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教學的幾點嘗試
中華民族有著燦爛的古代文明,五千年的歷史和文化積淀是孕育我們民族精神的源泉。要想汲取傳統文化的精華,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就必須學會閱讀文言文。但是由于年代的久遠,語言本身的變化發展,以及語言環境的不同,文言文閱讀對初中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再加上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許多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偏重字詞句的詳細講解與死記硬背,偏重于對文章內容進行先入為主的分析,而嚴重忽視了對文章整體的研究與品味,忽視了學生的自身體驗與欣賞過程,因而使文言文的學習變得更加枯燥無味,成了老師膩、學生煩的“困難大戶”。如何改變文言文教學的這種現狀,讓學生能夠輕松的、愉快的學習文言文,掌握好這把打開民族文明寶庫的金鑰匙呢,關鍵是要導之以法、激之以趣、促之以情。
一、反復誦讀,導之以法。
從人類自身的發展來看,“學會學習”已經成了人類生存的第一需要。未來社會的強者,不是以力取勝者,不是捷者,而是智者。在教學中,只有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把掌握學習方法、培養學習習慣,提高語文素養作為教學目的,才能培養出新時代需要的人才。認知派學者認為,教是“用來激活和支持內部學習過程的外部事件的安排”,學是“由于經驗引起的學習者的變化”。而經驗在于積累,只有學習主體在學習中體驗,在實踐中總結,才能真正悟出學習的規律,掌握學習的方法。文言文閱讀也不例外。
眾所周知,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最佳方法!皶x百遍,其義自現”,這是經過數千年教學實踐驗證過的。不過這反復誦讀并不是機械的重復,而是有目的、有計劃的,是逐步深入的。按照人們的習慣,閱讀任何文章都要先了解文章大意,然后才能理解文章內涵。而閱讀文言文首先就要解決文字障礙,疏通文意,然后才能探討文章的思想感情。因此,文言文的閱讀過程可以設計為“仿讀—解讀—悟讀—品讀—美讀”五個步驟。其中“仿讀”就是讓學生先聽課文朗讀錄音或教師范讀,然后自己模仿、試讀,解決讀準字音和把握語句停頓的問題,初步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的語感;“解讀”就是讓學生結合注釋理解課文大意,并通過小組討論和相互質疑,疏通不理解的詞句;“悟讀”主要是結合對文章的整體閱讀,師生共同分析、探討, 研究文章主旨,這一步不求精深,只求讓學生知道;“品讀”就是學生反復品讀關鍵語句,探究關鍵句在文中的作用及其豐富的內涵,并體味語言的優美和修辭的巧妙;“美讀”就是讓學生結合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力求有感情的誦讀課文,將文章的內涵傳達出來,從而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在這一閱讀過程中,學生的主動學習貫穿始終,居于重要地位。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是學生探求真知、尋求規律的鼓動者和督促者。當然,教師也并不是無所事事,而是要積極的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指導學生探究思考,促成學生感悟創新,有所發現。在仿讀、解讀這兩個環節中,學生自學討論之后,教師要通過檢測、提問等形式,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并針對反饋中發現的問題及時地給予矯正補償,同時幫助學生總結語言規律,還應該重點強化對關鍵句的掌握。例如在《愛蓮說》中,“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一句,既存在著斷句的困難,又是學生疏通文意的難點,同時又是把握全文主旨的關鍵,教師一定要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理解這個句子,為下面的品味奠定基礎。而在悟讀、品讀這兩個環節中,教師的點撥就更重要了。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一些背景材料和相關知識,從而促成學生深入探究。在美讀中,教師應讓學生們明確文言文朗讀與現代文的不同,應該語氣舒緩,注意停頓,要帶點“文氣”,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文言的意境。
二、創設情境,激之以趣。
構建主義理論的創始人亞杰指出,“興趣,實際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現出對象與需要之間的關系,因為我們之所以對于一個對象發生興趣,是由于它能滿足我們的需要。”認知理論也認為,“教學過程 中,學生是積極的探究者,教師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種學生能獨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現成的知識。”可見,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習興趣,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效果。
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還要從挖掘課文本身入手。有故事情節的,可以組織學生練習復述,或者指導學生把課文改編成課本劇進行表演;有對話的,可以分角色朗讀;介紹物品或描繪風景的,可以讓學生根據課文畫圖,然后為全班同學講解;還可以通過小競賽、或綜合活動等形式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無論那一種形式,都要力求多樣,而且要經常變化,富有新鮮感,但是無論怎樣變化,都要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突出對閱讀方法和閱讀思維的訓練。例如,在學習《公輸》時,讓學生通過試讀,分析墨子、公輸、楚王三人說話時的心理變化,并根據他們的身份、地位、目的的不同,細心揣摩他們說話的語氣、語調,從而把握人物性格。又如《核舟記》一文,介紹的是一件工藝品,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自讀、討論,按照課文內容畫一幅核舟的示意圖,并提醒同學們要仔細研究文中的說明,這樣學生在繪制的過程中,就可以逐步了解文意了。在學習蒲松齡的《山市》時,讓學生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話敘述山市的奇景,力求生動逼真;再讓學生根據已掌握的物理知識,來分析山市形成的原因,并寫成小論文,在同學們中間交流。學習《荔枝圖序》,讓學生順便調查調查荔枝保鮮的方法,既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又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
三、互動合作,促之以情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師、學生是教學的動態因素,而動態因素的互動則是促成學生學習的主要途徑。教學本身就是一種人際交往,一種信息互動。在文言文教學中也應該重視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而合作學習則是實現多向互動的最佳形式。因為合作學習是以學習小組為基本組織形式,便于在課堂教學中應用;而且它是以團體成績為獎勵依據的,不但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分工協作能力,而且把競爭引入課堂,在調動學生興趣的同時,增強了他們的參與意識。
在教學中,把學生分成由4~6人組成的學習小組,明確每個小組成員的任務,在考察或測試時,以小組總成績作為評價依據。例如,在學習字詞和語句翻譯時,小組成員可以互相幫助,解疑釋難,但是在測試中,每個人必須獨立完成,最后以每個成員的成績之和來評出優勝小組。有時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對所有的小組考察起來不是很方便,就可以把幾個小組組合在一起,進行重新分工,以大組成績來評判。小組的任務分配有多種形式,常用的有以下兩種:一種是每個成員的任務相同,不同的是每個成員的水平或特長,只有取長補短,相互幫助,全組才能取得好成績;一種是小組成員分別承擔不同的任務,需要各自獨立完成,但是只有把每個人的學習成果綜合起來才有可能完成小組任務。前一種形式多用于基礎知識的學習或基本技能的訓練中,因為這是每個學生語文水平提高的前提。第二種形式多用于競賽或綜合實踐活動中,目的是給每個小組成員的以展示的機會。
例如學習《唐雎不辱使命》,在教師范讀課文之后,小組成員就開始輪讀課文,相互糾正字音、停頓;然后分角色朗讀課文,為一會兒的朗讀比賽做準備;檢測初讀情況之后,組織小組成員分配角色表演課文內容,學生興趣高漲中完成了對課文大意的理解,同時也完成了對人物性格把握;在探討文章主旨時,可以把大問題化解為幾個小問題,小組成員分別研究,然后交流,綜合后完成這一任務;最后的誦讀可以選擇一段,由小組成員合作完成。把幾次測試的結果綜合起來就是這節課小組的總得分。
總之,教無定法,只要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能夠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就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大膽嘗試,力爭創造出高效實用的教學方式來。
200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