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自我,漫游語文世界——新教材一、二單元綜合性學習的實踐
【摘要】通過系列活動,在教師的指導下,培養學生自主組織,合作探究,勇于創新的精神。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以及語文與生活的聯系,獲得語文實踐的能力,讓學生在感興趣的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關鍵詞】自主;合作;探究。
“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生活和語文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新教材中的綜合性學習就非常明確地突出了語文的這一特點。綜合性學習,在《語文課程標準》的“階段目標”中是與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相并列的一個項目,這是過去的語文教學大綱中所未有過的,是破天荒第一次。它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溝通,課堂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尤其注重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為此,我們在新學期伊始,就制訂了綜合性學習的計劃,并在已進行的一、二單元中進行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新教材一、二單元綜合性學習的主題是“認識自我”,“漫游語文世界”。設計兩個活動的意圖是,通過系列活動,在教師的指導下,培養學生自主組織,合作探究,勇于創新的精神。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以及語文與生活的聯系,獲得語文實踐的能力,讓學生在感興趣的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認識自我”目的是正確認識自我,展現自我風采,樹立信心,增進自己與父母、老師、同學之間的相互了解,達到正確評價自我的目的,對形成健全、成熟的人格,健康地發展起到有效的作用。做法如下:
一、父母眼中的孩子
讓孩子了解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形象,體會父母的拳拳愛心,殷殷希望,以及存在的不足。從家長一篇篇飽含深情的文章中,真真切切地讓孩子們感受到了“可憐天下父母心”的真摯情感,無形之中孩子和父母的心貼近了,孩子們長大了。從最親近的人眼中透視自己,往往有震撼心靈的效果,這就是這一活動帶給師生最大的收獲。
二、這就是我
以課前演講或專題演講的形式進行,向同學們展現自我風采,樹立形象,提升自我,增進同學之間的相互了解。
三、寫作《我》或《這就是 的我》
綜合前兩項活動的內容,寫出一個真實的我。這次寫作是在一定的積累之上進行的,因而內容較為充實,有的還別具特色,生動活潑,富有創新意識,如李洋同學的《名字》,王曉蕾同學的《這就是倔強的我》等等,都寫得精彩紛呈,別具匠心。在《名字》一文中,李洋同學對自己的名字過于大眾化,重名較多的現象進行思考,認為名字不過是一個代號,以平易的態度看待這一問題。并對時下改名風提出自己的看法,用較為生動、幽默的語言批評了社會上一些在取名上求新、求特、求異的人。可以說他在活動實踐中已經開始學會探究、思考,這對一個少年來說實在是很難得的進步。
四、交流寫作成果
同學之間互相交流,評價,評選出優秀的文章。老師對作品評價的同時,也談談對部分同學的最初印象,發掘優點,贊美褒揚,賞識關愛,迎合孩子們內心向善的心理,拉近師生間的距離,提高孩子們的自信心,讓孩子們懂得賞識他人的可貴。
通過以上的系列活動,以“我”中心,多角度,全方位地展開。在與父母的交流中,感受了親情的可貴;與同學的互動中,體會到和諧的學習氛圍是建立在相互之間的溝通、了解之上;老師在活動中的橋梁作用也尤為突出地表現出來。此次活動為將來的學習生活開啟了一扇心靈的窗戶,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
同時,這次活動還獲得了意想不到的副產品,那就是在接下來的一個月的學習中,有的同學已在不經意間形成了審視自我,省察自我的良好習慣,竟寫出了“我”之續集,如沈鴻洋同學的《我變了》、辛德浩同學的《我的過去式和現在式》……“如今,跨入初中的大門已一月有余,我突然間發覺自己在無形的改變。以前我總是喜歡頂撞父母,甚至還在背后偷偷的罵他們‘白癡’。在小學時,我是不以為意地看待這些問題,但在學習活動中,在老師的話語中,我懂得了尊敬父母是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質,如果連父母都不屑一顧,那么,我們如何對待他人,如何在社會上立足。我不知道是哪一天,我突然領悟了這個道理,徹底領悟了。我變得懂得尊敬他人,我歡呼雀躍!”樸素的語言里掩飾不住的是學生成長的喜悅,可以感受到學生已由被動接受改變自我而逐漸向自覺改造自我的良性方向發展,向健全人格的方向發展。他人的激勵也許像咖啡,只能暫時提振渴求者的上進心;自我反省才是永動機,使人終身受益。這正是《語文課程標準》所要達到的學會自主、創新、終身學習的目的。
漫游語文世界”就是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語文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了解語文學習的資源和運用語文的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初步嘗試在語文學習中溝通課堂內外,課本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系,從而開發社會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搜集社會生活中新鮮語匯和不規范現象,注意街頭語文和廣告語言的表現形式,鍛煉口頭表達能力,寫作中學會觀察生活。初
步了解查找資料、運用資料的方法。為此開展了以下活動:
1. 寫作《語文與生活》
作文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初步感知一下語文與生活的聯系。此次作文的結果是內容空洞,無話可說,懵懵懂懂,一桶糨糊。老師看得也是一頭霧水,不明不白。其實這也是在意料之中的,因為他們從來都沒有真正地留心生活,感受生活,走進生活,更談不上了解生活和語文的聯系了,在他們的印象中語文永遠都是游離在生活之外的。老師在了解到學生語文學習與生活的嚴重割裂的現狀后,適時地開展了下面的活動。
2. 舉行專題講座,帶領學生進入生活中的語文世界
樂(yuè)樂(yào)樂(lè)(易讀錯的人名)
“白事可樂,即中即獎”(廣告語中的書面語)
“他的歌見證過你的青春”(“羅大佑深圳演唱會”廣告詞中亮點)……
① 公益廣告集錦(搜集、分類、評價其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
② 新新詞匯(搜集新詞、新流行語、新外來語,感受社會與生活的變化)
③ 錯別字門診(搜集街頭匾額、標語、廣告、報刊等用語中存在的錯別字,并加以改正,正視大眾生活用語中語言的不規范現象,懂得為純潔祖國的語言文字要從自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身邊事做起。)
④ 精彩店名舉偶(搜集、分類、評價)
5. 交流,評價,評選優秀作品,公布張貼,鍛煉口語交際能力,分享活動的快樂。
在這次活動中,同學們積極參與,精心策劃、制作,合作交流,氣氛空前熱烈。透過他們的作品,你可以欣喜地發現,每一篇作品都閃爍著同學們智慧的結晶、合作的愉悅和分享的快樂。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鍛煉了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實施的能力,培養了語文實踐的能力。更令人高興的是,有的同學還主動在隨筆中寫下了參與活動的心得體會,如汪知笛同學的《“新新詞匯”發現記》,林敏兒的《尋找錯別字》等等。這在無形之中又主動、自覺地實現了第六個步驟——寫作“活動后記”。文中寫到:“在今天下午,我幾乎沉浸在尋找錯別字的活動中……它培養了我的觀察能力,還有耐心……”“這次活動使我驚奇地發現E—時代的飛速發展,生活的巨大變化,……鍛煉了我的社會實踐能力,增長了知識……”這些都是發自肺腑的話語,都是真切的體會,可以說他們在實踐中“悟”出來了。語文實踐和寫作、口語交際自然而然地結合起來,學生何需恐懼作文,何愁無話可說,無東西可寫。這不正說明了寫作、口語交際是生命活動、精神活動的一部分?從語文和生活之間的不可逾越的隔膜,到和語文發生第一次,第二次親密的接觸,學生和老師的心中都流露出一種驚喜,一種振奮,那就是語文的親切,它不再是永遠端坐在語文書上的老先生,板著冷酷的面孔,沒完沒了地講著不變的話題,還有就是生活中的語文是如此的新鮮生動、豐富多彩。
兩個單元的綜合性學習,切實地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意識,創新精神。在新的課程,新的學習方式,新的學習氛圍下,我們將開辟一片新的語文學習生活的天地,在這片天地里,老師和學生將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