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 —— 作文教學的金鑰匙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直接影響著語文教學的質量。而談到“作文教學”卻常令老師覺得“頭疼”學生拿到作文題也是抓耳撓腮,不知該如何去寫。
那么如何開啟“作文教學”這扇門呢?我覺得“樂”字是一把最好的鑰匙。
“樂”顧名思義即“樂意”“快樂”“喜歡”。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學生自己對寫作感 興趣了,就會十分用心,十分投入地構思、寫作。把寫作練習當作一種樂趣,當成一種美好的體驗和享受,寫出的作文的質量也會很高。
下面就本人平時的一些做法和體會作一簡單論闡述。
一、課堂上,使學生愉快地學習有關的寫作知識,掌握寫作技巧。
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學生學習知識,提高能力,受到教育的基礎,每篇課文都是學生寫作的范文。教師應依據教材的特點,精心設計,既能突破難點,又能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在歡快之中,主動地接受知識懂得寫作技巧,激發創作熱情。
如冰心的《小桔燈》一文是通過對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點。我在教學時,就設計一些題目,如本文是從哪些方面來寫小姑娘的?請把描寫小姑娘的語句讀出來。學生會積極地去朗讀描寫小姑娘的句子。然后老師接著問通過這些描寫你認為小姑娘是個什么樣的孩子?生答:“勇敢”“樂觀”“鎮定”。最后讓學生總結:本文通過對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的描寫,揭示了人物性格。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懂得了:“要想揭示人物的性格必須對人物進行生動、形象的描寫”這一寫作知識。然后再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如果現在我們要寫一個《樂于助人的同學》那該從哪些方面來寫呢?學生紛紛發言,躍躍欲試。
這樣,在整個教學過程 中,學生的精神是飽滿的,興趣是積極的,他們進行的聽、說、讀、寫等活動,都是在快樂中進行的,這樣的學習效果會更扎實,更牢固,寫出來的作文也是發自內心想寫的,自然內容也是豐富多彩的。
二、“汝果學夫詩,工夫在詩外”要在積累和觀察的過程中讓學生想寫、樂寫。
我們常說:“生活是創作的唯一源泉”,但這個顯而易見的規律卻被許多人拋開了。學生被套上了“應試”的馬車,整日在教室聆聽所謂的基礎知識,捧讀所謂作文要訣,而忽略了接觸社會,感悟生活。試想常日面對冷冷的墻壁,整日固守在四角天空中如何才能寫出活潑的文章來?魯迅若沒有百草園,高爾基若沒有面包徒工的生活,“文學大師”的光彩不知要蒼白多少?
那么,如何才能走進生活?
(一)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學生的閱讀不能僅限于課堂內書本中的知識,否則學生的寫作就會捉襟見肘,成為“無源之水”。所以我每周都會利用課外活動時間,組織學生閱讀課外書籍。因為農村中學學校圖書室中的書有限,我就讓學生把自己的書帶來,然后互相交流。這樣書籍不僅數目多,而且內容豐富多彩。學生愿讀什么就讀什么,愿寫什么就寫什么,貫徹一個“愿”字。在充分調動學生興趣的基礎上,日積月累,學生的視野,知識面會大大開闊。作文時可謂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二)要讓學生學會留心觀察,樂于觀察。在平常中發現奇妙,在細微中發現重大。
觀察是種有目的,有計劃的知覺,是對現實感性認識的一種主動形式。它與積極的思維相聯系。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樂于看,樂于想,樂于記。這樣才能養成觀察習慣,才能寫成情真意切的文章。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養成認真觀察的習慣呢?
針對學生的活潑好動的特點,組織學生到野外觀察。讓他們投身到大自然的懷抱,呼吸著戶外新鮮的空氣,感受著家鄉的一草一木、激發觀察興趣、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春天來了領著孩子們去春游,嗅著泥土的芬芳,沐浴著春天的陽光,目睹綠油油的田野,清綠的河水,孩子們的精神怎能不振奮?情緒怎能不高漲?這樣,他怎么會不積極、認真地把所見所聞生動、形象、具體地寫出來?還可讓學生觀察自己身邊的人,如老師、同學、家人等,因為他們喜歡,他們就會積極地觀察,觀察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這樣,寫起文章來,就不會抓耳撓腮,無話可說了。
總之,作文教學中老師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想寫,愿寫,樂寫。這樣才可以寫出生動活潑、情真意切的文章來。如果“逼”著學生去寫,學生往往會把它當作一項任務,于是就會絞盡腦汁去“擠”或者干脆到作文選中“克隆”一篇,這樣的作文又能有幾篇好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