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索取、示范——農村初中作文教學初探
發掘·索取·示范
——農村初中作文教學初探
湖北省麻城市南湖辦事處閔集中學 董湃
[關鍵詞]作文教學 發掘 索取 示范
葉圣陶先生說:“學習國文應該認定兩個目標,培養閱讀能力,培養寫作能力”,可見培養寫作能力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而當今許多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最怕寫作文,可謂“談作文色變”,在應付老師布置的作文時,常愁眉苦臉,絞盡腦汁或搜腸刮肚,咬爛筆頭,東拼西湊,長嗟短嘆,然而常又是“江郎才盡”,擠出的文章言之無物,空洞乏味,缺少真情實感,用“假大空”來形容是最恰當不過的了。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深究起來,絕大多數學生都會說:接觸生活太少,感受生活不深。然而,生活積累難求于一朝一夕,生活體驗更不是袖手能得之.而作文不能不做,怎么辦?“發掘·索取·示范”的作文教學法能較好的解決這一問題。
發掘,指的是指導學生挖掘已有生活儲備作為練筆內容。
中學生雖說生活面窄,但他們畢竟在人生道路上走過了十幾個春秋,歲月的痕跡絕不致于一片空白,感情的世界亦不可能只是一潭死水。學生提起筆來之所以無話可說,一方面做老師的可能過于強調依樣(《語文》教材篇目或單元要求)作文,忽視了學生的生活、心理、感情等實際,沒能很快找到中學生提筆作文的起點和激發學生寫作興趣的支點,造成教師的作文要求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脫鉤,教師指導與學生興趣興奮區偏離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教師的要求與指導不當,學生亦不能認識自己過去的經驗正是今日作文的重要源頭,以為作文即為做文,于是自覺不自覺在作文練習中舍熟就生,趨短避長。二者相互作用,久而久之,生出害怕作文的心理也勢在必然了。為此,我在指導學生作文時,從開源入手,鼓勵學生回憶并重新認識舊事,要求他們從講、寫自己的故事起步,繼而講、寫家人、老師、同學、親朋故友、村中人事、一地風物等等,先求清楚、明白、條理,后求細膩、生動、感人。這種挖掘往事,翻新舊題的做法,雖有規定范圍、具體要求,但因為大矩之下,人人各取所長,各用所知,并無搜腸刮肚之苦,學生很有興趣。學生深有感觸地說:“早知作文如此作法,何必當初抓破腦袋。”在一次題為“感悟真情”的作文課上,讓同學們由爸爸媽媽為自己準備的午飯談起,回憶起生活中飽含深情的點點滴滴,就這樣,學生由父母為自己準備的一日三餐談到了父愛母愛之真情,然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又很快感悟到學校生活、社會生活中同樣充滿著可歌可頌的充滿真情的故事,學生們感悟到,世界上有無私奉獻的母愛真情,有純潔高尚的師生之情,有血濃于水的骨肉情誼,更有從高的愛國之情。此節作文課,以活潑的氣氛、融洽的交流、人性的閃光、生活的再現、做人的活力與學生戶激互動,拓寬了學生的作文空間。在潛移默化中,學生學會了做人,學會了作文。經過一學期訓練,學生作文能力普遍得以提高。學校文化長廊期期有他們的優秀習作,學生的《窗口上,一束野菊花》以樸實流暢和靈動的語言,樸素而給人諸多啟示的哲理思辨,被《作文》錄用。至于臨題畏怯,望而生畏,無話可說等問題,也就在這樣的訓練中迎刃而解。
索取,指的是指導學生了解、熟悉生活,向生活索取作文的素材。
過去,總有發掘窮盡的時候,要使中學生筆下的“半畝方塘”常貯清水,必須注意不斷開浚源流,引進“活水”。這活水就是今天的人、事、物。我的做法主要有三點:一是常帶領學生有目的地“游山玩水”,讓學生貼近自然,發現自然美。近幾年來,我帶領學生利用節假日和星期天,幾乎踏遍了麻城市內頗有名氣的山山水水。在這樣的活動中,我帶領并指導學生或查方志、典籍;或話傳說、故事;或抄閱研究碑文石刻;或攀援石徑;或登高望遠,目接四野;或閑坐山腰,靜聽松濤;或鑿土為灶,盡興野炊。臨淺水則跣足其間,或拾貝殼,或揀卵石,或相互追逐,戲水為樂;至深水大庫,則費腰包幾塊租得三兩條船兒,擊水中流,放歌浪上,此起彼伏,相互應和,往往引得船夫引吭高歌,一曲民歌,博得陣陣喝采。一年四季,風花雪月,有佳地必前往,擇好景而樂從;學生游山則得于山,戲水則獲于水,涉足自然,必有佳作(當然只相對而言)。二是敏銳捕捉當時當地發生的新人新事,帶領并指導學生及時實地采訪、調查,發現生活美、時代美。在去年年底嚴打追捕逃犯斗爭中,公安民警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英雄贊歌。事情發生后,我帶領學生利用星期天訪問英雄父母、妻子、兒女、兄弟姐妹,走訪群眾、干部,了解英雄過去、今天、生活、工作、為人,探求從普通人走向英雄的道路,參觀英雄犧牲圣地,虔誠獻上禮贊的花籃。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豐富了感知,拓寬了見聞,增強了認識,為寫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三是鼓勵指導學生利用寒暑假,廣泛了解、深入觀察生活,如寒假指導學生觀察、研究一地的風俗風情,留心觀察農村婚喪嫁娶,起居造屋,龍燈廟會等等具有濃厚鄉俗的文化場面,悉心了解諸如母親哭嫁、新娘辦妝,男女賓相接待新人禮教,女送男迎的禮俗定規;新屋定向,架梁之俗;廟會傳說,龍燈講究;守歲之俗,拜年之風;壓歲錢的由來及潛在的文化心理;春聯的淵源及風俗的形成;爆竹的過去、今天、未來等等。意在讓學生多側面、多層次了解并熟悉生活,從生活中索取切實存在、豐富多彩的作文素材。實踐證明,這樣做,學生的收益不僅在心中有人事,筆下流文章,還在于給學生思想、道德、情趣等多方面以有益的熏陶,更重要地是教給了學生觀察生活的方法,有效養成了學生主動、積極地走向生活,觀察生活,研究生活的良好習慣。
教學生作文,如同教人游泳,教師的示范必不可少。教師的示范應該是系統的,多方位的,如同學生作文訓練一樣,不能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無目的、少計劃。作文教學中的示范,不只是寫一寫而已,通常所說下水作文只是其中一個方面,它還應包括體裁的確定,材料的搜集、占有、提煉組織,確定題目,謀篇布局,提煉中心等作文訓練的全過程和寫人記事,說明、議論、抒情、描寫、應用文寫作等全部內容。示范關鍵在于相準時機,對癥下藥。時機不成熟,癥拿不準,結果只是示而不范。如在訪問烈士活動中,在掃完烈土墓后,還有意識地帶領學生登上烈士安息的五腦山頂,欣賞了鄂東名山——五腦山風景,還帶著他們參觀了帝廟,向他們介紹了廟過去及現在,替他們解簽答疑(當然不是為了迷信)。師生同游共樂的情景引的廟里斷了塵俗的和尚們羨慕不已,配合訪問所寫的英雄人物訪問記收來后,全班競無一人用到這一材料,問問原因,學生們都說為英雄寫傳,這材料用不上,評價時,我將這一材料插入兩位同學的作文中加入適當議論,頓使文章生色。因為這樣寫把我們的幸福快樂與英雄的無私奉獻、英雄犧牲掛起鉤來,把五腦山豐收在望的良田,五腦山人民安居樂業的牛活場景同英雄無私無畏的行為聯系起來,提示了英雄的偉大價值,可貴精神,使作文主題和英雄精神一同升華了。示范,使學生豁然開朗,頓悟巧用材料在作文之中的妙用,同題第二次作文中,先前被許多同學認為沒有多大價值的材料成了多方面的,最主要有二條:一是作出良好的榜樣,使學生從教師身上借到學習作文的動力;二是提供了多方面作文技巧示例,有利于啟迪學生智慧,開拓了學習思路,學到了作文的方法。
“發掘·索取·示范”的作文教學法,其積極作用是多方面的,不僅能豐富學生的生活積累,培養學生觀察、體驗、思考生活的興趣,養成良好的作文能力與習慣,而且有益于學生陶冶情操,培養與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和道德評價水平,對于學生,主動參與意識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等諸多種能力的培養,也有不少低估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語文教學與研究》 曉蘇主編 2001年春秋專號
《初中語文教學通訊》 劉國正等編 200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