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
作者:孫仁歌
中學語文教學改革方興未艾,并幾度出現“教改熱”。從上海育才中學“八字教學法”的產生到魏書生“自學六步法”的全面推廣,可謂“絕招”迭出,“新法”竟舉,以致五花八門。“十八般武藝”紛紛登場亮相,一時間弄得許多語文教師顧此失彼,甚至暈頭轉向,不知如何“執法”是好。有的因照搬照抄而失去個性,有的因被動模仿而落入窠臼,有的因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得不償失。語文教學被異彩紛呈的教改復雜化了,語文課似乎越來越難教了。
其實,語文教學并非復雜無度,語文課也并非難教難學,只要我們沖出“誤區”,登臨高處極目遠望,就會發現“柳暗花明又一村”。語文教學改革的最終目標,不過就是把課講得簡單一些而已,完全沒有必要去制造“教改的森林”,讓自己鉆進去走不出來。教改本是一種“打枝”之舉,刪繁就簡,化難為易,減輕重負,少枝多果正是教改的歸宿。無論是育才中學的“八字教學法”,還是魏書生的“自學六步法”,也無論是“六課型單元教學法”,還是錢夢龍推出的“三主四式教學法”,都沒有悖逆把課講得簡單一些這一教改方向。只是我們在推廣實施這些教改成果的時候,產生了誤解,以致囫圇吞棗消化不良,造成在教學中頭重腳輕,失去平衡,自己駕馭不了自己,從而使語文課由一棵大樹變成一座大山,正好壓在教師的頭頂上,于是,語文課變成了難克之敵。
把課講得簡單一些,并不等于簡而不精,單而不豐,簡單一些其實就是精煉一些。它要求教師在備課環節上狠下功夫,把自己的肚皮“吃”得飽飽的,并富有全面的營養,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課堂。簡單一講,就得要領,就出新知,就解學生心中之惑,使難點疑點就全部變成亮點,以致事半功倍,掙得滿堂悅色。由此可見,把課講得簡單一些是一種境界,它不是把語文教學簡單化了,而是把語文教學藝術化了、精良化了、高效化了。它就像一個雜技演員走鋼絲的過程,走鋼絲較之于走馬路,其粗欲精巧顯而易見。那種把渾身的勁兒潑灑在課堂上,用力于外,淺入粗出,以致帶著一肚子白開水匆匆上課,搞滿堂灌、填鴨子,忽而來一陣暴風驟雨,忽而來一陣“此時無聲勝有聲”,這種作法實在難以奏效。一切沒功夫、沒功底的“表演”都會誤人子弟,花拳繡腿固然好看,但疲軟無力,不堪一擊,自然算不得國拳國腿。
因此,把課講得簡單一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不僅要求教師要下功夫備課,而且還要求教師有一種良好的心理素質,在講課時能順其自然,不拚課,不玩課,能刪繁就簡,化難為易,從而把最精華最真格的知識奉獻與學生,切不可面面俱到,繁文縟節。育才中學的“八字教學法”也就是“讀讀、議議、練練、講講”,這無疑是把課件講得簡單一些的最佳模式;魏書生的“自學六步法”也就是“定向、自學、討論、解答、自測、自結”的幾步招數,實施起來也簡便適宜。可見百改不離一“簡”。弄通一理,諸理皆通。愿有志于語文教學的朋友們準確而靈活地把握語文教學這葉輕舟,把課件講得簡單一些,再簡單一些——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就在你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