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學習經驗總結(通用3篇)
初中歷史學習經驗總結 篇1
今年,我參加了河北省中小學教師全員培訓,通過這么長時間的學習,對于初中歷史教學如何貼近學生生活、如何更好的利用開發課堂資源,有了更深的理解,對于以后的教學將會有更大的幫助。下面將就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做一下總結。
(一)備課中的問題
1、首先,由個別教師輪流編寫的“導學案”不一定能夠保證質量。因為教師的水平有差異,缺少教學經驗的教師有時竭盡全力拿出來的“導學案”也許目標、重點定位不當,內容深淺把握不準,問題設計缺少邏輯性、層次感……有的教師教學水平高,經驗也豐富,但是由于責任心、事業心不強,會草草完成交差。有的教師水平高,責任心也強,但是由于“忙”,也有可能應付了事。一旦用這樣的“導學案”實施教學,師生會集體“受害”。因為人都是有惰性的,在不備課已經“合法化”的前提下,會有多少人自覺備課?教師自己沒有備課,沒有思考,連一道習題都沒有做,就拿著別人編寫的“導學案”上課,怎么能履行自己的教學責任,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呢?教師恐怕只能實行“大放羊”“大撒把”的教學,于是干脆把自己降格為“學習者”,把教師應該完成的教學任務統統盲目隨意地交給學生,并美其名曰“在教中學”。學生是受教育者,他們對教學任務不明確,教學內容不熟悉,教學過程欠思考,教學方法未掌握,怎么能取代老師發揮引導路程、把握方向、激發興趣、正確評判的作用呢
再說,再好的“教學案”也要適合自己班級的學情,也要根據任課老師個性化的理解才能科學有效地實施到教學中去,如果只要有了一個好的“教學案”就等于教學是高質量的話,那么教學工作就是天底下最容易的工作,全國的教師只要共同打造出一個好的“教學案”,甚至匯編出一個“教學案”集,優質課就批量產生了,天下有這樣的美事嗎?
我認為,高質量的“一次備課”是“二次備課”、“集體備課”編寫“導學案”的前提和基礎,沒有有效的“一次備課”,后面的所有環節都是假的、空的、低效甚至無效的。
(二)作業中的問題
1.批改目的不明。 2.重學輕練。3.要求寬松。4.追求結果,放棄過程。
(三)批改中的問題
1.缺少思考。2.機械呆板。3.目標偏移。
(四)展示中的問題
1.展示的內容缺少選擇性。“導學案”中的內容一般可以分為三部分,一部分是多數不理解的,一部分是少數不理解的,一部分是個別不理解的。展示應該是面向全班的,只有把多數同學都有教訓值得吸取,有規律方法值得總結的題目拿出來展示,才能達到效益的最大化。
2.展示代表的選擇沒有針對性。參加展示的學生理應是代表了某題的某種錯誤類型的一個或幾個學生,這種展示才對具有同類錯誤的學生具有教學作用。但是由于同樣的原因,教師“兩眼漆黑”,只好課上各小組組長指定代表進行課堂展示。組長盲目指定的結果,就有可能會出現該生展示的內容100%的正確,做錯的學生不能從中吸取教訓;也有可能全班只有一個或幾個學生做錯該題,讓參與展示的多數學生浪費時間。
3.展示的重點內容不突出。展示時應該采用“要題入手展示法”,將最重要的題最先展示處理,以確保展示的充分性。有的教師展示不分主次,按照順序展示,平均分配展示時間,有可能導致次要題化時太多,而重要題沒有足夠的展示時間。
4.展示的方式單一性。展示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如多媒體屏幕展示、學習小組內容交換習題展示、學習小組以討論方式口頭展示,師生之間以問答方式展示等。
5.展示缺少深度。由于展示由學生完成的,學生的水平決定了展示層次的膚淺,即使有了其它學生的幫助,恐怕也達不到揭示錯誤原因并總結解題思路、方法的深度,必須依靠老師啟發、引導、解析。假如教師將自己定位為“學習者”,又沒有認真備課,學生的解題實踐中獲得的“感性認識”就一定不能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其得益和提高豈能得到保證.
(五)歸納中的問題
一是缺乏“歸納”的意識
二是使用“演繹法”。
第三是教師越俎代庖。
第四是急于求成。
總之,教無定法,任何理論都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去踐行。
初中歷史學習經驗總結 篇2
一.教育理念的不同。
1.精英教育發展成為全人發展的大眾化教育。
在課程標準中,明確講到其總體思路是“面向全體學生,使所有學生都能達到課程標準所規定的要求”。反映到教材的編寫上,則拋棄了過去的“難、繁、偏、舊”的內容和專業化、成人化的內容,真正體現了義務教育的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的特點。
2.從注重內容的完整性、系統性、科學性的科學主義傾向轉為更加注重人文主義,人文精神,注重科學和人文的整和。
在新的課標的課程目標設置上,更加強調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要求“培養對祖國歷史文化的認同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培養承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等等。要求學生“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關心”、“學會理解、寬容和尊重”、“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
3.從重視傳授知識為主到重視培養創新人才,強調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意識
過去那種重知識輕能力的做法帶來的弊端越來越為人門所認識到,在新的課改中就強調倡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過程,勇于提出問題、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勇于反思并作出獨立、獨特的判斷。鼓勵教師創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學途徑。
4.從讓學生掌握知識到留住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形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我們是系統的學系統的忘”。學完就忘,這是不止一人告訴我的尷尬事。可喜的是,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特別關注這個問題,要求課程的內容、教材的選擇、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對學生的評價等都要有利于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的培養,有利于他們的終身學習。
5.讓歷史更貼近生活,讓歷史更貼近自我,強調學生的社會實踐
“把握時代的脈搏”是這次歷史課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將知識的構建和學生的個體世界緊密相連,將歷史知識和社會實際相連,提倡生活即課程、自我即課程。
二. 教學方法和觀念的改變
1.有“傳授型”向“導向型”的轉換
以前課堂上的情況是:45分鐘老師一個人講完,滔滔不絕、一氣呵成,還生怕學生沒聽夠,生怕知識點沒講透,生怕考點沒講到。老師挺喜歡講的一句話是:“只要你們跟著老師的上課、復習的步伐,你們一定能考一個好成績”。學生則一個個無精打采,小話不斷,呵欠連天。課改之后,老師的角色更多的象一個導演,在教學過程中起的是組織、引導、示范和協調的作用。我們要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導學生學習,教會他們如何學習。將他們從被動接受知識和死記硬背中解脫出來,讓他們積極、主動的學習知識,讓他們改變"學歷史只要背就行"的觀念。
2.變結論式教學為過程教學,寓“學法指導”于教學過程之中
歷史課本中有許多現成的結論,如“……的歷史意義”“對……的評價”等,學生有的并不贊同,有的不明所然。這就要求教師將得出結論的過程、自己的思維過程盡量的暴露給學生,讓他們主動參與到分析、討論中來,引導他們主動發現和探究知識。
3.利用課本中的活動課和學習與探究內容,有計劃的開展歷史課的研究性學習。
新的歷史課程改革在內容上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許多的學習與探究的內容和4節活動課,這些內容不注重結果,注重的是學生的學習過程,鼓勵學生參與教學、與他人合作、共同探討、社會實踐等活動。要達到理想的目的,教師必須在“導”字上下工夫了。
4.由“專業課”向“綜合課”轉變
現代社會越來越需要復合型人才,要求能用多學科的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問題。教育也必須向這個趨勢轉變。作為歷史教師在從事歷史教學的過程中也應該努力尋求歷史與其他學科,如語文、政治和地理等的交叉點,突破學科的封閉,使個學科相互滲透,以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用多學科的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問題,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三. 學生學習方法的改變
1.自主(參與式)學習:各種各樣的調查表明,歷史是學生比較喜歡的,但歷史課卻是學生不喜歡上的。究其原因就是:學生的學是被動的、消極的,不是通過自己的活動和實踐而是通過老師的灌輸被動的來獲得知識。這樣的學習方式使大部分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新的課改要求這種學習方式,倡導學生的自主學習。
2.合作學習: 新的課改中特別提現了提倡學生的合作學習。在新的課改目標中有一點是(讓學生)“樂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討問題,交流學習心得,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事實上增設的學習與探究課說明了這一點。
3.探究性(創新)學習:在新的課改中,特別強調用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去感悟。為此,新的課標提出了形式多樣的"活動建議",鼓勵學生勇于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學習通過多種途徑探索解決歷史問題。在評價方案的制定上,也要求是有利于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的。
初中歷史學習經驗總結 篇3
同學們,你們好 初到俄國留學的同學們,在國內一點俄文也不會,到俄國念予科困難很多,(俄國的大學予科不是專為華人辦的,他們的教學方法較生硬,不如國內大學的外語系),即然耒了,就提一些學習方法供參考。
循環記憶學習法學習方法是很重要的 記住俄文單詞是重要內容,一個單詞就相當一塊磚,磚的數量越多,越能砌大廈,這個方法在我們那個年代,比較流行,在當年為了向蘇聯學習先進經驗,很多工程師都突擊學俄文,要求衛2---3個月就能掌握俄文,在辭典幫助下看俄文科技,(當然只是看,達到看懂即可)。你們可以試一試。
這個方法叫《循環記憶學習法》這是根據人類大腦的記憶功能制定的。具體方法是:
1、準備好外文卡片規格可大可小,將A5紙裁成8張。
2、卡片上一面寫俄文,另一面寫漢字單詞,開始可以是一個單詞,以后可以到一句話,以后還可以寫出派生的詞,一個卡能記多個詞。舉一反三。
3、每天學習后,立即寫出(同時把以前學的單詞也寫出--溫故而知新)。
4、準備三個小盒裝卡片A----盒裝新學的單詞,或者以前記住又忘了的詞。B----盒裝已經剛剛記住的單詞。C---盒裝記住不忘的詞。
5 、背誦和記憶 a)把新詞卡片10個或20個(根據自已能力和時間決定)放在衣服上衣口袋中,每天看幾遍,遍數越多越好,晨起后,坐汔車,地鐵上,走在路上,飯棹上,便所大便時,睡前---總之利用一切時間反復看,每天最少念5遍,達到循環記憶。 b)記住的單詞 記住的標準是,念俄文單詞能知道中文,念中文單詞能知道俄文,放在B盒內, c)在B盒內,以后過3天,或者到一周,再看一篇。如果記住沒忘,仍放在B盒內,如果沒記住,把它再放回A盒內,當做新詞,放在上衣口袋中,每天肯誦。 d)在B盒內,經過兩次,或者過兩周,再看一篇。如果記住沒忘時,就把它放在C盒內。 e)在C盒內的單詞,認為是背誦完成的。以后可以10天看一次,如果記住沒忘,仍放在C盒內,如果沒記住,把它再放回A盒。 f)對于一些不常用的單詞,看到俄文能回答成中文,就算記住了,如一些科技名詞。有些常用的單詞,必須兩面都會。(可以準備兩個C盒:1個盒裝單面記憶詞,1個盒裝雙面記憶詞)
6、過幾個月自巳就可以計算自己究竟記住多少單詞。
7、會多少單詞才可以呢? a)生活用詞,(包括到商店,郵局,車站,機場,書店)等300---500個句就夠用了。(1個卡片記1個句) b)入本科聽專家講課最少得會3000—4000個單詞, (除了看懂,也能聽明白,所以聽力訓練非常重要。c)四級俄語水平就是會4000單詞,六級俄語水平就是會6000單詞,(這是粗略數)。 d)在國內一點不會俄文的同學,一年予科下來,很難達到這個水平。所以大一和大二仍然需要學俄文,而且要認真的學。
8. 任何方法都需自已努力,克服困難,認真去做。別人成功的方法,自己不努力是不行的 本循環記憶法的優點: a)可以利用一切時間記憶 b)不同難易的、常用不常用的都能分別記憶。 c)自已可以掌握自己究竟會了多少單詞 為了學好俄語。
另外還有
1、增強信心,學俄文是有前途的。一定要把俄文學好,這是成功的梯子。
2 、 聽力訓練比說話更難,自己說俄文,可以慢一點,聽別人講話就不同了,聽專家教授講課更是難。學外文聽力訓諫是關健,沒聽懂如何聽懂課。利用語言環境如 常聽廣播,看電視。
3、 交俄國朋友是關健(甚是到俄國老太太家)多交朋友,走出華人的小圈子,少玩電腦。可能多化一些時間,但是好處太多了。
4、也可以利用打工交俄國朋友。
行行出狀元 -如何學好俄語
20xx年1月份,走出國門,來到俄羅斯讀研究生深造。最初的學習,是死記硬背,晝夜學習,比高考還苦;但是,感覺收效甚微,語言瓶頸問題難以突破。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形成了新的習慣:每日大量的閱讀俄羅斯新聞資訊,與俄羅斯人打交道機會也越來越多,用俄語幫助同胞解決問題的機會越來越多,自信心越來越強,業余時間開始承接口語和書面翻譯任務,逐漸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資源。在不知不覺中,突破了語言瓶頸問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能力: 從原來的只能翻譯好醫學俄語資料,變成了各個領域的科技資料都能夠翻譯,而且能翻譯的很專業,能夠得到各個領域用戶的充分認可。
總結取得突破的心路歷程,我想,人生必須要有一個階段,要死讀書,進行書海戰術不可!!有了這個積淀,才能夠發揮各種技法來操作--你可以有豐富的語言知識和領悟能力,直接用俄語來理解俄語詞義,這個做法,翻譯的結果比詞典更精確,在詞典里面錯誤無處不在的今天,這一點對依賴辭書的翻譯工作者來講,非常有意義。
過去的經驗,上升到理論來 ,我想,應該是如下的字句,是我在國外體驗出來的結晶思想,也使得我放棄完成博士學歷,提前下海和回國工作:
能力培養重于知識積累
知識積累重于獲取學歷
萬物必求本,知識和經驗的積累是真實的根本,名校和高學歷,都不是本質的根本,而是虛的根本。以學歷為本,必然華而不實;以能力和知識為本,才可以出大的成就,獲得更大的任用。
俄語雖然是小語種,但是畢竟全世界還有3億人在說,最大的俄語使用國度俄羅斯的經濟實力,也已經超過蘇聯超級大國時候的水平,俄語學好了,在中俄經濟互補性日益增強的今天,同樣有大量的用武之機會。
所說的俄語學得好,絕對不是你拿到了俄語8級,還是你成為語言方面的高學歷。如果你不能夠流暢地翻譯好各個領域的材料,或者不能夠翻譯好專業領域的材料,或者成為口語方面的優秀翻譯,你只是一個做題高手,那么是沒有什么用處的,是考試制度的受害者而已。
如果達到 觸類旁通,口語和書面翻譯都非常好 ,或者語言與專業相結合的好 ,具有獨立能力 ,那么,真可謂活到老,可以吃用到老,而且越老越值錢。 這一點應該沒有問題。 因為,現在世界上有3億人用俄語,真正學得好的俄語翻譯都鳳毛麟角。 俄語如此,法語也如此,德語也如此。你的價值就體現在物以稀為貴的原理。
因此 ,學好語言,需要立志成為真正的實語言專家,避免成為虛語言專家,才會大有可為。 從我個人具備的俄語能力來看: 我現在能夠達到各個方面資料日翻譯速度為 3000字以上沒有問題,最高記錄竟然一天翻譯了2萬多字。我在青花集團工作時候剛參加工作,承接到對俄項目設備資料的翻譯,當時用了1天時間翻譯完數十頁材料近2萬字,第三日,省里領導突然來我公司進行項目研討時候,我翻譯的材料成為討論的技術稿件,這個速度,我包括我本人在內以及公司領導都覺得不可思議。 而我參加耐火行業業務之初,原來的翻譯業務聯系方 都還首選由我來翻譯稿件,當時推掉的任務達到1-2百萬字。
30出頭能夠在書面翻譯的速度和質量實現突破,這說明一個道理,很多人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來蘊養語言能力,使得水平和能力達到或者超過我現在的能力。 可惜,現在的教育體制以及學生及家長的心態,是急功近利,是拔苗助長,是重學歷輕能力,所以,各種小語種真正學成者聊聊無幾,使得我們這少數達到一定水平的人身價居高不下。
當然,從社會發展來看,越來越需要多元化人才,復合型人才。因此,對于外語人才,能力多元化的要求越來越高,這也是我們俄語人新時期的挑戰性的學習和發展任務。
即使如此,別人拿得走的是財產,拿不走的是知識,因此,要立足于活到老學到老的人生信條,就會越老越值錢,越老越穩固,勝于購買養老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