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情感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沒有情感的支持,人的其他心理活動,如感知、記憶、思維等都將變得軟弱無力。情感是一個人從事工作和學習的一種內在的強大動力。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采用多種有效的手段實施情感教學,從而豐富、培養、發展學生的情感。
1、根據不同作品的類型選用不同的“傳情”手段
在各個學科中,語文課有個特點,就是它可以用生動的美的形象去感染學生。向學生展示人物形象的美,這也是實施情感教學作用的重要的特點。情感總是由一定的客觀事物引起的,中學語文教材共有文章幾百篇,其中,情景交融的詩歌,詩意盎然的散文,引人入勝的小說,催人淚下的劇作占相當大的比例。這些文章都蘊含著濃郁的情感因素,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這里面表達的情感豐富多彩,每一篇都有不同的情感因素。這些文章文風不同,格調各異。有豪放激昂型的,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雪》等,這類文章激昂豪邁,猶如大江奔涌,一瀉千里,給人以排山倒海之勢。教這類文章應激情飽滿,給學生造成一種昂揚、亢奮的課堂氣氛;又有清麗婉約型的,如朱自清的《荷塘春色》、老舍的《濟南的冬天》等,這類文章語言優美,情景交融,它突出的特點是語美、景美,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較為含蓄。教這類文章要注意授課語言的優雅潔凈,還要注意把重點放在充滿情感的朗讀上;還有嚴謹周密型的,如葉圣陶的《蘇州園林》、孫世愷的《雄偉的人民大會堂》等,這類文章語言精煉樸實,注重釋義明理。教這類文章應盡量避免平鋪直敘,采用生動活潑的語言,為打破文章因偏重于釋理,教學時易導致課堂氣氛的呆板沉悶的局面,可穿插一些有關的知識以活躍課堂氣氛。總之,教師在講課時,應根據不同作品類型的不同情感因素,滿懷激情地分別把這些情感因素源源不斷地傳送給學生,使他們受到情的感染和熏陶,在情感中學到語文知識,在情感中培養語文能力。
2、充分發揮語言手段的激情作用
當然,教師“傳情”的手段多種多樣。但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表達情感的主要手段應是語言。中學生處于青少年時期,富有情感,對生活充滿熱愛、激情和幻想。他們在閱讀課文時,容易產生“共鳴”,容易在語言的激發下積極開展表象活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語言手段的激情作用。教師的教學語言要生動形象,具有激發性和感染力,能點燃學生心中的情感之火。比如朗讀課文,講解作品時,都是要用語言,當然這些語言是帶有濃郁的情感因素的,即要以情發聲,以情帶語。要根據不同作品的不同情感格調,“因情制宜”,該亢奮時要亢奮,當低沉時要低沉,讓濃郁、飽滿的情感浸入學生的心田。同時,教師還應注意語言、語速、語調等的變化和結合。比如,在講授朱自清的《荷塘春色》一文時,采用低沉、緩慢的朗讀能渲染出一種不滿黑暗現實,卻又無法超脫的苦悶、彷徨之情。這樣就能準確地把課文中的“淡淡哀愁”傳送給學生,使學生更能準確地理解課文。
另外,語文教材中還有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教師引導學生朗讀時要注意各種人物的身份、教養等。如周立波的《分馬》中的老孫頭、郭全海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人物,具有不同的個性、特點,朗讀時切忌用同一種語調。總之,不管朗讀哪種風格的文章,教師必須首先融之以情,然后,才能讀出感情。只有教師的語言情感激發了學生的感情,他們才能進入文章所創造的意境,達到教學的目的。
3、注意強化非語言手段的輔助作用
在運用語言表達情感的同時,還需要注意表情、目光、手勢、身勢等非語言手段的輔助作用。這些非語言的手段可以增強情感表達的形象性,使語言更富有感染力,同時還能促進學生激情的爆發。把有聲語言和無聲語言結合為文體語言,聲情并茂,“一石激起千層浪”。比如,在教學聞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講》,語言上的聲色俱厲,氣勢磅礴,及憤怒的目光,揮舞的拳頭,都能使學生如聞“一多先生”其聲,如睹其人。相反,那種缺乏生動形象的語言,呆板的面部表情,呆滯的目光,都只會讓學生感到無聊甚至反感厭惡,這樣,對學生理解掌握課文是非常不利的。
除此之外,教師在課堂提問的時候,若能面帶微笑,每提問一個學生后,總是客客氣氣地示意學生坐下。這樣簡單的舉動可以溫暖每個學生的心田,促使師生情感的交流與溝通。這對于緩解課堂緊張氣氛是很有幫助的。
4、創設生活情境,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一篇文章離開了情和境,知識只能是處于游離狀態的“散沙”,能力訓練只能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有抓住情境這根主線將所有知識的傳授和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串成一體,讓學生進入藝術境界中去,達到“物我同一”,才能使學生接受情感教學,從而引起共鳴。因此,教師要借助生活活動和情感經歷,創設情境,虛擬和親臨結合,課內和課外結合,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情感體驗機會。并善于引導學生抓住機會,指導學生隨機觀察體驗,不斷豐富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生活感受力。如“激動”一詞是一種極平常的情感,但到底是何種感受,許多學生都說不清楚。表達只能借助于“十分”、“非常”、“特別”等類詞語來強調。教學中,若能借助某次競賽獲獎時的情境體驗,學生就會說出“高興得連話都說不出”、“忘記了一切”、“總是坐不住”、“笑個不停”等感受來。又比如教學《靜夜思》,可以引導學生恍如旅店宿夜,頓時月光瀉到床前,感受到秋月的清冷,產生以“霜”比月光和明月照耀四海也照耀家鄉的情感體驗。由此,把深沉、纏綿的思鄉之情投射到眼前的景物中去。這時,“月光”已經不是純粹的客觀現象,而是滲透了情感的物象。
綜上所述可見,情感如同一片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土壤里。中學語文教師應加強課堂情感教學,讓情感教學充滿語文課堂。只有這樣,語文教學才能更加和諧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