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學生口語訓練的途徑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
烏魯木齊市第四十中學 羅麗萍
內容提要:
“口語交際”是語文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針對部分中學生口語表達困難的情況,教師應通過多種途徑訓練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提高學生與人交流的素養。
關鍵詞:示范 引導 訓練
口語交際是中學語文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現代公民必備的能力。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深入,國際交往的加強,未來社會急需就業者有過硬的口頭表達能力,能說會道的人越來越令人羨慕,無論將來是商人,還是政客,是明星、演員,還是推銷員、美容師,均離不開口頭交際這種最直接、最頻繁、最有用的能力。但是,目前有相當一部分中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并不樂觀。例如:課堂上當眾回答問題,解說事理、闡明觀點,常常是情緒緊張、手足無措、結結巴巴、言不由衷、詞不達意。這與《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及社會的需求相差甚遠。《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義務教育階段,口語交際的總目標是:使學生“具有日常交際的基礎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由此看來,我們當老師的在日常教學中,應著眼于學生的明天,為學生將來的發展著想,重視中學生的口語訓練,那么如何訓練?通過哪些途徑來訓練中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呢?下面就我在教學中的實踐談幾點看法:
1、加強教師示范性訓練。教師規范的語言表達,是培養學生口語的最好示范。語文老師是語言知識最直接最有效的傳播者,其自身的教學語言就必須具有美感、具有吸引力。應努力做到準確明晰有科學性;循循善誘有啟發性;生動活潑有形象性;幽默詼諧有趣味性;抑揚頓挫有和諧性。試想一下,如果一個語文老師上課使用方言土語,不用普通話教學,說話時或拖泥帶水、東拉西扯;或含糊其辭,夾纏不清;或平淡無味,愛做無意義的重復。這勢必會給學生極差的影響。因此,在講讀課上,教師對課文的范讀、講解、分析對學生來說,實際上是最好的說話示范,在這方面,于漪老師給我們做出了榜樣,她的教學語言有時如詠詩文,令人如癡如醉;有時如發宏辯,令人激情涌動;有時精妙深刻,啟人深思;有時幽默風趣,令人捧腹。我想,學生聽這樣的老師講課,一定能潛移默化地學習到口頭表達的技能技巧,一定能得到較好的語言修養。
2、加強學生回答問題的訓練。教師認真備課,把握教材,精心設計提問,讓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得到口語訓練。這種方法可結合課文進行,它十分簡便易行。我們初中課文編排每個單元的內容都有相對的集中性。有反映家庭生活的,有反映學校生活的,有反映社會生活的,有反映科學知識的。作為教師,可結合書上的內容,要求學生回答與課文內容相近的一些問題,如學習了《羚羊木雕》一文后,要求學生說一說自己對課文中父母逼迫孩子要回羚羊木雕一事的看法,同時要求學生回憶自己有沒有因和朋友交往,同父母鬧過矛盾的,如果有,談談當時是如何解決的?這種訓練方法主要是引導學生熱愛生活、關注生活、培養他們在生活中辨別是非、善惡、美丑的初步能力,讓他們敢于面對生活,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另外也鍛煉了他們組織語言和概括語言的能力。再比如,上《皇帝的新裝》一文時,我通過自己的認真備課,學生認真的預習,向他們提出問題:皇帝是怎么被騙的?大臣是怎么被騙的?騙子是怎么得逞的?從中你看出了什么問題?為什么騙子沒有騙過小孩?如果你當時在場,你會怎么做?現實社會中,有這樣的事嗎?對此你有什么看法?這些問題的提出,無疑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積極踴躍地回答問題,在這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很自然就訓練了學生口語的表達能力,同時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加強學生自述、復述的訓練。自述要盡量選擇那些貼近學生生活的身邊話題,如多姿多彩的學校生活、溫馨和諧的家庭生活,信息開放的社會生活,就是學生說話感興趣的材料。只要教師一激,就能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使他們話從口出,有話可說。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為此,我曾精心給學生創設這樣的交際情境,讓學生練習說話:a.天高云淡,正是秋游的好季節,初一的班委想組織同學們進行一次秋游活動,但又怕班主任老師不同意,請你代表同學們去說服班主任。b.最近學校開設了信息課,你如何建議父母為自己買一臺電腦。c.周末媽媽為家人燒了一桌豐盛的菜肴,作為孩子的你,將如何贊美媽媽的手藝好?d.班上要競選班委,奶奶怕影響小蘭學習,不同意小蘭參加競選,如果你是小蘭,你將如何征得奶奶的同意。e、班上的小蘭愛上了他,你如何委婉含蓄地勸說她?這些話題的出臺引起同學們極大的興趣,五個大組分頭討論、合作,積極準備自述的內容。結果學生的自述,讓我真的感受到,它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而且還培養了學生關注生活的習慣。復述訓練:是指讓學生放下書本,進行理解性和記憶性的訓練,可以是簡要的復述,還可以是摘要復述和創造性復述。如:在學習童話《皇帝的新裝》一文時,我要求學生先聽錄音朗讀,之后要求學生復述課文,在學生學習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我則要求學生創造性地續編這個童話故事,通過這種創造性的復述,也使學生對已學課文的內容得到進一步理解,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增強了學生的想象力,久而久之,也開發了學生的創造力,培養了學生的聽力,同時也訓練了學生說話的能力。
4、加強朗讀、背誦的訓練。我們語文課本中所選的內容大多是名家名篇,這些作品都是口語訓練的范文,教師應指導學生多讀這些名篇,有些精彩片斷還可要求學生背下來。我們知道,朗讀是訓練學生說話技能技巧的好方法,不可忽視,教師可以在朗讀上給學生做示范,指導學生學會朗讀的技巧,如輕重音的把握、節奏快慢的處理、高低音的變化過程等,盡力做到語言流暢、字正腔圓、感情充沛、有聲有色的朗讀,該激昂時激昂、該憤怒時憤怒、該憂傷時憂傷,教師還可以有計劃地向學生推薦一些優美短小的現代散文或詩歌,并用抒情的語調朗誦給學生聽,或與學生一起欣賞配樂朗誦,通過聲情并茂、抑揚頓挫的朗讀,營造美的氣氛,感染學生、影響學生,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讓學生在欣賞中陶冶情操,在朗讀訓練中加強口語表達能力,改變羞于講話的現狀。當然,背誦也是一種古老的口語訓練形式,它既可以積累大量的語言材料,又可以強化記憶的能力,還可以鍛煉口語表達的能力。不過在學生背誦前,教師應指導學生識記背誦的方法,即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記憶,在了解結構層次的基礎上背誦,學生背誦時只要心口并用,就一定“使其言皆出吾之口”,“使其意皆出吾之心”,像流水那樣自然流瀉出來。另外像成語、名人名言、格言警句、古詩、歇后語,往往是語言簡潔、含義雋永,如果學生背得多了,說話時就能自然流露于口中。
5、加強演講、辯論的訓練。現在我們手頭的新教材,每個單元的后面,都安排有口語交際,如果我們老師每次都較為精心的指導,學生充分準備,就可以有不少的實踐機會。例如“漫游語文世界”,學生通過收集資料,說出了生活中處處有語文的道理,表示今后要重視語文的學習。“成長的煩惱”,對于剛剛步入少年旅途的中學生來說,隨著年齡的增長,青春意識的萌發,幼稚與成熟并存,煩惱與快樂共增,所以讓他們談談自己的或他人的煩惱,他們個個暢所欲言,并希望別人理解自己或幫助自己化解煩惱。另外,每天課前三分鐘演講也給學生提供了講話的機會,演講的內容學生可自由選擇,任意發揮,可以是成語故事,也可以是班內、校內發生的事,或是道聽途說的事,或是對所學的文章的理解、感受,或是報刊雜志的新聞消息,或是暢談理想、人生,或解說自己名字的含義等,因為是輪流的、大家機會均等,說好說壞都得說,面對全班的同學,演講者注意力是高度集中,都想盡力表現出自己演講的優勢,聽者則是屏住呼吸,希望從演講者的演講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優點,或者挑出對方的缺點,引以為戒,課后大家評頭論足,這對演講者是一種說話能力的促進,因為輪流中,一輪完畢,第二輪又開始,輪到的同學總想吸取前一次的教訓,爭取比第一次講得好,以引起聽眾的興趣,他們就必須選擇新穎而有價值的材料,并精心組織演講稿,這無形中促使學生廣泛獵取課外讀物,注意觀察周圍事物,不再局限課本這個小圈子,這種教學過程 是學生自我教育的過程,教學效果是老師空洞說教所難以達到的,在教學上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小型辯論會,如:《父母隨意拆孩子的信件是否對的》、《新世紀要不要講艱苦奮斗的作風》、《學生到底該不該佩帶手機》、《上網利大還是弊大》、《開卷都有益嗎》等,辯論前教師可適當點撥,通過這樣辯論形式,可以提高學生語言的應變能力,鍛煉學生的膽量和辯論風度,久而久之,講的多了,口語表達的能力自然強了,言行也大方了。
6、加強看圖片、看錄象說話的訓練。教學中教師還可結合音樂畫面,配解說詞、配導游詞、配對話,或是看圖說話的方式來訓練學生口語表達的能力。中學的課本上編排了一些科普說明文,因缺少文采,讀起來往往枯燥無味,學生學起來也往往無精打采,如果在閱讀的基礎上配上解說詞,那效果就截然不同了,如:在學《故宮博物館》或《蘇州園林》的篇目時,就可以采用此種方法,首先要求學生全面理解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利用科教片或下載一些圖片,讓學生結合畫面配解說詞或導游詞,還可以給學生放一段電視或電影片段,讓學生根據畫面內容自編對話,這樣圖文并茂、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學得饒有興趣,不但掌握了科普知識,而且說話的能力也得到了鍛煉。
7、加強編排課本劇的訓練。我們課本上有不少小說或故事,通過學生的學習理解,可讓他們改編成課本劇進行表演。如《皇帝的新裝》、《花的話》、《丑小鴨》等,可要求學生根據不同的角色,把課文內容表演出來,通過這種形式,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同時也在說和寫之間架起一座橋梁。鍛煉了學生的膽量,訓練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正如于漪老師在《興趣是學習的推動力》一文中說過的“中學生具有好奇好勝的特點,新異的刺激物能引起他們的定向的探究活動,如果教學內容和方法不斷更新與變化,就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進行探究活動,保持與發展旺盛的求知欲。”
總之,語言是思維工具。任何思維的過程和結果都需要借助語言表出來,如果我們不注重學生口語的訓練,學生語言的貧乏將可能造成表達上困難,說話時會就像溪水斷了源頭。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中學生口語的訓練,通過多種途徑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的人際交流的素養,以適應未來現代社會的需求。
參考文獻:《語文課程標準》解讀
《語文教師素質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