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科學《聲音的產生》教學設計(精選3篇)
四上科學《聲音的產生》教學設計 篇1
教材分析:
《聲音的產生》是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奇妙的聲音王國》的第一節。課時安排為一課時。本課教學內容主要有以下三個部分:(一)、知道聲音的主要功能是傳遞信息;(二)、想辦法制造聲音;(三)、引導學生運用間接觀察法和歸納法發現物體發聲的共同規律。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觀察、比較發聲物體時的狀態,并對這一現象進行積極思考,經歷感覺聲音、制造聲音、探究聲音產生原因的過程。
2、在觀察、描述的活動中,積極思考交流。
知識與技能:
3、會動手制造聲音、對發聲物體進行觀察,知道磨擦、彈撥、敲擊、吹氣等可使物體產生振動而發出聲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4、養成在實驗過程中既動手又動腦的好習慣。
5、學會與人合作,學會交流與傾聽。
6、養成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通過觀察、比較、討論、交流等活動,認識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并能從體驗中歸納總結出結論。
教學難點:
通過觀察、比較引發思考,并積極地探究、將聲音的產生與物體振動建立起聯系。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鈸、音叉、保鮮袋(一人一個)、尺子、小軍隊鼓(綠豆、鼓槌)、錐形瓶(內裝水)均每組一份。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感覺聲音
1、課件播放各種熟悉的聲音,學生閉眼聆聽。(鳥叫聲、校歌聲、歡呼聲、助威聲、風聲、雨聲等)
2、學生交流::剛才你都聽到了些什么?感覺怎么樣?
(談感受即是對學生進行情感的培養,也是在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3、現場觀察: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除了這些聲音之外,還有很多。此時此刻教室里有哪些聲音?你還聽到了哪些聲音?(預測:窗外汽車喇叭聲、老師講課聲、同學回答問題聲……)
4、小結:看來你們都是留心生活,愛觀察、愛傾聽的孩子。是啊,我們生活在一個聲音的王國里,聲音為我們傳遞著各種信息。這一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奇妙的聲音王國,去探索其中的奧秘。
(開課簡潔有效,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中常聽到的聲音一下子吸引注了學生的注意力,和諧美妙的聲音也給了學生美的享受。后又從教室里到教師外傾聽各種聲音,讓學生感受到在生活中學習科學,科學就在身邊。)
二、制造聲音,觀察現象
1、讓物體發聲。
(1)談話:你能用不同的方法使這個桌上物體(食品保鮮袋、小軍鼓、錐形瓶(里裝水)、直尺、音鈸)發出聲音嗎?比比看,誰的方法多,誰的發聲方法有創意?并注意發聲時有些什么發現,包括看到的、聽到的、感覺到的……。
同時要注意制造聲音時不易用力過猛損壞器材,控制好聲音的大小。
(實驗材料有結構,既有生活物品、學習用具,更重要的是有固體的,也有液體的和氣體的,錐形瓶既能通過水發聲,也能用吹氣發聲可以說是一舉多得的材料。實驗前讓學生明確探究的目的,特別提出看到的、聽到的……目的就是要學生多感官的參與活動中,獲取大量的事實信息,便于后面研究聲音產生的主要原因。)
(2)學生實驗。(活動過程中要求學生:不能有說話的聲音,仔細觀察體驗物體的發聲,并做好簡單的記錄。)
(實驗材料多,獲取的信息多,如果不做好記錄,就容易疏忽一些發現。)
(3)收拾整理實驗器材
(收拾整理材料既是一個緩沖區,也便于交流時學生能集中精力的傾聽和補充、評價。確保交流的有效性。)
(4)匯報交流。(重點交流是如何讓保鮮袋發出聲音的以及發聲時的現象。)
2 、身體發聲。
(1)談話:現在我們不借助任何物體,請你試著用不同的方法讓自己的身體發出聲音。
(2)學生實驗。(相當于一個小組內的交流)
(3)匯報交流。(各組輪流發聲并交流是如何讓身體發出聲音的。相機引導認識聲帶發聲。)
(學生對于聲帶發聲還是有一些難,需要教師的引導,這就是新課標要求教師要適時的引導所在。)
三、提出問題,猜想原因
1、提出問題:我們使用各種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體發出聲音,物體發聲時有什么共同的現象嗎?
小組討論交流。集體匯報、補充。
2、學生猜想:由此請你們推想物體發聲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什么?(預測:摩擦,彈、按、吹、說、搖等要用力;還有一個就是跳動、顫動、抖動等)
3、引出問題:大家有的認為物體發聲是因為用力,有的認為是物體在做各種運動,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引出矛盾,能更好的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引導深入探究。)
四、合作探究,驗證猜想
1、設計實驗
談話: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看法利用鈸和直尺設計一個實驗來證明。
(1)學生分組設計實驗(力壓而不讓物體振動)
(2)交流實驗方案,補充修改。
(3)分組實驗
(4)匯報交流。(你是怎么做的?有什么發現。)
(5)現在你認為物體發聲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學生交流,舉證辯論。
2、利用音叉實驗反證
(1)談話:剛才通過驗證我們都認為物體發聲是因為物體在做各種運動。下面我們再來做一個實驗,輕輕的敲擊音叉,觀察有什么現象。
(2)學生實驗。
(3)匯報交流(觀察的現象)。
(4)跳起矛盾:看,大家都沒有發現音叉在動,但卻聽到了聲音,是不是我們剛才的研究證明有誤啊?學生發表意見。
(這里給予一個反證,再次引出“矛盾”能又一次激起學生積極的思維,更進一步強化學生認識。)
(5)演示實驗驗證。在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后師演示實驗將發聲的音叉放入水面,學生觀察現象。
你有什么發現,現在你想說什么?
物體發聲時的晃動、搖動、蕩動、抖動等現象我們通稱為振動,由此可以推想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6)小結: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停止物體的振動,聲音就立即消失。
五、得出結論,拓展延伸
1、談話:通過這么多活動,你明白了些什么?
2、總結: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有振動就有聲音,振動停止聲音就消失。
3、關于聲音,你還有什么有趣的新問題嗎?
(本課是一個單元的開始,還要對聲音進行研究,讓學生課后思考、提出新問題,可以為以后的探究做準備,也可促進學生在課后自主開展探究。)
4、齊唱《小白船》:讓我們隨著優美的歌聲,用心體會振動發聲帶給我們的快樂。
(首位呼應,從愉悅的氛圍中開始探究,在經過反復的探究,積極的思維活動之后,再一次進入優美的旋律中,讓學生感到仿佛是真在奇妙的聲音王國里進行了一次快樂的旅行。)
四上科學《聲音的產生》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一、探究目標:
1、大膽質疑,通過觀察和實驗,樂于提出關于聲音的問題。
2、能夠利用各種感官和輔助工具觀察物體發聲的現象。
二、情感目標:
樂于與人合作,與人交流,能體驗自主探究的快樂。
三、認知目標:
通過自主探究,知道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
教具準備:
各種聲音的錄音帶、瓶子、鋼尺、鼓、鼓棍、鑼、小黃豆、系線的泡沫小球。
教學重難點:
通過實驗使學生知道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教學課時:
一課時
設計說明:
本節課設計重在為學生創設一個開放的探究空間,讓學生經歷一個較為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探究的過程中初步體驗科學探究的本質。
教學過程:
(教室里擺放九個小組的桌子,桌子上放有號碼牌,學生進教室后分小組坐在座位上。)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師:請大家閉上眼睛感受大自然的美妙樂章。(教師播放錄音)
2、引導學生談談聽后感受(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你聽到了什么)
3、學生模仿大自然中聽到的各種聲音。
4、引導學生提出有關聲音的疑問。
5、揭示課題:聲音的產生(板書)
二、自主探究
(一)學生展示帶來的發聲材料,設計實驗。
1、師:大家說說看,鼓、鑼、瓶子等物體,你不動它,它能自己發出聲音嗎?怎樣做就能使它們發出聲音呢?
2、分組實驗。(學生對物體分別進行敲、打、吹……)
3、學生匯報實驗結果。
4、教師小結:任何物體在靜止的狀態下,都不能自行發出聲音。當給它們一定作用的力時就能發出聲音。
(二)學生根據課前制定的實驗計劃開展探究,根據探究的問題,選擇實驗材料,研究實驗方法,將討論的結果記在“小組實驗方案表中”。
實驗1:在鼓面上撒些小黃豆,敲擊鼓面時觀察發生的現象。
實驗2:把用系著線的小泡沫球靠近敲打后的鑼面,觀察小泡沫球發生的變化。
實驗3:在桌子邊上壓住鋼尺的一端,撥動鋼尺的另一端,你有什么發現?
小組實驗方案表
小組共同探究的問題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小組內共同選擇的實驗材料(在選擇的材料序號前打“√”)
(1)隊鼓(上面撒有小黃豆)、鼓棍。
(2)鑼、系著線的小泡沫球。
(3)鋼尺
小組內口頭研究的實驗方法或
實驗步驟
小組內對研究的問題進行
歸納分析得出的研究結論
(教師傾聽、觀看,參與其中,引導學生在觀察物體發出聲音時,發生什么現象?重點引導學生在進行實驗過程中把不明顯的現象表現出來)
1、匯報探究成果,交流信息。
(1)指名小組匯報。(兩人演示,一人講解)
(2)小組互相討論實驗得出的結論。
(3)展示儀出示其中一個小組的方案表,教師以一個實驗例子反饋學生的實驗方案。
(4)師生總結。(適時引導學生用“振動”這個詞描述物體發聲的特征。)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聲音的產生是由物體振動引起的。
(三)研究物體停止振動的現象,是否能聽到聲音。
1、談話:剛才的實驗我們發現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如果物體停止振動又會怎樣?下面大家設法使振動著的鼓、鑼立即停止,看能不能再聽到聲音,說說為什么?
2、指導小組實驗。(自行設計實驗),教師巡視觀看。
3、匯報實驗結果。
4、師生總結:只要物體產生振動,就能發出聲音。振動停止了,聲音也就停止了。又一次的實驗證明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三、拓展活動
1、引導學生撥動鋼尺時觀察鋼尺的運動軌跡(教師加以解釋什么是運動軌跡),并把它畫出來。
2、小組交流展示自己的軌跡圖。
3、教師分析尺子的運動軌跡圖,加深學生對物體振動的理解。
四、教師總結:這節課,我們研究了聲音是物體振動產生的,而且通過做實驗的方法,明白了聲音產生的一些規律和原理。課后,同學們可以繼續觀察。
教學反思:本節課,學生樂于與人合作、交流,充分發揮了自主探究的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都能了解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而產生的。
四上科學《聲音的產生》教學設計 篇3
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正確解釋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過程與方法:通過猜想與實驗相結合,提高科學分析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養成運用科學思維方式聯系生活實際的科學素養。
二、 重難點
重點:聲音產生的原因
難點:物體產生聲音的探究過程
三、 教學方法
情境導入法、分組實驗法、談話問答法
四、 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播放視頻(喜羊羊召開的音樂會)
提問:美妙的音樂是如何產生的?引出課題,書寫題目
新課探究:
(1) PPT播放聲音:小鳥叫聲、汽車鳴笛聲、水流聲音等,提問:分別是什么聲音?還有哪些是你熟悉的聲音?(手機鈴聲、談話聲)
總結:聲音無時不在
(2) 提供鼓面放有花生米的小鼓、鋼尺、氣球等試驗器具,四人一組,討論如何使這些物體產生聲音,并填好實驗記錄。
引導大膽猜想:聲音是由于物體振動產生
(3) 驗證猜想:舉例 聲帶振動而發出聲音;倒水觀察水面波動
鞏固提高:
提問:列舉其他物體振動產生的例子
小結作業:師生共同總結
作業:搜集人們控制聲音大小的方法
五、 板書設計
聲音的產生
一、 聲音無時不在
二、 聲音是由于物體振動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