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兒童語言教育讀后感(精選3篇)
學前兒童語言教育讀后感 篇1
如何上好一節語言課是我一直有所困惑的事情,為了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最近我仔細的閱讀了《學前兒童語言教育》這本書,給我的感受很深,使我認識到自己平時在語言教學中的不足之處,使我認識到自己在語言教學中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和提高,對我的幫助很大。
語言是邏輯的基礎,不同的語言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多學一種語言思維就復雜一倍。因此語言在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必須豐富幼兒的生活,為幼兒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必須掌握幼兒學習語言的規律,有計劃地進行培養和訓練;創造機會讓幼兒多聽、多看、多說、多練,培養幼兒良好的語言習慣和語言興趣。這樣,幼兒的語言一定會得到健康、順利地發展。
書上通過目標內容、教學方法、活動設計、環境材料、領域滲透、日常生活、發展評價七個方面的內容向我們介紹了教師應該如的對幼兒進行良好的語言教育。由于書上介紹的范圍很廣,我就專門針對我讀了該書的教學方法和活動設計兩方面內容,來說說我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書上指出語言教育可細分為:談話活動、講述活動、文學作品欣賞活動、早期閱讀活動、聽說游戲活動。談話活動和講述活動主要是培養幼兒說的能力;聽說游戲活動則是培養幼兒傾聽的能力;早期閱讀活動主要是讓幼兒從口頭語言向書面語言過渡;而文學作品欣賞活動主要目的是陶冶幼兒的情操,啟迪幼兒的智慧,其次再發展幼兒的語言。語言教學就是給幼兒講故事、念兒歌并讓他們學會講這些故事和兒歌。其實這是一種不正確的語言教育教學理念,幼兒的語言是靠在不斷的聽、說過程中把自己原有的經驗轉化為新的知識經驗。因此我認為為了快速提高幼兒的語言能力,許多老師應該對正確的開展講述活動、談話活動、聽說游戲活動以及早期閱讀活動花些心思。
孩子只有真正學會了說話,把自己的愿望用正確的語句表達出來,才自由地和人交往,同時也才能更好地接受成人傳授的知識和經驗。在教育工作中,我們應有目的地豐富幼兒生活內容,增長幼兒知識,開拓幼兒視野,培養幼兒多方面的興趣。使他們知道在浩翰的大自然中,有許許多多還不清楚不知道的事情,啟發幼兒的求知欲望。引導幼兒仔細觀察,認真分析思索,擴大和加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這些就是我這次看完《學前兒童語言教育》后的一些感想,我會把這些知識運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學中,使自己在以后的語言活動中有所提高。
學前兒童語言教育讀后感 篇2
寒假里,我翻閱了張明紅編著的《學前兒童語言教育》一書,它共分為三大篇,分別是:語言功能篇、語言發生發展篇、語言教育實踐篇。最后的語言教育實踐篇,我認為與自身的幼教工作有著很大的聯系,因此我進行了重點閱讀此篇。本書通篇行文流暢優美,清新明快,富有理論聯系實踐的指導意義,讓人有一飲而盡的渴望和酣暢淋漓的期盼。
在這一書中,作者以飽滿的激情、獨特的視角,大量闡述了語言教育的目標與內容、語言教育的方法與途徑、語言教育活動的設計與實施等另類思考。閱后讓人久久不能釋懷,情不自禁地陶醉在他所描繪的語境里。透過文字,我在共鳴的同時進一步感悟著作者的心靈,為之打動。站在教育的圈子里,看整個世界,我們心懷教育者的真誠,擔負教育者的責任,世界在我們眼里,縮成了一道風景。為了這美麗的風景,我們才對教育如此癡迷、寄予厚望。
書中闡述了許多理論知識,提升了我的理論學習。幼兒期是人的一生中掌握語言最迅速的時期,這段時期幼兒的相應語言能力將得到怎樣的發展,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豐富幼兒的生活,為幼兒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是幼兒掌握語言的關鍵,幼兒的一切活動都是教育,作為老師必須抓住一切契機,對幼兒進行教育,因此必須從小培養和發展幼兒的語言,注重對幼兒的語言教育,使其語言能力在良好語言訓練和培養中健康成長。
幼兒的日常生活是幼兒學習語言的基礎,幼兒生活的各方面與幼兒的語言教育息息相關。貫穿幼兒一切活動都是教育這個理念,因此我們不光著重集體語言教育活動,而應將語言教育滲透到幼兒的一日生活中。如教師在日常生活中,在幼兒來園、飯前、飯后等分散時間,或者區域活動中,利用與幼兒接觸的一切時機,和幼兒進行交談。鼓勵幼兒多和小朋友交流,多和家長聯系,多帶孩子外出郊游,豐富孩子的視野,也就是豐富了孩子的語言基礎,此外,教師應善于抓住時機對幼兒進行語言培養。例如:在進餐時,教幼兒說出菜譜的名稱,讀書時簡單說出故事、進區活動說出內容等。教師還應利用師生間交往,有意提供示范,通過動畫讓幼兒觀察、學習、模仿。通過師生間、小朋友間交往,不斷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總之,“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幼兒教育中的語言教育在幼兒時期是非常關鍵的,因此我們應從幼兒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做起,有目的、有計劃的對幼兒進行語言教育。教育是一門陶醉的藝術;教育是一曲激昂的樂章;教育是打開心智之門的金鑰匙;教育是塑造靈魂之竅的雕刻刀。有人說:讀一本好書,就等于和高尚的人在對話,讀了《學前兒童語言教育》一書,完全有此功效,在書中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如何去進行語言教育。
學前兒童語言教育讀后感 篇3
作者是美國最佳老師獎獲得者羅恩克拉克。他所強調的“規矩”“細節”很實用,他用自己的語言講述“必須”“秩序”、“紀律”、“禮貌”,充滿了一種“人性”的味道。從文中的事例看,它們對管理班級、教育學生是那么的管用,他的學生遵守紀律、彬彬有禮,正好符合人們對好孩子的期望。也許正因此,才創造了“奇跡”,受到大眾的贊嘆和歡迎。
在書中,共有55個細節,涵蓋了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從日常禮儀,到學會感恩,無不是學生學習、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見的,而又是最可貴的素質和修養,針對這些細節提出了自已獨特的教育方法。這些方法都簡單易學,并且十分有效。有許多學生在他的教導之下改變了自已的人生,成了優秀學者、成功人士。作者將通過自已多年的教學心得告訴我們,每一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天賦和可塑性,只要善于引導和培養,每一個孩子都可以變得優秀。
要關注細節,一個人的性格、學識、修養等等細節,正是決定成敗的關鍵。說實在的,日常工作中我在思想上還是重視習慣培養的,如:“回答或說話要有禮貌。”“聽別人講話要專心。”“接受幫助要感謝。”下課時準備科目,學具動作要迅速、安靜和有秩序。”我都明確地告訴學生該怎么做,然后練習幾次讓他們熟悉,可習慣不是三兩天就能養成的,有時因為完成學習任務,我就顧不了那么多了。上課前的起立問好,總有學生有口無心,我只點名提醒一下就急于上課;整齊的課桌,學生一坐下卻變得歪歪斜斜,我只在行間巡視時幫他擺正;交作業的時候,總有學生不記得用雙手遞交,時間久了,我也麻木了,沒有把它們當一件大事來抓。一段時間下來,還在胡子眉毛一把抓,直接影響了工作效率。看完這本書,我覺得自己在訓練上花的時間太少了,方法上有些單調。學校無小事,事事皆教育,優秀是教出來的,這種細節的教育,是無論如何不容忽視的,我得時刻提醒自己:“細節決定成敗”。
優秀是教育出來的,只有優秀的老師才能教育出優秀的學生,我還是應該盡可能地讓自己優秀起來,畢竟,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真的是責任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