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課 題
第二節 日 期
教學目標 1.學會聲音的產生原因;聲音傳播需要物質;聲音傳播的快慢。
2.會學理解和掌握物理學的研究方法;會綜合分析聲音與光傳播的異同;會把學到的知識解釋各現象。
3.愛學: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把興趣學習逐步提高到主動學習。
重點
難點
分析 重點:聲音的產生原因和聲音如何傳播。
難點:在教學中如何使學生掌握學習物理的方法,如何滲透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如何開發非智力因素,在啟蒙教育的初二物理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 學 預 設 調 控 對 策
(一)導入新課:
1.先用收音機播放一段音樂,大家聽到了美妙動聽的音樂聲。
2.我講的話同學們都聽到了吧?這些都說明人類生活離不開聲音。
3.請學生翻開課本,老師板書《第二章 聲現象》接著請學生看第一段書,以了解本章學習的內容。
4.聲音與我們生活和生產勞動有密切的聯系,今天先講解第二節《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板書)
(二)新授:第一層次:“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板書)
1.老師先演示實驗:(1)重新用收音機播放音樂,大家聽到了聲音,同時請學生仔細觀察機身及揚聲器在——振動。(2)撥動胡琴琴弦,聽到聲音,看到琴弦在——振動。(3)敲擊鑼時,聽到聲音,看到鑼上放的紙片在——振動。(4)敲擊音叉,聽到——聲音,將它放在水中——濺起水花——音叉振動。(5)請學生高聲朗讀“聲音的產生和傳播”,同時摸住喉頭,感覺到聲帶在——振動。
2.總結:“聲音的產生是由于物體的振動”(板書)
3.再請學生從生活實踐中舉例說明聲音的產生是由于物體的振動。
4.老師在總結的基礎上講:“正在發聲的物體叫聲源”,請學生回答剛才的觀察與實驗中哪些物體是聲源。
第二層次:“聲音的傳播”
1.那末聲源的振動發出的聲音是如何傳到我們人耳的呢?板書:“聲音的傳播”。
2.先研究揚聲器的振動是如何傳入我們耳朵:(1)請學生看課本及一段文字解釋,并請學生說明:
揚聲器紙盆振動——壓縮周圍空氣振動——空氣發生疏密變化——形成波動——向遠處傳播。(2)老師解釋:這好像鉛筆敲擊水面振動形成一串水波向外傳播。(板書:傳遞聲音的波叫聲波)(3)老師講解:我講的話是由于聲帶的振動,引起空氣疏密變化,傳入人耳使鼓膜振動,聽到聲音(4)學生小結:聲音可以在空氣中傳播(板書)
3.聲音可否在水中傳播呢?
請學生解釋:(1)潛水員在水中可聽見岸上人講話;(2)魚在水中可以感受到岸上風吹草動。
學生小結:聲音可以在水中傳播。(板書)
4.聲音可否在固體中傳播呢?(1)老師講解“伏地聽聲”的故事:人耳可伏在荒野的地上聽到遠處的馬啼聲,人耳可伏在鐵軌上聽到遠處的火車轟鳴聲。(2)請學生做幾個實驗:①將機械手表放在桌子一端,另一端耳朵貼在桌面上聽一下有什么感受,說明什么?②展示“土電話”,請幾位學生演示,有什么感受,說明什么?③看課本——貝多芬聽音樂的辦法。(3)學生小結:聲音可以在固體中傳播(板書)
從以上事例說明:聲音傳播需要物質(板書)
5.問:聲音可以在真空中傳播嗎?
演示:“真空鈴”實驗:請學生仔細聽聲音,有什么變化?說明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