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科學《聲音的產生》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聲音的產生》是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奇妙的聲音王國》的第一節。課時安排為一課時。本課教學內容主要有以下三個部分:(一)、知道聲音的主要功能是傳遞信息;(二)、想辦法制造聲音;(三)、引導學生運用間接觀察法和歸納法發現物體發聲的共同規律。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觀察、比較發聲物體時的狀態,并對這一現象進行積極思考,經歷感覺聲音、制造聲音、探究聲音產生原因的過程。
2、在觀察、描述的活動中,積極思考交流。
知識與技能:
3、會動手制造聲音、對發聲物體進行觀察,知道磨擦、彈撥、敲擊、吹氣等可使物體產生振動而發出聲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4、養成在實驗過程中既動手又動腦的好習慣。
5、學會與人合作,學會交流與傾聽。
6、養成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通過觀察、比較、討論、交流等活動,認識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并能從體驗中歸納總結出結論。
教學難點:
通過觀察、比較引發思考,并積極地探究、將聲音的產生與物體振動建立起聯系。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鈸、音叉、保鮮袋(一人一個)、尺子、小軍隊鼓(綠豆、鼓槌)、錐形瓶(內裝水)均每組一份。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感覺聲音
1、課件播放各種熟悉的聲音,學生閉眼聆聽。(鳥叫聲、校歌聲、歡呼聲、助威聲、風聲、雨聲等)
2、學生交流::剛才你都聽到了些什么?感覺怎么樣?
(談感受即是對學生進行情感的培養,也是在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3、現場觀察: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除了這些聲音之外,還有很多。此時此刻教室里有哪些聲音?你還聽到了哪些聲音?(預測:窗外汽車喇叭聲、老師講課聲、同學回答問題聲……)
4、小結:看來你們都是留心生活,愛觀察、愛傾聽的孩子。是啊,我們生活在一個聲音的王國里,聲音為我們傳遞著各種信息。這一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奇妙的聲音王國,去探索其中的奧秘。
(開課簡潔有效,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中常聽到的聲音一下子吸引注了學生的注意力,和諧美妙的聲音也給了學生美的享受。后又從教室里到教師外傾聽各種聲音,讓學生感受到在生活中學習科學,科學就在身邊。)
二、制造聲音,觀察現象
1、讓物體發聲。
(1)談話:你能用不同的方法使這個桌上物體(食品保鮮袋、小軍鼓、錐形瓶(里裝水)、直尺、音鈸)發出聲音嗎?比比看,誰的方法多,誰的發聲方法有創意?并注意發聲時有些什么發現,包括看到的、聽到的、感覺到的……。
同時要注意制造聲音時不易用力過猛損壞器材,控制好聲音的大小。
(實驗材料有結構,既有生活物品、學習用具,更重要的是有固體的,也有液體的和氣體的,錐形瓶既能通過水發聲,也能用吹氣發聲可以說是一舉多得的材料。實驗前讓學生明確探究的目的,特別提出看到的、聽到的……目的就是要學生多感官的參與活動中,獲取大量的事實信息,便于后面研究聲音產生的主要原因。)
(2)學生實驗。(活動過程中要求學生:不能有說話的聲音,仔細觀察體驗物體的發聲,并做好簡單的記錄。)
(實驗材料多,獲取的信息多,如果不做好記錄,就容易疏忽一些發現。)
(3)收拾整理實驗器材
(收拾整理材料既是一個緩沖區,也便于交流時學生能集中精力的傾聽和補充、評價。確保交流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