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精選13篇)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 》(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一節)
2.教材內容特點;
⑴.重視與日常生活和技術應用的聯系
⑵.重視科學探究活動
⑶.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⑷.教材內容呈現多樣化
⑸.本節內容與老教材的區別:老教材中“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和“聲音靠介質傳播”是通過對演示實驗結果進行歸納得出的,本節內容這兩個結論是由學生自己通過探究實驗得出的。因此,新教材比老教材更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創新能力、交流合作精神,更注重理論與實際相聯系。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⑵.知道聲音需要在介質中傳播,以及固體、液體、氣體都是能夠傳播聲音的介質。
⑶.知道聲速跟介質種類和介質溫度有關。
2.過程與方法
⑴.運用觀察和實驗來探究聲音產生的實質,以及探究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⑵.通過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科學抽象能力;使學生掌握初步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⑴.通過教學中的師生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逐步養成自覺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學態度。
⑵.通過合作和交流,培養學生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以及聲音是以波的形式傳播的。聲速與介質種類及介質溫度有關。
2.難點:聲音在介質中以聲波形式傳播。
四、教學準備
1.教具:
⑴.多媒體聲音文件(悠揚的音樂、瀑布聲、砂輪與金屬的摩擦聲、青蛙叫聲),
⑵.音*,泡沫塑料球、銅鑼、盛水玻璃水槽,
⑶. 媒體展示(動畫、視頻)和習題精選(鏈接“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資源”)。
2.學具:橡皮筋、小鼓、薄尺、其他能發聲的物體。
五、教學過程
■課前活動
在教室里播放媒體音樂,讓學生欣賞音樂,陶冶情操。
■導入新課
列舉自然界中豐富多彩的聲音實例,提出一系列與聲現象有關的問題,由此導入新課。
讓學生加深對豐富多彩的聲現象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習興趣。
【備注】創設情境,讓學生對耳濡目染的聲現象產生研究的興趣。
■ 進行新課
(一)、聲音的產生
【教師活動】
指導學生觀察教材插圖1.1--1,
在學生觀察的同時,依次播放與插圖描述的聲現象所對應的聲音文件。
【學生活動】
讓學生歸納出四幅圖的共同點,以此為基礎,引出探究的課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學生歸納出:都有物體在發聲。
【備注】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
【教師活動】
指導學生進行探究。
【學生活動】
明確實驗目的和實驗方法,四人一組做實驗,并歸納出實驗結果: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教師活動】
提問檢查學生探究的結果,引導全班學生對結果進行評估。
【學生活動】
學生舉手答問,其他學生評估。
【備注】學生初次進行探究,需要加強指導,同時注意培養學生評估能力與交流合作能力。
【教師活動】
演示:音*實驗
鏈接“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動畫“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備注】教師掌握遠程教育資源的整合技能。
【學生活動】
觀察、思考。
【教師活動】
反饋練習(一)
引導學生分析圖1、1—1描述的幾種聲現象各是什么物體振動產生的。
【學生活動】
討論、作答。舉手發言。
【教師活動】
指導學生討論教材p13“想想議議”,讓學生回答討論結果。
【學生活動】
學生熱烈討論,相互交流。
【教師活動】
指導學生自學教材p13第3段:機械唱片的原理,要學生找出生活中有類似原理的物品。
【學生活動】
自學教材,并列舉實例。
【備注】指導學生用所學知識分析自然現象,引導他們觸類旁通,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二)、聲音的傳播
【教師活動】
指導學生自學教材p14中的探究“聲音怎樣從發聲物體傳到遠處”的基本內容,思考科學探究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并指導學生按教材要求進行固體傳聲的實驗,讓學生判斷實驗結果是否證實了猜想和假設。
【學生活動】
自學并積極思考,進行分組實驗,并相互討論,交流作出判斷。
討論、作答。
【備注】讓學生初步感悟科學探究的幾個基本要素,初步培養探究能力。
【教師活動】
反饋練習(二)
以“聽到飛機聲”為實例,讓學生做出“空氣是傳聲介質”的假設,并讓學生設計出檢驗假設的實驗。
【學生活動】
作出假設,完成實驗的初步設計。
【教師活動】
演示:真空鈴實驗 (鏈接“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資源”視頻“真空鈴實驗”)
讓學生根據實驗結果判斷假設是否正確。
【備注】讓學生接識多媒體。
【學生活動】
觀察、思考、作出判斷。
【教師活動】
播放動畫:振動的音*激起聲波傳入人耳;指導學生自學教材p15第1自然段。鏈接“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動畫“聲音的傳播。”
【學生活動】
觀看媒體展示,自學教材,初步體會“聲音是一種波。”
【教師活動】
指導學生討論教材p15中的想想議議:聲音能在液體中傳播嗎?讓學生匯報討論結果。
【學生活動】
分組討論、交流,舉手匯報討論結果。
【教師活動】
演示:液體傳聲實驗
讓學生綜合前面的幾個實驗結果,歸納出介質包括固體、液體和氣體。
【學生活動】
觀察實驗現象,總結實驗結果。
綜合、歸納,舉手發言。
【教師活動】
從實驗著手引入聲速概念,介紹聲速單位。指導學生閱讀教材p15中的“幾種物質的聲速”,布置閱讀思考題。
要求學生分組設想出測量聲速的方法,在全班交流。
【備注】因測量聲速需要較大的空間,無法在教室內完成,故只在課內交流設想。
【學生活動】
分組討論、集體交流。
(三)、信息反饋與知識小結
1.課堂小測試。鏈接“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資源”中“習題精選”
2.測試反饋,師生共同講評。
3.請學生小結。
【備注】及時小結,讓知識系統化。
【學生活動】
做測試題。
檢測學習效果。
從知識、方法兩個角度小結。
(四)、知識鞏固
作業布置:課本p16t1、t3
六、板收設計(多媒體投影)
第一章 聲現象
第一節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一、 聲音的產生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二、 聲音的傳播
1.聲音靠介質傳播,真空不能傳聲。
介質:能夠傳播聲音的物質。
2.聲音在所有介質中都以聲波形式傳播。
3.聲速
⑴.聲音在每秒內傳播的距離叫聲速。
⑵.聲音在固體、液體中比在氣體中傳播得快。
⑶.150c時空氣中的聲速為340m/s。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 篇2
【設計思想】
初二學生由于剛剛進入物理學科的學習,會感到物理與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離。因此拉近物理與生活的關系,激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是非常關鍵的。而《聲音的產生和傳播》這節課的內容特點決定了它和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關,因此,本節課的設計就從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通過探究活動體驗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出發,在教師引導下,使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實驗和對實驗現象及收集的信息進行對比分析,得出結論。在探究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鍛煉,同時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2.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3.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的方法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是如何傳播的?
2.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問題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教師、學生雙邊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2.注意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善于與其他同學合作的意識。
3.學會用物理知識來描述生活中聲現象。
【教學重點】
1.發聲的物體在振動。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觀察、探究聲音傳播的條件以及解釋生活中的聲傳播現象。
【教學方法】
觀察法、實驗探究法、討論法
【教師準備】
音叉、小錘、鐵架臺、帶有細線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氣機、燒杯。
【學生準備】
橡皮筋、細線、鉛筆、白紙、細砂、小鬧鐘(或小收音機)、小石頭、塑料袋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媒體播放:海濤聲、砂輪與工件的摩擦聲、優美的歌聲、琴聲、鑼鼓聲、神奇的超聲波等。
引導提問: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呢?為什么會有各種各樣、千差萬別的聲音呢?
導入課題:我們聽到的如此優美的樂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豐富多彩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又是怎樣傳播的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聲音的發生和傳播》。
二、進行新課
問題一: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學生討論:如此豐富多彩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呢?
引導比較:1.讓學生感知比較說話與不說話時喉嚨部位的情況。
2.觀察比較按緊的直尺不發聲與撥動發聲時的情況。
3.觀察比較燒杯中的靜水與向燒杯中倒水發聲時水的情況。
4.讓觀察比較拉緊的橡皮筋發聲與不發聲時的情況。
師生總結: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教師演示:發聲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彈開──說明發聲的音叉在振動。(物理研究方法指導:轉化法)
乘勢提問:還有什么辦法可以驗證發聲的音叉在振動?是否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呢?怎樣驗證?
學生討論:(教師引導點撥: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需要那些器材,具體怎樣操作?確定方案)
教師預備:方案一:用手輕觸發聲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覺。
方案二:讓發聲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許,觀察水面變化情況。
方案三:用細線將鉛筆系在音叉上,音叉發聲時,用紙在筆尖上迅速拖過,觀察在紙上留下的線條情況。
方案四:用細砂撒在桌面上,用小錘敲擊桌面時發聲的同時觀察砂子的情況。
方案五:把裝有水的水槽放在桌面上,用小錘敲擊桌面時發聲的同時觀察水面的情況。
學生活動:(教師根據情況指導)
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發聲體
現象
結論
聲帶
說話時喉嚨部位在振動
說話時聲帶在振動
直尺
發聲時直尺在振動
發聲的直尺在振動
水
水發聲時在振動
發聲的水在振動
橡皮筋
發聲的橡皮筋在振動
發聲的橡皮筋在振動
音叉
發聲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彈開
發聲的音叉在振動
音叉
手感覺發麻
發聲的音叉在振動
音叉
發聲的音叉在水面上激起水花
發聲的音叉在振動
音叉
鉛筆在白紙上留下波浪線
發聲的音叉在振動
桌面
桌面發聲時細砂會跳動
發聲的桌面在振動
桌面
桌面發聲時水面上會激起水波
發聲的桌面在振動
得出結論: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引導解決:1.指導學生看教材12頁圖1.1-1、13頁1.1-2,是什么物體在發聲?為什么會發聲?
2.我們能把聲音記錄下來嗎?
學生討論:(教師指導點播)
問題二:聲音是怎樣向遠處傳播的?
提出問題: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發出的,那么聲音是怎樣向遠處傳播的呢?
媒體播放:宇航員在月球行走的資料片斷,觀察宇航員交流的方式,與人們在地球上的交流對比。
教師引導:聲音的傳播需要空氣(介質)。
提出問題:怎樣證明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呢?固體、液體是否都可以傳播聲音呢?
學生討論:器材?操作?(教師引導點撥、確定研究方案)
教師預備:方案一:1.把正在響的鬧鐘放進玻璃罩中,聽聲音的情況。
2.用抽氣機往外抽氣,聽聲音的變化情況。
方案二:把正在響的鬧鐘用塑料袋包住,放進水中,聽聲音的情況。
方案三:在水中,敲擊兩塊石頭,旁邊的人能聽到聲音。
方案四:一同學輕敲課桌一端(或把鬧鐘放在課桌一端),另一同學把耳朵貼近課桌的另一端,聽聲音的情況。
學生活動:(教師指導)
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介質
現象
結論
空氣
聽到鬧鈴聲
氣體可以傳播聲音
無
聽不到鬧鈴聲
真空不能傳播聲音
水
聽到鬧鈴聲
液體可以傳播聲音
水
聽到石頭敲擊聲
液體可以傳播聲音
課桌
聽到敲擊(嘀嗒)聲
固體可以傳播聲音
得出結論: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中不能傳播聲音。
問題三:聲音在空氣中是怎樣傳播的。
提出問題:既然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那么聲音在介質中是怎樣傳播的呢?
投影展示:振動源可在水槽中激起水波,并不斷向外圍擴散。
類比說明:指導學生看圖1.1—6說明聲音在空氣中是以聲波的形式傳播(物理研究方法指導:類比法)
學生討論:(教師指導如何傳播,激發興趣,突破難點)。
問題四: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嗎?
提出問題:平時我們說話時,一張口,馬上就聽到聲音了。那么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嗎?你怎么知道的?
學生討論:(教師引導點撥)
教師預備:1.百米比賽時,計時員是怎樣計時的呢?為什么?
2.對著高墻或山崖喊話,能馬上聽到回聲嗎?
3.雷電時,為什么總是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呢?
共同歸納: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也就是聲音是以一定的速度傳播的。
介紹資料、指導讀表:《一些介質中的聲速》
學生討論:在讀表的過程中,發現了什么特點?(教師指導)
1.150c時,v聲=340米/秒 250c時,v聲=346米/秒
2.傳播速度與溫度有關
3.一般情況下:v固>v液> v氣
三、課堂小結
1.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中不能傳播聲音。
3.聲音在介質(空氣)中是以聲波的形式傳播。
4.聲速: 150c時,340米/秒(空氣)
板書設計:
一、聲音的發生
一切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二、聲音的傳播
1.聲音靠介質傳播,真空不能傳聲
介質:能夠傳播聲音的物質
2.聲音在空氣中是以聲波的形式傳播
3.聲速:
(1)150c時,v聲=340米/秒
(2)傳播速度與溫度有關
四、知識應用
例1 以下幾個實驗現象,能說明聲音產生的原因的是(d)
a.放在玻璃鐘罩內的電鈴正在發聲,把玻璃鐘罩內的空氣抽出一些后,鈴聲明顯減弱
b.把正在發聲的收音機密封在塑料袋內,然后放入水中,人們仍能聽到收音機發出的聲音
c.拉小提琴時,琴弦的松緊程度不同,發出的聲音不相同
d.撥動吉他的琴弦發出聲音時,放在弦上的小紙片會被琴弦彈開
拓展:本題可以在學生識別實驗的基礎上進一步考查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如:請設計一個實驗,驗證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例2 請你想象一下,如果聲音的速度變為0.1m/s,我們的世界會有什么變化?請寫出3個合理場景.
分析:這是一道開放性試題,在假設條件下,對生活中常見的聲現象進行聯想,從而得出一些新情景。許多同學看到這道題時會產生無從下手的感覺,由于對身邊的聲現象熟視無睹,缺乏感性材料而無法進行聯想。其實,本題重點考查了兩個知識:我們周圍充滿空氣,聲音要靠空氣傳播;聲音在15℃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m/s,當聲速變慢,會出現聲音滯后現象。
答案:(1)過馬路的行人聽到汽車喇叭聲后再躲避車輛已經來不及了;(2)在教室里上課時,后排的同學要過一段時間才能聽到老師講課的聲音;(3)發令槍響后,好長時間運動員才能起跑.(4)看表演時,會發現,演員的動作出現了很長時間,才聽到發出的聲音。
五、作業設計
1.動畫片《星球大戰》中,神鷹號太空船將來犯的天狼號擊中,聽到天狼號“轟“地一聲被炸毀,神鷹號宇航員得意地笑了。你覺得這段描寫符合科學道理嗎?
2.古代霧中航行的水手通過號角的回聲能夠判斷懸崖的距離,蝙蝠根據飛行時發出超聲波的回聲可以確定目標的位置和距離,這種方法叫做回聲定位。根據回聲定位原理,科學家發明了聲吶,利用聲吶系統,人們可以探知海洋深度,這些都說明回聲的存在和它的利用價值,通過日常經驗我們也知道,人們面對高墻喊話,往往能聽到回聲,可是,小紅和小明同學卻發現了一個問題,當在我們的教室中說話時,卻聽不到回聲,但聽到的聲音很響亮.這是為什么呢?
他們猜想,這是不是與發聲體距離障礙物的遠近有關呢?
于是,他們上網查詢資料,查到了如下結果:當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時,會被反射回來,再傳入耳朵,我們就聽到了回聲。如果聲源與障礙物的距離較遠,反射回來的聲音到達人耳比原聲晚0.1s以上,人耳就能把回聲跟原聲區分開;如果聲源與障礙物的距離較近,不到0.1s,回聲和原聲就混在一起,會使原聲加強。
請回答下列問題:
(1)通過學習,他們獲得了哪些知識?
(2)我們已經知道,聲音在15℃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m/s,請根據以上結論估算一下,如果我們要建一個足夠大的大廳,當我們站在大廳的一邊大聲講話時能聽到回聲,則此大廳至少要有多長,我們才能聽到回聲?
(3)此結論在生活中有什么應用?請舉一例。
3.課外實踐:分小組設計測量聲速的方法,并實際測量。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 篇3
課題 :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課時 :
1 課時
知識與技能 :
( 1 )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
( 2 )知道聲音需要介質傳播 , 以及固體、液體、氣體都是能夠傳播聲音的介質;
( 3 )知道聲速跟介質的種類和介質的溫度有關。
過程與方法 :
1 、運用觀察和實驗來探究聲音產生的實質,以及探究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2 、通過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科學抽象能力;使學生掌握初步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
1 、通過教學中師生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逐步養成自覺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學態度。
2 、通過合作和交流,培養學生主動參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學重點 :
1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以及聲是以波的形式傳播的。
3 、聲速與介質種類以及介質溫度有關。
教學難點 :
聲音在介質中以聲波的形式傳播。
教 具 :
教師:錄音機和錄有兒歌、瀑布聲、砂輪與工件摩擦聲、蛙鳴聲的錄音帶;
音叉、用細線懸掛著的泡沫塑料球;
根據情況:電視機、影蝶機、 VCD 光盤(可視情況而定)
銅鑼、盛有水的玻璃水槽;
學生:橡皮筋、小鼓、薄鋼尺、其他一些能發聲的.物體。
課前活動:
在教室內放悠揚的音樂 ———— 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
列舉自然界中豐富多彩的聲音 ————— 耳濡目染,感性認識,
實例,提出一系列一聲現象有 激發興趣。
關的問題,由此導入新課。
進行新課 :
一、聲音的產生:
1 、指導看圖,同時播放音像 ——— 聲情并茂
2 、歸納共同點引出探究內容: ——— 培養歸納、概括能力
3 、學生探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音叉、橡皮筋、桌子、
鋼尺、聲帶、小鼓、小鑼等)
①明確實驗的目的、實驗方法,
②注重實驗過程中的各種現象,并能歸納表達
③觀察思考、討論作答、舉手發言
4 、引導探究的方法:
提出問題→進行假設、猜想→探究實驗→歸納結論
二、聲音的傳播:
1 、探究:桌子傳聲 ————— 固體能夠傳聲
2 、空氣傳聲:聽到飛機和響聲
3 、“真空鈴”演示: ——— 實驗推理:“假如沒有空氣”呢?
4 、播放錄像“振動的音叉激起的聲波傳入人耳”
指導學生自學“想想議議”
5 、演示:液體傳聲
將發聲的門鈴放入水中,還能聽到響聲嗎?
生活現象:水中的魚能被岸上人的說話和腳步聲嚇走。
6 、幾種物質的聲速:
認識理解,記住:
三、測評與小結:
1 、小訓練、小測試,反饋時采用師生共同評講
2 、請學生對所學內容小結,養成歸納知識的習慣。
四、作業:
課后《動手動腦學物理》
附:板書設計 :
第一章 聲現象
第一節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一、聲音的產生: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二、聲音的傳播:
1 、聲音靠介質傳播,真空不能傳聲。
介質:能夠傳播聲音的物質。
2 、聲音在所有介質中都以聲波的形式傳播。
3 、聲速:
( 1 )聲音在每秒內傳播的距離叫聲速。
( 2 )聲音在固體、液體中比在氣體中傳播得快。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 篇4
課程標準:
通過實驗,認識聲的產生和傳播條件。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必須依靠介質。
2.知道固體、液體、氣體都是能夠傳播聲音的介質,了解在不同的介質中聲音的傳播速度是不同的,聲音在固體和液體中的傳播速度比在空氣中快。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發聲現象,能簡單地描述所觀察到的發聲體的共同特性,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對比和概括能力。
2.通過聲傳播的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初步的在觀察現象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3.讓學生參與實驗探究,初步學習實驗探究的方法,體會科學探究的重要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本節學習,讓學生知道我們生活在聲的廣袤空間中,聲音可以表達豐富多彩的情感,通過聲音可以獲取大量的信息。
2.使學生初步領略聲音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從而引起對聲音的好奇,激發求知的欲望,逐步養成自覺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原理的科學態度。
3.通過合作和交流,培養學生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點與難點:
聲音產生的條件、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是這一節的重點。
聲音在介質中以聲波的形式傳播是本節的難點。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演示實驗器材:廣口瓶、橡皮塞、抽氣機,電子發聲體,土電話、吉他等。
3.分組實驗器材:音叉、鼓、鑼等。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教 學 意 圖
(一)課前活動
在教室內播放悠揚的音樂。
欣賞音樂、琴詩,陶冶情操。
創設情境。
(二)導入新課
1.用多媒體展示多種聲音。
觀察畫面與聆聽相關的聲音。
讓學生對耳濡目染的聲現象產生研究的興趣。
2.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它是怎么被我們聽到的?
深入思考,進行猜想。
讓學生知道聲音是傳遞信息的一種形式,觀察圖后讓學生思考、討論一些問題,把學生帶入聲的世界,在討論中切入本節課題: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三)探究聲音的產生
1.給學生提供“制造”聲音的器材:音叉、鼓、鑼等,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進行實驗探究:讓音叉、鼓、鑼等發聲,并觀察聲音產生伴隨的現象。
在老師的鼓勵、引導下,學生合作探究,直接觀察和觸摸感受發聲的物體在振動,引導學生討論。
2.讓學生試一試:敲一下鼓(或音叉、鑼),馬上用手按住鼓面會發生什么現象?想一想,這是為什么?
學生進行探究,得出結論:發聲體振動停止,聲音消失。
進一步認識聲音的產生,培養歸納能力。
3.引導學生得出結論: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通過觀察、分析,總結出結論。
通過觀察、體驗與對比、概括,建立聲音和振動的關系。
4.介紹弦樂器和管樂器:彈奏吉他、展示自制管樂器,并播放使用自制管樂器演奏視頻。
讓學生在發出聲音的同時,用手捂住自己的聲帶處,再次感受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
鞏固和驗證: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指導學生用所學知識分析自然現象。
(四)聲音的`傳播
1.提出問題:我在這說話,我的聲帶在這振動,聲音怎么傳到你的耳朵里了?
學生思考:我們之間有什么,是什么把聲音傳過來的?
誘導學生自己得出:聲音在空氣中能夠傳播。
2.設想一下,如果沒有空氣,你還能聽到我講話的聲音嗎?
深入思考和聯想。
讓學生提出猜想,引導他們提出證明猜測正確性的方法。
3.演示:真空不能傳聲的實驗。
觀察實驗現象。
通過探究,讓學生初步認識聲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4.引導學生得出結論:聲音可以在氣體中傳播,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通過根據已有的知識對傳聲的原因,進行猜測和討論。
廣口瓶內發生器聲音的變化說明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不能在真空傳播。
5.演示實驗并得出結論:聲音可以液體中傳播。欣賞《小兒垂釣》和“水上芭蕾”。
觀察實驗現象,總結實驗結果,觀察與思考。
提高觀察、分析和總結能力。
6.學生實驗并得出結論:聲音可以在固體中傳播。
學生輕敲桌子一端,耳朵貼近桌面另一端聽聲音。
探究固體傳聲,初步感悟科學探究。
7.試用“土電話”,強化固體可以傳聲。
讓一學生“接聽土電話”并進行課堂討論和小組發言。
初步培養學生發現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實質的能力和實驗設計能力。
8.歸納結論:聲音的傳播是需要介質的,它既可以在氣體中傳播,也可以在固體和液體中傳播。
綜合、歸納,舉手發言。
系統總結規律。
9.聽覺的形成:播放視頻:人耳的結構和動畫(聽覺的形成)。
觀察與思考。
了解人耳的結構和為什么能聽到聲音。
(五)聲速
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看書。
學生閱讀課文(第38頁),了解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并總結規律。
啟發學生從閱讀中找出規律。
(六)小結
提出問題: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思考、交流,談收獲、體會等。
通過合作、交流,及時小結,讓知識系統化。
(七)課堂練習
出示練習題
閱讀、思考,舉手答題。
應用所學知識解答問題。
(八)布置作業
延伸興趣
課后第2、3題
當堂完成
鞏固所學知識
(九)板書設計
第一節科學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一、聲音的產生(氣體、液體、固體)中傳播。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真空不能傳聲。
二、聲音的傳播三、聲音的速度
聲音以聲波的形式在介質空氣中:340m/s(1標準大氣壓、15℃)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 篇5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學生接觸初中物理的第一節,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學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于學生興趣的培養、知識的學習、能力的形成,探究意識、創新意識、交流合作精神等方面都有一定作用。通過本節課,將努力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活動中學習,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
(二)教學內容及教材特點
全節共分兩個部分:聲音的產生,聲音的傳播和聲速。
具有如下特點:
1)重視與日常生活和生產應用的聯系。
2)重視科學探究活動。
3)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4)重視內容呈現的多樣化。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實際,確定本課的三維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知道聲音需要在介質中傳播,以及固體、液體、氣體都是能夠傳播聲音的介質。
3)知道聲速跟介質的種類和介質溫度有關。
2、過程與方法
1)運用觀察和實驗,來探究聲音產生的實質,以及探究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2)通過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科學抽象能力,使學生掌握初步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教學中的師生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逐步養成自覺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學態度。
2)通過合作和交流,培養學生主動和他人合作的精神。
4、教學重點
通過觀察和實驗,探究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5、教學難點
組織指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仔細觀察、認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確結論。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在數學、自然科學、生活閱歷方面,已經積累了大量的物理素材和學習能力,并且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好奇心、動手實驗的能力比較強,易于接受物理這門學科。但抽象思維能力較弱,要在教過程中有意識培養。
三、教法、學法分析
本節課教學,屬于知識探究性教學,在教師的導控下,創設教學情境,提出探究問題,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并通過采取分組實驗及演示實驗來進行論證。通過小組交流進行歸納總結,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
具體方法:教師引導探究法,學生自主探究法,討論法,實驗法,觀察法,閱讀法。
四、教學準備
教具:氣球,蠟燭,錄音機,音叉,用線懸掛著的泡沫塑料小球。
學具:橡皮筋,小鼓,鋼尺,紙。
五、教學程序設計
1、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通過多媒體課件,播放自然界中豐富多彩的聲音實例,提出一系列與聲音有關的實際問題,引入新課。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外,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課件,演示“真空鈴實驗”,“聲波的形成”,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2、運用學生分組探究聲音的產生實驗和教師演示聲音產生實驗,歸納“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的結論。在探究中,適時引導學生利用身邊的物體進行物理實驗,培養學生觀察、實驗能力,通過氣球、火焰在音箱旁的振動,體會放大微小振動的實驗方法。
3、運用科學探究方法,探究聲音的傳播。
首先,結合固體能否傳聲實驗,指導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讓學生初步感悟科學探究的幾個基本要素,然后學生運用科學探究的方法,嘗試探究液體是否傳聲實驗,教師適時指導,使學生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漸漸養成科學探究的習慣,培養終身學習的愿望。
4、通過聲音的發生、傳播事例交流,聯系生產生活實際,讓學生感悟科學技術與社會的聯系。培養學生平時收集資料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最后,學生總結本節內容,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能力,本節是學生學習物理的第一節,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對學生要多鼓勵,多引導,漸漸形成各方面的能力。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 篇6
課題:聲音的發生與傳播
課時:1課時
教學目的: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聲音的發生與傳播。
2.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熟記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3.知道回聲現象和回聲測距離原理。
教學難點:回聲測距離的計算
教學重點:聲音的發生和傳播過程,聲速
教學方法:實驗演示、引導學生探索
教學用具:音叉一對、乒乓球、鐵架臺、透明塑料杯
教學過程:
一、引入
請一位學生朗讀課本p31帶?的文字,提問:同學門是不是都聽見了?他朗讀的聲音是怎么發出來的?他的聲音是怎樣鉆進每個人的耳朵的?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聲音的發生和傳播過程,學習聲現象的.基本知識。
二、聲音的發生
我們每個人從出生起就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這些千千萬萬的聲音到底是怎樣發生的呢?
通過實驗和研究我們發現:一切發生的物體都在振動(解釋何為振動)
舉例:講話發聲是聲帶在振動、吹口哨、打雷是空氣在振動、打鼓時看到鼓皮在振動………
演示實驗驗證:音叉發聲,彈開乒乓球。
音叉發聲,濺起水花。
得到結論: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提問:反過來,是不是一切振動的物體都在發聲呢?
學生討論,老師歸納總結:一切振動的物體都會發聲,只不過有些振動發出的聲音我們人耳聽不到。(聽不到的不一定是不存在的)
提問:振動就會發聲,發聲就一定有振動,那如果振動停止,聲音會怎樣呢?
手握音叉演示實驗說明:振動停止,發生也停止。
三、聲音的傳播
舉例:老師講課,每個同學都聽得見,聲音是怎樣傳到你們的耳朵的呢?
聲音能通過空氣傳播,物理教案《聲音的發生與傳播》。
演示實驗證實:音叉共鳴,另一音叉彈起乒乓球。
提問:除了空氣可以傳聲外,還有哪些物質可以傳聲?
學生討論、舉例,老師歸納:其他氣體、液體、還有固體都可以傳聲。
舉例說明:釣魚、潛水員喊話,鐵道游擊隊聽軌等等
學生實驗:將耳朵貼在桌面上,能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
我們把所有可以傳播聲音的物質(媒介)叫介質
氣體、液體、固體都是介質。
提問:如果沒有氣體,也沒有液體和固體,沒有介質,還能不能傳播聲音?
沒有介質不能傳聲,即真空不能傳聲。
請學生查看課本P33聲速表
得出結論:一般而言,聲音在固體中比在液體中傳播快,在液體中比在氣體中傳播快
(由分子密集程度決定)
找出15C時,空氣中聲速為:340m/s要求學生識記。
一般空氣中,如無另外說明,都認為聲速是340m/s。
練習題:鐵道游擊隊隊員臥軌聽火車,如離火車距離為s,問能聽到幾個聲音,聲音
之間間隔是多久?
四、回聲
回聲:聲音在傳播中遇到障礙物反射回來的現象。
老師講課,為什么沒有聽到回聲?
回聲存在并被聽到,只是人耳不能區分---和原聲時間間隔太短。
人耳區分原聲和回聲最小時間間隔為:0.1秒
組織學生計算聽到回聲的最短距離:
s=vt=340mL=s/2=17m
五、回聲的利用
1、測距離:L=vt/22、測深度:h=vt/2
六、思考題:一小車以40m/s速度向山腳行駛,在某地按了下喇叭,1s后聽到回聲,問小車按喇叭時離山腳多遠?
七、小結:作業:P43頁3題,4題.
七、板書設計:
第四章聲現象第一節聲音的發生和傳播
一.音的發生
1.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2.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
二.聲音傳播
1.聲音靠介質(任何氣體、液體和固體)傳播。
2.聲速(15℃)340m/s
3.聲速由大到小排列:固體、液體、氣體。
三.回聲
1.回聲是聲音在傳播中遇到障礙物反射回來的現象。(聽到回聲條件:0.1s以上,17米)
2.利用回聲測距離:s=1/2s總=1/2vt。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2、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3、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聲音產生的原因及傳播
教學難點:探究真空不能傳聲,利用回聲計算
教學工具
橡皮筋、直尺、哨子、小鈴鐺、梳子、音叉、杯子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錄像:電閃雷鳴、江河咆哮、鼓樂齊鳴、放鞭炮、電鋸切割木板、小孩啼哭等畫面
[引語]從剛才看到的這些現象中,可以說人們從呱呱落地時起,就無時無刻不在與聲音打交道,聲音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對我們即熟悉又陌生,那么,你們想不想和老師一起探討聲音的奧妙呢?學生回答:想
今天我們來共同探討與聲音有關的問題
觀看錄像
由直觀的畫面創設聲音產生的情景,激發學生求知欲望,從而順利的導入新課。
二,合作探究
1)探究聲音的產生
下面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用準備的器材及周圍可利用的物體,如鉛筆盒、書、紙、筆等來做實驗,想辦法讓它們發聲,比比看哪一組的方法多?注意觀察物體發聲與不發聲時有什么不同?物體發聲時有什么共同特征?看哪一組最先發現?
師巡視并指導,幫助學生處理可能出現的問題。
利用不同物體進行發聲實驗,在探究中發現并提出問題,學生有的拉長橡皮筋,有的撥動尺子,有的吹口哨,有的搖小鈴鐺等等自己設計的實驗,興趣盎然。
[引語]現在已有不少組同學發現問題了,下面我們共同交流一下
其它小組的同學是否和他們有同樣的發現?還做了哪些實驗?學生交流。
剛才同學們回答的都很好,善于動腦,把不同器材結合使用很好,下面讓我們再一次感受聲音的產生。用手按住喉頭部分,大聲說“振動”
生活中聲音產生的現象很多,同學們聯系生活實際,分析生活中的物體是如何發聲的?
通過小組間的交流加深他們的合作意識同時也為后面發現聲音的產生的原因作好鋪墊學生在交流時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通過他們的交流盡可能多的做實驗,通過實驗也就不難得出聲音產生的原因,讓他們真正體驗探究的快樂。
讓學生再一次感受聲音的產生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
剛才同學們回答的'都非常好,有誰知道蟬是怎樣發聲的?
[思考]烈日當空的中午,在撒哈拉大沙漠中的旅行者常常會聽到“砰、砰”神奇的槍聲,這時大家都會驚恐地趴在地上躲避,原來撒哈拉沙漠中午的氣溫超過42℃,沙漠中的石灰巖受熱膨脹到一定程度就會炸裂,現在你知道槍聲哪來的嗎?
有時我們需要將聲音記錄下來,怎么辦呢?學生閱讀課本31頁
(2)聲音的傳播
我站在講臺上說話,你們可以聽見,聲是靠什么傳播的呢?
同學們思考固體能否傳播聲音?并設計實驗驗證你的猜想
氣體、固體可以傳聲,那液體能否傳聲呢?
師:出示裝有小金魚的魚缸,輕敲魚缸,看金魚的反應,說明液體也可以傳聲。
師:演示真空不能傳聲的實驗,總結歸納出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問題]《星球大戰》中,神鷹號太空船將來犯的天狼號擊中,聽到天狼號“轟”地一聲被炸毀,神鷹號宇航員得意地笑了,你覺得科學嗎?
師用塑料圈在水平方向上來回推動,可以看到疏密變化從而引出聲波,學生看課本33頁明確聲是以聲波的形式在介質中傳播。
下雨天,我們總是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這是為什么?
看來聲的傳播也需要一定的時間,聲有一定的速度。同學們通過33頁小資料的表格,可以獲得哪些信息?
(1)一般來說固體傳聲最快,液體次之,氣體最慢
(2)聲速與介質的種類有關
(3)在空氣中聲速的大小與溫度有關
在教室里說話比在曠野里聽起來響亮,為什么?
學生回答,聲傳播的速度慢
學生仔細分析討論,然后起來交流獲得的信息。
通過生活中的例子,引出聲速
通過學生分析表格獲得信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理解回聲。
三,整體感知
學生理解聲音產生的條件,聲音傳播的條件以及傳播的形式,聲速的大小。 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
四,知識拓展
課本34頁1、2、3、4、5 學生完成練習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你們對本節課有什么收獲和不足之處?
學生紛紛發言
六,布置作業
刻印題一頁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 篇8
課時:1課時
知識與技能: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知道聲音需要介質傳播,以及固體、液體、氣體都是能夠傳播聲音的介質。
(3)知道聲速跟介質的種類和介質的溫度有關。
過程與方法:
1、運用觀察和實驗來探究聲音產生的實質,以及探究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2、通過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科學抽象能力。使學生掌握初步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教學中師生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逐步養成自覺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學態度。
2、通過合作和交流,培養學生主動參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學重點:
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以及聲是以波的形式傳播的。
3、聲速與介質種類以及介質溫度有關。
教學難點:
聲音在介質中以聲波的形式傳播。
教具:
教師:錄音機和錄有兒歌、瀑布聲、砂輪與工件摩擦聲、蛙鳴聲的錄音帶。
音叉、用細線懸掛著的泡沫塑料球。
根據情況:電視機、影蝶機、VCD光盤。(可視情況而定)
銅鑼、盛有水的玻璃水槽。
學生:橡皮筋、小鼓、薄鋼尺、其他一些能發聲的物體。
課前活動:
在教室內放悠揚的音樂————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列舉自然界中豐富多彩的聲音—————耳濡目染,感性認識。
實例,提出一系列一聲現象有激發興趣。
關的問題,由此導入新課。
進行新課:
一、聲音的產生:
1、指導看圖,同時播放音像———聲情并茂。
2、歸納共同點引出探究內容:———培養歸納、概括能力。
3、學生探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音叉、橡皮筋、桌子、鋼尺、聲帶、小鼓、小鑼等)
①明確實驗的目的、實驗方法。
②注重實驗過程中的各種現象,并能歸納表達。
③觀察思考、討論作答、舉手發言。
4、引導探究的方法:
提出問題→進行假設、猜想→探究實驗→歸納結論。
二、聲音的傳播:
1、探究:桌子傳聲—————固體能夠傳聲。
2、空氣傳聲:聽到飛機和響聲。
3、“真空鈴”演示:———實驗推理:“假如沒有空氣”呢?
4、播放錄像“振動的音叉激起的聲波傳入人耳”。
指導學生自學“想想議議”
5、演示:液體傳聲
將發聲的門鈴放入水中,還能聽到響聲嗎?
生活現象:水中的魚能被岸上人的說話和腳步聲嚇走。
6、幾種物質的聲速:
認識理解,記住:<?15℃時空氣中的聲速為340m/s。
三、測評與小結:
1、小訓練、小測試,反饋時采用師生共同評講
2、請學生對所學內容小結,養成歸納知識的習慣。
四、作業:
課后《動手動腦學物理》
附:板書設計:
第一章聲現象
第一節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一、聲音的產生: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二、聲音的傳播:
1、聲音靠介質傳播,真空不能傳聲。
介質:能夠傳播聲音的物質。
2、聲音在所有介質中都以聲波的形式傳播。
3、聲速:
(1)聲音在每秒內傳播的距離叫聲速。
(2)聲音在固體、液體中比在氣體中傳播得快。
(3)15℃時空氣中的聲速為340m/s。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 篇9
一、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l 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l 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l 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2、 過程與方法
l 通過觀察與實驗的方法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是如何傳播的?
l 通過學習活動,鍛煉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l 通過教師、學生雙邊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l 注意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善于與其他同學合作的意識。
二、 設計思想
以從生活走向物理,努力構建合作、探究的課堂文化為基本指導思想。導入上緊扣書中彩圖,以大象間是如何交流的?作引入,展開部分以探究為主要體系,構建課堂雙主體。通過學生自己探究和觀察以及教師演示,使學生從多角度明白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三、 教具準備
音叉、小槌、橡皮筋、玻璃鐘罩、抽氣機、收錄機。
四、 教學過程設計
讓學生看P10大象的圖,讓學生思考,討論:
1、 關于大象你了解多少?(大小、種類、生活習性等)
2、 你認為大象之間如何進行交流?
閱讀P11文字。學生討論:猜測大象可以用人類聽不到的聲音進行交流中的聲音指的是什么聲?
3、 你知道還有哪些動物能產生人類聽不到的聲嗎?
4、 你知道哪些動物能聽到人類聽不到的聲嗎?
這些問題學過這一章后就可以解決了。
用收錄機播放一段美妙的音樂。引出課題聲音是如何產生和傳播的.?
[一]、聲的產生
(探究)讓學生自己做各種活動,使物體發聲。
(演示)敲響音叉,觀察發聲的音叉。
張緊的橡皮筋,用手指撥動,使其發聲。
觀察課本P12四張圖。
由學生自己觀察、思考、總結發聲物體的共同特征。在此基礎上得出結論。
結論: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想想議議)觀察P13插圖,教師介紹:
蟬是通過腹部的發聲器官發出聲音。只有雄蟬才會鳴叫,因為雄蟬腹部有發音器官,而雌蟬沒有,在腹部只有接收聲音的器官。
[二]、聲音的傳播
(探究)聲怎樣從發生的物體傳播到遠處?
聲要傳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東西來作媒介?
1、 把兩張課桌緊挨在一起。一個同學輕敲桌面,另一個同學把耳朵貼在另一張桌子上。
2、 兩張桌子離開一個小縫,再試一試。
(這里也可以事先布置學生制作土電話,實驗方法如上。)
總結:聲音可以在固體中傳播。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演示)將一只小電鈴放在玻璃鐘罩里,接通電源,然后用抽氣機逐漸抽去玻璃鐘罩內的空氣,最后停止抽氣,讓空氣重新進入玻璃鐘罩內,請學生觀察現象。
總結:聲音可以在氣體中傳播。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問:聲音在空氣中是怎樣傳播的?
(教師稍作介紹(以水波作比較),略)
總結:聲音是以聲波的形式傳播的。
(想想議議)請學生設計聲音在液體中傳播的小實驗。或找出事實來支持你的說法。
例:(1)人潛入水中后仍能聽見岸上的講話聲;(2)魚在水中可以感受到岸上風吹草動。
總結:聲音在液體中也能傳播。
小結: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以上通過自己探究固體傳聲,教師演示氣體傳聲,學生設計液體傳聲,使學生明白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三]、聲速
自然界中的許多現象可以說明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例如:雷聲、回聲等,田徑比賽時,在遠處先看到發令槍的煙霧,后聽到槍的聲音,也是很好的例子。
聲在每秒內傳播的距離叫聲速。
(學生閱讀P15小數據,找出其中的規律。)
總結:聲速跟介質的種類有關,還跟介質的溫度有關。
15℃時空氣中的速度是340米/秒。
本課小結:略
五、 課后探究與實踐
1、給你以下器材:秒表一個、聽診器一套、塑料保鮮袋一個、大燒杯一只和一些水。你能設計一個說明聲音能在液體中傳播的實驗嗎?說出你的方法并動手試一試。
2、動手實驗:
【器材】火柴盒、尺子和棉線1米左右.
【步驟】
(1).把棉線的一端穿進火柴盒,連在盒內的火柴桿上,另一端拴在尺子上,如圖1.
(2).一位同學手拿火柴盒緊貼在耳朵上,同時堵住另一只耳朵;另一同學用手指甲在靠近拴線的尺子一端劃動,這時把火柴盒貼在耳朵上的同學將會聽到______,它是由______產生的,同時觀察一下拉緊的棉線,發現______,這說明聲音是通過______傳到這位同學耳朵里.分析聲音由聲源(振動的刻度尺)傳到這位同學耳朵里的過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設計一個測量聲速的方法并實際測量。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知道聲音需要介質傳播,以及固體、液體、氣體都是能夠傳播聲音的介質;
3、知道聲速跟介質的種類和介質的溫度有關。
過程與方法:1、運用觀察和實驗來探究聲音產生的實質,以及探究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2、通過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科學抽象能力;使學生掌握初步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教學中師生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逐步養成自覺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學態度。
2、通過合作和交流,培養學生主動參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學重點】
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以及聲是以波的形式傳播的。
3、聲速與介質種類以及介質溫度有關。
【教學難點】聲音在介質中以聲波的形式傳播。
【教具準備】音叉、乒乓球、水杯、廣口瓶、聲音芯片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我們生活中在一個充滿聲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樂聲,路上吵雜的汽車聲,孩子們的玩耍聲等,很難想象,如果沒有聲音,人類將怎樣生存。(邊放錄像邊說明)
問:那么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呢?又是怎樣傳播開來的?聲音與我們的生活有什么關系呢?這些都是本章將要研究的問題。
(二)進行新課
1.聲音的產生
提出問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1)學生活動1:請大家用手摸著自己的喉頭部分,輕喊一聲“啊”,有什么感覺?(聲帶在振動)
(2)學生活動2:兩人一組,一人將橡皮筋拉長張緊,另一人用手撥動橡皮筋,觀察橡皮筋振動發聲。
(3)演示實驗二:將用力敲響的音叉插入水中,觀察,音叉濺起水花
(4)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紙片,敲擊鼓面,紙片會被彈起。
問:上面的這些實驗與活動說明了什么問題呢?
(2)學生活動2:兩人一組,一人將橡皮筋拉長張緊,另一人用手撥動橡皮筋,觀察橡皮筋振動發聲。
我們把正在發聲的物體叫做聲源。
人說話、發聲是靠聲帶的振動,婉轉的鳥鳴聲靠的是氣管和支氣管交界處鳴膜的.振動,蟋蟀叫聲靠的是左右翅摩擦發出的振動。
問:吉他發聲靠的是什么?(琴弦的振動)鼓發聲靠的是什么?(鼓面振動)笛子發聲靠的是什么?(空氣振動)所以樂隊里弦樂、管樂、打擊樂器等的發聲是不同的。
用收音機播放一小段音樂.并問,這美妙的樂聲也是有發聲體在振動嗎?從收音機中小心地取出喇叭,讓學生想一下,用什么辦法可以驗證發聲的喇叭在振動?
在喇叭的紙盆上放一些輕小物體觀察它們在喇叭發聲時是否跳動.
實驗驗證:用碎紙揉成紙團放在喇叭紙盆上,打開收音機音量旋鈕,請幾位同學到講臺上來觀察共敘述觀察到的現象是:小級團在喇叭紙盆上跳動,并閉音量旋鈕,紙團停止跳動.
發聲的喇叭在振動。
大家一起唱音階“1-3-5-1,l-5-3-l”邊唱邊用手摸頸部喉頭部分,發聲時喉頭是否在振動?喉頭振動停止,發聲是否也停止?
發聲時喉頭振動,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
發聲時喉頭在振動.共3頁,當前第1頁123
哪位同學知道蜜蜂、蒼蠅、蚊子在飛舞時如何發出“嗡嗡”聲?
它們是靠翅膀振動發聲的.
蟋蟀發聲時復翅舉起與背部成45度角,左復翅上有它銼,右復翅上有刮器(發音鏡),左右復翅迅速左右開會使復翅振動.蝗蟲也是靠音銼和刮器發聲,但蝗蟲的音銼、刮器長的部位與蟋蟀不同.蟬靠腹部第一節兩側的兩片彈性薄膜即聲鼓振動發聲.請同學們再舉一些發聲作振動的實例.
敲擊鑼、鼓靠鑼、鼓面振動發聲;彈奏樂器:胡琴、吉它靠琴弦振動發聲.
大家思考哪些是物體發聲體而不振動的實例。
沒有只發生不振動的實例。
一切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
得出結論: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聲音不一定消失)犙生舉例,并說出是什么在振動發聲。
我們能聽到很多種聲音,那么聲音產生后是怎樣傳到我們的耳朵引起聽覺呢?
2.聲音的傳播
聲音在空氣里是怎樣傳播的?
聲音在其他物質中能傳播嗎?
學生實驗:兩人一組,一位同學把耳朵貼在桌面上,另一位同學在另一邊輕敲桌子,然后兩人互換。
問: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固體也能傳聲。
問:液體能不能傳聲呢?
舉例:你潛入水中,可以聽到岸上傳來的聲音;你家魚缸里的魚,當你猛拍掌時,魚會怎樣?學生回答
這說明液體也能傳聲。
再觀看一個現象,看錄像
結論:真空不能傳聲。
總結上面的現象及結論我們可知:
聲音靠物質傳播,氣體、液體、固體都可以傳聲,真空不能傳聲。
看圖3-13人耳的結構。
觀看錄像,觀察并注意說明。
原來,振動在空氣中形成了疏密相間的波動向遠處傳播。我們把這種波動叫做聲波。聲波由聲源向四周傳播開來,傳入人耳后就激起耳內鼓膜的振動,人們便聽到了聲音。
3.聲音傳播的快慢
有一種現象,要打雷時,閃電和雷聲是同時發生的,為什么常常是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呢?
這是因為聲音傳播速度比光的傳播速度要小得多的緣故。
不知大家注意了沒有,空氣傳聲與固體傳聲有什么不同?
學生討論回答
在古代,戰士休息時,常枕著箭筒睡覺,這有什么好處呢?原來他隨時可以聽到敵軍有無動靜。為什么呢?大地、箭筒是固體,固體傳聲快的緣故。
原來聲音在不同的物質中的傳播聲音快慢是不同的。聲音的傳播速度還與壓強和溫度等因素有關。
聲音在每秒傳播的距離叫做聲速。
空氣(15℃)中聲速是340m/s;
25℃的水中,大約是1500m/s;
鋼鐵中,大約是5200m/s;
通過上面的數據我們可以知道,聲音在固體中傳播得快,液體中次之,在氣體傳播得慢。
4、介紹回聲
講述:回聲是由于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反射回來的現象。例如在野外活動時,對著大山喊一聲,你可能聽到好幾次回聲。
如果回聲比原聲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聲和原聲區分開來。
回聲是由于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發生反射形成的,人耳能區分回聲和原聲的時間間隔為0.1秒。
牐牸撲悖耗芴到回聲的最短距離是多少?
牐犚閻:v = 340 m / s, t = 0.1 s
牐犌螅s
牐牻猓s=v t / 2 = 340 m / s × 0.1 s / 2 s = 17 m
牐牬穡能聽到回聲的最短距離是17 m。
利用回聲可以測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離、敵方潛水艇的遠近等。
【課堂小結】請根據板書,簡要地回顧對本節學到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共3頁,當前第2頁123
【板書設計】
第一節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1.聲音的產生:聲音(sound)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聲音的傳播:聲音靠物質傳播,氣體、液體、固體都可以傳聲,真空不能傳聲。
3.聲音傳播的快慢:空氣(15℃)中聲速是340m/s;聲音在固體中傳播得快,液體中次之,在氣體傳播得慢。
4.回聲
【布置作業】
1、認真閱讀課文
2、進行課本37頁的實踐活動
3、作業本上寫p37 1、2、3三道題
共3頁,當前第3頁123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 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知道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3)知道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2、過程與方法:
(1)初步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使他們能初步學會有目的的觀察;
(2)能利用常見的器材進行實驗探究;會描述實驗現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據信息歸納科學規律;
(3)在學習過程中領悟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感受自然界聲音的美妙與有趣,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培養學生團結合作、主動與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見解的精神;
(3) 初步認識科學對人類社會和生活的實際意義,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勇于探索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聲音產生的原因,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難點:引導學生觀察、探究聲音傳播的條件以及解釋生活中的聲傳播現象。
教學準備
音叉(包括小錘和音箱)兩個、塑料桶一個(里面盛有水)、兩個鐵塊
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教師播放事先錄制好的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聽見的聲音;
(2)教師:從本節課開始,我們將研究自然界中聲音的有關知識。同學們自己想知道哪些有關聲音方面的知識?
(3)教師有選擇地摘錄學生提出的問題,并確定本節課研究的主題。
2、問題一: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1)音叉、尺子,怎么讓它們發出聲音?
(2)你們是如何讓物體發聲的?你們觸摸發聲的物體時,有什么感覺?
(3)思考:物體發聲時與不發聲時有什么不同?物體發聲時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4)摸著自己的喉嚨數1到10,體會手上的感覺,說出感覺。
(5)教師:是不是物體發聲就一定在振動?
(6)教師:(小結)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7)教師:物體的發聲現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學們介紹一些比較奇特的發聲方法嗎?比如動物。(聲源的概念)
3、問題二:聲音是怎樣向遠處傳播的?
(1) 聲音是靠什么傳到人耳中的?
(2)課本上的想想做做
(3)教師:從以上的活動中你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固體可以傳聲)。你們還可以想出生活中的其他事例或者實驗方案來支持固體可以傳聲這個觀點嗎?
(4)液體是否也可以傳聲呢?
(5)空氣可以傳聲嗎?列舉事實說明。
(6)教師:通過剛才的學習,同學們對聲音的傳播有了怎樣的認識,能否用自己的語言歸納一下?
(7)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傳播聲音的介質可以是固體、液體或氣體,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4、問題三:聲音在空氣中是怎樣傳播的。
提出聲波概念。
5、問題四: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嗎?
(1)提出問題:平時我們說話時,一張口,馬上就聽到聲音了。那么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嗎?你怎么知道的?
(2)對著高墻或山崖喊話,能馬上聽到回聲嗎?(講解回聲的知識)
(3)雷電時,為什么總是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呢?
(4)共同歸納: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也就是聲音是以一定的速度傳播
(5)介紹資料、指導讀表:《一些介質中的聲速》
(6)學生討論:在讀表的過程中,發現了什么特點?(教師指導)
a.15oC時,V聲=340米/秒 25oC時,V聲=346米/秒
b.傳播速度與溫度有關
c.一般情況下:V固>V液> V氣
> 課堂小結
1.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中不能傳播聲音。
3.聲音在介質(空氣)中是以聲波的形式傳播。
4.聲速: 15oC時,340m/s(空氣)
板書設計:
一、聲音的產生
一切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二、聲音的傳播
1.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介質:能夠傳播聲音的物質)
2.聲音在空氣中是以聲波的形式傳播的
3.聲速:
(1)15oC時,V聲=340m/s
(2)傳播速度與溫度有關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 篇1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知道聲音靠振動產生,它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察和實驗的方法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原理,培養初步的觀察能力和研究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師生雙邊的教學活動,體會從實驗得出結論,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激發學習興趣,并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一切發的物體都在振動,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難點】:理解在空氣中聲波以疏密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用視頻展示一組高山流水、蟲鳴鳥叫、交響樂、人聲嘈雜的畫面,引入從今天開始我們就一起學習聲現象。詢問學生有關聲現象,同學們想知道哪些知識呢?
預設:這些聲音是怎么產生的?又是怎樣傳播到我們的耳朵的呢?聲音為何不盡相同?為什么有的聲音動聽,而有的聲音卻是噪聲等等。
我們這節課就來研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對其中的部分問題予以解答。(板書標題)
(二)、探究學習
1.聲音的產生
學生小活動:動手使身邊的盡可能多的物體發聲。
活動時注意觀察物體發聲與不發聲時有何不同?與同桌討論發聲的物體又有怎樣的共同特征。
預設:有抖紙張,彈橡皮筋,倒水,拍手,敲桌子,吹氣球,說話唱歌等等。
通過對比師生歸納聲音的產生實質都是在動。教師講解這實質是繞中心位置來回運動,物理學中稱之為振動。也即是說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則發聲停止。
提問:那么是所有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嗎?
實驗探究:用錘敲擊音叉,請同學聆聽并觀察,可以聽到悅耳的樂器聲,但很難看到發聲的物體音叉是否振動,如何才能觀察呢?教師介紹一個好的辦法,用鐵架臺下懸一只乒乓球,音叉挨著乒乓球,對比不敲擊和敲擊音叉時乒乓球的狀態,發現不敲擊時球靜止,敲擊時球有明顯跳動。
思考:乒乓球在什么情況下跳動?為什么跳動?請學生試著說一說。
通過觀察,知道敲擊音叉時才跳動。是因為敲擊時音叉發出聲音,音股在振動,靠近很輕的乒乓球時帶動球跳動。這種把叉股看不見的振動轉化為可以看見的乒乓球的跳動,物理學上稱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為轉化法。
請同學思考還有什么方法可以驗證,預設有同學提出了用水或者撒上胡椒粉等。請學生動手操作,觀察現象,并解釋原因。(把音叉放置水中,對比不敲擊和敲擊音叉時的狀況,可看到后者水花四濺,原因是發聲的音叉的叉骨在振動,放置水中會使得水發生振動甚至激起水花。也是轉化法。)
教師講解:科學家做了大量的實驗,均表明一切發的物體都在振動,我們把正在發聲的物體叫做聲源。
補充小資料:早期的機械唱片發聲原理。即將發聲體的振動記錄下來,需要時再讓物體按照記錄下來的振動規律去振動,這會產生與原來一樣的聲音,這樣就可以將聲音保存下來。
聲音的傳播
聲音是靠振動發聲的,那么聲源產生的聲音又是如何傳到人耳的呢?
演示實驗:聲音兩個相同的音叉A與B,相隔一段距離,A音叉靠近靜止懸掛的乒乓球,用力敲擊B音叉,發現乒乓球也會跳動。
提問:音叉B并沒有與乒乓球接觸,為什么球會振動,又是誰將振動傳給了A呢?
得出:他們之間只有空氣,應該是空氣傳播了聲音。
提問:那空氣又是怎樣傳播聲音的呢?
教師點撥:原來敲擊音叉時,叉股不停的左右振動,引起他周圍的空氣形成疏密相間的波動,并向遠處傳播,形成聲波。聲音就是以波的形式向外傳播,最后到達我們的耳朵,引起聽力。平時我們人與人的交流就是靠空氣傳播聲音的。
那只有空氣才能傳播聲音嗎?你還知道什么可以傳播聲音呢?同學們請看下面的實驗看看他又說明什么問題。
用氣球包裹一個手機,打開音樂,并將他懸吊起來,放入空桶中,可明顯聽到空氣傳播的音樂。接著往空桶中注入水,請學生觀察并聆聽是否還是可以聽到聲音,這一現象說明什么問題,什么可以傳播聲音。
結論:兩個實驗分別說明空氣是氣態,水是液態都能傳播聲音。
提問:那固態物質是否能傳播聲音呢?你又有什么具體實例來說明呢?
預設壓在枕頭下面的手表,可以通過枕頭傳播指針走動的聲音;土電話傳播聲音,有細線連接可以聽到,沒有細線不能聽見,說明細線可以傳聲。
總結:大量的實驗表明一切氣體、固體、液體都可以作介質傳播聲音。
提問:思考有沒有不能傳聲的地方呢?
預設月球上,兩名宇航員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通過無線電來交談。這是因為月球上沒有空氣,也即是在真空狀態不能傳播聲音。
演示實驗:用小實驗輔助理解真空不能傳聲:把正在響鈴的鬧鐘放在玻璃罩內,用電動抽氣機逐漸抽走里面的空氣,注意聲音的變化。可以引導推想如果把罩內抽成真空,就不能聽到聲音了。再做對比實驗讓空氣逐漸進入玻璃罩,注意聲音的變化。
師生總結: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傳聲的介質可以是氣體、固體或液體,真空不能傳聲。
聲速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那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嗎?
生活現象:生活中電扇雷鳴的天氣,我們總是先看見閃電,后聽到雷聲,這是為什么?
討論得出: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也就是說聲音傳播有一定的速度。
教師講解:我們把聲音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稱為聲速。它的大小等于聲音在每秒內傳播的具體。聲速的大小跟介質的種類和溫度有關。
展示ppt,列舉一系列聲音在介質中的出納博速度,請同學仔細觀察數據,有何發現?
可以看到在一般情況下,聲音在氣體中的傳播速度小于在液體、固體中的傳播速度。請學生記住聲音在15℃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m/s。
引導同學聯系生活實際:一個同學在山谷間吶喊,那他的.聲音大概是以什么速度向外傳播的呢?(340m/s左右)可是過一會兒就會聽到連續不斷的聲音,那這是什么現象呢?
教師講解:這是回聲現象,用物理的語言描述就是聲波遇到障礙物的反射現象。
提問:但是平常人們在講話時并沒有聽到回聲,那在什么情況下我們可以聽見原來的聲音和回聲呢?
教師講解:當障礙物離人較遠時,發出的聲音經過大于0.1s回到耳邊,人們能把回聲與原聲區分開;而當障礙物離得太近時,聲波很快反射回來,回聲與原聲混在一起,人耳難以分辨,但是會覺得聲音更響亮。
拓展小資料:回聲現象除了測量聲速之外還有很多應用。如在建筑學中我國天壇的回音壁巧妙利用回聲享譽中外,醫學上疾病監測,工業加工除塵,軍事中利用聲納海底探測等等。
(三)、應用提升
科學世界資料補充:《我們是怎么聽到聲音的》。生物課上知道基本過程就是外界傳來的聲音引起鼓膜振動,這種信號經過聽小骨及其他組織傳給聽覺神經,聽覺神經把信號傳給大腦,人就聽到了聲音。在這個過程中,任何部分發生障礙,人都會失去聽覺。如果只是傳導障礙,而又能想辦法通過其他途徑將振動產生的信號傳遞給聽覺神經,人們也能感知聲音。例如,聲音通過頭骨、頜骨也能傳遞到聽覺神經,引起聽覺。科學上把聲音的這種傳導方式叫做骨傳導。骨傳導常應用在工業和戰場上,利用骨傳導原理制成的助聽器、耳機等在生活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物理學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系,讓我們不禁感嘆好神奇的物理世界,它造福于我們的生活,讓生活更美好。
習題鞏固:將耳朵貼在長鐵管的一端,讓另外一個人敲一下鐵管的另一端,你會聽到幾次敲打的聲音?請說出其中的道理。
(四)、小結作業
師生小結:聲音的產生原因與傳播特性。
思考兩個問題:為什么我們能聽到房間里蚊子的嗡嗡聲?然而蝴蝶飛行時翅膀也在振動,我們卻聽不到蝴蝶翅膀振動的聲音,這又是為什么呢?帶著這個疑惑預習下一節課的內容,試著尋找答案。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 篇13
本節是學生接觸物理的第一節,它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學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能否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感悟到物理學的美,激發出學生學習物
理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初步培養學生動手實驗、觀察比較、歸納總結的能力和探究意識、創新意識,就成為這節課首要解決的問題。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難點,落實新課標的精神,我在教學策略上發生了三個轉變:
1)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展轉變;
2)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
3)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
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創設豐富的教學情景
“興趣是人類最好的老師”,只有充分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智慧活動的積極性,才能使學生自主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所以,讓“課堂充滿生活活力”就成為設計重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了三個教學情景:一是通過播放器播放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命運交響曲》,同時展示與之相一致的聲波圖形,并介紹貝多芬的生平,讓學生感悟到聲音的`美好,并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二是通過播放一些有趣的發聲現象、介紹錄音的基本原理等知識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振動發聲的特點,并激發他們對自然現象的學習、研究興趣;三是通過提出問題——猜想——實驗得結論——再提問——再猜想——再實驗的教學過程,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其中,從多角度進行細致研究,并體會到科學探究的一些方法。
二、 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個學生只能通過自己的器官(眼、耳、口、鼻、手等)去自己讀書、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觀察、分析、思考、實驗才能真正吸收知識,這是別人不能代替,也是不能改變的。因此結合物理學科的特點——以觀察和實驗為主,設計了一個教師演示實驗、三個學生實驗和一個自學環節。一是通過學生發音、制作發聲器,在制作中去揣摩、比較得出發聲體在振動這一結論;二是演示真空鈴的實驗,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比較得出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三是學生根據問題自主設計實驗并嘗試實驗,最后歸納得結論;四是讓學生自學聲速這一部分知識并相互交流。以上的體驗學習,貫穿于教學始終,力圖使學生自己的輸入成為主要的教學內容資源,并成為整個教學活動的中心。同時,通過以上的體驗學習,讓學生感受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喜悅,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并逐步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創新意識。
三、 強調學生的合作學習
一位科學家用了10年時間進行調查,想知道學習哪方面的知識永遠不會被社會淘汰?調查結果是與人相處的能力。因此教學過程不僅僅是一個認知過程,也是一個學生學習交往和合作的過程。在兩個學生實驗及上臺交流展示活動中,通過同桌互相學習,小組間合作,從而形成全班共同學習的動態組合立體交叉網絡結構,促進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學生小組之間往復的、多通道、多層次的信息交流,在這種全方位相互交流、相互學習中,學生不僅學會了知識和方法,而且學會了彼此間的協作,同時也培養了同學間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團隊精神。
總之,通過本節課將努力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活動中學習、在美的熏陶中學習,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2)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知道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2、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思維和想象能力;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2)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用語言表達物理知識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促進師生間的情感互動,達到共同討論、共同參與、共同嘗試的民主融洽的教學氛圍;并通過學生的探索實驗,培養同學間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團隊精神;
2)通過鼓勵學生大膽嘗試不同的實驗方法和解決問題的途徑,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3)通過列舉大自然中發聲的事例,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激發學生對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學重點]
學生對科學探究過程的體驗,并能體驗中歸納總結出結論。
[教學難點]
通過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并大膽嘗試來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新意識。
[教學結構]
創設情景,導入目標——自主探索,實踐體驗——表達交流,總結歸納。
[教學模式]
“活動——實驗”的探索模式。
[教學儀器]
1)教師演示實驗的全套器材
2)學生實驗的器材
3)多媒體、圖片、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