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學習在語文教學中的嘗試
摘要 本文依據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倡甲“自主、探究、合作”的課堂模式,著重探討探究性學習方式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實踐、運用,并分別從四方面進行論述,闡明探究性學習方式在語文教學中,特別是改進學生學習方式韻重要意義。
關鍵詞 求異思維 比較閱讀 體驗情感 基本模式
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逐步改變以教師為中心和以書本為中心地局面,促進學生創造能力與實踐能力的發展,實現教育方法從“粉筆+講解”向最大艱度的學生參與轉變,是當前語文教學共同追求的目標,也是《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實現這一基本理念,把課堂教學過程 轉變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呢?教學中我指導學生作了大膽的嘗試。
一、課堂教學中學會探究
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孩子的內心深處都有他自己的一根弦,發出自己的調子,要想讓那顆心與我的話相呼應,就得使我自己能和上這根弦的調門。可見,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該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宋代教育家朱熹曾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課堂提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就要鼓勵學生質疑。課堂提問本來就是一種雙向交流,學生有被提問的可能,更有向教師提問請求解答的權利。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往往就是他們在知識理解和運用上的疑點,是教師備課時顧及不到之所在。通過教師解答或組織學生討論,就能使學生豁然開朗,彌補教師講解的不足。有時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可能是經過認真思索的高水準的問題,對這些問題的啟發引導,就是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充分肯定與鼓勵。我在教學中嘗試使用問題探究法進行閱讀教學,所謂問題探究法,是讓學生在學習中自己提出的問題,或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探究和解決。提出問題需要借助求異思維,又稱發散思維、輻射思維,它是指在解決問題時,沿著多種方向去探尋方法、途徑,去求取更多、更新的答案的思維方法。求異思維的特點是不因循傳統,不墨守成規,打破心理定勢,擺脫舊的聯系,多方向,多角度,“海闊天空”般地求新求異,盡量多的找出解決問題的新途徑、新方法、新答案。在初中語文的學習過程中,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一篇文章的主題意蘊,是指導學生走上探究式學習的一個重要的起步階段。例如,傳統的觀點都認為《古代英雄的石像》這篇童話表達的是石塊們追求平等、真實,有意義的生活的理想,同時也諷刺了象石像那樣驕傲自大、脫離群眾的人。但是,如果我們把那些做了臺子的石塊們所表達的那種不平衡的心理作為批判對象的話。我們就會對英雄石像的倒掉象那位雕刻家一樣痛心不已:英雄沒有了,這是一個令人沉痛的事實!在人們的生活日趨平庸化、庸俗化的社會里,在這個缺乏英雄人物的社會里,我們是不是應該為那種追求庸俗的“平等主義”的思想感到悲哀?那些作為臺子的石塊們絲毫沒有甘當人梯的精神,總以為給別人“墊底”是受罪,這種思想與魯迅的“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相比,顯得多么渺小和令人生厭!正如郁達夫在悼念魯迅時所說的:一個沒有英雄人物的民族,是一個可悲的民族;一個有了英雄人物而不知愛惜的民族,是毫無希望的奴隸之邦。雕刻家在倒掉的英雄石像旁的痛哭,大約也是為此吧!我們希望英雄人物的出現,更希望有眾多的石塊們愿意為英雄人物的屹立“墊底”;只有英雄輩出的民族,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立于不敗之地。對初中生進行求異思維訓練在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敢于質疑、敢于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方面,是一種行之有效韻方法,也是培養學生具有獨立思想、獨立個性的一種好方法。這種“課堂探究性學習”模式,不同于一般的師問生答的啟發式教學,而是教師把學生提出的眾多問題歸納整合為對課文來說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再反饋給學生。
二、比較閱讀中應用探究
烏申斯基說過:“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扼殺學生探究真理的愿望。”由此可見,興趣是實驗教學推動學生探究知識的一種興奮劑。教學時,教師應以教材為載體,及時抓住學生心理,利用興趣去點燃學生探究的熱情,激發、誘導學生盡快地進入一種好奇、渴盼、急不可耐的熱情境界,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自主探究的學習活動中。如學習魯迅的《故鄉》,可讓學生在課堂上自讀課文,然后將課文中的難點或疑點提出來。經仔細研讀,學生提出了許多問題。教師則根據教學目標 ,篩選出諸如“閏土前后性格的變化以及變化的原因是什么?”“楊二嫂為何從‘豆腐西施’變為‘圓規’?”“‘我’為何兩次在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然后讓學生以四人為一組開展討論,找依據回答問題。這種在比較中探究學習的關鍵是以學生為本,以問題為中心,以討論為交流方式,以陳述觀點說出理由為要求,以強化思維為訓練程序,讓課堂上每一位學習者(包括教師)都成為研究者。又如在教《水調歌頭》和《醉花陰》這兩首宋詞時,可引導同學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這兩首詞,同是思念詞,但他們有沒有什么不同呢?”通過探究,明白了這兩首詞雖同是思念詞,但作者的感情基調不同,前一首表現的是作者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是一種積極的感情;后一首表現的是一種傷感、愁悶的情緒,有一些消極之感。在類比中找出其細微差別,探究原因,得出自己的結論。這樣的學習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從最大限度地減少教師多余的講授和不著邊際的指導,從時間上確保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了課堂效率。
三、創新寫作中運用探究
教育部制訂的《語文課程標準》關于寫作的階段目標提到:七到九年級“寫作感情要真摯”“有獨立完成寫作的意識”“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全日制普通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對兒子的要求是:“力求有創意”“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養成觀察、積累、思考和多寫多改的習慣”;《考試說明》要求“思想健康,感情真摯”“有個性特征”。可見作文教學的要求很高,作文教學至今依然是語文教學中的“老大難”。學生一提到寫作文就頭痛,平時學生能對一道理化題刨根問底,樂此不疲,卻對語文課后練習的作文題視若無睹,不聞不問。寫作文學生唉聲嘆氣,愁眉苦臉,“橫眉冷對方格紙,俯首咬破鋼筆桿”,作文收上來,千篇一律,形同克隆,“寫作難,難于上青天。”要改變現狀,必須加強研究性寫作教學。概括地說,就是要打破時限,拓展空間,交流情感,創新思維。
打破時限——“人的知識百分之九十是通過觀察獲取的。” 通過觀察,我們可以了解社會,認識自然,開闊視野,同時,我們可以有重點地抓住事物的發展順序來進行寫作,布魯姆把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看作智慧的三要素。人們把觀察力看作是智慧的窗戶。指導觀察方法,培養觀察能力和習慣,提高認真、有序、準確地觀察事物的能力,這需要時間;寫作需要積累豐富的材料,需要有感而發,材料需要發酵,感受需要醞釀。可見,時間有助于探究性寫作實踐。
拓展空間——古代的徐霞客、現代的三毛、當代的余秋雨、英國的毛姆、美國的海明威,乃至孔老夫子,他們都是在行走中傳播文化,“走進西藏”、 “解讀云南”、 “走馬黃河”和近日的“游牧新疆”都是作家“用腳寫作”的新名目……時代的文學走到今天,由中國青年出版社用四個大字概括了這種形式,并且昭昭然舉起了一面大旗——“行走文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書齋文化己受到責難,寫作要走進生活,融入生活。寫作要還原為生活的原生態的東西,需要拓展空間,用心探究生活。 ,
交流情感——如果說限時作文注重考察學生思維的敏捷性,突出的是智商的話,那么可以說研究性寫作,更注重情感的交流,情商的培養。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沒有情感這種品質,任何筆調都不能打動人心。”(狄德羅語)這便是以情動人。但要真能“打動人心”,決非易事。矯揉造作之情令人反感,喬裝粉飾之情使人厭惡,無病呻吟之情讓人惡心,惟有真情實感才能起到“或叫人開懷大笑,或令人掩卷沉思,或使人淚流滿面,或讓人撕肝裂肺……”的藝術效果。反之,沒有真實情感,便沒有情感個性;沒有情感個性,便無所謂作文創新。情感交流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有單向交流,雙向交流,多向交流,;有人際交流,有人與自然的交流,有自我交流(內心獨自);有寫作前的情緒感染,有寫作中體味感動,有寫作后的分享溝通。只有注重情感的交流,才能寫得出感情真摯的文章。
創新思維——傳統的作文教學以老師為中心,以課堂為陣地,學生始終被老師牽著鼻子走,極大地壓抑了學生的創新潛能和創新欲望。美國哈佛大學校長認為“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二流人才的分水嶺。”這些論述表明創造力是最高層次的能力,創造力和創新精神是21世紀人才的核心品質。創新精神在作文教學中體現為學生能“見人所未見,發人所未發”,讓他們寫出“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的內容來。研究性寫作可以改革傳統的作文教學模式,增強寫作的開放性和自由度,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充分挖掘學生的智慧潛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并深入學生的情感世界,真正實現課程的宗旨,開發具有綜合性、社會性、實踐性特點的新型課程。
四、欣賞名著中善于探究
欣賞名著主要是指研讀文學作品,要求師生扣住人物形象、文學語言、藝術技巧來探究學習。如一位高中教師在上《雷雨》時,就著重和同學們探討周樸園的性格,大多學生認為他是一個極端自私、虛偽、冷酷無情的人。有位同學卻大膽提出了自己的疑問:“那么周樸園到底愛不愛魯侍萍呢?”大家聯系看過的電影、電視,或者劇本,甚至相關的文學評論文章,反復思考,并交換個人意見。最后有一位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觀點:“周樸園本身就是封建社會的犧牲品。他年輕時與魯侍萍的相愛,本是沖破封建禮教束縛的偉大愛情的表現。如今他這般冷酷是受環境所迫。他仍然保留著侍萍留給他的舊衣物、相片,可見他殘酷的背后還保留著一絲對年輕時的愛情的留戀。他本性是善良的,卻被封建制度所毒害,在他心靈的深處還是愛侍萍的。”學習這類課文,就可采用課內向課外拓展、課內外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探究,有利于激發學生課外閱讀古典名著的積極性,擴大閱讀量。有人說沒有名著的民族是可悲的,它意味著文明的短暫和淺薄,但擁有名著卻遠離名著更是可悲,它意味著自動遠離高尚和不朽。有家長高興地說,以前怎么勸都不肯讀那些大部頭名著,現在為了探究能主動把《三國演義》、《紅樓夢》等名著翻上一遍又一遍。探究性語文學習就是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和研究的過程,也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動手操作,彼此表達與交流等實踐活動,獲得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
五、情感體驗中滲透探究
學生的思維之舟由自主確定的探究目標引入航道后,其閱讀便進入了感悟性階段,即敏銳地捕捉信息、聯系舊知識緊緊追思、結合文境循序探尋,體味文句蘊涵的跳蕩情感,在大腦中變平面文字為立體的形象、美妙的意境、鮮活動感的畫面。在這中間學生思維的嘗試和叩問,則需要教師含而不露,給予適時、適度、適量的點撥,讓學生在“山重水復疑無路”時幡然頓悟,成功躍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開闊境界。語文不同其他的學科,它是一門社會性、人文性的學科,無論是從語言和文學的角度,還是從文化和信息的角度,都得要求學生去體驗、去感受,去進入研究的狀態,去感受所學習的內容的存在。只有讓學生進入體驗狀態,學生才有可能獲得對語言的敏感,才有可能得到對語文某一領域的感悟甚至頓悟。比如上完莫拍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以后,學生在分析菲利普失婦的人物形象時,總是認為他們冷酷無情、貪婪勢利、愛慕虛榮,但是如果我們讓學生設身處地為他們想斗下,感受一下她的處境,再跟現實中的一些人比較一下,就會發現菲利普夫婦其實也是很不容易,為什么這樣說呢?學生馬上從課本里找到了許多信息,說明他們也是勒緊褲帶過日子,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難道我們沒有嗎廠這又怎能一刀切說他們的不是呢?可見,本文的主題也有對小人物生活的艱辛的同情。這樣一分析,學生對人物的感受就不會那樣簡單了。這就是我們常常說的一千今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意思。
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楊啟亮認為,在經歷了一個教育過程后,無論結果是否達到,實際上這個過程本身就是結果,是無形而珍貴的結果。什么是素質?這個結果就是素質。在很多情況下,教育的結果還沒出現,但過程已經存在,在此過程中,孩子的思維方式和學習主動性發生了變化,這個變化就是素質的變化,這理應是我們教育追求的目標。因此,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進行大膽的嘗試、探索和創新,不斷地積累、總結和交流取得的成功經驗,使探究教學模式日趨合理和完善。
參考文獻: -
①唐曉杰等《課堂教學與學習成效評價》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6第
一版 P5
②趙福祺李莞 《語文教學實施指南》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4.
第一版 P16、P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