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與文人畫理論的興起(4)
蘇軾說:“古來畫師非俗士,摹寫物象略與詩人同。”蘇軾:《歐陽少師令賦所蓄石屏》。繪畫使用筆墨的技巧當然與詩歌使用語言的技巧是完全不相干的兩回事,那么,在“摹寫物象”這一點上,何以畫家“略與詩人同”呢?問題在于畫家在對自然界的觀察與體驗上,是否注入了自己作為詩人的情感。在蘇軾看來,“瘦竹如幽人,幽花如處女 ”蘇軾:《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其二,自然界的一切物象在詩人眼中無不具有獨特的情調,以這種滿懷詩意的心境來進行繪畫創作,便會“舊游心自省,信手筆都忘”蘇軾:《宋復古畫〈瀟湘晚景圖〉三首》其一。,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作者的詩意了。
這樣一來,繪畫藝術在蘇軾那里便成為一種表達個人情感的方式,與“ 詩言志”的傳統結合在一起,所以蘇軾才提出“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才會提出“畫中有詩”。畫中是否有詩意應當在于畫家是否有詩情,是否有非以繪畫形式表達不可的情感的波瀾:“空腸得酒芒角出,肝肺槎丫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回,吐向君家雪色壁。”〖ZW (DY〗蘇軾:《郭祥正家醉畫竹石壁上作詩為謝且遺古銅劍二》。“高情不盡落縑素,連山絕澗開重帷”蘇軾:《題王維畫》。。使用繪畫這種形式來表達情感,在蘇軾看來與使用文字的詩具有同等價值:“但當與作少陵詩,或自與君拈禿筆。”〖 ZW(DY〗蘇軾:《次韻吳傳正枯木歌》。于是,這種“森然欲作不可回”的繪畫,與 “好詩沖口誰能擇”蘇軾:《重寄孫侔》。的詩文一樣,都成為詩人寄托情思的方式了。
這在后來成了文人畫最重要的傳統。我們看到,從元代大畫家倪云林“墨池挹涓滴,寓我無邊春”倪瓚:《題畫》。的山水,明代文人畫大師徐青藤 “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蕭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徐渭:《題葡萄》。的淡墨葡萄,到清代鄭板橋“一枝一葉總關情”鄭燮:《題墨竹》。的竹子,不都是從蘇軾這“森然欲作不可回”的枯木竹石中生發出來的嗎?
但是,畫中的詩還需要欣賞者去發現。發現畫中的詩,在蘇軾看來,就是發現欣賞者自己心中的詩。作為文人畫家,蘇軾希望自己的繪畫作品能夠啟發欣賞者的激情:“石室先生清興動,落筆縱橫飛小鳳。借君妙意寫,留與詩人發吟諷。”蘇軾:《自題臨文與可竹》。而當蘇軾作為一個欣賞者的時候,他也會去發現畫中的詩:“山人昔與云俱出,俗駕今隨水不回。賴我胸中有佳處,一樽時對畫圖開。”蘇軾:《次韻子由書王晉卿畫山水二首》其二。“目盡孤鴻落照邊,遙知風雨不同川。此間有句無人識,送與襄陽孟浩然。”“木落騷人已怨秋,不堪平遠發詩愁。要看萬壑爭流處,他日終須顧虎頭。”蘇軾:《郭熙秋山平遠二首》。蘇軾在欣賞活動中常常是“此境眼前聊妄想”蘇軾:《次韻子由書王晉卿畫山水一首而晉卿和二首》其二。,
而蘇軾一旦這樣“妄想”,就使繪畫的內容獲得延伸。當他看到“兩峰蒼茫暗石壁,中有百道飛來泉”一類的畫境時,想到的是“人間何處有此境,便欲往買二頃田”蘇軾:《題王晉卿畫》。,“未向林泉歸得去,炎天酷日且令無”蘇軾:《書李宗晟〈水簾圖〉》。,“明年兼與士龍去,萬頃蒼波沒兩鷗”蘇軾:《次韻子由書王晉卿畫山水一首而晉卿和二首》其二。。他的這些對畫而生的希望與期待,在后來的文人畫傳統中便演化而成山水畫要有“可居可游 ”之境,要以“幽寂之山谷,合幽寂人之心”楊維楨題畫語。的重要理論。
蘇軾倡導繪畫作為一種寄托情思的方式,一種服從詩人感情沖動的表現手段,與此相應,他又鼓吹一種“信手筆都忘”蘇軾:《宋復古畫〈瀟湘晚景圖〉三首》其一。的創作方法,這對于后世文人畫所遵循的即興式創作傳統有著極其重大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