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和三角是每個男孩都樂此不疲的游戲,童年也在摔打面包和三角中不知不覺度過去了。
鐵環
鐵環,顧名思義一個鐵制圓環而已,簡簡單單,明明白白,不似魔術師手中的圓環暗藏玄機,奧妙無窮。就是這么一個鐵環,不但能成為玩具,而且還能玩出繁多花樣。
用一個鐵絲鉤推著鐵環在地面上滾動前進,謂之推鐵環,是童年時代頗為盛行的游戲。鐵環不能用鐵絲圈代替,鐵絲圈太輕太細,穩定性差。作為游戲用的鐵環多由鋼筋或扁鐵制成,箍木桶木盆的鐵箍最合適。而我們則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用報廢汽車的方向盤,砸掉外殼,作為鐵環,令伙伴們羨慕不已。
那個年代玩具的一個顯著特點,絕大部分是自己動手制作,唯鐵環是個例外,但推鐵環的鐵絲鉤是自己動手制作的,也算得上自力更生吧。有了鐵環便有了一個好伙伴,如一條忠實的狗,形影不離,快樂的童年在嗤啦啦的聲音中增添了新樂趣。推著鐵環上學放學,推著鐵環去上街,去看電影,去四處玩耍,一面悠閑地走一面輕松地推,要保持鐵環在不同路面上穩定旋轉,還要躲避行人、障礙物,確要有高超技術。邊跑邊推鐵環是簡單的事,閑庭信步般推鐵環絕非一件容易的事,這和慢騎自行車一個道理。推鐵環的本領看似簡單,實則不易,不是一朝一夕能練就的。
推鐵環時不是總盯著鐵環看,偶爾瞟一眼,心不在焉的樣子。路人聽到嗤啦啦的聲音,轉身注目而視,投過來笑瞇瞇的目光,推鐵環的伙伴臉上便洋溢著自豪,鐵環轉動地更歡快了。有時,一群伙伴推著鐵環結隊而過,其聲鏗鏘,其隊有序,其形若雁徙,實為難得一景。鐵環雖然簡單,但推鐵環的花樣卻多,如套推,鐵絲鉤從圓環里邊插進去,再漫到外面推;如雙推,一個手推一個,更有技藝高超者,可推三四個,兩只手左右開弓,如牧童驅羊,羊群踴躍向前,隊形不散。
童年在鐵環的旋轉中充滿快樂,一圈又一圈向前滾動的鐵環,不正是成長的軌跡嗎?
陀螺
陀螺是一種古老游戲,千百年來一直較為盛行,只是到了近十幾年才慢慢淡出視野,幾盡被人遺忘。陀螺因外形略似海螺而得名,上大下小,上粗下尖,又似一個倒立的塔。
陀螺比賽相當簡單,比一比旋轉時間長短而已,陀螺制作卻是件十分麻煩的事。最初,伙伴們用泥捏成陀螺形狀,曬干后再玩。然泥陀螺易碎,不能持久,辛辛苦苦忙活幾天,制作一堆陀螺,不夠一會玩的,故伙伴們后來舍泥而求之于木。不論是泥制還是木制,下面都少不了鑲嵌上一個鋼珠,泥制陀螺易碎,倒也罷了,那木制陀螺要鑲嵌上一個鋼珠,并能保持長久不脫落,的確是件傷腦筋的事。剛開始,伙伴們直接將鋼珠燒紅了,放在陀螺尖上使勁壓,鋼珠依靠熱量和外部壓力,深入木頭內部,僅露一個頭。但鋼珠能去也能回,常常是陀螺旋轉最快比賽最關鍵的時候,突然扭扭捏捏搖搖晃晃倒下去——鋼珠脫落了,比賽注定要失敗。伙伴不甘心失敗,臥薪嘗膽,苦思冥想,決定將鋼珠直接砸進木頭里,但問題又出來了,砸擊過程中鋼珠飛射出去易傷人,伙伴們開動腦筋,集思廣益,終于有了一個較好的解決辦法,用布蒙住鋼珠擊打,問題迎刃而解。成功者趾高氣揚,不可一世,與同伴比賽,果然屢屢勝出。不過,鋼珠雖能持續一段時間,終究有掉下去那一天,伙伴們又不滿足了,另辟蹊徑者,舍棄鋼珠,在陀螺尖上釘上釘子后,剪掉釘蓋,以釘頭代替鋼珠,從根本上解決了鋼珠脫落問題。畢竟,釘不如鋼珠圓滑,旋轉速度慢,穩定性差,持續時間短,成為擺在伙伴們面前的一個新課題。
后來,有伙伴探索出新式陀螺,簡直有了核武器的威懾力量,穩定性極強,旋轉速度極快,持續時間極久,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毫無懸念地取得霸主地位,于是,群起而仿之,舍木而求之于鐵。數年后才知道,這種東西是汽車上的火花塞,
舊矛盾解決了,新矛盾卻接踵而來。過去,抽陀螺的鞭子以碎布條擰制,抽泥制木制陀螺還可以,火花塞陀螺太重,抽不幾下鞭子就壽終正寢了,光鞭子就換不及。這時候,有聰明絕頂者,嘗試用廢棄汽車輪胎網線擰制成鞭,結實,耐用,矛盾迎刃而解。
※本文作者:陳傳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