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物理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第2課時
編寫: 執行:
課題: §1-1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總序 (2)
課標要求:
1. 知道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知道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2.觀察并體驗聲源發聲時在振動,觀察并體驗聲音傳播需要介質,固體能傳聲。
3.激發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樂于探索身邊的聲現象,培養合作精神。
重點: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難點:回聲及回聲的應用
實驗準備:
1. 音叉、乒乓球、喇叭、小泡沫球
2. 鬧鐘、玻璃罩
3. 笛子、口琴等樂器
教學方法:層層深入法 對比研究法
學法指導:實驗探究→閱讀理解
教程:
一. 引導學生看章首圖,可讓學生思考,討論如下問題:
(1) 關于大象你了解多少?
(2) 你認為大象之間如何交流?
二.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1. 聲的產生
(1) 引導學生看圖1.1-1
(2) 自我體驗:讓學生自己輕摸喉頭聲帶處,練習發聲a、o、e 等。
(3) 探究:做各種活動使物體發聲、觀察、思考、總結物體發聲時的共同特征。
小結并板書聲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一切正在發聲的物體(聲源)都在振動,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
2. 聲音的傳播
(1) 聲音怎樣向遠處傳播?
探究:
①提出問題:聲怎樣從發聲的物體傳播到遠處?
②猜想:聲音要傳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東西作媒介。
③進行實驗:
a.把兩張課桌緊緊地挨在一起,一個同學輕敲桌面,另一個同學把耳朵貼在另一張桌子上。
b.兩張桌子離開一條縫,再試一試。
④交流小結:聲音要靠介質傳播。
聲音傳播的具體過程:振動的物體帶動周圍的介質,產生相應的振動,這些隨發聲體振動的介質,又帶動較遠的其他介質振動,使振動向外傳播,發聲體產生的振動,由近及遠的傳播,就形成聲波。
(2) 聲音在傳播的過程中,當遇到較大的障礙物時,將在界面發生反射,聲波
返回形成回聲,若回聲到達人耳比原聲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聲和原聲區分開,若不到0.1s回聲和原聲混在一起,使原聲加強。
想想議議:聲能在液體中傳傳播嗎?
3. 聲速:聲在每秒內傳播的距離叫聲速。
聲速的大小早跟介質的種類有關,還跟介質的溫度有關。
記住:150c時空氣中聲速是340m/s
學生自己閱讀《小數據》幾種物質中的聲速。
三.想想做做:
1. 全班同學分成若干小組,每組想出一個測量聲速的方法并實際測量,通過評估看哪個組的方法更合適。
2. 利用回聲測量距離 s=v.t / 2
四. 探究
在一根長鐵管的一端敲擊一下,你能聽到幾次響聲?為什么?
如果長鐵管中還裝有水呢?
五. 課堂小結:
按板書進行,強調聲速、原聲、回聲。
六. 作業:
1. p16 動手動腦學物理 1、2、3
2. 實驗探究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