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的點滴體會
哈爾濱市第六十四中學 陳宏杰
語文教學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聽說讀寫面面俱到。如果想讓學生語文基礎知識扎實牢固,就必須要不斷的強化訓練。學習本身就是頑強的勞動,古今中外有名的學者,都是經過艱苦努力才取得出色的成就(吳晗)。在剛教六年級的時候,看到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那樣差,自己覺得無從下手。苦思冥想之后,就將整冊書中的重點字詞整理、打印,發給學生,象英語書的單詞表一樣貼在語文書的后面,每節課前誦讀五分鐘。每天都誦讀,學生覺得沒有新意,產生了厭煩情緒,因為翻來覆去總是那點東西。于是我就采取了另外一種刺激學生學習熱情的方式,每節課前考20個字詞的聽寫與注音,全對者有獎勵。考了20次,全對的最多一人為13次,最少的一次都沒全對。有些學生將“喉嚨”的“喉”寫成“口候”,“溝壑”的“壑”寫成“ ”,“甜膩”的“膩”寫成“ ”,“迫不及待”的“及”寫成“急”┅┅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這次糾正這一個,下一次那個又錯了,層出不窮,屢見屢鮮,象過街老鼠一樣,趕不盡殺不決。學生在拼寫詞語的時候也總是出錯,我又有些茫然了。難道這個辦法功效甚小?偶然讀到一篇短文,一個著名的推銷員做成功經驗演說,整整40分鐘他一言不發,一直用一個小錘敲打舞臺中央的巨大鐵制圓球。觀眾們在臺下忍無可忍了,本來想從推銷員那里得到些成功捷徑,沒想到40分鐘都看到同樣一個動作。有些聽眾打算要退場,忽然有一個婦女驚呼“大球動了”,臺下頓時鴉雀無聲。這時推銷員聲如洪鐘的說:“如果你不能耐心的等待成功的到來,那么你就要耐心的面對失敗”。這則小短文對我啟示很大,這項語文課前活動一定要堅持到底,進行之中也遭到了其他任課教師的質疑:這么做有什么用處嗎?成效需要慢慢體現:7月9日的動力去語文測試中,第一大題中的漢字的書寫與注音得分率在白分之八十以上,這是以往成績中最好的一次。學習好象馬拉松賽跑一樣,貴在堅持和耐久(楊樂《功到自然成》)。我國的教育改革如火如荼,要求中小學生的作業 不得超過多長時間等等,目的是要減輕中小學生的負擔,不寫作業 或者少寫作業 對孩子們牢固掌握知識絕對沒有益處。中國現在教育改革不在于改教學內容,而在于改教育制度,改變家長們的心態。教育改革勢在必行,但別取其糟粕,踐踏精華。想出解決問題的良方,別盲目的追風、跟風,在教育改革上搞花樣,不務實,將禍國殃民,這決不是夸大其詞。
語文教學是一個龐大而又復雜的過程,語文教師也是所有教師中工作最辛苦的。因為生活中的語文知識處處皆是,需要有心人不斷的去積累。我們語文教研組有時討論的問題是其他學科教師認為多此一舉的:項羽死后,烏騅馬的結局?劉邦的出身?“六藝”中的“御”指什么?“不瘟不火”的含義可推知大概,為什么幾種版本的詞典不收錄該詞條?“呵”有的字典有六種讀音,有的詞典上就有兩種。同樣是商務印書館的字典和詞典字音為什么不一樣,“頦”字典上只有“ké”一種讀法,詞典上就有“ké、hé”兩種讀音,難道是同室操戈,亦或是李逵遇到了李鬼?┅┅這樣的問題非常之多,語文教師也成了問題教師,有些問題不是不想解決,而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各執一詞。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的《木蘭詩》中“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的“裳”,有的教師讀“shang”,有的教師讀“cháng”.讀‘shang’者認為是換下作戰時的衣服,重新著上女兒裝;讀‘cháng ’者認為是下裙,更能體現女兒的本色。誰也說服不了誰,也許這正體現了漢語的博大精深。只有等待將來的語文教師或語文教育家找到更有利的證據,將多足鼎立的局面歸于一統。所以我們語文教師更應該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不斷的學習,不斷的積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學習是最大的快樂,一定要活到老學到老,這樣你才有可能成為一位出色的語文教師。積累是你成功的基石。
現代社會由于計算機的出現,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快捷了。錢偉長在《電子計算機的多種功能》一文中寫到:他八十年代初去美國訪問,美國當時的計算機終端聯網機器有50萬臺。20多年后,我國計算機的使用也迅速普及。我們學校在校領導的高瞻遠矚之下實現了網上辦公,大大提高了教師的工作效率,開闊了教師的學術視野。我非常喜歡上“yuwen123”這個網站,我一個人教一個學年,有許多資料想整理,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可通過網上查找就快捷方便多了。有時我也將自己收集到的材料、資料發到網上,與人方便,與己方便。大家互惠互利。減輕了工作負擔,提高了工作效率。最近幾年哈爾濱市的中考都考有關四大古典名著的問題。我也想給學生練一些相關的小問題,但有關四大名著的問題非常多,稍不留意就容易練的過深或過淺 。恰巧網上瀏覽到了這方面的習題,拿過來,按照自己的需要加以改動就可用,方便得很。我也想告訴所有的語文教師時間充足時一定要多上網,還要將自己總結的東西及時發到網上,這樣網上的資源才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語文教學要想取得成果,必須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首先要讓學生勤于動手。習慣使用語文工具書,平時多摘抄,業余多練筆。“好習慣使人養成良好的性格,好的性格可以成就美好的命運。”一切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形成人格(杜威《教育論著選》)。二年一班的王琰天資并不過人,但她學習習慣非常好。遇到老師讀的字音與自己讀的有不一樣的馬上就查字典,這一過程不僅可以消除自己的疑慮,還可以加深印象。她的這種舉動對語文教師的教學也大有裨益。她從上初中以來一直保持著摘抄的好習慣,上課時老師說到什么名言佳句,他都會請老師再說一遍,然后抄錄到本子上。7月6日上復習課,講到一副對聯“一撇一捺易寫難做,三橫三豎春種秋收。”,其他學生只覺得好,而王琰迅速的將對聯抄在本子上,這種“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的做法值得廣泛推行。有時遇到生僻的字詞她馬上就查字典、詞典,而且還在練習本上多寫幾遍。我上課時寫的板書她都記在課堂筆記上,堅持不懈,樂此不疲。教育并不僅僅用于裝點記憶力和啟發理解力,它的主要職責應該是引導意志力。(儒貝爾《格言集》)。期末整冊書的字詞測試王琰全學年第一,無人可與之匹敵。
語文教師是一個雜家,語文教師的教學成果在多年以后才能突顯。教育之根味苦,教育之果味甜,希望我們所有的語文教師都能品嘗到甘甜的教育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