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作文教學點滴體會
利用話題作文的特點,尋找獨特的視角,寫出真實的我。
——
自2000年中考的命題中出現了話題作文,至今已延續使用四年。在這四年的初三作文教學中,我和我的學生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失敗或成功之后,對話題作文這種命題形式才有了一點粗淺的認識。
站在今天新的課程標準“以人為本”的高度,來審視這種作文命題形式,我們不能不感嘆這種命題形式為充分展示學生的才能,張揚人的個性,開辟了一片沃土,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作文教學的天地,隨之而來也是對我們這些已經熟悉了傳統作文教學模式的教師的一次挑戰。
回顧四年來走過的路,我以為話題作文的教學指導重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利用話題作文命題中留有的空間,培養學生開發思路的能力,幫助學生尋找到屬于“我”的“這一個”。
話題作文顧名思義就是談話的中心。話題作文僅為學生提供了一個作文創作的范圍。與以往的命題作文相比,它無需削足適履,更無需忍痛割愛舍去自己擅長的文體。它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己選擇自己鞋樣的機會,提供了一個充分展示自己寫作才華的機會。在寫作的立意、選材、組織材料以及體裁使用等方面,話題作文都為學生提供了較大選擇空間。
綜觀近年來話題作文命題的方法,常見的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種:
其一:“命題式”的話題。
以“音樂”為話題——2000年武漢市的中考作文試題;
以“爭辯”為話題,自選角度,自定文體,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2000年山東省濟南市中考作文試題。
其二:“引話式”話題。
有人說:閱讀并不局限于文本,有時也應該閱讀山、閱讀海、閱讀花、閱讀樹、閱讀清晨、閱讀黃昏……有時也該閱讀政治、閱讀經濟、閱讀文化、閱讀親情、閱讀友情、閱讀一只鳥、閱讀一個人……請以“閱讀自然、閱讀社會、閱讀人生”為話題,自擬題目寫一篇文體不限的文章……——2002年廣州市中考作文試題。
其三:“材料式”話題。
在人生的道路上,難免會有一些溝溝坎坎,有時,我們還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危險,如何避免災禍,應對困境,化解危險,健康成長,這是我們每位同學都應關注的問題。請以此為話題,寫一篇文章。要求:自擬題目,文體不限;寫出自己的經歷和感受,或關注和思考……——2003年武漢市調研考試題。
比較上述三種話題形式,給學生留出的空間是不同的,學生填補空間進行再創作的思考方法也不相同。“命題式”和“引話式”話題是明確的,相比較后者“引話式”話題還為我們提供了一定的選材范圍,“材料式”話題學生需經過閱讀材料提煉出觀點,自己找尋話題,故有人把這種形式稱為“自尋話題”的話題作文。要能充分使用各類話題為我們留出的創作空間就要在審題上極力開發學生的思路,幫助他們找到具有個性體驗、視角獨特、僅屬于自己的“這一個”。
前兩種由于話題都較明確,在引導學生思考時,一般以話題為中心發射開來,從“是什么”“怎么樣”“結果如何”“變化怎樣”“哪些(個)人”等五個方面進行聯想。以“音樂”為話題審題時可發散開的思路為:
音樂是什么——音樂是用有組織的樂音來表達人們思想感情、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藝術。它的基本要素是節奏和旋律。分為聲樂和器樂兩種。
音樂怎么樣——音樂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表達人的情感。生活中離不開音樂,孤獨時它是心靈的慰籍,悲傷時它似親人的撫慰,快樂時它傳遞喜悅的信息。
結果如何——生活中有音樂和沒有音樂的結果。(生活乏味;給我的卻是連綿不斷的折磨等)
變化怎樣——音樂的發展(從古典音樂到中國民族音樂到今天風靡全球的流行
音樂)
我的變化(小時候音樂終日陪伴我,媽媽帶我去學琴,家中學校
歌聲不斷,現在我不得不遠離音樂,聽歌已成了我的奢望)
哪些(個)人——一個熱愛音樂的人
從以上五個角度發散開來進行思考,幫助學生找到自己最有體會又與眾不同的一點,選取材料。由于個人的經歷體會不同,取材的視角不同,文章的內容自然也各不相同。
第二種“引話式”話題。這種命題由于題目在引話部分已提供了選材的部分范圍,學生可以依據提供的范圍進行聯想和創作,因此留下的空白要少一些,但審題的障礙也少一些。當然學生也可以跳出提供的范圍,重新選擇視角,創造出只屬于自己的“這一個”。
其三“材料式”話題。此類話題首先要對提供的閱讀材料進行認真分析,尋找出話題來,然后再依據“命題式”話題的審題方法從五個方面展開聯想,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和對此話題的關注和思考,寫出自己的“這一個”
如:2003年武漢市調研考試題:“在人生的道路上,難免會有一些溝溝坎坎,有時,我們還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危險,如何避免災禍,應對困境,化解危險,健康成長,這是我們每位同學都應關注的問題。”首先要從材料中提煉主旨:(1)正確的面對人生的坎坷、困境,健康成長;(2)正確的對待突如其來的災禍和危險,確保自己健康成長等。然后根據主旨尋出話題以:面對困境或面對危險以及面對災禍等。再按照“命題式”的話題作文的五個方面發散開去展開聯想,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感受,尋找到屬于“我”的這一個。
與其它兩種話題比較,“材料式”的話題雖源于材料,但伸發出來的話題卻可以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都不同”,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原材料體現出多維性,幫學生找到屬于他自己的獨特視角。
作文貴在創新,而創新性活動由于創造性想象的參與,才能結合以往的生活體驗形成新的形象,創造性想象是創造性活動順利進行的關鍵。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注重發散學生的思路,幫助學生形成審題能力,引導學生結合自己已有的經驗,放飛想象,創造獨特、新穎的新形象尤為重要。而話題作文在命題上留下的空白,恰恰為我們開拓了一片創造性想象的天空。只要我們抓住三種題型的特點,從五個甚至更多的方面去聯想,那么視角不同、選材各異,眾多的體現“這一個”的文章就會出現在我們面前。
總之,話題作文的最大優勢就是給學生留下許多思維的空間。如果說美術中有中國畫的“留白”,中國戲劇中有”“虛擬”,文學作品中作者有意制造“懸念”為我們的觀眾和讀者留下了遐想和再創作空間,讓人在情感碰撞中產生共鳴,那么我以為話題作文這種命題形式,同樣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聯想、想象、創作的空白,我們教師的職責就是幫助學生充分利用這個空間,引發出他們生活積奠和創作靈感,寫出能發揮他們自己個性特長的文章。
二、注重特長培養,鼓勵張揚個性,寫出屬于"我"的"這一個"
教學要以學生為本,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鼓勵學生對教材進行自我解讀、自我理解,鼓勵學生求異、求新,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努力尋找獨特的認識、感受、方法和體驗,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一個富有個性化的體驗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是新的課程改革的重要理念。而話題作文這種命題形式,較大程度的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了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并賦予他們較自由的選擇題材和體裁的權利,使學生能在較寬松的氛圍中進行創作。文章為"情"而作,"憤怒才能出詩人"從這個意義上說話題作文更能調動學生寫作的欲望,使作文教學從"讓我寫"向"我想寫"轉化。面對這種命題形式的轉換,對我們教師的要求是不僅要幫助學生開發思路、構思出具有新穎、獨特視角的文章,而且要鼓勵學生在作文創作中不斷地完善自我、勇于表現自我,形成具有獨特的價值判斷和審美情趣,并能使用靈活多樣的表達方式的能力,從而寫出真正屬于"我"的"這一個"。
筆者以為學生要能做到"以我手寫我心",要寫出真正屬于"我"的"這一個",必須心中要有"我",而且是健康的"我",有健全人格的"我",然后才能是敢于寫"我",用一定的形式表現"我"。因此作文教學要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一) 鼓勵學生貼近生活、關注社會,要站在水中更知水的深淺。
文章是生活的反映。正如葉老曾說:"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源泉豐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潑潑的晝夜不息。"可見文學創作離不開生活,要寫好生活就必須貼近生活、關注社會。但到底什么是關注社會和貼近生活?
筆者以為組織社會調查、進行社區服務、開展軍訓活動、游覽名勝古跡固然是學生體驗生活不可缺少的手段。但是倘若將貼近生活和關注社會僅理解為必須是學生直接參加各類社會活動,那么既不符合目前學校教學的規律,也不切合實際。其實學校、班級、家庭都是社會的最小細胞,在上述地方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是生活的反映。平日里看新聞、讀報刊雜志是關注社會和生活,上網、聽廣播,隨父母走親訪友、逛街閑聊同樣是生活。我們本身就生活在社會中,今天社會的變化日新月異,身邊永遠有新鮮的事在不斷發生。學生之所以在作文中沒有反映,大概是因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劉國正先生曾說:"中學生,十二三到十七八歲的孩子,已經閱歷很多,懂得很多,……他們卻視而不見,這是因為他們誤認為面包和鹽既非精金美玉,就不置得拾取和保藏的緣故,一旦換一個角度看周圍的一切,他們會如同騎在神鳥的背上降落在神奇的山谷,忽然發現身邊有數不盡的珍寶。"因此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認識到:生活中不可能天天有類似五角大樓被炸、美伊又爆發戰爭這些駭然聽聞的事件。生活是平淡的,而平常瑣事中同樣可以挖掘出真善美,同樣可以找到人物的高尚品質。成功的作家他們的創作素材無不是從小事中、從平淡的生活中找出亮點,這是因為他們站在水中更知水的深淺。如魯迅先生的《一件小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張潔的《挖薺菜》、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莫懷戚的《散步》等。
再者貼近生活,關注社會的關鍵是要解決做人的問題。貼近生活、關注社會的目的就是要求學生以一個公民的身份去關心身邊發生的每一件事,思考每一個富有傾向的問題。我們教師的職責就是幫助學生在思想感情、價值觀上保持與國家與人民的命運一致。滿懷熱情關注時代的發展,留心社會的變化,全心投入、體會那些社會變革中的喜憂,嘗試著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去思考今天的種種變革,將自己的思想溶于這種變革中。這樣一個真正的、獨特的"我"才能產生,我以為這不僅是作文教學追求的最佳境界,也是我們今天課改的理想所在。從這個意義上說話題作文的出現為我們的作文教學帶來了一次革命。
(二)注重怡養學生獨特的情感世界,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
馬克思和恩格斯曾說:"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無論是思想還是語言都不能獨立組成特殊王國,它們只是現實生活的表現語言和意識具有同樣長久的歷史,語言是一種實踐的,既為別人存在并僅僅因此也為自己存在的現實的意識。"這就是說語言和人的思想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文章應該是人心靈的寫照。唐代杜牧如果沒有對醉生夢死的達官貴人的強烈不滿,對危在旦夕的朝廷命運的擔憂,怎會寫出"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文天祥倘若沒有報定以身許國的豪情怎會寫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清"這樣的千古佳句。詩要言志,好的文章必然是抒真情,寫真感。培養學生真實健康的情感,才有可能改變目前作文教學“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安于克隆的無我之作”的狀況。
就語文學科的特點而言,怡養真實健康的情感,首先要關注學生在文本閱讀上獨特的感悟,重視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注重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人曾一針見血的指出了人文精神在目前我們的學校教育中的嚴重失落。說:“有知識的聰明的孩子從來不缺,有是非感責任感的孩子倒是非常珍貴。”我們今天的教育“將中國古代經世致用的負面影響和美國高度實用的負面影響結合起來,變成一種短視的高度實用的知識……”所以要學點“無用的知識”。我想這里的無用知識就是人文精神,具體到作文教學上來講,就要側重于真的引導,善的滲透,美的熏陶,關注人類共同面對的有價值的問題,使作文成為學生心靈釋放的一方樂園,真情流露的一塊沃土。培養健康的情感首先要注意學生在語文教材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流露,要有意識引導他們明辨真、善、美,痛恨假、丑、惡。同時有針對性地把文學作品中情真意切、健康向上的文章推薦給他們,讓這些文質兼美,包含著豐富思想內涵的文章撥動他們的心弦,幫助他們形成健康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也就是說語文課的教學不僅要重視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更要重視語文學科人文性的一面。
其次要珍視并尊重學生在閱讀和作文中流露出的獨特的個人體驗。以往的教育我們過多的強化“善”的塑造,而淡化“真”的的追求,“美”的瞻望,過多的要求階級的視角、人類的視角,而忽略對每一個人“人”的尊重。于是文章就出現了“千人一面,萬口一音”的“無我”狀況。要改變這種狀況,就要重視學生作為一個單獨的人的個人感受。這也許就是學生形成富有個性特色情感品質的雛形,更可能是孩子寫出富有個性的“我”的萌芽,這說明學生已經開始試著走出作文教學中寫“他人”話,抒“眾人”情的怪圈,已有了想屬于自己的“這一個”。
學生是很重視教師對自己的獨特體驗所給予的評價,往往一句肯定的話,會引導出幾篇甚至幾十篇相似的文章。我曾夸一位學生在文章中寫自己渴望踢球,結果初三的學生往往家長和老師都禁止他們踢球,結果只能在課間將可樂瓶當球踢,這一細節富有生活情趣,寫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于是很快學生就寫出了上網吧被老師抓的情節,跟媽媽去超市搶購想要重獎的心態,無意間的一句話幫助了一位生病的同學,卻得到了老師的表揚等一幅幅的真實可感的學生畫面展現在我們面前。
獨特的個人體驗是真實的,而真實的體驗反映不一定是社會的正面。要鼓勵學生訴真情、說真話就要有勇氣直面生活、直面人生,甚至暴露自己心中的陰暗面。
再者要走進學生的生活,了解他們的世界,幫住他們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一名語文教師,如果不能走進學生的世界,對他的學生的世界只能是霧里看花,不知道他們的世界里發生的一切,那么對他們的世界的評價也只能是隔岸觀火、隔靴搔癢,又怎能評說他們的審美情趣是否健康。我曾聽一位老語文教師身有感觸地說:現在的老師必須有兩樣愛好,一是上網、二是看球。想想頗有道理,學生最熱愛的活動你一竅不通,你又有什么資格評點他的對錯。所以只有走進他的世界,了解他的所做所為,所思所想,無論是在作文還是在做人上的指導,都會有的放矢。
“不好的教師只傳授真理,好的教師是教學生發現真理”而在作文教學中,我們教師只有了解學生的已知和需要,才能針對每一位學生的特點,運用話題作文獨特的創作空間,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順應學生的需要,讓每一個學生在他原有的基礎上都有所提高。
(三)鼓勵使用自己擅長的文體、運用屬于“我”的語言。
話題作文除在審題上給我們留下了教大的開發思路的空間,在體裁上也為學生寫作留下了最大限度的選擇自由。根據這一特點,我們在作文教學上就有義務幫助學生找到他們每一個人最擅長的、能發揮自己特長的文體以及表達形式,幫助他們形成能最大限度表現自己,能張揚自己個性的行文風格。事實上這不僅符合作文教學要“個性化”的特點,而且體現了新的課程理念中“承認人的個性差異”。每一個個體的人,先天的素質和后天的環境影響、教育的塑造都有差異,正因為這種種差異,人才有了個性。有的人擅長形象思維,有的人更重于抽象的理性思考,對于前者我們教師自然要幫助他們把抽象的話題轉化成栩栩如生的形象,并能用生動的描述將其躍然紙上;對于后者教師則要幫助他們通過生活中的一個個表面現象,透視出社會的本質問題,用精辟的語言直面社會、直面人生。
寫出屬于“我”的“這一個”,還要鼓勵學生使用屬于“我”的語言,表達“我”的心聲,即:個性化語言。語言是思想的外化形式,個體間存在著差異性與獨特性。這必然導致語言的豐富多采。教師要鼓勵學生在作文中敢于說自己的話,尤其要鼓勵學生在文章中引進富有時代特色的、符合作者個性的鮮活生動的語言。這樣的語言才有生命力,這樣的文章才成為真正屬于“我”的“這一個”。
作文越貼近學生生活,學生越是有話可說,有東西可寫。學生寫自己熟悉的東西,既能引發自己的生活庫存,又能開拓想象,左右逢源、得心應手,情感傾吐也就自然感人。話題作文這種命題形式留出的大量空白,為學生提供了開拓想象,尋找自己熟悉生活的可能,也為學生創造了張揚自己的個性,以“我手寫我心”的條件,我們充分運用好這些特點,就有可能帶來學生作文創新上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