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自”語文教學,凸顯學生自我
華容縣插旗中學 王 霞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技能,以及運用現代化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合作學習是從小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有效途徑。所謂“合作”,這里指在學習活動中,逐步建立起新型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生生、學生與家長的合作互助的人際關系。使學生在此氛圍中,不斷培養合作意識、合作態度、合作情感,不斷推動學生合作行為,逐步使學生具有合作能力的一種學習方式。我們要努力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在語文方面奠定基礎,肖伯納說過“倘若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而我們彼此交換這些蘋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個蘋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流這些思想,那么,我們每個人將各有兩種思想。”每個學生都有一些超越時空的思維空間,從中隱藏著許多新異的思維,常會迸發出智慧的火花。合作學習可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讓他們互助互學,集思廣益,讓需要解決的問題從學生中來,再到學生中去,這不僅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而且在參與互動的過程中增進交流,使其智力品質與非智力品質同步開發,有助于學生從更廣闊的角度去吸取知識、認識世界。小組合作學習正是在這種精神指導下應運而生的一種學習方式。它越來越受到廣大師生的青睞,并被廣泛運用。然而,在廣泛運用的同時,又不免會出現“一窩蜂”和“優等生處處占先,后進生時時靠邊站”的不良現象。為了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我也嘗試過用這種方式進行教學,有一些體會,與同仁分享。
小組合作學習有以下好處:
1、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為全體學生,尤其是為學習困難的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課堂參與機會,增強了主體參與性。
2、中學生的小組學習活動雖然不能等同于科學家的研究工作,但是組織形式和探究過程的相似,為學生獲得科學研究的相關體驗提供了基礎。
3、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將個人獨立學習成果轉化為全組共有的認識成果,培養了群體意識和活動能力。
4、小組合作學習有互查作用,能使學生從別人的錯誤和方法思路中學到更多的知識。
5、小組合作學習后的匯報有利于開展有競爭的合作,還可以將小組共同的認識成果轉化為全班共有,能激發創新,拓展思維,提高了教學時效。
6、小組學習過程中存在著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的過程,具有激勵和導向作用。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自我監控、自我調節能力。
既然小組學習好處那么多,作為老師為何不多為學生創造這樣的機會呢?在教學中,我是能用則用,但不濫用。如,讀書時,小組評讀;學習課文時,小組交流、討論;課文延伸時,小組合作表演;預習課文時,小組匯總交流等等。通過小組學習,我深切體會到了小組合作學習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我認為在以小組合作的形式組織語文教學時,應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1、小組組建要合理。
⑴合理搭配。學習小組成員搭配的最佳方案是好中差各1-2名,這樣的互助小組才能更好地互助學習、互相幫助、共同提高。
⑵選好小組長。俗話說“鳥無頭不飛,兵無將不勇”,沒有組長的組織和指揮,學習小組只是徒有其名,學生或盲目行動,或遲疑不動,根本無合作可言。應該選智力水平良好,發言積極,操作能力較強,表現欲望強烈的學生當學習小組的組長。
⑶培訓好組長。第一,督促組長積極主動地組織合作交流,使組員養成合作學習的良好習慣,培養合作意識;第二,指導組長組織合作交流時,要先進行有序的安排,如鼓勵組員大膽發言,讓會說的先說,不會說的先聽后說,促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發展;第三,指導組長在交流過程中進行靈活協調,如對于回答正確的同學報以掌聲,當出現意見分歧時,組長應問個為什么,請組員說出理由,當出現冷場現象時,組長應帶頭先發言,起表率作用;第四,指導組長善于收集組員在交流中對同一問題目所做出的不同答案,并及時準確地向老師匯報。從而培養組長的組織、安排、協調、歸納能力,促進合作交流的有效進行。
⑷輪流做組長。當第一位組長已具備一定組織能力時,就要更換組織者,培養每一個學生的組織能力,產生多位組織者,提高學生的團體協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交流能力。在這一過程中由于學生個別差異的不同,會明顯表現出不同組織水平,這是不可避免的。作為教師不能因學生的差異就剝奪學生鍛煉的權利發展的機會,而要致力于在學生原有的能力基礎上使其能力得到提高。
2、合作要有任務。教師要精心設計討論問題,問題要緊扣教材,圍繞重難點,一定要考慮到學生認知的實際情況,即適中又準確,切忌追求形式上的熱鬧。如在學習張曉風的《行道樹》時,我在學生品味了文章的語言后,設計了這樣一道題供學生合作學習:說說 “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的含義(提示:為什么行道樹的事業是神圣的?行道樹忍受了哪些痛苦?深沉的含義是什么?)這道題如果不給提示的話,學生是無法找到含義分析的突破口的,因為有了提示,片刻思考后,學生踴躍起來,平時不愛、不敢發言的學生也開始和其他學生交流。因此教師設計的討論探究題難度要適中,要了解學生,同時也要把握教材的難點。
3、合作要有分工。學生是討論的主人,最好由學生輪流主持,人人發言。教師可以相機指導,促使學生深入討論。常言說“千人千脾氣,萬人萬性格”,我們的學生也不例外,他們有的能言善辯善于表達,有的沉默寡言但善于總結。在進行小組合作教學時,我們要因材施教各盡其才,根據他們的不同特點進行分工,這樣才能達到預期效果,提高學習效率,否則,將事與愿違,甚至適得其反。如在學習《羚羊木雕》一課時,由四名學生組成一個學習小組,考慮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分工,他們是:主持人、記錄員、報告員、檢查員。每一角色在組內活動時有不同的職責:主持人負責小組全局、協調小組學習進程;記錄員負責記錄小組學習結果;報告員負責向全班同學匯報結果;檢查員檢查小組學習情況,確認每位成員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小組學習過程中,小組成員還分別擔當我、萬芳、父母、奶奶等其他人進行表演、討論。結果學生對課文理解的非常透徹,尤其對我和萬芳的心情和性格也能在討論和演示中很好地理解,對萬芳的仗義理解的很深刻。我真慶幸運用了小組合作學習,讓每位學生都主動投入到學習中,也使教師的教學面向到每一位學生提高了學習效率。
4、合作后要講評。合作后要做好總結和講評工作,引導學生自我評價和互相評價。如果班級初建“互助小組”,請一兩個成功互助學習的小組示范討論和評價的過程也很有必要,或者也可以讓這些學生當評判員分布到各小組參與評價。互助小組學習結束后,要充分肯定討論成果。如在學習吳晗的《談骨氣》時,我首先請學生在小組內質疑解疑,然后全班交流。在全班交流時,有一個學生提出了小組合作學習時未解決的問題:“貧者不受嗟來之食的事例可否換成朱自清寧死不吃美國救濟糧的事例?”我當時馬上肯定“他你提的問題真好,有深度!”然后組織各小組討論。再次交流時,同學們分析得很到位。我對他們的種種理解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贊揚,“你說得真好!”“你能理解得這么深刻!”“你有這么獨到的見解太棒了!”這些話會印在每個學生的心里,使他們真正獲得求知的樂趣。
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是實施新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合作能力是現代人所應有的基本素質。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人們合作探究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重大研究成果,尤其是高新技術的拓展無不體現著科學家們的合作。社會人文精神的弘揚也把樂于合作、善于合作作為重要的基石。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將學生置于一個有尊嚴、有個性、有巨大發展潛能的活的生命體上,全面關注他們的發展需要,關注他們的精神生活,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進而使他們在生動活潑、主動和諧的發展過程中真正為自己一生的幸福作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