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就真的問不得嗎
寧波市北侖區霞浦中學 王炯
時下里,有一種觀點比較時髦。因“學生是閱讀的主體”,課堂上一定要讓學生多質疑,要引導學生自己與文本的作者對話,老師如果設計了一些問題,就被說成是“偽閱讀”,是“不注重學生主體地位”,是“剝奪學生話語權”等等。誠然,課程改革就是要改變教師“一問到底”、“一講到底”、“一統課堂”的霸權地位,就是要讓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就是要逐步使學生達到“疑難能自決,是非能自辨,斗爭能自奮,高精能自探”的境界。(葉圣陶語)。但凡事過了頭,“真理也會變成謬誤。”我們不難發現,現在的課堂上,有些教師一味地讓學生多提問 ,而自己不敢多問,甚至不敢問。以為自己問多了就不是新課程了,擔心遭到“穿新鞋,走老路”的當頭棒喝。于是乎,因學生個體的差異,文本難易程度的差異,有些學生難免問得散、問得淺,問得亂。而有些教師因個人的文化底蘊不深,對教材研究不夠,對學情估計不足,對這些零碎而棘手的問題缺乏必要的梳理和歸納,要么由自己“左一篙、右一槳”地輕輕劃過,要么讓學生“議一議,說一說”地“踢踢皮球”,結果,“散亂無緒”、“零打碎敲”、“表面熱鬧”、“花里胡哨”、“華而不實”、“失去語文味道”等等,成為課堂教學中新的弊病。其實,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和平等中的首席,能起到“組織課堂教學,激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達成教學目標 ”等作用的問題設計決不容忽視。沒有教師“問”的示范,學生可能難以提出有價值、高質量的問題;沒有教師為學生營造的“話語場”,對話活動就很難深入進行。所以,教師不僅要敢問,而且還要問得精、問得巧,問到作品的點子上,問到學生的心坎上,能激起課堂教學的浪花,能引起學生內心的強烈共鳴。
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做到當問則問呢?
一、
寧波市北侖區霞浦中學 王炯
時下里,有一種觀點比較時髦。因“學生是閱讀的主體”,課堂上一定要讓學生多質疑,要引導學生自己與文本的作者對話,老師如果設計了一些問題,就被說成是“偽閱讀”,是“不注重學生主體地位”,是“剝奪學生話語權”等等。誠然,課程改革就是要改變教師“一問到底”、“一講到底”、“一統課堂”的霸權地位,就是要讓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就是要逐步使學生達到“疑難能自決,是非能自辨,斗爭能自奮,高精能自探”的境界。(葉圣陶語)。但凡事過了頭,“真理也會變成謬誤。”我們不難發現,現在的課堂上,有些教師一味地讓學生多提問 ,而自己不敢多問,甚至不敢問。以為自己問多了就不是新課程了,擔心遭到“穿新鞋,走老路”的當頭棒喝。于是乎,因學生個體的差異,文本難易程度的差異,有些學生難免問得散、問得淺,問得亂。而有些教師因個人的文化底蘊不深,對教材研究不夠,對學情估計不足,對這些零碎而棘手的問題缺乏必要的梳理和歸納,要么由自己“左一篙、右一槳”地輕輕劃過,要么讓學生“議一議,說一說”地“踢踢皮球”,結果,“散亂無緒”、“零打碎敲”、“表面熱鬧”、“花里胡哨”、“華而不實”、“失去語文味道”等等,成為課堂教學中新的弊病。其實,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和平等中的首席,能起到“組織課堂教學,激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達成教學目標 ”等作用的問題設計決不容忽視。沒有教師“問”的示范,學生可能難以提出有價值、高質量的問題;沒有教師為學生營造的“話語場”,對話活動就很難深入進行。所以,教師不僅要敢問,而且還要問得精、問得巧,問到作品的點子上,問到學生的心坎上,能激起課堂教學的浪花,能引起學生內心的強烈共鳴。
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做到當問則問呢?
一、感知問,叩響心之門
學生初讀課文,最容易引發出閱讀的獨特感受和個性體驗,但這些感受可能比較片面,這些體驗可能比較膚淺。對于一些難度較大的課文,他們往往是“盲人摸象”,學困生更是懵懵懂懂,不知所云。教師應該撥去學生心頭的迷霧,在學生、作者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使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走進作者的心靈,領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并產生進一步探究課文的熱情。
《紫藤蘿瀑布》是一篇文字精美,意蘊含蓄的散文,對于剛剛進入七年級上的學生來說,比較難于理解作者的感情變化和課文所表達的深刻含義。為了使學生較快地感知課文的內容,我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
課文開頭說“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而課文的結尾又寫道“我不覺加快了腳步”,這是為什么?
學生初讀課文以后,很快地就展開了討論,并且達成了比較一致的看法:
作者“不由得停住了腳步”是因為被那樣盛、那樣美的“紫藤蘿瀑布”所吸引,而作者“不覺加快了腳步”是因為作者從觀察“紫藤蘿瀑布”中感悟到了寶貴的人生啟示:“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
這樣一個問題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為“對話教學”營造了良好的氣氛,而且還起到提綱挈領、輝映全堂的作用。假如一味地讓學生提問,可能就會出現雜亂浮泛、不好收拾的情況。
二、探究問,激起千層浪
閱讀一篇課文,我們不僅要弄懂文章寫的內容,而且還要進一步思考文章是“怎么寫”的和作者為什么這樣寫,并能夠在閱讀過程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作出自己的評價”,“通過自己的思考”,“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摘自《語文課程標準》)可以說,以上這些閱讀目標的達成,離不開對文本的深層次的閱讀和體悟。因此,語文教師要充分關注學生閱讀態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高屋建瓴而又富有創造性地設計問題,進一步“逗”起學生研讀課文,合作探究的熱情,讓他們在輕松、活躍、和諧的對話過程中充分享受鉆研思考、交流創造的樂趣。
例如,筆者執教魯迅先生的《阿長與〈山海經〉》,在“研讀探究”這一環節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
在這篇課文中,出現了“亂用人稱”的現象。作者一會兒稱她“阿長”,一會兒又稱她“阿媽”、“長媽媽”,而“長媽媽”卻稱“我”為“哥兒”,他們之間不是亂了輩分了嗎?作者這樣寫是不是筆誤?
真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潛心閱讀課文,試圖從課文中找到解決問題的奧秘,繼而交頭接耳,爭論不休,課堂氣氛異常熱烈。教師作為“平等中的首席”,適時給學生以點撥,學生經過這樣的對話與合作,更深刻地理解了魯迅先生對長媽媽的深厚感情,領會了文章中“抑筆”與“曲筆”的特點和作用。一個小問題帶出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寫法的探究,語言的品味,既統領了全篇,又引領學生尋幽探微,對文章進行了深層次的而有創造性的閱讀。
三、拓展問,放飛思之翼
葉圣陶先生曾精辟地指出:“課本無非是個例子!边@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保ㄕ浴墩Z文課程標準》)因此,上完一篇課文,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目的要求、重點難點,設計一些有價值的問題,對文本學習進行必要的拓展和延伸。這樣既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激活學生的思維,又可以為語文教學引來豐富的源頭活水。
筆者在教學《珍珠鳥》這篇課文時,就有學生提出了這樣一些問題:珍珠鳥真的很快活嗎?那對大鳥每天被關在籠子里,它們就不感到郁悶嗎?那只小鳥有一天長大了,再也擠不進籠子里去,它會怎么辦?
針對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我先是鼓勵學生放飛思想的翅膀,大膽地想象,深入地交流,繼而運用教育機智,把這些零碎的問題“組合”成一個新的問題:
假如你是一只藍天上自由飛翔的小鳥,有一天停歇在作者的窗前小憩,看到了室內的“珍珠鳥”,你會對它說些什么呢?
學生接到這個問題以后,神思飛揚,如一群歡快的小鳥,唧唧喳喳討論個不停。在隨后的課堂發言中不乏驚人之語:
生1:假如我是一只藍天上的小鳥,看見了小珍珠鳥和主人親近的場面,我想對珍珠鳥說:“我真羨慕你,有這么好的主人,有這么安逸、舒適的生活環境。像我多么可憐,終日奔波,居無定所,人們要是都像你的主人那樣就好啦。”
生2:假如我是一只藍天上的小鳥,看到了小珍珠鳥和主人親近的場面,我會感到很驚詫。我會對它說:“你為什么可以和人相處的如此融洽呢,要知道,人可是最殘忍的動物啊,他們摧毀了我們生存的家園,殘害了我們的兄弟姐妹,害得我們每天疲于奔命。驚弓之鳥就是我們生存的現狀!”
生3:假如我是一只藍天上的小鳥,看到了小珍珠鳥和主人親近的場面,我會很同情它。我會對它說:“小珍珠鳥,雖然你現在很快樂,但你只不過是你的主人的玩物而已。你的父母不是還被關在他的囚籠里嗎?藍天才是鳥兒快樂的天堂。
生4:假如我是一只藍天上的小鳥,看到了籠中的閑適的大鳥以及和主人親近的小鳥,我會感到很平靜。我會對它們說:“鳥各有志。你們被主人養著,擁有了安逸、舒適的生活,并且給主人帶來了創作這篇文章的靈感和人鳥和諧相處的快樂,而我把自由當作生命的追求,把翱翔藍天,搏擊長空看作生命中最大的歡樂。”
……
在這樣的課堂對話中,教師既是一個好向導,又是一個好學長。學生真正成語文學習之旅的主人,他們一路尋幽探微,含英咀華,不斷地提高了語文素養,真切地感受到了語文學習的快樂。
在我們高呼“學生的質疑權”、“學生的話語權”要受到保護的時候,我們不要忘了,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引導者、參與者,他們的“設疑權”、“話語權”也同樣不容輕視;在我們指責“教師指示性閱讀”是“偽閱讀”的時候,不要忘了,“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追求目標,其中當然應該包括以自己的“問”教會學生提問;在我們為“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理論爭論不休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可以尊重一下“學生的話語權”,問問學生,他們要不要教師的引導,他們認為什么樣的課才是好課!
學生初讀課文,最容易引發出閱讀的獨特感受和個性體驗,但這些感受可能比較片面,這些體驗可能比較膚淺。對于一些難度較大的課文,他們往往是“盲人摸象”,學困生更是懵懵懂懂,不知所云。教師應該撥去學生心頭的迷霧,在學生、作者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使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走進作者的心靈,領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并產生進一步探究課文的熱情。
《紫藤蘿瀑布》是一篇文字精美,意蘊含蓄的散文,對于剛剛進入七年級上的學生來說,比較難于理解作者的感情變化和課文所表達的深刻含義。為了使學生較快地感知課文的內容,我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
課文開頭說“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而課文的結尾又寫道“我不覺加快了腳步”,這是為什么?
學生初讀課文以后,很快地就展開了討論,并且達成了比較一致的看法:
作者“不由得停住了腳步”是因為被那樣盛、那樣美的“紫藤蘿瀑布”所吸引,而作者“不覺加快了腳步”是因為作者從觀察“紫藤蘿瀑布”中感悟到了寶貴的人生啟示:“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
這樣一個問題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為“對話教學”營造了良好的氣氛,而且還起到提綱挈領、輝映全堂的作用。假如一味地讓學生提問,可能就會出現雜亂浮泛、不好收拾的情況。
二、探究問,激起千層浪
閱讀一篇課文,我們不僅要弄懂文章寫的內容,而且還要進一步思考文章是“怎么寫”的和作者為什么這樣寫,并能夠在閱讀過程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作出自己的評價”,“通過自己的思考”,“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摘自《語文課程標準》)可以說,以上這些閱讀目標的達成,離不開對文本的深層次的閱讀和體悟。因此,語文教師要充分關注學生閱讀態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高屋建瓴而又富有創造性地設計問題,進一步“逗”起學生研讀課文,合作探究的熱情,讓他們在輕松、活躍、和諧的對話過程中充分享受鉆研思考、交流創造的樂趣。
例如,筆者執教魯迅先生的《阿長與〈山海經〉》,在“研讀探究”這一環節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
在這篇課文中,出現了“亂用人稱”的現象。作者一會兒稱她“阿長”,一會兒又稱她“阿媽”、“長媽媽”,而“長媽媽”卻稱“我”為“哥兒”,他們之間不是亂了輩分了嗎?作者這樣寫是不是筆誤?
真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潛心閱讀課文,試圖從課文中找到解決問題的奧秘,繼而交頭接耳,爭論不休,課堂氣氛異常熱烈。教師作為“平等中的首席”,適時給學生以點撥,學生經過這樣的對話與合作,更深刻地理解了魯迅先生對長媽媽的深厚感情,領會了文章中“抑筆”與“曲筆”的特點和作用。一個小問題帶出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寫法的探究,語言的品味,既統領了全篇,又引領學生尋幽探微,對文章進行了深層次的而有創造性的閱讀。
三、拓展問,放飛思之翼
葉圣陶先生曾精辟地指出:“課本無非是個例子!边@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摘自《語文課程標準》)因此,上完一篇課文,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目的要求、重點難點,設計一些有價值的問題,對文本學習進行必要的拓展和延伸。這樣既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激活學生的思維,又可以為語文教學引來豐富的源頭活水。
筆者在教學《珍珠鳥》這篇課文時,就有學生提出了這樣一些問題:珍珠鳥真的很快活嗎?那對大鳥每天被關在籠子里,它們就不感到郁悶嗎?那只小鳥有一天長大了,再也擠不進籠子里去,它會怎么辦?
針對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我先是鼓勵學生放飛思想的翅膀,大膽地想象,深入地交流,繼而運用教育機智,把這些零碎的問題“組合”成一個新的問題:
假如你是一只藍天上自由飛翔的小鳥,有一天停歇在作者的窗前小憩,看到了室內的“珍珠鳥”,你會對它說些什么呢?
學生接到這個問題以后,神思飛揚,如一群歡快的小鳥,唧唧喳喳討論個不停。在隨后的課堂發言中不乏驚人之語:
生1:假如我是一只藍天上的小鳥,看見了小珍珠鳥和主人親近的場面,我想對珍珠鳥說:“我真羨慕你,有這么好的主人,有這么安逸、舒適的生活環境。像我多么可憐,終日奔波,居無定所,人們要是都像你的主人那樣就好啦!
生2:假如我是一只藍天上的小鳥,看到了小珍珠鳥和主人親近的場面,我會感到很驚詫。我會對它說:“你為什么可以和人相處的如此融洽呢,要知道,人可是最殘忍的動物啊,他們摧毀了我們生存的家園,殘害了我們的兄弟姐妹,害得我們每天疲于奔命。驚弓之鳥就是我們生存的現狀!”
生3:假如我是一只藍天上的小鳥,看到了小珍珠鳥和主人親近的場面,我會很同情它。我會對它說:“小珍珠鳥,雖然你現在很快樂,但你只不過是你的主人的玩物而已。你的父母不是還被關在他的囚籠里嗎?藍天才是鳥兒快樂的天堂啊!”
生4:假如我是一只藍天上的小鳥,看到了籠中的閑適的大鳥以及和主人親近的小鳥,我會感到很平靜。我會對它們說:“鳥各有志。你們被主人養著,擁有了安逸、舒適的生活,并且給主人帶來了創作這篇文章的靈感和人鳥和諧相處的快樂,而我把自由當作生命的追求,把翱翔藍天,搏擊長空看作生命中最大的歡樂!
……
在這樣的課堂對話中,教師既是一個好向導,又是一個好學長。學生真正成語文學習之旅的主人,他們一路尋幽探微,含英咀華,不斷地提高了語文素養,真切地感受到了語文學習的快樂。
在我們高呼“學生的質疑權”、“學生的話語權”要受到保護的時候,我們不要忘了,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引導者、參與者,他們的“設疑權”、“話語權”也同樣不容輕視;在我們指責“教師指示性閱讀”是“偽閱讀”的時候,不要忘了,“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追求目標,其中當然應該包括以自己的“問”教會學生提問;在我們為“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理論爭論不休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可以尊重一下“學生的話語權”,問問學生,他們要不要教師的引導,他們認為什么樣的課才是好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