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母語教育的反思——淺談母語教育的邊緣化問題
關 于 母 語 教 育 的 反 思
——淺談母語教育的邊緣化問題
深圳大鵬華僑中學 林 潮[1] 陳曉濤[2]
(深圳 大鵬 518120)
韓麥爾滿懷深情地告訴他的學生:“法蘭西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這是都德《最后一課》中的一個片斷,從這個特寫鏡頭里,我們看到了這位愛國者對自己民族的無比熱愛和對民族文化的深刻眷戀,它讓我們每個人為之震撼。仔細想想,我們的母語又何嘗不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呢,它積淀著深厚的人文底蘊和人文價值,在這種語言文化的熏陶下,出現了歷史上燦若星河的文學家、思想家,而且產生了諸如孟子、李白、魯迅等世界級大師,這令我們每位炎黃子孫驕傲。而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是在傳承我們母語中的精華,就是要讓每一個人去感受我們母語的美,熱愛沉淀在母語中的民族情感、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但遺憾的是學生最不重視、不愛學的恰恰是我們的母語,只要你稍加留意,就可發現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在眾多現代科技文化必修課程的沖擊和擠壓下,漢語學習已經嚴重萎縮,君不聞近些年來出現的一個怪現象:學習中國文化在國外漸成熱潮,而國人卻把祖國文化撂在一邊,以致北大辦個國學班還成了巨大的新聞。可見,漢語教育正日益走向邊緣化的境地,面對母語教學如此尷尬的局面,作為語文教育者的我們是否應該好好反思一下:我們的母語教育究竟怎么了。
標準化考試的評價手段是導致語文教育失誤最直接的原因。所謂教學評價是對教學工作質量所作的測量、分析和評定,包括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它分為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而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進程中對學生的知識掌握和能力發展的及時評價;總結性評價則是指在一個大的學習階段、一個學期或一門學科總結時對學生學習成績的總評。我們這里所指的標準化考試——高考就是總結性評價。高考雖然從音、形、義、閱讀、寫作等各個角度考察了學生,但這份標準化試卷本身就是支離破碎的,這就把語文教學引入了“死胡同”,步入“排列組合”的文字游戲怪圈,只是一種以科學名義違背語文教育規律而搞的形式主義罷了。我們教師為了應付這種考試,為了幫助學生取得高分,也就進行大量的分類題型訓練,哪怕是閱讀教學,也將一篇篇美文“肢解”為若干部分,設計成一個個毫無生氣的問題,直到認為達到講深講透的程度,而學生在教師乏味的“肢解”和提問中,逐漸模糊了原已感知到的完整情節與形象,這樣,他們既體會不到文本作者創作時的審美意義,也無法借助作品本身再創作出自己的個性,表達出自己,他們感受不到語文教材中經典名篇的魅力,他們看到的只是語文可憎可厭的面孔:雞蛋里挑骨頭般的改病句,“使語言更形象、生動”“主題鮮明”等套話,這些與瑯瑯上口的廣告語、張揚學生個性的網絡語相比,當然魅力指數會大減,因而語文成為他們厭棄的對象就不足為奇了。所以,我們是否可以考慮改變評價手段,如加強形成性評價,淡化總結性評價。
在語文教學中,重書面語,輕口語表達,脫離生活實際也是造成語文不受歡迎的原因之一。盡管我們大談特談語文就是生活,“語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但實際上,我們語
忽視對傳統母語教育精髓的繼承也是造成語文教育失誤的原因。“中學語文教學的種種問題,一言以蔽之,是人文價值、人文底蘊的流失。”(楊東平)我們的文言文則是一種有著幾千年歷史淵源的語言,它積淀了數量巨大的極富表現力的典故、語匯、辭章,它的典雅、凝練是現代文無法與之相比的,我國著名學者錢鐘書用文言文寫的學術專著《管錐篇》就是文言語言魅力體現的有力佐證,而且它還蘊涵著代代相傳的人文關懷和精神教化。但我們的學生卻沒有繼承精神,而是把《詩經》《楚辭》看作故紙堆、老古董,認為學習它們在科技社會毫無用處,喪失了對自己祖國傳統文化的自信。所以,我們更應給文言文保留適當的位置,在教材中增加文言文的教學內容,甚至可以適當恢復文言寫作,以適于我們傳統文化的沿襲和傳承,所幸的是,在近幾年的高考作文中,我們還能看到諸如《赤兔之死》這樣優秀的文言作文。
語言與民族的關系是唇與齒、魚與水的關系,面對母語教育日益沒落的處境,我們除了反思外,當務之急應是尋求改善的良方。
首先,作為教師的我們對母語要有堅定的信念,要熱愛自己所教的學科。大家都知道,教師的言談舉止對學生起著重要的示范作用,所以,你要讓學生愛好某種東西,你自己首先要愛好它。如果我們語文教師都覺得所教學科枯燥無味,激發不了自己的情感,那又怎么期望學生從內心去喜歡它呢?因此,只有你手不釋卷,取之左右逢其源,學生才會“執經問學”“執卷請業”,學生愿意讀了,自然會體驗到母語的魅力,增強對民族語言和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另外,教師只有對某門學科喜愛,才能煥發出深入鉆研教材的濃厚興趣和傳授知識的豐富情感,從而激發起學生的相應體驗,使學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當教師滿腔熱情、情緒高昂地教學時,學生往往情緒飽滿、饒有興趣地接受教師講授的知識,就會更加熱愛這一學科。
其次,良好的專業素質是必不可少的。現在,我們的語文教科書不乏文質兼美的經典作品,包含著豐富的思想內容和人文內容、社會生活和人生哲理、歷史畫卷以及個人的心靈歷程,多方面地表現了自然之美、人生之美、思辨之美、語言之美,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涉世未深的學生們閱讀起來會有一定的困難,需要教師提供豐富的相關資料,需要教師對他們的理解予以及時的反饋和指導,以滿足他們自己的文學期待和審美要求。這就給我們教師提出了一個嚴峻的問題:教師的指導應是一種高屋建瓴的評說、一種超出常人見解建議、一種客觀評價分析,因而這就要求教師閱讀大量的經典名著,如《古文觀止》《史記》《李白詩歌典注》等,提升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能用深厚的文化底蘊去感染學生。古人云:“教無傳疑,疑則不教。”如果一個教師自己沒讀過幾部作品,成天追名逐利、不學無術,碰到問題無法解決,更別說融會貫通了,只是隨意處置教材、不負責任地褻瀆經典作品,這不僅是貽誤學生,更是對中華民族文化、對一代人靈魂的犯罪。另外,我們經常告訴學生,語文學習就是一個積累和感悟的過程,而為人師表的教師卻不注重積累、感悟,無法體驗到凝聚在文本語言中的哲理和情感藝術美,又怎能引導學生詮釋經典,讓他們的生命意識和作品的生命意識產生異質同構的效應呢?例如我們如果對李清照的《一剪梅》《鵲橋仙》等詩歌熟悉,那在教鄭愁予的《錯誤》時,就可引導學生對比學習,更深入理解文本意義。可見,還是讓我們在這紛繁復雜的紅塵中,遠離名利的追逐,靜下心來多讀一些好書,帶領學生一起感受“世外桃源”的另一份精彩吧。
此外,我們還應更新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方法。其實,每次新學期的開始,當學生拿到所有學科的教材時,最先翻閱的就是語文書,為什么正式上課后,學生反而沒有興趣了呢?不可否認,這和我們語文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有關系。我們過去的教育理念是培養所謂的有用“人才”,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我們的教學方法通常是重分析、重講解的灌輸模式,現在,我們要真正讓學生從內心接受、喜歡語文學科,就必須改變這種理念和方法,應該用“造人”為宗旨的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來取代。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教學方法也必然會更趨多元化、更成熟。我們可以閱讀教學為例,《語文課程標準》就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就是告訴我們,在教學過程 中,需要的不是教師常規的理性分析和抽象的邏輯判斷,而是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如何在可能的條件下,組織協作學習,并對協作學習過程進行引導;考慮是否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甚至為了使自己的教學有效,可以經常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比如分角色朗讀、學生表演、多媒體教學等,這不也正驗證了古人所說的“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妙在用法;無法之法,乃為至法。”基于某種模式而隨時準備超越模式,教學就能從必然走向自由,進入一個“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總之,教師的任務就是運用各種教學方法,讓學生體驗、感悟文本語言,理解它所蘊涵的價值和審美意義,讓學生覺得這些文本能夠在思想上給人以啟迪、在感情上給人以熏陶、在審美上給人以愉悅;能擴展人的眼界,撥動人的心弦,使學生切實地覺得他們所學的母語“有用”,對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有啟發,從而從內心喜歡上語文。
總之,母語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根基,傳授經典又是語文教師的使命,所以,語文教師啊,切莫小瞧了自己的力量。你對經典作品的態度會感染學生,你對經典的理解會影響學生的閱讀品位,你對經典的闡釋會塑造孩子的靈魂,所以,一定要做一個勤奮努力、有思想有方法的合格教師,要熱心弘揚中華民族文化,要用最好的材料,最合適的方法架起橋梁——讓傳統文化走進孩子的心中,這是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啊!
聯系電話
林 潮:13602596581
陳曉濤:13246686358
電子郵箱:
[1] 林 潮(1969—),男,廣東湛江人。深圳大鵬華僑中學一級教師,主要從事現代文學研究與學生思想教育與管理研究 。
[2] 陳曉濤(1983—),男,江蘇如皋人,文學學士。深圳大鵬華僑中學教師,現主要從事中學語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