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一些提問,多一些閱讀
洋縣馬暢初中 呂明強
內容摘要:學生上課不喜歡舉手,氣氛壓抑沉悶,是什么原因造成這么沉悶的課堂?原因在于:學生對課文讀的時間太短,對文本內容不熟,沒有自己的感悟。
關鍵詞:讀中感知 讀中感悟 閱讀是表達的基礎
幾個語文教師在一起聊天時,經常談到一個共同的感受,都覺得上課很沉悶,學生不怎么愛發言,尤其不愿意舉手回答問題,更不用說主動舉手提出問題了。這樣的情況確實讓許多語
為什么學生越長越大,上課卻越來越不愿意舉手呢?本來學生隨著知識量的增加應該疑問越多、應該越來越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呀?為什么應該氣氛活躍充滿思維碰撞的火花的課堂現在卻這么沉默呢?
出現這種問題我認為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教師采用的教學方式落后,引不起學生的興趣;課堂缺少師生的雙向交流;學生缺乏自信心等。但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學生對課文閱讀的時間太短,對文本內容不熟,沒有自己的感悟。
一堂語文課,教師要設計許多問題。如:選材、布局、語言有何特色?重點語段、重點詞句有哪些?運用了何種寫作技巧、表達方式等。一環套一環的讓學生回答,似乎不這樣做就不能完成教學任務。結果一篇血肉豐滿、文質兼美的文章,被老師拆的支離破碎。學生聽得瞠目結舌。學生幾乎沒有純粹的讀書時間,尤其是在公開課教學中,一般評課者往往把留出時間給學生讀書視為課堂教學之大忌,說這樣“氣氛太沉悶”了。有的老師在課堂上也讓學生讀書,但問題是這種讀主要是為了回答老師的問,配合老師的教。在一些所謂的公開課上,甚至是走馬觀花的讀,裝腔作勢的讀,作秀的表演讀!心是浮的,氣是燥的,何談“神游其間”,何談“浮想聯翩”,何談“悠然心會”。
讀是學的基礎,讀是感知的先導。老師們要徹底擺脫語文教學的條條框框。留足時間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薩特說過“閱讀就是自由的夢”!皩W生應該在自由愉快的閱讀中享受著精神生活”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就要轉變觀念,少提一些問題,多一些閱讀。變知識的傳授者為學生閱讀的指導者、參與者,使學生由被動的接受式學習轉向為主動的探究式學習,師生之間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的新型教學關系,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閱讀的教學的過程中應該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讓學生在探究式學習中成為真正的主人。
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一般做到“三讀”:
l、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勾畫生字新詞并查字詞典,口頭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學生拿到一篇新的文章,應該認真仔細的研讀,通過細讀完全理解文章的內容和見解。在閱讀的過程中如碰到了生字、新詞應該將其勾畫下來,在閱讀完之后,立即用手中的工具書對生字、新詞的音、形、義查證并掌握。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了解并口頭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訓練學生的口頭的概括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這樣學生更容易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
2、默讀課文,邊讀邊想,隨意在書上寫出直觀的感受,寫出自己對課文內容、人物、語言、寫法等的心得體會。這是讓學生自己去感受和體會閱讀文章的快樂,讓其能夠自由的體會文章的優缺點;更好的全面的感受一篇文章,然后寫出對文章內容的看法、人物的褒貶、語言的優劣。這樣對理解一篇文章有重要作用。如:在教學《老王》這一篇課文時,學生寫到:“作者一家很關注老王的生活。”我相機發問:“作者一家是怎樣做的呢?”“我常坐老王的三輪、關照他生意。老王有夜盲癥,女兒給他買大瓶的魚肝油----”學生滔滔不絕的回答。這些都是學生閱讀文章后寫出自己的感受;卮鹄蠋煹膯栴}猶如玉盤滾珠,學習的快樂亦在其中。
3、研讀文章,就某一問題提出疑問和看法,并小組討論,全班交流。讓學生在探究中去明白“盡信《書》不如無《書》”的道理。讓其能夠自由的品味文章,并與作者進行平等的對話,讓學生自己去尋找問題,解析問題。在教《臺階》時有同學提問“父親奮斗了一生終于建成了九級臺階的新房而父親卻很不自在且有所失似的?”我非常高興學生能夠發現問題,而且是很有價值的問題。這個問題討論解決后!杜_階》一文作者的寫作目的也就很清楚了。這樣還需要老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嗎?此時我情愿作一個助學生閱讀探究的“配角”
語文學科具有積淀豐厚的人文魅力。閱讀是理解的基礎,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的分析講評代替不了學生自己的閱讀實踐。閱讀不僅是一種信息的攝入過程,而且也是學生調動自己的情智與文本的對話過程,與作者情感的交流過程。語文教學,不是左分析右分析,也不是訓練這訓練那,關鍵是要讀、要背,然后是多寫,我以為,廣讀、多背、勤寫當為語文學習最質樸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