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周月娥
隨著語文考試制度的改革,作文占據了中學語文的半壁江山。但作文歷來是語文教學的難點,在語文教學中,對教師而言,最難教的是作文;對學生來講,最難寫的也是作文。尤其是學生,對作文存在著自卑、厭煩、畏難心理,把作文當成一個包袱,消極應付。這種心理,嚴重影響了作文成績的提高。下面是我近年來在作文教學所作的有益探索,盼能起引玉之效。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任何一件事,先要愿做,有興趣做,才可能積極去做和認真去做。因此,要提高學生的作文成績先要從培養作文興趣,激發作文動機入手,變“要我寫”為“我要寫”,“被動寫”為“主動寫”,“害怕寫”為“喜歡寫”,使作文真正成為學生的一種樂趣。
一是把握標準,不吝嗇分數。作文得低分,這是影響學生作文積極性的原因之一。不少教師批改作文時,“分”摳得很緊,學生辛辛苦苦寫過一篇文章,能得個七十分就了不起,有的學生甚至一學期都沒有作文能得60分。之所以低分,主要是教師把握標準存在誤區,習慣用成人文章的標準去衡量,把學生的作文當文學作品看待,把大綱中作文的總體要求最終目的作為統一標準去評價不同年級學生的作文,教師應拋棄這種片面認識,正確把握中學生作文的評分標準。不要吝嗇分數,只要達到了本年級作文的基本要求,就是好作文,就要給較高的分,以幫助學生增強寫好作文的自信心,提高積極性。
二是創造條件,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成功感是一種積極的情感,它能滿足學生自我實現的高層次需要,激勵學生寫好作文。反之,如果一個人辦事總是感受不到一丁點成功的體驗,再堅強的人也難免喪失信心,何況是中學生。教師要想辦法積極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例如:編印一本班級作文集,讓每個學生都有作文入選,都能品嘗一下“發表”作品的喜悅;按作文能力分組進行競賽,讓更多的學生都有獲獎的機會;摘一些單項或片斷的作文練習,讓較差的學生也有更多的可能獲得成功。
三是表揚強化,使后進生增強信心。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正確的評價和適當的表揚,能夠強化學生正確學習動機和學習行為,激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的作文從整體上講,是很稚嫩、粗糙的,真正優秀的,符合文章要求的還比較少。教師的目光不能只盯住學生作文中的缺點,不能成天只對學生講這里寫得不行,那兒寫得不好,說得一無是處,這樣,容易使學生產生作文難和怕作文的心理。教師要充分認識到表揚強化的重要作用,善于發現和抓住學生作文中的每一優點和微小進步,哪怕是一個好句子一個用得合適的詞語,一項新鮮的材料……及時給予表揚肯定,鼓勵繼續發揚。只要作文有了好的方面,就進行表揚鼓勵,這樣不斷強化使優點鞏固堅持,缺點就會相應減少,不僅使學生逐漸掌握作文的方法和技巧,而且能使學生增強自信心、自尊心,為寫好作文提供巨大的動力。
四是多加肯定,少點批評 。我們在批改學生作文時,應盡量肯定他們的優點,用委婉的話指出不足之處。大家都知道,春秋時期,有一位了不起的人才,叫管仲,他的優點是很有才華,他的缺點是貪財。鮑叔正看中了管仲的才華而重用他,讓管仲在齊國的爭霸事業中一顯身手,使齊國得以九合諸侯,雄極一時。如果當時鮑叔正只看到管仲的缺點而不加以利用,管仲能發揮自己的優點,齊國會有后來的成功嗎?同樣,在作文中,有些學生的習作并不見佳,但在用詞、組句等方面有一點值得學習和借鑒的,我們也應多給予贊美,激發其創作的興趣。否則,教師若是把學生作文評得一無是處,這不僅挫傷了他們的自尊心,而且打擊了他們的寫作興趣,以為寫作是件“高不可攀”的事,難以“登堂入室”。
“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學生作文程度差異明顯,在一大部分稚嫩之作中,總有那么一些同學的作文讓老師都拍案叫絕。稍作了解,便會發現,這些同學之所以“會寫”,完全緣于他們已養成了良好的寫作習慣。那么,應該養成哪些良好的習慣呢?
一是養成用心說話說真話訴真情的習慣。目前,在同學的作文中,存在著比較普遍的虛假現象,寫進作文中的人是虛的,事是假的,觀點是強加的,感情是浮泛的,失去了生活的真實性。這種情況不僅僅出現在應付作文的同學身上,即便有些同學,作文功底煞是了得,但沒有養成用心說話說真話訴真情的習慣,他們的作文即使極有文采,依然脫不了胡編亂造的弊病,因此難以打動人,難以獲得高分。
二是養成觀察感知、體驗積累的習慣。常常有一些同學害怕寫作文,說是無話可說,無事可寫,其原因大都是對生活缺乏觀察,或是不習慣于觀察。殊不知,大至世界和社會,小至學校和家庭,叩擊我們心弦、引起我們關注和興奮的事時有發生。同時,我們每一個活生生的“人”,其中就有很多可取作寫作的材料。只要我們善于觀察,寫作的源泉一定是汩汩滔滔,長流不息。“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觀察就是汲取生活源泉、獲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應培養學生養成積累素材的良好習慣,引導學生勤寫觀察筆記,多作讀書筆記,把平時看到的現象、讀到的好素材、感受到的思想火花,都記錄下來,這樣才不至于隨讀隨忘,隨見隨忘。
三是養成多閱讀多思考多練習的習慣。我們每一個人,憑直接經驗,對社會的了解總是有限,要積累素材,也不可能樣樣親歷,這就必須學會多積累間接經驗。而獲取間接經驗的最有效途徑便是閱讀。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是獲取寫作范例的唯一途徑。自然,多讀還要多寫,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復歷練,寫作也一樣,訓練達不到一定強度或熟練程度,就難奏效。多思考,除了指平時對所見所聞要多思考,對周圍的點點滴滴要有自己的看法或獨到的見解之外,在寫作時,也要養成構思、列提綱的習慣。
“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
好文章一半在起草,一半在修改。修改是寫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驟,而修改又重在養成學生自改習作的能力。葉圣陶先生當年曾大力提倡,積極主張學生自己修改文章。大綱也要求學生養成“多寫多改”的習慣。“好文章是改出來的”,這是公認的事實。從起始年級起,就應教給學生自改作文的方法,調動學生自改作文的興趣,多方面培養學生自改的能力。
怎樣批改作文?首先要讓學生清楚批改什么。簡單的批改可只提五條要求,一是格式是否正確,二是卷面是否整潔,三是是否有錯別字,四是是否有有病句,五是標點符號錯誤。學生批改水平提高后再提五條要求,一是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鮮明、集中,二是看文章的選材,三是看文章的結構,四是看表達方式,五是看語言是否簡練、通順、準確。具體如何運作,每個老師都能說出個一二三四,在此不再贅述。
學生互相批改作文的好處,也是五條。一是能使學生不僅準確記住寫作文的基本要求,而且對這些要求理解越來越深刻。他會指導別人應該怎樣寫,不應該怎樣寫,自然也增強了自己的寫作能力。二是容易發現、學習別人的長處。別人的缺點短處,自己引為戒鑒,也是好事,學生的思想多了一個相互交流、開放的機會。三是每次批改作文,每人只批一本,每次又都抽簽換人,批的人有新鮮感,有興趣。每位同學的作文,每次又都換一位同學批,看不同的同學對自己的批語,當然也有新鮮感。這種新鮮感,有利于培養學生批改作文的興趣和看別人批語的興趣。四是批改作文時,學生站在批改者的角度進入教師的角色思考問題,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心理適應能力,心理平衡能力,角色互換能力,促進學生心理走向成熟。五是教師只抽查翻閱一部分同學的批改結果,在短時間內看多篇作文,有利于教師比較思考,且保持較濃厚的閱讀興趣,容易激發教師的智力潛能與創造潛能。還可將節省的大量用筆批改的時間,用于研究學生心理,研究學習方法,進一步提高教書育人的效率。
總之,在作文教學中,老師只要讓學生先產生興趣,再養成習慣,然后自己批改,長此以往,循序漸進,貌似“老大難”的作文就會成為“小兒科”。各位同仁,不妨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