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要講“三心”“二意”
語文教學要講“三心”“二意”
——淺談“善教”的幾點體會
語文教學過程 是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學習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起著主導作用。要體現教師的主導地位,達到“善學”、“善用”的培養目標,促進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發展,就必須做到“善教”。在多年的語文教學工作中,本人在“善教”方面做了不少努力,歸納起來,可小結為“三心”“二意”。
“三心”即課前準備要用心,培養能力要放心,傳情達意要動心。
一、“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這說的就是“用心”。備課是上課的必要環節(包括備教材、備學生、備課件)。要備好一節課,必須花上三倍以上的上課時間。
課前準備的用心,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認真鉆研教材(包括教學大綱、教科書及有關資料)。教師要熟練地掌握教科書的全部內容,深刻挖掘教材;明確每個單元、每篇課文的重點難點;選取相關的資料及與課文相對應的例文,以便知識的遷移和延伸。此外,還可準備介紹作家的其它作品,推薦體裁或題目相同的文章。有時,還得掌握其它學科的有關知識。如《蘇州園林》一課,在備課時教師必須先明確本單元的要求,然后熟讀課文,找出關鍵詞并備案,象“園林”“標本”、“美術美”與“圖案美”、“技術”與“藝術”等;掌握文章的“總—分—總”的結構方式和由主到次的邏輯說明順序;準備蘇州園林部分景點的照片或圖片,象“亭臺軒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近景遠景的層次”、“魚戲蓮葉間”等等,同時,教師還得了解我國其它園林的設計和布局特點,以便和蘇州園林比較。
其次是了解學生。教師要摸清每個學生的原有知識水平、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家庭環境、思想素養和健康狀況,做到心中有數,以便因材施教。如召開家長會;建立學生文化和思想檔案;分等級評估學生學業成績和操守等。
再次是合理組織教材,選取恰當的教法。教師應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進行教法上的統籌安排,以便靈活應用。講讀課文可交叉安排多種教法;自讀課文可安排以討論為主,議題開放;古詩文和散文可以讀帶講;小說和劇本可安排視聽與編演結合。通常情況下,任何一篇課文不可能用一種方法或一種固定的模式就可以上好,教師必須靈活運用。最后是寫好教案。
二、“教是為了不教”。要做到“不教”,就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培養能力的過程中,教師想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就必須對學生“放心”。訓練學生讀的能力時,可用錄音、范讀等方式引導學生掌握讀的技巧和方法,讀出重音,讀出節奏,讀出韻味,讀出感情。指導他們圈點勾畫,做好讀書筆記。為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可設計一些難易適度的思考題讓他們自己去完成,或采取生動活潑的形式引導他們深入理解課文。例如,故事性強的講讀課文可安排學生自編自演,或分角色朗讀;精彩片段可要求學生反復誦讀,自行體會,細細品味;自讀課文,可采取分組討論,掌握重點,攻破難點,或由優秀生代講分析;甚至可以讓他們自己找問題……訓練學生寫的能力時,鼓勵學生發散思維,一題多作,多題比較。日記、周記、作文、隨筆等,只要思想健康,能表達出真情實感,就應放手讓他們去寫,做到有話則長,無話則短,“言者無罪”。訓練學生的聽說能力時,可以聽談話、聽廣播、聽講演,聽電視……要求聽出中心,聽出重點,聽出弦外之音;可以說故事,說見聞,說趣事,說感想……說出條理,說出細節,說出個性.一句話,教師在教學中只要放手讓學生去做,去學,創造機會,鍛煉他們的讀、寫、聽、說的能力,就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學了《理解,是雙向的》一課后,本人組織學生開展了一次“愚公移山好”,還是“愚公搬家好”的辯論活動;學了《石壕吏》一詩,讓他們分角色自編自演了其詩歌內容;有時,提出一些帶爭議的話題讓他們各抒已見,鍛煉他們的判別是非的能力。如《背影》中“父親翻過鐵道,爬上月臺去買桔子,我們也可以這樣做嗎?”,《故鄉》中“誰偷了迅哥兒家的碗碟?”,《最后一課》中“作者對
三、語文教師就象一個編劇或導演,要想作品獲得成功,就必須全身心地投入,即要“動心”。在教學過程 中,教師應根據教材的需要,創設情境,營造氣氛,讓學生從中受到感染,得到熏陶。教師有感情的朗讀,抑揚頓挫的講解,神采飛揚的表述,恰如其分的評價等,都需要以感情作基礎。如《最后一次講演》中分明的愛憎情感,《春》中充滿新、美、力的春韻,《背影》中父愛子、子憐父的父子深情,《孔乙已》中的炎涼世態等等,無不需要教師動情的引導來喚起學生感情的共鳴,喚起學生對真善美與假惡丑的感知。只有教師動心,才能讓學生動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從而啟發學生去發現美,欣賞美,進一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真正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二意”是指教學手法要有新意,教學語言能給學生以美意。
一、語文課堂容量大,涉及的知識面廣,要想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就要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充分抓住青少年好奇心強這一心理特點,講究教學方法,使教學富有新意。
第一、多種教學方法交叉、靈活運用。講授法、討論法、演示法、讀書指導法、創設問題情境法、陶冶法、直觀法等等,各種方法交叉運用,可避免授課形式呆板單一,以便隨時喚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
第二、利用學生的好勝心,進行分組積分競賽。采取必答、搶答、互問互答等形式,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便盡可能長時間地集中他們的注意力。
第三、采取別開生面,新奇生動的導入 方式。開頭就引人入勝,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如《荔枝蜜》、《蜘蛛》等就可用猜謎語的方式導入 。
第四、板書設計 別出心裁,合理醒目。圖案式、表格式、撕貼式、漫畫式,甚至動畫式等等,根據教材的內容和情節的推動,乃至感情的發展,精心合理地設計板書,做到一目了然。如《變色龍》一文的板書就可設計成漫畫式,六張表情不同的臉譜表示六次“變色”,既新穎又直觀。
二、語文教學必須依賴語言作為傳播知識的媒介。要想取得好的教學效果,除了好的方法外,教師的語言還要講究藝術性,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即給人以“美意”。
標準流利的普通話;生動形象的表述;抑揚頓挫的語調;幽默風趣的談吐;有感情的朗讀;一段優美動聽的歌;一幅流暢的簡筆畫;加上端莊的儀表、得體的穿著、優雅的手勢、親切的教態這些形體語言,以及新穎的板書和漂亮的字體等,都能給人以美感。如教學《白毛女》時,由一曲“北風吹,雪花飄”導入 ;教學《陳毅市長》時,說幾句地道的四川話;教《周總理,你在哪里》時,悲痛哀惋的朗讀等等。定能讓學生耳目一新,精神振作。語文教師如果能充分利用語言藝術駕馭自如,準確傳神地表現美,傳遞美,定能喚起學生對美的感知,使他們受到道德的啟迪和美的熏陶,從而去發現美、欣賞美并創造美。
總之,語文教學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