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應塑造學生的思維品質
在人的各種能力中,思維能力是最關鍵、最重要的能力,而人與人之間的差別主要也表現在思維能力上。因此,《學習的革命》就強調“學校應該教什么?在我們看來,最重要的應當是兩個科目:學習怎樣學習和學習怎樣思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向全世界提出一份重要的報告——《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其中說到:“教師的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呂淑湘老先生也曾說:“教師培養學生,主要是教會他們動腦筋,這是根本,這是教師給學生的最寶貴的禮物。這是給學生的一把鑰匙,學生拿了這把鑰匙就會自己開箱子,開門,到處去找東西。”日本文部省對基礎教育提出了四大目標,其中第一條就是:“塑造思考的心靈。”由此可見,學會學習和學會思考是世界教育的潮流趨向,也是各國教育的共識。因此,我認為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其首要任務就是塑造學生的思維品質。
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訓練、培養、塑造學生的思維品質呢?
首先,要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
課程改革最核心的一點就是變學生的被動為主動,變教師的主宰為主導,使課堂成為師生互動交流的場所,而這正是塑造學生思維的前提。因為,每個學生都有表現欲望的,他們渴望自己能獲得別人的注意,得到別人的贊許和尊重。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 中,要盡可能為他們提供機會,讓他們在表現自己的過程中也達到思維的訓練。我曾在這方面做了一些嘗試,取得顯著的效果。
——分組研讀,登臺表演;創設情景,體味意境
清代的劉熙載曾將文學意境分為四種:花鳥纏綿,令人感到明麗而鮮艷;云雷奮發,令人感到熱烈而雄壯;弦泉幽咽,令人感到悲涼而凄清;雪夜空明,令人感到平和而肅穆。思維能力訓練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對文章這些意境的體味,這對師生來講都有相當的難度。語文教師就要善于將“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巧妙地讓學生去意會,這就得靠設置特定情景,讓學生如臨其境中理解課文,從而達到訓練思維能力的目的。如學習《核舟記》一文時,第三段寫到蘇東坡、黃庭堅和佛印三人在船頭的神態、表情及彼此之間的關系。其中“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執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 這一段,人物“共閱一手卷”所處的位置,各自的動作、表情,相互間關系,很難弄清楚。我便將全班學生分成三組,每組先一起研讀,疏通文意,然后按照課文的描繪逐句進行排練,最后三組分別登臺表演,打分決勝負。經過這幾個回合的研讀、表演,學生都能正確理解課文,并體味文中平和而肅穆的意境。
而在學習杜甫《石壕吏》一課時,我在引導學生了解作者及創作背景、反復吟誦之余,要求學生把這首敘事詩改編成課本劇并演出,學生們編排的“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的情景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叫囂隳突的橫蠻氣勢,并為老婦以下的訴說制造出悲憤的氣氛,而如泣如訴的“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的悲慘處境再現令人感到悲涼而凄清,使在場的很多學生潸然淚下,并深深體味到詩人那深沉的憂患意識和悲憫情懷。這一切是枯燥乏味的講解所無法取代的。
——給學習困難的學生以最優惠的機會
有些學生在課堂上要么焦慮不安,擔心自己能否理解所學內容以致回答出錯鬧笑話;要么干脆對課堂來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不愿意參與任何課堂活動。簡言之,他們害怕學習,更談不上什么思維訓練了。怎樣幫助這些學生投入學習,并在課堂上感覺自在輕松?我認為最有效的辦法是應幫助他們充滿自信地面對課堂,讓這些學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為此,每篇文章開課之前我都讓學生充分預習,預習要求“不動筆墨不看書”,必須圈點勾畫批,同時要求做兩件事:一是將你最喜歡的句子和你認為最重要的句子劃出來,并在班上說明理由或進行賞析;二是你有那些疑問提出來給大家討論。這些都是學生人人要做而且能做到的事,這樣的機會就盡量讓給前面所提的學習能力有困難的學生,讓他們也有表現的機會,這對促進他們認真預習,大膽表現自己,激發學習興趣,特別是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起了一定的作用。
其次,確立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學生主動地學習。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就指出教師“除了他們的正式職務以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他必須集中更多的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創造性的活動,互相影響、討論、激勵、了解、鼓舞。”這個觀點正是新課標對老師的要求,即教師要改變以往主宰課堂的觀念和做法,以一位參與者、顧問、指導者的身份出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自主學習,而不是畫地為牢,越俎代庖。本人的教學實踐證明自主性學習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最有效途徑之一,例如在上“戲曲大舞臺”綜合性學習活動時,我強調發揮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整個活動過程 都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在這次活動課設計中,我先讓學生自由組合,分別從網上搜集我國八大劇種(如京劇、越劇、黃梅戲等)的基本知識、戲劇大師、優秀劇目等有關資料,然后各組制定方案,經過反復討論,最后確定以下方案:(一) “比一比,看一看”分別由各組制作的多媒體課件介紹某一個劇種的相關知識、各組的課件集說唱表演為一體,很有觀賞性。(二)“開心辭典——戲曲知識競賽”采用各組搶答形式,使課堂充滿競爭氣氛、(三)“焦點訪談——我看中國戲曲”采用現場采訪形式,學生和聽課老師回答采訪者問題,課堂上爭相答問,氣氛熱烈,臺上臺下,融為一體。(四)“學一學,唱一唱”讓各組學生上臺直接表演,或清唱,或打斗,或表演水袖動作等等,妙趣橫生,異彩紛呈,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而整個活動由學生主持進行,學生是那么開心積極,學生的思維是那么活躍敏捷。這次學習活動的成功證明,學生的設計能力和活動能力都是難以估量的,從中我看到了學生蘊藏著巨大的創造力,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給他們創設發揮自己才能的舞臺。
再次,明確老師的“主導”位置: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
在學生自主學習、大膽思維的課堂上,教師要注意避免走入另外一個誤區,即老師當起“甩手掌柜”,對學生放任自流。我們有時看到一堂課熱熱鬧鬧,氣氛活躍,似乎體現新課標的精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而結果卻是學生收獲甚微,思維能力很少得到訓練和提高。究其原因就是教師僅以“旁觀者”或“參與者” 的身份置身課堂,而忘了自己還是一位“顧問”和“指導者”的身份,或只“顧”不“問”,或該“導”不“導”。朱熹曾說“于無疑處要有疑,有疑之處要無疑,方是長進矣!”思維起于疑問,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教師的“導”就體現在“啟發學生質疑問難,引導學生尋根問底,要求學生舉一反三,鼓勵學生標新立異。”學生畢竟受年齡、閱歷、學識等限制,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中有時難免流于膚淺,這時,教師就應根據課文的重點、難點、疑點精心設計具有啟發性、臺階性、邏輯性的問題,幫助學生打開思路,使每一個問題都成為引導學生進行自學的指路標。如學習《臺階》一文,該文流暢、簡潔但意蘊深刻,而學生普遍僅停留在對事件的把握上,這時,教師可設計以下幾個問題啟發引導學生:1、為什么“父親總覺得我們家的臺階低” ?課文開頭這句話有什么作用?課文中還有哪些話與之呼應? 2、童年的我在三級青石板臺階上蹦跳的情節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3、寫父親坐在臺階上專注地看別人家的高臺階,表現了父親什么樣的思想感情?4、寫父親造新臺階時,作者有三處地方運用了細節描寫,請找出來,并分析說明它們各表現了父親什么樣的心情、思想、性格?這幾道題既幫助學生從寫法上了解本文特點,而且能讓學生把文章的思路勾勒出來,進而品味細節、挖掘意蘊,有綱舉目張的效果。
《教學的革命》告訴我們:“思考是通向目的學習的最佳道路。正是通過思考我們把散亂的事實納入到有意義的上下文中,正是通過思考我們能管理自己的意識從而明智地生活著。”當前新課標要求學生學會學習,其實質就是要求教師指導學生學會思考,不僅使之具有分析、歸納、概括、聯想、想象等的一般思維,而且能開啟其“發現問題的敏捷性,積極探索的求異性,解決問題的創造性,結果表述的新穎性” 等思維品質,這也就是美國教育所提倡的“批判性思維”,使學生在個體思考或互動思考中能迸發出思維的火花、智慧的光芒,在學會思考中學會學習、學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