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搭臺 學生唱戲——淺談新課標下語文教學的備課
教師搭臺 學生唱戲
——淺談新課標下語文教學的備課
蕭山衙前初中 何衛江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教師在備課、上課以及對學生的評價方式上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教學中所存在的一些形式,代之以全新的方式方法。筆者在此就新課程標準下教師應如何備課談談自己淺陋的看法:
在傳統教學活動中,我們教師往往把教師備課狹義的理解為寫教案,即備課就是為課堂設置預案、設定程序,而這樣的備課往往是以教師的閱讀感受代替學生的閱讀感受,我們甚至把教師自己的閱讀感受設置為教學目標 ,從而把它們強行灌輸給學生,這同新課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課堂教學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師生在教學中應該是平等的交流”等理念是相沖突的。因而新課程下備課應有新的要求和標準,筆者以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 遵循一個前提
傳統的教學活動往往是教師講,學生聽,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過分注重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因而我們在備課時往往忽視了學生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是一個正在發展的人,而是把學生粗暴的理解為接受知識的一種容器,是學習的機器。而教育成功的關鍵在于尊重,只有當我們教師真正把學生當作了一個活生生的人,看成是一個發展的人的時候,我們的教育教學才會成功。而傳統的教學模式只注重把知識硬生生的灌輸給學生,這樣就是對學生課堂主體性、學生個性的扼殺,是對學生的不尊重,也使我們的學生養成了一種過分的依賴性。
新課程標準在很大程度上更加注重了人文性,在教材的編排上也注重了人文性。如七年級語文上冊的單元安排,第一單元是以人生為主題,五篇文章都是抒寫人生感悟的。第二單元仍然是以人生為主題,但側重于人生的理想和信念,第三單元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備課時應該時時刻刻關注學生是活生生的人,而決非容器、機器。在備課時,所設計的教學步驟 、教學問題都必須“以人為本”,體現備課內容的人文性。
二、 實踐兩個觀念
在我們的備課中,我們還要實踐兩個觀念,即大語文觀念和課堂互動觀。
我們語文教師經常在說,語文的外延等于生活”,這也是我們語文教師的口頭禪,而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我們這樣的想法只能是空想,而新課程的實施為我們提供了真正實現這一想法的舞臺。這實質上也是
“煥發出生命活力的課堂才是理想的課堂”,這樣的課堂也是我們新課程所追求的課堂。新課程的出現改變了教師以前不顧學生反應只顧自己滿堂灌的陋習。新課程的理念是一個
三、處理三組關系
在新課標的要求下,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的時間多了,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備課的投入可以減少了,筆者以為恰恰相反,我們教師在備課時投入的時間是增加了,以往備課中所說的“備教材,備學生,備教參”三要素,是一個也不能少,而且要很好的處理好這三者的關系。教材和教參一旦確定,就相對穩定,而學生卻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是一個發展的人,所以“備學生”就顯得猶為重要。新課標下的備課可以用“教師搭臺,學生唱戲”來概括。“臺”筆者以為就是師生所共同擁有的教材,而“搭臺”就是教師要通過教材這個媒介洞悉學生心理和時代精神,建構適合學生智力發展的問題情境,以便有效的組織學生唱戲。所以在備課時,教師應認真處理好教師與學生、教師與教材、學生和教材這三對關系,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這一橋梁與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從而在教學環節的設置、課堂組織方式的確立方面,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不是搞生搬硬套的牽引,也不是將學生一步一步帶進教師所預先設置的陷阱。如筆者在備《山中訪友》一文時。筆者以為作為一篇自讀課文,就要通過文章去激發學生那種熱愛自然、感悟自然的感情,所以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的處理是在熟悉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去感受作者對自然景物的感情,從而激發學生的感情,要求學生就校園中的某一景物與其進行一次對話,并把它寫下來。
四、 實現四個轉變
在新課標下,應該實現四個轉變,即變寫教案為備課,轉變教師角色,變講堂為學堂,變簡單提問為牽引。
筆者在前文已講到傳統的備課就是簡單的寫教案,是狹義的備課。在新課標下,教師的備課就是為教學準備的過程,教師的學習、生活都應該是這個過程的一部分,教師應該是以自己所有的生活感受和知識儲備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如何思考的過程的預設。如在設計《行道樹》一文時,我設計了如何理解“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這樣一個問題,在設想中從環境的污染和人們的態度上去理解此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 中也收到了不小的效果,因而可以得知,只有在很好的了解學生知識儲備的情況下,教師才可以設計出真正適合學生心理的問題,才能讓學生真正有話可說。
新課標提出了“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所以在新課標下的備課,教師必須轉變角色,在備課的過程中應該多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去考慮教材,以一個學生的眼光是閱讀教材,分析教材,審視教材,這樣的備課才能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如還是《行道樹》一文中,筆者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發現文章有“但我們仍然固執的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中的“固執”一詞,從學生的角度很難理解,所以在設計時,就把它作為一個教學難點 來對待,而在后來的教學過程 中,學生確實對這一個詞語提出了看法,認為它是用錯了。在聽取了大家的意見后,我給了學生這樣一個提示,能不能從自身和他人的角度來理解對自己的評價,是不是有一種謙虛的成分在里面,這樣學生很快就理解了這一個詞語。
新課標認為,教學的過程是師生共同學習、共同提高的過程。同時時代的發展也讓我們看到了這一點,信息時代,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是非常的廣泛,學生完全有可能獲得比教師更多的知識。所以教師在備課時,所設計的教學環節、教學問題應該是多一些開放,少一些封閉,真正把講堂變為學堂。通過這樣的教學活動,達到師生共同提高的目的。
語文是一門比較模糊的學科,而我們以往的教學模式由滿堂灌轉變到了滿堂問,兩者都強調了答案的統一性、標準性。這樣的課堂模式嚴重壓抑了學生個性的張揚,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不到體現。在新課標下,我們應該堅決摒棄這樣的教學模式,筆者以為首先應該從教師的備課開始,我們所設計的問題應該是開放的,對學生的回答也應該是開放的,不應該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對于學生有失偏頗的答案也應該想想是否有一定的可取之處,對于原則上的問題當然是應該予以糾正的。總之,在課堂提問上,教師應該多引導,筆者以為,新課程下的教學問題的答案,應該是沒有標準的,但可以有一個最佳的答案。
五、 備全五要素
備課的過程實質上是教師自身專業成長的又一次提高,在備課中完善自身的專業知識,增長其他的知識。一次完整的備課,筆者以為要備全以下五個方面:
一要備好課標。課程標準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指明燈,教師在備課之前應該認真的理解課程標準,為自己即將展開的教學活動找到堅實的基礎。如果教師不能很好的理解“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那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 中就不可能真正去關注學生,必定還將是走傳統的教學模式;如果教師不能很好的理解新課標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實際的教學過程 中必定還是滿堂灌或滿堂問;如果教師不能很好的理解新課標所提倡的教學是師生共同學習的過程,那么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必定還是滿口的師道尊嚴。
二要備好教材。雖然新課程要求課堂是互動的,但這并不是說我們的教學活動就可以脫離教材海闊天空的胡扯,還是要走進文本,以文本為依據。我們的備課還是應該以教材為支點,走出教材,走進生活,從生活中去學語文,借教材這個點深入生活這個面。因而教師還必須要吃透教材,才有可能從教材聯系到生活,難以想象一個在備課時不能吃透教材的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能借助教材帶著學生走進生活。
三是要備好學生。課堂的主體是學生,一切教學活動都必須圍繞學生這一主體,要尊重學生的權利,給予他們發表自己看法的機會。因而教師在備課中,所設置的教學環節、教學問題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心理等因素,多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特別是在 教學設計的時候,要充分尊重學生。
四要備好教師本身。新課程的教學,除了要充分考慮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外,也要注意教師自己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作用。在備課時,教師應結合自己的特長,有效的利用好教材,在備課、教學中充分張揚自己的個性。同時也要轉變好自己的角色,在現在這個信息化的社會中,教師已經不是完全領先于學生了,有時我們教師要向我們的學生學習了,教師在備課時,要考慮到自己也是在學習,而不是單純的“教授”。
五要備好環境。新課程中,教師的身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教師不再是傳道,而應該是師生交流中的首席,但與學生應該是平等的,因而在備課時應該考慮到自己在教學活動中在環境中的地位,如不能總是高高的站在講臺上,給學生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在運用多媒體時也應該注意到這一點。
總之,在新課標下的備課,要把過去備課中只關注具體課文的肢解和知識的填塞轉變為關注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應該是一種開放、合作、發散的備課。只有有了這樣的備課,我們才能在實際教學中真正貫徹新課標,真正把新課程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