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教學設計
課題: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知道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的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
回聲及回聲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和實驗的方法,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是如何傳播的?
通過學生的活動,鍛煉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通過實踐、觀察的方法,探究回聲現象。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教師、學生的雙邊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現象中的物理學的道理。
注意在活動中培養善于與其他同學合作的意識。
重點、難點、疑點:
1.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教學設施:音*、共鳴箱、鐵架臺、真空罩實驗裝置、橡皮筋、泡沫塑料球、吉他、鼓、多媒體等。
教學過程:
一、 引入:利用上課鈴聲引入本節課題。
板書:四、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二、 講授新課
(一)聲音的產生
檢查作業
教師:課前給大家布置了一個作業,讓同學們觀察物體發聲時有什么現象?你能得出什么結論?用什么實驗可以證明。
學生演示實驗:學生敲動鼓面有紙團的鼓。分析現象:得出聲音產生的原因。
結論:鼓面振動時發出聲音
學生演示實驗:學生撥動梳子使其發聲,分析聲音產生原因。
結論:物體振動時發出聲音
教師演示實驗:①敲響音*靠近泡沫塑料小球,觀察現象分析原因②敲響音*,把其放入水中。
解釋振動:物體來回往復的運動叫作振動。
結論:音*振動時發出聲音
學生實驗:撥動學生自制的六弦琴使其發聲,觀察現象分析原因。
學生實驗:摸著喉頭發生,體驗,分析原因
教師:生活中這樣的例子還很多,比如各種動物的叫聲,蒼蠅、蚊子、蜜蜂等飛過來有嗡嗡的聲音,那么,它們發生靠什么呢?
結論:翅膀的振動
板書:1、一切發聲體都在振動
教師:我們把正在發聲的物體叫做聲源
(二)聲音的傳播
教師:我們知道神舟5號飛船順利升空為咱們中國爭了光,我國的探月計劃已經啟動,那你知道登上月球的宇航員是如何交流的嗎?為什么?
學生討論分析
教師演示實驗:真空罩實驗(用手機試試)
學生觀察現象,分析原因
教師:這個實驗證明了什么?
結論:空氣中可以傳播聲音,真空中不能傳播聲音
教師:那聲音是怎么通過空氣傳入你的耳朵里的呢?
教師用多媒體演示聲波的形成
教師:咱們已經知道空氣可以傳聲,其他的呢?還有哪些物質可以傳聲?比如液體,學生回答水可以。
教師演示實驗:把一音樂盒密封后放入水中,分析現象
結論,水可以傳聲
學生舉例,說明液體可以傳聲
教師:上節課讓大家做“土電話”都做了嗎?
學生演示“土電話”
結論:固體也可以傳聲
學生舉例說明固體可以傳聲
板書:2、聲音的傳播靠介質,真空中不能傳聲
教師:在雷雨天,我們是先看見閃電還是先聽到雷聲呢?
(光速比聲速快)
學生看p30聲音表,并分析特點
板書:空氣中聲速340米/秒
一般情況下, 中傳播聲音最快,其次是 , 中傳播聲音最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