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科學《聲音的產生》教學設計 篇1
教材分析:
《聲音的產生》是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奇妙的聲音王國》的第一節。課時安排為一課時。本課教學內容主要有以下三個部分:(一)、知道聲音的主要功能是傳遞信息;(二)、想辦法制造聲音;(三)、引導學生運用間接觀察法和歸納法發現物體發聲的共同規律。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觀察、比較發聲物體時的狀態,并對這一現象進行積極思考,經歷感覺聲音、制造聲音、探究聲音產生原因的過程。
2、在觀察、描述的活動中,積極思考交流。
知識與技能:
3、會動手制造聲音、對發聲物體進行觀察,知道磨擦、彈撥、敲擊、吹氣等可使物體產生振動而發出聲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4、養成在實驗過程中既動手又動腦的好習慣。
5、學會與人合作,學會交流與傾聽。
6、養成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通過觀察、比較、討論、交流等活動,認識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并能從體驗中歸納總結出結論。
教學難點:
通過觀察、比較引發思考,并積極地探究、將聲音的產生與物體振動建立起聯系。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鈸、音叉、保鮮袋(一人一個)、尺子、小軍隊鼓(綠豆、鼓槌)、錐形瓶(內裝水)均每組一份。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感覺聲音
1、課件播放各種熟悉的聲音,學生閉眼聆聽。(鳥叫聲、校歌聲、歡呼聲、助威聲、風聲、雨聲等)
2、學生交流::剛才你都聽到了些什么?感覺怎么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