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教案
一、教材內容分析
1.教材作用和地位:
在學生了耳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后,學生了解了耳能夠聽見聲音,但是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為什么聲音能引起耳膜的振動呢?教材圍繞這個問題安排了幾個演示實驗:發生的音叉放入水中,發聲的音叉輕輕觸擊懸掛的乒乓球,自己講話時用手觸摸自己的喉部等。對于學生來說,物體發聲的現象并不陌生,然而對于發聲體的振動,為此創設情景讓學生對物體的發聲現象進行仔細觀察,總結概括出結論。本節為聲學的重點內容,通過對實驗的觀察培養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象、分析總結概括能力。
2.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通過對有關實驗進行觀察,讓學生概括總結出有關的結論。
難點:真空不能傳聲的實驗。
3.授課思路:以“聲音的產生——聲音的傳播——聲音的能量”為知識線索,通過實驗的觀察、分析及總結概括出結論。
二、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目標: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而產生的;2.知道聲音可以通過空氣、液體和固體傳播;3.初步了解聲音在不同的介質中的傳播速度是不同的;4.初步了解聲音的傳播就是能量的傳播。
能力目標:1.通過有關實驗培養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象的能力。2.通過對實驗現象討論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和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態度和方法。
三、教學過程:
引入:由上課鈴聲、老師“上課”為題。
設問:你們為什么站起來?(聲音,人耳可以聽到聲音是因為聲音能夠引起鼓膜的振動。)
過渡:物體為什么會發出聲音呢?
新課教學:
提問:你能通過什么方式發出聲音呢?(學生動手試一試)
活動1:2位同學合作,一個同學用兩支筆把橡皮筋拉緊,另一位同學用手撥動它. 思考并回答下列問題:
1.你聽到聲音了嗎?(聽到)
2.橡皮筋在做怎樣的運動?(振動)
3.聲音是由什么產生的?(振動)
活動2:用2只手指輕輕地放在你的喉部,請同學們齊聲朗讀“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仔細體會后回答問題:
1.你感覺到喉部在振動嗎?(振動)
2.你知道是什么在振動?(聲帶)
思考:發聲的物體與不發聲物體有何區別?(有無振動)
進一步驗證:音叉實驗(注:觀察什么現象)
用橡皮槌敲擊音叉,音叉會發出聲音。用手觸摸正在發生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覺?描述這個感覺。
用橡皮槌敲擊音叉后,如果迅速把發聲的音叉觸及燒杯器皿中的水面,會有什么現象,說明什么?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分析和解釋。
用膠帶把乒乓球和線的一端粘在一起,線的另一端固定在鐵架上,使乒乓球被懸掛起來。迅速將它與乒乓球輕輕接觸,描述實驗現象。怎樣分析和解釋觀察到的現象呢?(對實驗現象進行了放大,說明聲音產生是振動的結果)
學生分析總結:(板書)1.聲音的產生:物體振動的結果。(振動停止,聲音消失)
2.聲源:正在發聲的物體。
教師引導:“你能舉出一些聲源嗎?”(學生回答:口哨—空氣、雨聲—水、音樂—樂器)
進一步總結:聲源可以是固體、液體、氣體。
過渡提問:聲音是怎樣從聲源傳播出來的呢?如:老師上課的聲音是怎樣傳播到我們耳朵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