笑的不同功能;中例用的是各種不同的判斷句式,而且故意采用對舉法以鮮明地體現笑態與人物性格的聯系;后例,作為一部著名古典白話通俗小說中的一個片斷,用的是較為純粹的北方口語,而且多短句,多順承和連動式的句子,借以再現笑態各異的群像。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口語訓練有這么一個內容,即“說話要看對象”“說話要講究方式”,這是在“說”這項基本能力上,給予學生一定的要求和訓練,但卻忽視了“寫”這項能力中對“語體”的要求。講到這里有人就會問:“只聽說作文要講符合文體,為什么還會有‘語體’這一說法呢?”其實,作文的合體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指作文要合文體,另一方面指作文要合語體,那么什么是“語體”呢?“語體”簡言之,是指語言運用的風格,它的運用形式取決于語言環境,也就是指什么人說什么話,什么場合說什么話,這就形成了不同的作文語體。
對于作文或說法要符合語體的重要性,我曾給學生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朱元璋做了皇帝。有一天,他從前的一位苦難朋友從鄉下趕來找他,對他說:“我主萬歲!當年微臣隨駕掃蕩蘆州府,打破罐州城,湯元帥在逃,拿住豆將軍,紅孩兒當關,多虧菜將軍。”
朱元璋聽他說得好聽,心里很高興。回想起來,也隱約記得他說的話里像是包含了一些從前的事情,所以,就立刻封他做了大官。
這個消息讓另外一個苦朋友聽見了。他心想:“同是那時候一塊兒玩的人,他去了既然有官做,我去當然也不會倒霉的吧?”他也就去了。
和朱元璋一見面,他就直通通地說:
“我主萬歲!還記得嗎?從前,你我都替人家看牛,有一天,我們在蘆花蕩里,把偷來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著。還沒等煮熟,大家就搶著吃,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湯都潑在泥地里。你只顧從地下滿把的抓豆子吃,卻不小心連紅草葉子也送進嘴里。葉子梗在喉嚨口,苦得你哭笑不得。還是我出的主意,叫你用青菜葉子放在手上一拍吞下去,才把紅草葉子帶下肚子里去了……”
朱元璋嫌他太不會顧全體面,等不得聽完就連聲大叫: “推出去斬了!推出去斬了!”
你看,在這里語體使用的規范不規范,是關乎前途命運的大事情。故事雖然或許是杜撰,卻也能說明問題。
中學階段要訓練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應用文四種實用文體及散文這種審美文體,老師對于文章的分析,視角大多偏于文體學,較少注意語體學。而忽視語體的結果,就連文體往往也不可能讓學生切實把握。
由例子可知,雖是表達同一個意思,但各具不同的語體特點,這些語體又適合于不同的文體。中學階段要訓練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應用文四種實用文體及散文這種審美文體,但在作文教學中,發現學生的作文,常會出現下列兩種現象。
<一>雖合文體,卻不合語體,如:
“奶奶笑著對我說:‘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家的生活日益美滿。我雖年高體弱,不再從事田間勞動了,然而干些家務還精神抖擻的。’”這幾句話中的“日益美滿”“年高體弱”“從事田間勞動”“雖……然而”“精神抖擻”等詞語,用得不妥當,不合乎奶奶的身份口吻,這里是將說話的口語體誤用作正規的書面語體了。
又如:“老媽一聲厲喝,如雷貫耳,抬頭一看,她已五官不正,衣衫不整地出現在我面前,不,是冒出來的,如同《大話西游》中的土地佬,我吐了吐舌頭,屁顛屁顛地跟在她后面……”這里的描寫對象是母親,所以“五官不正”“衣衫不整” “如同《大話西游》中的土地佬”“屁顛屁顛”等詞語,用得不妥當,顯得不莊重,這里將正規的書面語體誤用作口語體了。
<二>既不符合語體,連文體往往也不能切實把握
筆者曾讓九年級學生寫過一篇自傳性質的作文,多少可以證明中學語文教學忽視語體探討所帶來的后果:
①匆匆乎,入學時激動的心情尚未平息;悠悠哉,歲月無情,人生的舞臺又揭開了新的一幕。回顧十幾年來的經歷,酸甜苦辣一齊涌上心頭,令人不勝感慨,又似悵然若失……
②人生道路永遠是曲折前進的。也許,只有嘗盡甜酸苦辣才覺充實。然而,一切都在追求中才更閃光。這十多年的路,我走下來了,采過鮮花,踏過沼澤,也攀登過懸崖,獲得了什么?碩果,還是海市蜃樓?不,是一枝“夜來香”。……
③十多年的歲月已然逝去,現在,我們正趕上了初中時代最后一趟火車,鳴響的汽笛告訴了我們的使命;明年的現在,我們將成為更高一個層次的學生,這樣的使命,心會讓它壓得沉甸甸!
限于篇幅,這里引用的只是一些自傳中的少量句段,實際上整篇自傳全用這類筆調的決非個別。這類誤用“文采”的例子,決不能簡單地用當代中學生特殊的心態來加以解釋,不懂得根據目的、對象、場合來恰當選用語言材料和語言手段恐怕是主要原因。因此,在中學語文科的教學內容中,充實語體學的研究成果已是客觀上的迫切需要。
我們把社會上常用的書面表述語言,根據自身特色,暫且將它劃分為兩種作文語體,口語體和書面語體,書面語體又可分為正語體和雅語體兩種。
口語體多指日常用語(包括方言、俗語、工語)。句子可能不合語法規范,但靈活自由,親切易懂。正語體使用普通話規范語言,還有專門用語,術語,表達規范、嚴謹,給人以嚴肅、莊重之感。雅語體多用古今中外名言警句,情感性詞語,富于文采和感染力,譴詞造句常常突破語言規范。
舉例說明:如果我們以《路在腳下》為題,表達對挫折的看法:
口語體:地上的路多著呢,哪一條不是坑坑洼洼的?天上下雨地上滑,哪里跌倒哪里爬。人一輩子哪能一步走到頭呢,跌倒了爬起來不就是了。
正語體:社會生活充滿了矛盾,因而我們在工作,學習中遇到困難,遇到挫折是難免的。只有堅定信心,克服困難,才能有所進步。
雅語體:“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盡管人生道路上布滿荊棘,我們也要追求真理。
所以在進行作文教學中,必須在注重文體的同時,也要注重語體。一般來說,文體同語體并不是完全一一對應關系,但以一種語體為主,
如: 記敘文——口語體為主,略帶雅語體
說明文——正語體
議論文——正語體為主,略帶雅語體
應用文——正語體
散 文——雅語體為主,略帶口語體
正因為我們在作文教學中,對文體訓練著手早(從小學就開始),而且非常重視,但對語體訓練卻比較陌生,甚至將它忽略成為作文中出現的病句,一直重視不夠,所以在作文指導中,要加強作文語體的教學。
上面所說的只是一般意義上我們必須遵從的規范,但有時會因具體情況而靈活處理,不能絕對一概而論。
如:實用體文章中的說明文和應用文,一般用正語體,如果用雅語體或口語體,就會不象,或鬧出笑話,甚至會有更嚴重的后果。但有時也不盡然,比如科普小品的說明文,就不得不摻進較大的雅語體成分,如:《說屏》(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是一篇說明文,但在開頭是這樣寫的:
“記得童年與家人在庭院納涼,母親總要背誦唐人‘銀燭秋光冷畫屏,青羅小扇撲流螢’的詩句,其情境真夠令人銷魂的了。后來每次讀到詩詞中詠屏的佳句,見到古畫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又寫到“錦屏人忒看得這韶光賤”“閑倚畫屏”“抱膝看屏山”等,引用大量古詩文,使全文籠罩在濃濃的詩意當中,不僅讓讀者體會到作者古典詩歌的深厚底蘊,而且屏風的介紹與古典詩歌的引用相得益彰,突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美。
所以,文體和語體,既有一般情況下的規定,又有某種特殊文體對語體的特殊要求,“文無定法”,都要根據具體情況確定,靈活轉換語體,以達到交際的目的。
作文語體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修養,有利于把靜態的傳統的作文模式轉變為充滿活力的動態作文模式。同時現實生活五彩繽紛,人際關系錯綜復雜,事物變化千姿百態,訓練、強化學生的各種語體轉換能力,對廣大學生今后走向社會,為社會服務是大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