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學生的“自覺需要”,提高作文的質量 ——語文教學改革的理論思考與實施
激發學生的“自覺需要”,提高作文的質量
——語文教學改革的理論思考與實施
作者: hfhhjj
作文應當怎樣教?
為了實踐以上的理論思考,擬出以下的訓練措施。
一.確立目標。與激發學生“自覺需要”相適應,改變傳統從文章體裁角度為從作文心理能力角度,順應學生成長特點,確定以下三個階段目標:
初一:提高觀察能力
初二:培養學生思維、聯想能力
初三:培養想象能力及謀篇布局能力
二.實現目標。以三大目標為方向,以 塑造人格為核心,以激發學生“自覺需要”為絕對前提,以觀察訓練為貫穿始終的基本手段,將目標化解如下:
(一)目標一:提高觀察能力
目標化解:
1.激發學生“感受生活的需要”——“情趣”的陶冶。
2.引導學生從觀察中獲得這種“感性需要”的滿足。
3.引導學生觀察自我,習慣性地實踐這種“需要”。
訓練方式及主要步驟:
1.開展各類興趣小組活動。
2.寫觀察筆記和閱讀摘記。
3.開展“講述我家(我班、我校)的趣事”活動。
主要觀察對象:
1.親情、友情、師生情、個人品行
2.動植物的形態及特性
主要參考范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春》《羚羊木雕》《這不是一顆流星》《社戲》《松鼠》《皇帝的新裝》《小桔燈》《狼》《口技》
(二)目標二:培養思維聯想能力
目標化解:
1.激發學生“追求理想的需要”——“理性”的啟迪。
2.引導學生繼續觀察,并作適當聯想與初步的分析,獲得“初級理性需要”的滿足。
訓練主要方式及步驟:
1. 自由討論。
2. 開展相關的朗誦、演講活動。
3. 寫觀察筆記、閱讀筆記。
4. 新聞采訪并寫作簡短新聞及短評。
主要觀察對象:
1.身邊人的工作與學習:職業、年齡、習慣、態度、成績等。
2.發掘某些動植物的內在“品質”。
主要參考范文:《我的老師》《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紀念白求恩》《在烈日和暴雨下》《變色龍》《生命的意義》《誰是最可愛的人》《分馬》《故鄉》《聽潮》《白楊禮贊》《荔枝蜜》《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向沙漠進軍》《愛蓮說》等。
(三)目標三:培養想象能力,謀篇布局的能力。
目標化解:
1.激發學生“追求個性獨立的需要”——“個性”的養成。
2.引導學生繼續觀察并深入思考,獲得“較高理性上的需要”的滿足。
3.引導學生聯想、想象,獲得“初級文學創作上的需要”的滿足。
訓練方式及步驟:
1.自由討論。
2.開展相關的演講、報告、辯論活動。
3.開展“表演社會現象小品”等較有質量的娛樂活動。
4.寫觀察筆記、讀書筆記、通訊及評論、實驗報告、短小的科技說明文。適當擴大社會交往面,學會與部分受尊敬的成人之間的交往。
5.開展“講述我村(街道)的故事”活動。
主要觀察對象:
1.觀察身邊較為重大的事件:畢業現象、改革、下崗、交通、家庭事件等。
2.觀察較大的自然景觀。
主要參考范文:
《范進中舉》《孔乙己》《陳毅市長》《愚公移山》《孟子二章》《回憶我的母親》《葫蘆僧判斷葫蘆案》《競選州長》《我的叔叔于勒》《背影》《岳陽樓記》《醉翁亭記》《沁園春·雪》《海燕》《一面》
附:主要參考書籍或文章
1. 《張志公先生對作文教學的貢獻》 作者:孫移山。載《中學生語文教學》九八年第八期。
2.《陶行知文選》合肥市教育學會 合肥市陶研會編
3.《中學作文教學法》主編:黃建成 袁立庠
4.《中學語文教學法》主編: 徐越化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89年版)
5.《語文》(初中一至六冊)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94年版)
主要理論根據:
1.張志公“學作文是為了用”思想。
2.陶行知的“活的教育”思想。
3.“興趣來源于需要”的心理學根據。
4.北京的高原、劉老師創立的“作文三級訓練體系”。
初中一年級作文訓練計劃
時間與階段 | 實現目標 | 訓練方式 | 具體措施 | 習作(片段)參考題 | |
第 一 階 段 | 一個月 | 目標1:激發學生“感受生活的需要”——陶冶情趣 | 成立興趣活動組: 1.體育組(足球、籃球、羽毛球項目) 2.書畫組(書法、素描、漫畫等) 3.游戲組(1)普通趣味性游戲(2)智力性游戲(3)生活小品類游戲4.固定活動時間:星期四下午第三節課 | ||
三個月 | 目標2:引導學生從觀察中獲得這種“感性需要”的滿足。 | 采訪式觀察訓練 讀書訓練 | 成立記者團: 1. 采訪活動(1)采訪興趣活動組負責人關于組織方式及活動內容(2)采訪活動組成員的心情(3)觀察活動場面,選擇活躍的人物或精彩的動作與場面加以描寫。(4)簡談自己的看法(5)優秀稿件報道(以黑板報、墻報、課前3分鐘報道等形式) 2. 讀書活動(1)固定讀書時間:星期二下午第三節(2)讀書交流:朗讀精彩富有情趣片段與摘記交流(3)寫讀書心得或模仿性片段并朗讀自寫的片段 | 《他真有辦法》《激動的……》《精彩的一球》《我喜歡這幅畫》《玩這個游戲真開心》《最令人感動的地方》《我敬佩他……》《我如果是……》 | |
第 二 階 段 | 四個月 | 目標3: 引導學生自覺觀察,養成實踐并表達這種“自我需要”的習慣 | 讀書訓練 體驗式訓練 | 興趣活動組增加習作內容: 1. 體育組習作體育新聞、評價體育明星等短文 2. 書畫組增加“書畫欣賞習作” 3. 游戲組增加“戲前學創作”內容 記者團活動: 1. 調整記者團成員 2. 記者團家訪活動,體驗實際生活,感受親情、友情、師生情,了解不同年齡、身份人出品行。 綜合性活動: (1)講述我班(我家、我校)的趣事(2)探討觀察與描寫的一些規律A.景物觀察的客觀性與主觀性B.人物描寫的“分格寫作法”C.尋找趣事的趣因(3)確定全班讀書交流時間:星期二下午第三節 | 《小貓捉老鼠》《他的爸爸真好》《這位奶奶很慈善》《小懶蟲的趣事》《小馬虎的趣事》 《飯燒糊了以后》 《我最愛的……》 《……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