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知識點總結大全(精選7篇)
小學語文知識點總結大全 篇1
27.儒家經典三禮:周禮儀禮禮記 28.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 29.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30.佛教三寶是:佛(大知大覺的)法(佛所說的教義)僧(繼承或宣揚教義的人)
31.茅盾"蝕"三部曲:幻滅動搖追求 32.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 33.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34.《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谷梁傳》 35.三王:夏禹商湯周公 36.三山:蓬萊方丈瀛洲
37.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果棠棣之花 38.巴金"愛情"三部曲:雷電雨"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39.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42.三體石經:尚書春秋左傳古文小篆漢隸三種字體書寫
43.三從四德:三從: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品德辭令儀態女工
44.初伏,中伏,末伏統稱三伏。夏至節的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的第一天,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的第一天,立秋節后的第一個庚日是末伏的第一天。初伏,末伏后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
45.三綱五常:三綱:父為子綱群為臣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
46.三姑六婆:三姑:尼姑道姑卦姑六婆:媒婆師婆(巫婆)牙婆虔婆藥婆接生婆
47.三皇五帝:三皇:伏羲燧人神農五帝:黃帝顓瑣帝嚳堯舜 48.三教九流:三教:儒道釋九流:儒家道家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 49.三山五岳:東海里的三座仙山:瀛洲、蓬萊、方丈 五岳: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50.三性:祭祀用的牛羊豬(太牢)(無牛為少牢)
51.三一律:歐洲古典廣義戲劇理論家所制定的戲劇創作原則,就是地點一致,時間一致,情節一致。
52.佛教三昧:止息雜慮,心專注于一境。(修行方法之一)
53.佛教三藏:總說根本教義為經,述說戒律為律,闡發教義為論(通曉三藏的叫三藏法師)
54.三省六部:三省: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行)六部:吏戶禮兵刑工
小學語文知識點總結(三)
城市別稱:
福州(榕城) 泉城(濟南) 春城(昆明) 成都(蓉城、錦城) 廣州(羊城、花城) 日光城(拉薩) 水城(蘇州) 冰城(哈爾濱) 長城著名三關:山海關、居庸關、嘉峪關。
江南三大名樓:湖南岳陽樓、武昌黃鶴樓、南昌滕王閣。與山西鸛雀樓并稱中國四大名樓。
文學四大體裁:詩歌、小說、散文、戲劇。 五行:金木水土火。 古代四藝:琴、棋、書、畫。
小學語文知識點總結大全 篇2
1.第一位開拓"童話園地"的作家是:葉圣陶 2.第一位女詩人是:蔡琰(文姬)
3.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老舍。其作品是:《龍須溝》 4.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5.第一位女詞人,亦稱"一代詞宗":李清照 6.第一位田園詩人:東晉,陶淵明 7.文章西漢兩司馬:司馬遷.司馬相如
8.樂府雙璧:木蘭詞孔雀東南飛,加上《秦婦吟》為樂府三絕 9.先秦時期的兩大顯學是:儒墨
10.儒家兩大代表人物是:孔丘和孟子,分別被尊至圣和亞圣。
11.唐代開元,天寶年間,有兩大詞派,:以高適,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以王維,孟在為代表的其風格,前者雄渾豪,后者恬淡疏樸
12.常把宋詞分為豪放,婉約兩派。前者以蘇軾,辛棄疾為代表,后者以柳永,周邦彥,李清照為代表。
13."五四"新文化運動高舉的兩面大旗:反對舊禮教,提倡新道德,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
14.兩篇《狂人日記》的作者分別是:俄羅斯的果戈里我國的魯迅 15.世界文學中有兩大史詩:伊利亞特奧德賽 16.二拍: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凌蒙初) 17.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隱杜牧 18.中國現代文壇的雙子星座:魯迅郭沫若 19.史學雙璧:史記資治通鑒
20.江南三大古樓:湖南岳陽樓武昌黃鶴樓南昌滕王閣 21.歲寒三友:松竹梅 22.三輔:左馮翊右扶風京兆尹
23.科考三元:鄉試,會試,殿試和自的第一名(解元,會元,狀元) 24.殿試三鼎甲:狀元榜眼探花 25.中國三大國粹:京劇中醫中國畫
26.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馮夢龍)
小學語文知識點總結大全 篇3
1、形容春天的成語:
鳥語花香、百花齊放、繁花似錦、桃紅柳綠、春色滿園、春意盎然
2、描寫夏天的成語:
驕陽似火、汗流浹背、烈日炎炎、暑氣蒸人、熱浪炙人、烈日當空
3、形容秋天的成語:
秋高氣爽、天高云淡、紅葉似火、金風送爽、秋風習習、碩果累累
4、形容冬天的成語:
冰天雪地、天寒地凍、滴水成冰、白雪皚皚、鵝毛大雪、寒冬臘月
5、描寫山的成語:
重巒疊嶂、崇山峻嶺、懸崖峭壁、連綿起伏、峰巒雄偉、危峰兀立
6、描寫水的成語:
滔滔不絕、一瀉千里、波瀾壯闊、驚濤駭浪、濁浪排空、波峰浪谷
7、描寫山水的成語:
湖光山色、山清水秀、山明水秀、青山綠水、山水相依、山水一色
8、含有云的成語:
騰云駕霧、壯志凌云、云霧迷蒙、風卷殘云、彤云密布
9、描寫建筑物的成語:
亭臺樓閣、富麗堂皇、雕梁畫棟、古色古香、別有洞天、鱗次櫛比
10、描寫花的成語:
花團錦簇、繁花似錦、百花齊放、姹紫嫣紅、萬紫千紅、鳥語花香、花紅柳綠
小學語文知識點總結大全 篇4
【常見的幾種關系】
并列關系:既……又……;不是……而是……;一方面……一方面……
因果關系:因為……所以……;既然……就……;因此……之所以;……是因為……
條件關系:只要……就……;只有……才……;無論……都……;不管……總……
轉折關系:雖然……但是……;盡管……還是
假設關系:如果……就……;即使……也……;要是……就……
選擇關系:不是……就是……;是……還是……;與其……不如……;寧可……也不……
遞進關系:不但……而且……;不僅……還……
以上幾種常見的關聯詞語,在實際運用時有一些是比較容易混淆的,如;盡管……還是、不管……總…與…即使……也……,教學時不要僅從理性關系上讓學生分辨,甚至記憶,而應著重通過具體的句例讓學生讀懂它們在句子中表達分句之間關系的作用。
小學語文知識點總結(三)
一、句子的構成
句子是由詞構成的。一個句子一般可以分成兩個部分:前一部分說的是“誰”、“什么”,后一部分說的是“怎么樣”“是什么”。例如:“春天來了。”“我們是少先隊員。”這兩個部分大多數句子都不可缺少,它們是句子的基本成分。有些句子在表示動作的詞后面還有一個連帶成分,表示動作對象。例如:“外賓們游覽了狼山。”有些句子除了這三種成份外,還帶一些附加成份。“的、地、得”常常是這些附加成分的標志。例如:“錢學森享受著優厚的待遇。”“老人悠然地談著。”“人們把現場圍得水泄不通。”
二、句式
有的句子可以變換句子的形式。有的是為了突出強調某種事物;有的是根據具體語言環境的需要;有的為使所表達的語句更簡潔,把兩句改寫成一句。
例1、“不勞動,連棵花也養不活,這是真理。”改成“不勞動,連棵花也養不活,這難道不真理嗎?”(把陳述句改成反問句,為了強調突出勞動創造財富這一真理。)
例2、凡卡說,他在給爺爺寫信。改成:凡卡說:“我在給爺爺寫信”。(把第三者的轉述改成某人直接敘述的話,使人讀起更親切。
例3、我羨慕他。他聰明。改成:我羨慕他聰明。(把兩句合并成一句使語句更簡潔。)
例4、我把三百顆菊秧救活了。改成三百棵菊秧被我救活了。(“把”字句改成“被”字句,適應語言環境的需要。
另外還有幾種特殊的句式:
有的一個句子中出現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動詞;如:王老師推開門走進教室。
有的一個句子中兩個詞說法不同但表示同一對象。如:第十一屆亞運會在我國首都北京召開。
三、修飾句子
在學過的課文中,我們要著重掌握以下幾種修飾句子的方法:
⑴ 比喻。俗話叫“打比方”。一種是明顯地打比方。常用的比喻詞有:象、好像、似、好似、若、如、如同等。例如,太陽象個紅球,慢慢地升起來。另一種是暗暗地打比方,常用的比喻詞有:是、成為、變為等。例如:老師是辛勤的園丁。
⑵ 夸張。運用豐富的想象,把所要描寫的事物故意夸大或縮小的寫法叫夸張。如:大蟲怒吼一聲,就象晴天里起了個霹靂,震得山岡也動了。
⑶ 擬人。借助豐富的想象,把物當作人來寫的方法。運用擬人的方法可以使人覺得生動、形象、親切。如:田野里,小蟲為他演奏。
⑷ 排比。用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一些句子或詞組排列起來,表達意義密切相關的內容,借以增強語氣。如:我們的同志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成績,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們的勇氣。
⑸ 對偶。對偶句結構整齊勻稱,讀起來瑯瑯上口。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小學語文知識點總結大全 篇5
1、詞性劃分
實詞:名詞(木)、動詞(跑)、形容詞(美麗)、數詞(一)、量詞(位)、代詞(你、我、他們
虛詞:副詞(特別、不)、介詞(在、關于)、連詞(和)、助詞(著、的、啊)、象聲詞(叮咚)
(1)意思相同的詞:“爸爸——父親”、“互相——相互”
(2)意思相近的詞:
詞義的輕重不同:“愉快”→“高興”→“快活” 詞的意義上辨析
詞義的范圍不同:“戰斗”和“戰役”
詞義的感情色彩不同:“果斷”和“武斷”
詞的搭配關系不同:“嚴厲”和“嚴格”
詞的用法上辨析,適用對象不同:“希望”(自己)和“期望”(別人)
(3)反義詞:
絕對反義詞:“生”→“死”;“富”→“窮” 辨析角度:意義和感情色彩
相對反義詞:“前”→“后”;“高”→“低 ”
3、 詞語歸類——分類記憶法 例如:按照植物、動物、水果和蔬菜等等分類。
4、詞語結構一小學語文知識總結復習資料:“一群群”
小學語文知識總結復習資料BB:“重重疊疊”、“干干凈凈”
ABAB:“研究研究”
5、成語和諺語。訣竅“三多”:多讀、多想、多記。
小學語文知識點總結大全 篇6
修辭手法
比喻就是打比方,利用根本不同的兩種事物間的相似點作比。
基本結構:本體+比喻詞+喻體
常用的比喻詞有:
好象 仿佛 像„„似的 如同 像„„一樣 „„是 成了„„
擬人就是把事物當作人來寫,給事物以人的感情,使語言更鮮明、生動。
排比就是把結構相同或相似、意思相關、預期一致的詞組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辭手法。一般是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的語詞組成。
夸張是一種對事物作“言過其實”的描述的修辭手法。
反問是用疑問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的一種修辭手法。
判別方法:有問不答,答在其中。
與疑問句的區別:
(1)疑問句是四種語句中的一種(其他三種是陳述句、感嘆句、祈使句),是有疑而問,需要別人回答。
(2)反問是修辭方法中的一種,反問句是無疑而問,意在肯定,不需要別人回答。
設問是為了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明知顧問、自問自答的一種修辭手法。
要注意區別設問句與反問句:從句型特點上看,設問句是自問自答,答隨問后;反問句是答在其中,讓人從問中體會答案。
特點:字數相等,結構相似或相近,表達相關或相反的意思。常出現在“五言”或“七言”古詩中。
七、說說下面句子使用了哪幾種修辭手法,,在括號里寫出兩種。
1、一陣春風過后,小草跳起了歡樂的舞蹈,有時舒展雙臂,有時彎腰觸地,有時左右搖擺,真像小孩子一樣。( )
2、井岡山的毛竹多,有的修長挺拔,好似當年山頭的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了的奇兵;有的看來出世不久,卻也亭亭玉立,別有一番神采。( )
3、窗戶里燈光閃耀,揚科覺得旅店里的每一根柱子都在顫動,都在唱歌,都在演奏。( )
4、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是一塊無瑕的翡翠。( )
5、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
6、桃花、梨花、海棠花„„都開得笑盈盈的。( )
7、我的爺爺走起路來,地皮都踏得忽閃忽閃的。( )
小學語文知識點(三)
(1)解釋說明;(2)意思的遞進或轉折;(3)聲音的中斷或延續。
(1)表示引用別人或者直接說出來的話;(2)表示具有特殊含義的詞語;(3)表示成語、諺語、俗語或表示聲響的詞語,專用詞語。
“的、地、得”的用法和練習
這里有一組含有“的”、“地”、“得”的例句如下:
1. 蔚藍色的海洋,無邊無際。
2. 向日葵在向我們輕輕地點頭微笑。
3. 小明在兒童公園玩得很開心。
理解方法一:
【1】“的”前面的詞語一般用來修飾、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說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樣。結構形式一般為:形容詞(代詞)+的+名詞;
【2】“地”前面的詞語一般用來形容“地”后面的動作,說明“地”后面的動作怎么樣。結構方式一般為:副詞+地+動詞;
【3】“得”后面的詞語一般用來補充說明“得”前面的動作怎么樣,
結構形式一般為:動詞+得+副詞。
但是小學生未必懂得什么事副詞,所以我在教學時采用模糊說法。
【1】“的”——用在名詞前,就是用在一個“事物的名稱”前面(的+名詞)
【2】“地”——用在動詞前,動作、表情、狀態的詞前 (地+動詞)
【3】“得”——用在動詞后面,其后往往還有個形容詞(動詞+得)
理解方法三:
如果孩子連動詞、名詞也不能理解,我想或許編個口訣一樣的句式來幫助記憶區分也能起到一些作用。
【1】“的”字口訣——“什么樣的東西”
【2】“地”字口訣——“怎樣地動”
【3】“得”字口訣——“動得怎么樣”
理解方法四:
真的沒有辦法,也可以按照典型句子去套詞的方法。如:
編個典型句子:我的鬧鐘叮叮呤呤地叫,叫得我睡不著。
可以讓孩子按這樣的格式不斷模仿造句:我的小狗飛快地跑,我追它追得累壞了。
如:我看著他慢慢( )向前方走去。
縮成關鍵部分:慢慢( )走;從而判斷用“地”
反之,可以用擴句的方式,理解一些句子,
如:我要( )菜來了,你要( )呢?
擴成:我要的菜來了,你要的菜呢?【把省略的部分補充進去】
如:“不由得”、“顧不得”、“怪不得”等。
小學語文知識點總結大全 篇7
(關聯詞、句式變換、修改病句、修辭手法、標點符號“的、地、得”的用法、等)
(一)關聯詞
能夠把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在意義上有密切聯系的句子連接起來組成比較復雜的句子的詞語,就是關聯詞語。恰當的使用關聯詞語,能使我們在說話或者協作時達到較好的表達效果。
并列關系——分句之間是并列的
既„„又„„ 那么„„那么„„ 一邊„„一邊„„ 有的„„有的„„
不是„„而是„„
遞進關系——后一分句的意思比前一分句的意思更進一層。
不但„„而且„„ 不僅„„還„„ 不但„„還„„ 不光„„還„„
„„甚至„„ 不僅„„還„„
選擇關系——表示要在前后兩個分句中所說的情況中選擇一種。
不是„„就是„„ 要么„„要么„„ 或者„„或者„„
轉折關系——前后分句的意思比是順著說,而是有了轉折。
雖然„„但是„„ 雖然„„可是„„ „„卻„„ 盡管„„還是„„
„„然而„„
假設關系——前一分句假設一種情況,后一分句說出假設情況后的結果。
如果„„就„„ 即使„„也„„ 要是„„就„„ 假如„„就„„ 哪怕„„也„„
因果關系——前后分句表示原因和結果的關系。
因為„„所以„„ „„所以„„ 之所以„„是因為„„ „„因此„„
條件關系——前一分句提出條件,后一分句說出這個條件下的結果。
只要„„就„„ 只有„„才„„ 無論„„都„„ 不管„„都„„ 無論„„也„„
取舍關系——前后分句寫了兩種情況,說話人選擇其中之一,舍去其余。
寧可„„也„„ 與其„„不如„„
(1)一般方法
初讀句子,弄清分句之間的關系。選擇關聯詞語,填入句子。在讀句子,檢查句子是否通順,句意是否正確。
(2)兩個注意點
搭配要得當:使用一組關聯詞語是要前后呼應,要“成雙配對”,不能交叉使用,這樣才能是句意暢通、明確。
運用要合理:該用的時候用,不該用的時候就不用,不要生搬硬套。根據句子表達的需要,正確的選擇關聯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