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科版《3.1科學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案(簡案)
【教學目標 】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2)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知道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2、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思維和想象能力;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2)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用語言表達物理知識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促進師生間的情感互動,達到共同討論、共同參與、共同嘗試的民主融洽的教學氛圍;并通過學生的探索實驗,培養同學間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團隊精神;
物理的興趣;
教學重點
學生對科學探究過程的體驗,并能體驗中歸納總結出結論。
教學難點
通過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并大膽嘗試來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新意識。
教學模式
“活動——實驗”的探索模式。
教學儀器
1)教師演示實驗的全套器材 2)學生實驗的器材 3)多媒體、圖片、模型
【教學過程 】
現象:
振動:物體的來回運動
一、 聲音產生的條件:振動 打擊樂器:搞擊面的振動
1、 固、游、氣都能振動發聲 樂器 管樂器:空氣柱的振動
弦樂器:弦的振動
2、 發聲體一定在振動,但物體正在振動,人們未必能聽能聽到聲音(人耳范圍20次/秒-XX0次/秒)
3、 振動停止,發聲(不能是聲音)也停止 “余音未絕”
二、 聲音傳播的條件:介質
1、 聲音傳播需介質,固、液、氣都能傳播
2、 傳播形式:聲波(類比水波)
3、 聲速:15℃空氣中的速度為340m/s(記)
4、 固體中聲音傳播速度最快(鋼:5200m/s,水1500m/s)、氣體最慢。
人耳構造:
三、 人耳如何聽到聲音 過程:聲波 臌膜振動 聽覺神經 大腦 聽到聲音
雙耳效應
四、 回聲及其利用(1)條件:0.1s以上 (2)應用s=vt/2
五、 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