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的新理念和語文教學的新策略
主講:華中師范大學楊再隋教授解放以來搞了很多次改革,無論是廣度、深度上這次都是史無前例的。當前對理念還要進一步學習,不要忙著去怎么做、怎么做。教育改革過程總是要犧牲學生的學習,我們要盡量避免這些。
一、語文課程是一種文化。
它重現文化、負載文化。語文是人類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準確地把握就是科學性, 審美地把握就是藝術性。昨天的課都反映了一定的文化底蘊。每個教師都有他的風格。道德、科學、藝術是人類傳統的三類文化。同時也發掘出藝術的根源。教師的教學水平主要是教師的文化水平,文化底蘊的反映。是教師性格的折射。現在有些模仿秀教學,看不見教師的激情,學生的激動,是一種變了形的、扭曲的、虛假的感情,課堂是一種虛假的繁榮。
1、關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聯結,關注中國文化與世界多元文化的溝通。
從縱向看要弘揚中國文化。當前我們的任務就是要找到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聯結點,將傳統文化活化。從橫向看要吸取世界多元文化。要選用西方的一些優秀的民族文化作品。
2、每一個人都是特定文化遺產熏陶背景下的人。對語文課程的理解要和文化背景聯系起來。一堂課我們要看它的內容,看它的語文容量。
3、我們要關注兒童文化,要有正確的文化。兒童的文化是一種詩性文化。就其本質來說,每一個兒童都是一位詩人。正是兒童承繼了詩性。愛想象、愛幻想是兒童的天性。文化是人的文化,要張揚人的個性,發揮人的潛能。語文課是文化課,不是工具課,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是文化內涵的交流。
語文課的特點:
A、具有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沒有一種人本性,就沒有創造性。
B、是一種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課堂。語文課不能脫離語文學科的本性。
C、具有探究、延伸拓展空間的課堂。
D、是一個高潮迭起,波瀾起伏,具有創新的課堂。
是一種有生命活力,煥發生命活力的課堂。具有無窮的魅力。
二、語文課程是一種生活。
杜威:教育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生長的過程。反對形式訓練。
不考慮兒童本能
以往教育缺點 不發展兒童適應新環境
過分強調訓練,是一種機械能力的生成。
訓練不排除,要淡化訓練,不能當作語文教學的中心詞來看待。
有些東西不能訓練,訓練能重復,但情感不能重復。
杜威講教育即生活。
葉圣陶講生活即教育,有生就有生活,有生活即有教育。教育就是生活的改造。用生活來教育。
我們當前主要要處理好語文的抽象性、典型性與兒童生活的具體性與多樣化。課程要架好課程的抽象與兒童生活的具體性之間的橋梁。“地球圍著太陽轉”與“母雞圍著雞窩轉”都要肯定。
把教師的經驗和兒童靠近與交融。
教師要把語文課當作生活的一部分,是教師的生活,教師應是一個本色的教師。教師上語文課不是化著濃妝,戴著面具去演戲。老師是一方神圣,在課堂上指手劃腳這是不對的。老師應打開心扉和學生交朋友,不要讓學生仰視老師。
有的語文課看起來很活躍,但事實上把學生的主體地位當作是對學生的恩賜。
三、課程即人。
它是師生和靈魂的一面鏡子。建構新課程的是人,實施新課程的也是人。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生生的關系是一種社會關系的反映。是一種互動的、互補的、互近的關系。要相互評價,找準自己的位置。教師與學生都應是鮮明個性的人,沒有個性就沒有獨特性。為什么看不慣,只要他不影響群體、不影響他人都是合理的。要教學要求的統一性與規范性與學生個性的多樣性與兒特性的矛盾。不能管得很緊、很死。
提出一個新概念:語文教學要善于和不確定性打交道。
在語文教學中不要急于制定模式。要把確定性和不確定性聯合起來思考。異變性、隨機性、偶然性。要特別鼓勵多項思維。要特別珍視兒童多樣的思維。要重新審定語文教學還原現象,而是在還原基礎上一種新的解讀與創造,要用語言表現自我。教師本人也要張揚個性,當前教師的個性相當封閉,個性化不夠。張揚學生個性的同時也要張揚教師的個性,沒有教師的個性很難培養出有個性的學生。教學風格是教師個人獨特性的反映。
教學的人格化或人格化教學。課程與教師自身融為一體。要提倡富有人性、具有人情味的教學。在語文教學中主要的方式是情感體驗式教學。感知是體驗的前提,內化是體驗的關鍵。將文本的思想感情轉化為自己的思想感情。感悟、領悟、妙悟。語文課是一種生命活動,是一種生命狀態。
互動:
※楊再隋:目前我們主要解決三個問題:學生的主體問題、教學情景的問題、教學過程 的問題。
※沈大安:人民教育第八期—— 一堂數學的估算課。
在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同時,學生的知識與能力有所下降了,這怎么回事?
※楊再隋:知識與能力的基礎,過程方法是手段,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滲透在獲得知識能力過程中的。基本的知識與能力不能變。光走情感、態度價值觀就不行。
※問:個性化教學怎么辦?
是當前比較難辦的。班級授課制要實行個性化教學這很難。我們要了解學生,走進學生的內心,讓學生展現自我,表現自我。要有一個大課堂觀,大教育觀。昨天的課就很個性化教學。
※問:楊明明老師課的設計意圖是什么?
※楊再隋:楊明明選擇的是和比較兒童接近的對聯,把傳統文化活化了,用最便捷的方式讓學生了解對聯。
※王燕驊:楊明明的課基于語文教學超文本的理念。施光明老師說過,要讓世界成為孩子學習的文本。楊明明老師最大的功底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吸引學生的眼球,也可以說是勾引學生的眼球。要說示范,除了課的示范,更是一種品質的示范,是對學生的熱愛。
※楊明明:教育的真諦在于將知識轉化為智慧,文明積淀成人格。昨天的課力圖告訴孩子,不要很在乎記住了幾副對聯,要在乎他喜不喜歡。
※問:關于篇章知識怎么辦?(分段、寫段意)
※楊再隋:在新課程中提到——“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看法。”陷含著有關段落、中心思想要表達正確,不同的是把達到這些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用了“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過去的歸納、概括是理性的把握。現在既可以理性地把握,也可以感性地把握,彈性比較大。概括重結果,體會重過程,比較關注學生的個性特征。
※問:不確定性包括哪些?
※楊再隋:不確定包括一些不確定的內容。
※問:在語文課中多媒體如何適度運用?
※楊再隋:多媒體不能代替教師的示范作用、情感熏陶感染、人格魅力,不能代替課本。文本本身能夠解決的問題,就少用、慎用多媒體。(多媒體的優點是把遙遠的拉近,把抽象的變具體)在使用多媒體時不要替代學生領悟、感悟的過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