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給學生一把“自學、探究”的金鑰匙
──“機械能守恒定律”課堂實錄【教學內容】
高一《物理》第一冊第七章第六節“機械能守恒定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這是一節多媒體輔助教學課。教師首先讓學生觀看兩個實際的動畫演示:
1.打樁機重錘下落的情況。
2.公園里“過山車”翻滾的鏡頭。(加上配音,使學生很快進入了學習的狀態,讓演示鏡頭定格到兩個靜止的抽象的畫面,如下圖所示。)
(忽視摩擦和空氣阻力作用)提出本節課要探究的兩個問題:(用投影儀投影出來)
問題一:(1)重錘在自由下落過程中有哪些力做功?(任選a、b兩個位置)。(2)減少的重力勢能轉化成了什么能量,動能增加了多少?(3)根據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的關系以及動能定理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問題二:(1)為了確!斑^山車”安全翻滾,至少要滿足什么條件?(忽視摩擦阻力)(2)假設你是“過山車”的設計者,設計中應考慮哪些主要因素?
問題一是屬于利用舊知識遷移推導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問題;問題二是利用學到的新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由于問題來源于生活實際,一下子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欲望和興趣,馬上就有學生議論開了。
二、學生自學,分組進行探究
學生按學習小組(4~6人為一組),先看書自學,然后對教師提出的兩個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并要求把自己小組的探究的結果和思路記錄下來,用于同組間互相交流。教師一邊巡查,一邊加入到同學們的討論中。這一過程大約用了10分鐘左右,就有小組的同學迫不及待地要發表自己小組的意見了。
三、展示小組探究的成果,再次探究和實證
(一)問題一的探究學習活動
師:重錘在下落過程中只有重力做功嗎?
生:只有重力做功。
師:為什么?
生:重錘是受重力自由下落,忽略空氣阻力。
師:第二個問題,重力勢能變化了多少?
生:δep=mgh2-mgh1。
師:重力勢能變化跟重力做功有什么關系?請其他同學補充。
生:wg=-δep,wg=mgh1-mgh2
師:注意這里是h1在前,h2在后。第三個問題,減少的重力勢能轉化成了什么能量?哪個小組回答?
生:轉化成了動能。
師:為什么?
生:重錘下落時速度越來越大,高度越來越小。
(通過這樣把知識設計為程序式的問題,由學生自學,很順利地把機械能守恒定律推導出來了。把學生自學與教師作用結合起來,補充了教材“文本”顯現方式的不足。)
(二)問題二的探究學習活動
師:哪個小組把你們小組探究解決的方法交上來展現給同學們看?
(很快有幾個組的同學都舉起手。教師指定一個組,引導學生用實物投影儀,投影到幕上: 。)
師:請問這個小組同學,你們是怎樣思考的?給同學們講講。
生:過山車要安全翻滾通過圓的最高點時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機械能守恒,二要做勻速圓周運動條件。
師:其他小組同學是不是這樣考慮的?這個推導對嗎?請其他同學補充。
生:第二個式子錯了,應該是n+mg=mv2/r。
師:剛才小組同學為什么會錯?
生:過山車是在內則軌道翻滾而不是在外側軌道翻滾。
師:至少要滿足什么條件是什么意思?
生:在最高點速度最小,n=0。
師:從上面兩個式子可以推導出,對嗎?
生: ,實際上有摩擦阻力。
(接著教師用動畫演示過山車翻滾時要滿足的條件,加強學生對問題真實情況了解。)
師:如果你是過山車設計者應考慮哪些主要因素?是否把車拖得既高、刺激,又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