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物理教案 > 初中物理教案 > 八年級物理教案 >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精選14篇)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發布時間:2023-01-09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精選14篇)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篇1

  【教材分析

  一、本課題的地位和作用

  聲音是人們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物理現象,本章講述的是一些與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有關的聲學初步知識。本章教材在整個初中階段物理知識中雖不是重點,但從新課程標準要求來看,本章教材對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信息意識、研究意識、創新意識和合作意識以及科學探究精神都有積極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課題研究的是聲音的產生與傳播,從知識和技能上應該掌握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和聲音的快慢三個問題。為了體現“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和“物理現象就在我們身邊”的新課程理念,教材中設計了一些探究實驗。

  二、本節教學的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的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知道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知道聲速在固體中最大、氣體中最小。

  ·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傳播需要介質”和“真空罩中的鬧鐘”的實驗,鍛煉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研究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注意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識。

  三、本節教學重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聲音產生的原理和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對于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學生聯系生活會有一些膚淺的認識,而對于聲音在不同的介質中速度不同,學生可能就知之甚少,所以實驗探究聲音的傳播條件和不同介質中聲速不同是本節的一個關鍵。

  本節課的難點是引導學生觀察、探究聲音傳播的條件以及解釋生活中的聲傳播現象。所以本節課堂組織教學的過程應突出體現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最終實現本節教學的三維目標。

  【教法設計

  聲音的產生和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是本節教學的兩個中心環節,我采用教師演示實驗、質疑、引導學生觀察等實驗探究的方法,啟發引導學生認識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氣體、固體、液體都能傳聲,而真空不能傳聲。俗話說:“真理越辯越明”因此對于聲速、回聲的知識,我采用先提出問題,學生分組討論,得出初步的猜想或者判斷,設立懸念、激疑,在學生中營造各持己見、百家爭鳴的討論氛圍,然后以“信息平臺”、“信息快遞”等板塊形式向學生提供相關的知識信息,再讓學生分組討論提出的問題,學生結合提供的信息進行討論交流,肯定或者否定了自己原來的想法,最后再選出代表發言在全班交流,在教師的引導下總結歸納出問題的正確答案。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于這些問題正確觀點的認識,又通過這些觀點的形成過程,鍛煉學生的思維行為和合作交流的科學精神。因此本節教法我設計為實驗探究法、質疑誘導法、自學討論法相結合,組織學生獲取和掌握相關知識,同時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器材準備

  本節教學中,實驗器材牽涉較多,要恰當合理正確地操作使用,增加直觀性和可信度,創設物理情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認真細致進行觀察,讓學生貼近生活,探索其中的奧秘。

  真空鈴實驗裝置、鼓、鑼、音叉、共振音叉、懸掛有乒乓球的鐵架臺。

  【教學過程設計

  一、新課導入

  ·激發興趣

  1.我等上課鈴響后,邊敲鑼邊走進教室。

  2.利用ppt課件展現一些自然界中正在發聲的情景,這里可以在ppt中的錄制旁白里面把把這些聲音錄下來。(通過對自然界一些聲音的播放,使學生體會到我們生活在一個有聲的世界里,從而對聲音產生濃厚的研究興趣)

  ·提出問題 

  啟發,在日常生活中你是不是經常制造出一些聲音來,現在利用書桌上的東西你能不能制造出一些聲音來。(學生利用書桌的東西制造出聲音)

  提問:你對聲音有什么問題?(學生說出自己想知道的有關聲的問題和不懂的問題)

  在黑板上列舉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

  二、新課教學

  (一)聲的產生

  探究聲音產生的條件

  1.問題啟發

  (1)你能不能使正在發聲的物體停止發聲。

 。2)觀察物體發聲時與不發聲時有何區別。

  (3)正在發聲的物體有什么共同特征。

 。4)發聲物體分別是什么。

  ·學生思考:通過提出的問題使學生感悟到:實驗中要用到比較的方法,比較發聲時與不發聲時物體的區別。

  2.探究實驗

  ·實驗1 用鋼鋸條、橡皮筋、喉頭進行發聲實驗

  (教師指導觀察學生實驗,尤其強調將發聲與不發聲時進行比較;指導學生回答以上問題)

  學生開始實驗1 討論答案:物體發聲時振動,不發聲時不振動。

  ·實驗2 用音叉、鼓做實驗

  問題 (1) 你觀察這次物體發聲時與不發聲時的區別像實驗1一樣明顯嗎?

 。2) 怎樣使不明顯的現象變明顯呢?緊挨著音叉。

  啟發學生(可用風吹草動,風吹樹葉動)是否可利用它對別的物體產生的效果來顯示呢?

  學生回答:可以在鼓上放一些輕小的物體(如紙屑)緊挨著音叉放一乒乓球。

  學生改進實驗再做,并同樣回答前面的問題。

  歸納:在物理的研究中經常用到變抽象為具體,變細微為顯箸的研究方法。

  ·實驗3 用瓶子、小絨球做實驗

  吹瓶子口,聽聲音。

  問1:這個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學生猜想可能是空氣的振動產生的。

  問2:假如空氣在振動,你能看見嗎?怎么辦?

  學生實驗分工,一人吹,一人觀察小球,然后交換進行。

  問3: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呢?

  歸納:氣體振動可以產生。

  ·實驗4 利用水產生聲音,并注意觀察水面的振動情況。

  學生進行實驗并歸納總結。

  總結: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二)聲音的傳播

  問:去年,我國航天員_______駕駛的“________”號宇宙飛船進入太空,在宇宙中航行5天的時間,并與國際空間站的宇航員進行了交談。聽到這一令人激動和振奮的好消息后,我禁不住要問大家:

  你們知道在宇宙中,宇航員之間是通過什么進行交談的嗎?他們為什么不能直接進行交談?

  聲音在傳播的時候有什么條件呢?

  ·學生討論 列舉生活中哪些物質可以傳播聲音。

  空氣、玻璃、金屬、墻壁、水等。

  ·生活中的物理

  1.在課堂上,在座的各位都能聽到老師講課的聲音,同學們之間討論問題時彼此能聽到對方說話的聲音,說明了________的傳聲。

  2.古代的偵察兵用一個鐵筒插入地下,耳朵貼著鐵筒就能知道很遠處隊伍行進時的步伐聲和馬蹄聲,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嗎?

  3.在電視上,我們經常看到多名花樣游泳運動員在水中做著非常整齊一致的動作,你知道他們是怎樣做到整齊一致嗎?說明什么問題?

  ·提出問題

  宇航員在宇宙中為什么不能直接進行交談呢?

  ·實驗探究

  演示“真空罩中的鬧鐘”實驗,探究真空能否傳播聲音。引導學生回答課前提出的問題。(做這個實驗時,一定要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實驗中的現象。)

  ·總結:

  氣體、固體、液體都____傳聲,而真空____傳聲。能傳播聲音的物質叫____。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放映水波的傳播。

  我現在拿一張紙,它沒有發出聲音,問:怎樣才能讓它發出聲音呢?

  教師揮動手中的紙,引起紙的振動,紙發出了聲音。

  問:紙的振動會影響到周圍的空氣嗎?

  問:水滴使水面振動,以水波的形式傳播,振動的紙發出聲音,在空氣中以什么形式傳播呢?

  我們可不可以用水波類比一下呢?從而引入了聲波。聲音在空氣中是以聲波的形式傳播的。

  問:一根裝滿水的很長的鋼管,在一端敲擊一次,在另一端能聽到幾次敲擊聲?同學們猜想一下,相互討論交流自己的意見。(提示:有幾種介質)

  (三)聲速

  學生活動:閱讀小資料。

  學生討論交流,歸納總結規律。

  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在不同的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聲音的傳播還會受到溫度的影響,學生討論交流,歸納總結規律.

  ·總結:

  1.常溫時,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_________。

  2.常溫時聲音在_________中傳播速度最大,在________中傳播速度最小。(填固體、液體、氣體)

  通過對聲速的學習,評議剛才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進一步問:3次敲擊聲分別是沿著什么物質傳來的?

  (四)回聲現象

  ·提出問題

  在空曠的房間里說話,為什么比在野外說話要響亮的多?

  學生討論,交流意見。

  老師說明:聲音在傳播的過程中遇到障礙物會被反射回來(使原來的聲音得到了加強),這種現象叫回聲。

  五、回顧總結和板書設計

  1.聲音的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3.聲速

  關鍵詞:振動、介質、340m/s

  六、作業設計

  作業設計為兩道題,第一題是讓學生聯系生活列舉氣體、固體、液體傳聲以及回聲的實例,引導和強化學生“物理來源于生活”的學習意識。為了鍛煉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第二題設計為實踐活動題,讓學生兩個人一組,以細繩(棉線、棉繩、金屬絲)、紙杯(塑料杯、易拉罐、飲料桶)等為原料,制作一個土電話,兩個人一組實驗,驗證固體能傳聲。要求學生寫出實驗報告。

  作業設計體現和鞏固了本節課的重難點知識,同時又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和學習興趣。

  綜上所述,本節課的整體設計思想,不僅體現了新課程理念,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而且在教法設計上突出體現以學生為本,依靠學生的自學、探究、討論、交流、歸納、總結等形式來獲取和掌握知識,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使學生終身受益。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篇2

  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課時:1課時

  知識與技能: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知道聲音需要介質傳播,以及固體、液體、氣體都是能夠傳播聲音的介質;

 。3)知道聲速跟介質的種類和介質的溫度有關。

  過程與方法:

  1、運用觀察和實驗來探究聲音產生的實質,以及探究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2、通過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科學抽象能力;使學生掌握初步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教學中師生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逐步養成自覺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學態度。

  2、通過合作和交流,培養學生主動參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學重點:

  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以及聲是以波的形式傳播的。

  3、聲速與介質種類以及介質溫度有關。

  教學難點 :

  聲音在介質中以聲波的形式傳播。

  教    具:

  教師:錄音機和錄有兒歌、瀑布聲、砂輪與工件摩擦聲、蛙鳴聲的錄音帶;

  音叉、用細線懸掛著的泡沫塑料球;

  根據情況:電視機、影蝶機、vcd光盤(可視情況而定)

  銅鑼、盛有水的玻璃水槽;

  學生:橡皮筋、小鼓、薄鋼尺、其他一些能發聲的物體。

  課前活動:

  在教室內放悠揚的音樂————創設情境

  導入  新課:

  列舉自然界中豐富多彩的聲音—————耳濡目染,感性認識,

  實例,提出一系列一聲現象有          激發興趣。

  關的問題,由此導入  新課。

  進行新課:

  一、聲音的產生:

  1、指導看圖,同時播放音像   ———  聲情并茂

  2、歸納共同點引出探究內容: ———  培養歸納、概括能力

  3、學生探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音叉、橡皮筋、桌子、

  鋼尺、聲帶、小鼓、小鑼等)

 、倜鞔_實驗的目的、實驗方法,

 、谧⒅貙嶒炦^程中的各種現象,并能歸納表達

  ③觀察思考、討論作答、舉手發言

  4、引導探究的方法:

  提出問題→進行假設、猜想→探究實驗→歸納結論

  二、聲音的傳播:

  1、探究:桌子傳聲         —————   固體能夠傳聲

  2、空氣傳聲:聽到飛機和響聲

  3、“真空鈴”演示:——— 實驗推理:“假如沒有空氣”呢?

  4、播放錄像“振動的音叉激起的聲波傳入人耳”

  指導學生自學“想想議議”

  5、演示:液體傳聲

  將發聲的門鈴放入水中,還能聽到響聲嗎?

  生活現象:水中的魚能被岸上人的說話和腳步聲嚇走。

  6、幾種物質的聲速:

  認識理解,記住:15℃時空氣中的聲速為340m/s.

  三、測評與小結:

  1、小訓練、小測試,反饋時采用師生共同評講

  2、請學生對所學內容小結,養成歸納知識的習慣。

  四、作業 :

  課后《動手動腦學物理》

  附:板書設計 :

  第一節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一、聲音的產生: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二、聲音的傳播:

  1、聲音靠介質傳播,真空不能傳聲。

  介質:能夠傳播聲音的物質。

  2、聲音在所有介質中都以聲波的形式傳播。

  3、聲速:

  (1)聲音在每秒內傳播的距離叫聲速。

 。2)聲音在固體、液體中比在氣體中傳播得快。

 。3)15℃時空氣中的聲速為340m/s.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篇3

  一、教學目的:

  1.知識與技能:

 、俾曇舻漠a生原因;

  ②聲音傳播需要物質;

  ③聲音傳播的快慢。

  2.過程與方法:

 、倮斫夂驼莆瘴锢韺W的研究方法;

  ②會綜合分析聲音與光傳播的異同;

 、蹠褜W到的知識解釋各現象。

  3.情感態度價值觀: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把興趣學習逐步提高到主動學習。

  二、課時課型:

  科學探究,2課時

  三、重點:

  聲音的產生原因和聲音如何傳播。

  難點:在教學中如何使學生掌握學習物理的方法,如何滲透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如何開發非智力因素,在啟蒙教育的初二物理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教學思路:

  本節是初二物理“現象篇”的第二章(前一章“光”)。從知識上應該掌握聲音的產生原因,聲音的傳播需要物質和聲音的傳播快慢三個問題。

  但我認為教學不是為做題、解題,還必須使學生會學物理。為此我設計了綜合分析聲音的傳播與光的傳播在現象上的異同(不涉及本質),讓學生翻書、對比、思考,動腦得出規律。在講清聲音傳播需要物質一節中我逐步引導學生要從氣體、液體、固體中全面考慮,而不是局限于某一方面。學完“三態”中都會傳播后,學生自然想到“真空中”呢?(因為光傳播中已經學到真空)。為此我把在真空中傳播情況放到最后,比較符合學生的思維。在知識學習中,我安排從觀察、實驗著手,從中找出規律,得出結論。在最后我又設計安排用學到的知識解釋實際問題,讓學生理解:學習物理的目的是為生產勞動服務。從而讓學生理解物理學的研究方法。這是我安排的第二個教學目的。

  我安排的第三個教學目的是使學生愛學物理。即從新課引入的放音興趣又點明主題。教學中間的設疑、講故事、演示實驗、學生實驗、放幻燈片等,結尾時的二個興趣題,特別是在月球上如何通話一題,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他們更愛學習物理。

  另外我在整堂課的安排中,處處讓學生思考、實驗、復述、解釋、小結、總結。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啟發式教學。

  五、教案

  (一)導入新課:

  1.先用收音機播放一段音樂,大家聽到了美妙動聽的音樂聲。

  2.我講的話同學們都聽到了吧?這些都說明人類生活離不開聲音。

  3.請學生翻開課本第24頁,老師板書《第三章聲》接著請學生看第一段書,以了解本章學習的內容。

  4.聲音與我們生活和生產勞動有密切的聯系,今天先講解第一節《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板書)

 。ǘ┬率冢

  第一層次:“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板書)

  1.老師先演示實驗:(1)重新用收音機播放音樂,大家聽到了聲音,同時請學生仔細觀察機身及揚聲器在——振動。(2)撥動胡琴琴弦,聽到聲音,看到琴弦在——振動。(3)敲擊鑼時,聽到聲音,看到鑼上放的紙片在——振動。(4)敲擊音叉,聽到——聲音,將它放在水中——濺起水花——音叉振動。(5)請學生高聲朗讀“聲音的產生和傳播”,同時摸住喉頭,感覺到聲帶在——振動。

  2.總結:“聲音的產生是由于物體的振動”(板書)

  3.再請學生從生活實踐中舉例說明聲音的產生是由于物體的振動。

  4.老師在總結的基礎上講:“正在發聲的物體叫聲源”,請學生回答剛才的觀察與實驗中哪些物體是聲源。

  第二層次:“聲音的傳播”

  1.那末聲源的振動發出的聲音是如何傳到我們人耳的呢?板書:“聲音的傳播”。

  2.先研究揚聲器的振動是如何傳入我們耳朵:(1)請學生看課本25頁,圖4-4及一段文字解釋,并請學生說明:

  揚聲器紙盆振動——壓縮周圍空氣振動——空氣發生疏密變化——形成波動——向遠處傳播。(2)老師解釋:這好像鉛筆敲擊水面振動形成一串水波向外傳播。(板書:傳遞聲音的波叫聲波)(3)老師講解:我講的話是由于聲帶的振動,引起空氣疏密變化,傳入人耳使鼓膜振動,聽到聲音(4)學生小結:聲音可以在空氣中傳播(板書)

  3.聲音可否在水中傳播呢?

  請學生解釋:(1)潛水員在水中可聽見岸上人講話;(2)魚在水中可以感受到岸上風吹草動。

  學生小結:聲音可以在水中傳播。(板書)

  4.聲音可否在固體中傳播呢?(1)老師講解“伏地聽聲”的故事:人耳可伏在荒野的地上聽到遠處的馬啼聲,人耳可伏在鐵軌上聽到遠處的火車轟鳴聲。(2)請學生做幾個實驗:①將機械手表放在桌子一端,另一端耳朵貼在桌面上聽一下有什么感受,說明什么?②展示“土電話”,請幾位學生演示,有什么感受,說明什么?③看課本——貝多芬聽音樂的辦法。(3)學生小結:聲音可以在固體中傳播(板書)

  從以上事例說明:聲音傳播需要物質(板書)

  5.問:聲音可以在真空中傳播嗎?

  演示:“真空鈴”實驗:請學生仔細聽聲音,有什么變化?說明什么?

  學生小結:真空中不能傳聲(板書)

  第三層次:聲音傳播的快慢(板書)

  1.老師先提二個問題:(1)打雷時閃電和雷聲誰先讓人們感受到?(2)百米賽跑時以槍聲還是冒的煙作起跑標準?

 。▽W生解答中可能正確,可能不全面)

  2.老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解釋這里有一個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與光在空氣中的傳播問題,因此我們一起來討論聲音的傳播與光的傳播的異與同,請學生可以看書(特別是前一章光的傳播),讓學生發表各人的看法,老師適當點撥。

  從以上列表中可知光的傳播比聲音的傳播快得多,因而可以解釋清楚以上二個問題(請二位學生再完整的解釋一下)。

  3.請學生看書,弄清在氣體中聲速與溫度的關系是:溫度升高、聲速增大,并且大約是每升高1℃,聲音每秒鐘傳播距離增加0.6米。

  第四層次運用本節知識解決一些問題

  1.老師提出二個思考題,請學生回答:(1)在一根長的鋼鐵管子中放滿水,在一端敲擊一下,在另一端可以聽到幾次聲音。(2)在月球上如何通話?

  讓學生們盡量發表各自的見解。

  2.老師在總結學生們的回答的基礎上總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聲音傳播情況如何?聲音傳播與光的傳播情況的區別。

  (六)、布置作業:1.看書;2.做練習冊中同步訓練。

 。ㄆ撸、板書設計:

  第4章聲4.1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1)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而產生的

  (2)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聲音可以在空氣中傳播聲音可以在水中傳播

  聲音可以在固體中傳播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聲音的傳播需要物質

  (3)聲音傳播的快慢

  聲音在空氣中(15℃)每秒鐘傳播距離約為340米

  (八)、教學反思

  啟蒙教育的初中物理教學要用簡單的事例、通俗的語言、生動的實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又點明主題。

  物理教學的特點是通過觀察、實驗來探索、分析、總結。教師要盡量給學生創設問題的情景,然后指導討論小結。

  把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到善于觀察物理事實方面來,不僅要發現物理現象的個別特征,還要發現物理現象特征之間的聯系,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和分析的習慣,使學生領會到學習物理的方法。同時使學生學會物理知識,學會從物理現象中總結出規律,學會掌握有關的技能。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在課堂教學中,“設疑”是教學中一個重要的手段,它可以開發學生的思路,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使學生主動學習。從簡單的概念出發,培養學生運用類比推理方法概括總結,以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整節課都使學生處于動腦、動手、動口,真正起到“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充分培養學生的能力。

  物理教學是以概念和規律教學為中心,通過掌握一定的規律再進一步動腦、動手去建立更深刻的觀念,把學到的理論為實踐服務。并通過學生的回答,了解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實際上是對教師本節課教學的評估。一節課的結尾是教學的“高潮”,好象戲劇結尾的高潮。要使學生充分相信自己的聰明才智,嘗試學習的樂趣,更激起學習后續知識的迫切心。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篇4

  【設計思想

  初二學生由于剛剛進入物理學科的學習,會感到物理與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離。因此拉近物理與生活的關系,激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是非常關鍵的。而《聲音的產生和傳播》這節課的內容特點決定了它和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關,因此,本節課的設計就從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通過探究活動體驗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出發,在教師引導下,使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實驗和對實驗現象及收集的信息進行對比分析,得出結論。在探究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鍛煉,同時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2.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3.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的方法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是如何傳播的?

  2.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問題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教師、學生雙邊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2.注意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善于與其他同學合作的意識。

  3.學會用物理知識來描述生活中聲現象。

  【教學重點

  1.發聲的物體在振動。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觀察、探究聲音傳播的條件以及解釋生活中的聲傳播現象。

  【教學方法

  觀察法、實驗探究法、討論法

  【教師準備

  音叉、小錘、鐵架臺、帶有細線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氣機、燒杯。

  【學生準備

  橡皮筋、細線、鉛筆、白紙、細砂、小鬧鐘(或小收音機)、小石頭、塑料袋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媒體播放:海濤聲、砂輪與工件的摩擦聲、優美的歌聲、琴聲、鑼鼓聲、神奇的超聲波等。

  引導提問: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呢?為什么會有各種各樣、千差萬別的聲音呢?

  導入課題:我們聽到的如此優美的樂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豐富多彩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又是怎樣傳播的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聲音的發生和傳播》。

  二、進行新課

  問題一: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學生討論:如此豐富多彩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呢?

  引導比較:1.讓學生感知比較說話與不說話時喉嚨部位的情況。

  2.觀察比較按緊的直尺不發聲與撥動發聲時的情況。

  3.觀察比較燒杯中的靜水與向燒杯中倒水發聲時水的情況。

  4.讓觀察比較拉緊的橡皮筋發聲與不發聲時的情況。

  師生總結: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教師演示:發聲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彈開──說明發聲的音叉在振動。(物理研究方法指導:轉化法)

  乘勢提問:還有什么辦法可以驗證發聲的音叉在振動?是否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呢?怎樣驗證?

  學生討論:(教師引導點撥: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需要那些器材,具體怎樣操作?確定方案)

  教師預備:方案一:用手輕觸發聲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覺。

  方案二:讓發聲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許,觀察水面變化情況。

  方案三:用細線將鉛筆系在音叉上,音叉發聲時,用紙在筆尖上迅速拖過,觀察在紙上留下的線條情況。

  方案四:用細砂撒在桌面上,用小錘敲擊桌面時發聲的同時觀察砂子的情況。

  方案五:把裝有水的水槽放在桌面上,用小錘敲擊桌面時發聲的同時觀察水面的情況。

  學生活動:(教師根據情況指導)

  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發聲體

  現象

  結論

  聲帶

  說話時喉嚨部位在振動

  說話時聲帶在振動

  直尺

  發聲時直尺在振動

  發聲的直尺在振動

  水

  水發聲時在振動

  發聲的水在振動

  橡皮筋

  發聲的橡皮筋在振動

  發聲的橡皮筋在振動

  音叉

  發聲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彈開

  發聲的音叉在振動

  音叉

  手感覺發麻

  發聲的音叉在振動

  音叉

  發聲的音叉在水面上激起水花

  發聲的音叉在振動

  音叉

  鉛筆在白紙上留下波浪線

  發聲的音叉在振動

  桌面

  桌面發聲時細砂會跳動

  發聲的桌面在振動

  桌面

  桌面發聲時水面上會激起水波

  發聲的桌面在振動

  得出結論: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引導解決:1.指導學生看教材12頁圖1.1-1、13頁1.1-2,是什么物體在發聲?為什么會發聲?

  2.我們能把聲音記錄下來嗎?

  學生討論:(教師指導點播)

  問題二:聲音是怎樣向遠處傳播的?

  提出問題: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發出的,那么聲音是怎樣向遠處傳播的呢?

  媒體播放:宇航員在月球行走的資料片斷,觀察宇航員交流的方式,與人們在地球上的交流對比。

  教師引導:聲音的傳播需要空氣(介質)。

  提出問題:怎樣證明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呢?固體、液體是否都可以傳播聲音呢?

  學生討論:器材?操作?(教師引導點撥、確定研究方案)

  教師預備:方案一:1.把正在響的鬧鐘放進玻璃罩中,聽聲音的情況。

  2.用抽氣機往外抽氣,聽聲音的變化情況。

  方案二:把正在響的鬧鐘用塑料袋包住,放進水中,聽聲音的情況。

  方案三:在水中,敲擊兩塊石頭,旁邊的人能聽到聲音。

  方案四:一同學輕敲課桌一端(或把鬧鐘放在課桌一端),另一同學把耳朵貼近課桌的另一端,聽聲音的情況。

  學生活動:(教師指導)

  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介質

  現象

  結論

  空氣

  聽到鬧鈴聲

  氣體可以傳播聲音

  無

  聽不到鬧鈴聲

  真空不能傳播聲音

  水

  聽到鬧鈴聲

  液體可以傳播聲音

  水

  聽到石頭敲擊聲

  液體可以傳播聲音

  課桌

  聽到敲擊(嘀嗒)聲

  固體可以傳播聲音

  得出結論: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中不能傳播聲音。

  問題三:聲音在空氣中是怎樣傳播的。

  提出問題:既然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那么聲音在介質中是怎樣傳播的呢?

  投影展示:振動源可在水槽中激起水波,并不斷向外圍擴散。

  類比說明:指導學生看圖1.1—6說明聲音在空氣中是以聲波的形式傳播(物理研究方法指導:類比法)

  學生討論:(教師指導如何傳播,激發興趣,突破難點)。

  問題四: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嗎?

  提出問題:平時我們說話時,一張口,馬上就聽到聲音了。那么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嗎?你怎么知道的?

  學生討論:(教師引導點撥)

  教師預備:1.百米比賽時,計時員是怎樣計時的呢?為什么?

  2.對著高墻或山崖喊話,能馬上聽到回聲嗎?

  3.雷電時,為什么總是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呢?

  共同歸納: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也就是聲音是以一定的速度傳播的。

  介紹資料、指導讀表:《一些介質中的聲速》

  學生討論:在讀表的過程中,發現了什么特點?(教師指導)

  1.150c時,v聲=340米/秒       250c時,v聲=346米/秒

  2.傳播速度與溫度有關

  3.一般情況下:v固>v液> v氣

  三、課堂小結

  1.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中不能傳播聲音。

  3.聲音在介質(空氣)中是以聲波的形式傳播。

  4.聲速: 150c時,340米/秒(空氣)

  板書設計:

  一、聲音的發生

  一切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二、聲音的傳播

  1.聲音靠介質傳播,真空不能傳聲

  介質:能夠傳播聲音的物質

  2.聲音在空氣中是以聲波的形式傳播

  3.聲速:

 。1)150c時,v聲=340米/秒

 。2)傳播速度與溫度有關

  四、知識應用

  例1  以下幾個實驗現象,能說明聲音產生的原因的是(d)

  a.放在玻璃鐘罩內的電鈴正在發聲,把玻璃鐘罩內的空氣抽出一些后,鈴聲明顯減弱

  b.把正在發聲的收音機密封在塑料袋內,然后放入水中,人們仍能聽到收音機發出的聲音

  c.拉小提琴時,琴弦的松緊程度不同,發出的聲音不相同

  d.撥動吉他的琴弦發出聲音時,放在弦上的小紙片會被琴弦彈開

  拓展:本題可以在學生識別實驗的基礎上進一步考查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如:請設計一個實驗,驗證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例2  請你想象一下,如果聲音的速度變為0.1m/s,我們的世界會有什么變化?請寫出3個合理場景.

  分析:這是一道開放性試題,在假設條件下,對生活中常見的聲現象進行聯想,從而得出一些新情景。許多同學看到這道題時會產生無從下手的感覺,由于對身邊的聲現象熟視無睹,缺乏感性材料而無法進行聯想。其實,本題重點考查了兩個知識:我們周圍充滿空氣,聲音要靠空氣傳播;聲音在15℃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m/s,當聲速變慢,會出現聲音滯后現象。

  答案:(1)過馬路的行人聽到汽車喇叭聲后再躲避車輛已經來不及了;(2)在教室里上課時,后排的同學要過一段時間才能聽到老師講課的聲音;(3)發令槍響后,好長時間運動員才能起跑.(4)看表演時,會發現,演員的動作出現了很長時間,才聽到發出的聲音。

  五、作業設計

  1.動畫片《星球大戰》中,神鷹號太空船將來犯的天狼號擊中,聽到天狼號“轟“地一聲被炸毀,神鷹號宇航員得意地笑了。你覺得這段描寫符合科學道理嗎?

  2.古代霧中航行的水手通過號角的回聲能夠判斷懸崖的距離,蝙蝠根據飛行時發出超聲波的回聲可以確定目標的位置和距離,這種方法叫做回聲定位。根據回聲定位原理,科學家發明了聲吶,利用聲吶系統,人們可以探知海洋深度,這些都說明回聲的存在和它的利用價值,通過日常經驗我們也知道,人們面對高墻喊話,往往能聽到回聲,可是,小紅和小明同學卻發現了一個問題,當在我們的教室中說話時,卻聽不到回聲,但聽到的聲音很響亮.這是為什么呢?

  他們猜想,這是不是與發聲體距離障礙物的遠近有關呢?

  于是,他們上網查詢資料,查到了如下結果:當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時,會被反射回來,再傳入耳朵,我們就聽到了回聲。如果聲源與障礙物的距離較遠,反射回來的聲音到達人耳比原聲晚0.1s以上,人耳就能把回聲跟原聲區分開;如果聲源與障礙物的距離較近,不到0.1s,回聲和原聲就混在一起,會使原聲加強。

  請回答下列問題:

 。1)通過學習,他們獲得了哪些知識?

 。2)我們已經知道,聲音在15℃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m/s,請根據以上結論估算一下,如果我們要建一個足夠大的大廳,當我們站在大廳的一邊大聲講話時能聽到回聲,則此大廳至少要有多長,我們才能聽到回聲?

 。3)此結論在生活中有什么應用?請舉一例。

  3.課外實踐:分小組設計測量聲速的方法,并實際測量。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篇5

  第一節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知道聲音需要介質傳播,以及固體、液體、氣體都是能夠傳播聲音的介質;

  3、知道聲速跟介質的種類和介質的溫度有關。

  過程與方法:1、運用觀察和實驗來探究聲音產生的實質,以及探究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2、通過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科學抽象能力;使學生掌握初步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教學中師生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逐步養成自覺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學態度。

  2、通過合作和交流,培養學生主動參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學重點】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以及聲是以波的形式傳播的。

  3、聲速與介質種類以及介質溫度有關。

  【教學難點】聲音在介質中以聲波的形式傳播。

  【教具準備】音叉、乒乓球、水杯、廣口瓶、聲音芯片

  【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

  我們生活中在一個充滿聲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樂聲,路上吵雜的汽車聲,孩子們的玩耍聲等,很難想象,如果沒有聲音,人類將怎樣生存。(邊放錄像邊說明)

  問:那么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呢?又是怎樣傳播開來的?聲音與我們的生活有什么關系呢?這些都是本章將要研究的問題。

 。ǘ┻M行新課

  1.聲音的產生

  提出問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1) 學生活動1:請大家用手摸著自己的喉頭部分,輕喊一聲“啊”,有什么感覺?(聲帶在振動)

  (2) 學生活動2:兩人一組,一人將橡皮筋拉長張緊,另一人用手撥動橡皮筋,觀察橡皮筋振動發聲。

  (3) 演示實驗二:將用力敲響的音叉插入水中,觀察,音叉濺起水花

  (4) 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紙片,敲擊鼓面,紙片會被彈起。

  問:上面的這些實驗與活動說明了什么問題呢?

  (2) 學生活動2:兩人一組,一人將橡皮筋拉長張緊,另一人用手撥動橡皮筋,觀察橡皮筋振動發聲。

  我們把正在發聲的物體叫做聲源。

  人說話、發聲是靠聲帶的振動,婉轉的鳥鳴聲靠的是氣管和支氣管交界處鳴膜的振動,蟋蟀叫聲靠的是左右翅摩擦發出的振動。

  問:吉他發聲靠的是什么?(琴弦的振動)鼓發聲靠的是什么?(鼓面振動)笛子發聲靠的是什么?(空氣振動)所以樂隊里弦樂、管樂、打擊樂器等的發聲是不同的。

  用收音機播放一小段音樂.并問,這美妙的樂聲也是有發聲體在振動嗎?從收音機中小心地取出喇叭,讓學生想一下,用什么辦法可以驗證發聲的喇叭在振動?

  在喇叭的紙盆上放一些輕小物體觀察它們在喇叭發聲時是否跳動.

  實驗驗證:用碎紙揉成紙團放在喇叭紙盆上,打開收音機音量旋鈕,請幾位同學到講臺上來觀察共敘述觀察到的現象是:小級團在喇叭紙盆上跳動,并閉音量旋鈕,紙團停止跳動.

  發聲的喇叭在振動。

  大家一起唱音階“1-3-5-1,l-5-3-l”邊唱邊用手摸頸部喉頭部分,發聲時喉頭是否在振動?喉頭振動停止,發聲是否也停止?

  發聲時喉頭振動,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

  發聲時喉頭在振動.

  哪位同學知道蜜蜂、蒼蠅、蚊子在飛舞時如何發出“嗡嗡”聲?

  它們是靠翅膀振動發聲的.

  蟋蟀發聲時復翅舉起與背部成45度角,左復翅上有它銼,右復翅上有刮器(發音鏡),左右復翅迅速左右開會使復翅振動.蝗蟲也是靠音銼和刮器發聲,但蝗蟲的音銼、刮器長的部位與蟋蟀不同.蟬靠腹部第一節兩側的兩片彈性薄膜即聲鼓振動發聲.請同學們再舉一些發聲作振動的實例.

  敲擊鑼、鼓靠鑼、鼓面振動發聲;彈奏樂器:胡琴、吉它靠琴弦振動發聲.

  大家思考哪些是物體發聲體而不振動的實例。

  沒有只發生不振動的實例。

  一切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

  得出結論: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聲音不一定消失)學生舉例,并說出是什么在振動發聲。

  我們能聽到很多種聲音,那么聲音產生后是怎樣傳到我們的耳朵引起聽覺呢?

  2.聲音的傳播

  聲音在空氣里是怎樣傳播的?

  聲音在其他物質中能傳播嗎?

  學生實驗:兩人一組,一位同學把耳朵貼在桌面上,另一位同學在另一邊輕敲桌子,然后兩人互換。

  問: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固體也能傳聲。

  問:液體能不能傳聲呢?

  舉例:你潛入水中,可以聽到岸上傳來的聲音;你家魚缸里的魚,當你猛拍掌時,魚會怎樣?學生回答

  這說明液體也能傳聲。

  再觀看一個現象,看錄像

  結論:真空不能傳聲。

  總結上面的現象及結論我們可知:

  聲音靠物質傳播,氣體、液體、固體都可以傳聲,真空不能傳聲。

  看圖3-13人耳的結構。

  觀看錄像,觀察并注意說明。

  原來,振動在空氣中形成了疏密相間的波動向遠處傳播。我們把這種波動叫做聲波。聲波由聲源向四周傳播開來,傳入人耳后就激起耳內鼓膜的振動,人們便聽到了聲音。

  3.聲音傳播的快慢

  有一種現象,要打雷時,閃電和雷聲是同時發生的,為什么常常是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呢?

  這是因為聲音傳播速度比光的傳播速度要小得多的緣故。

  不知大家注意了沒有,空氣傳聲與固體傳聲有什么不同?

  學生討論回答

  在古代,戰士休息時,常枕著箭筒睡覺,這有什么好處呢?原來他隨時可以聽到敵軍有無動靜。為什么呢?大地、箭筒是固體,固體傳聲快的緣故。

  原來聲音在不同的物質中的傳播聲音快慢是不同的。聲音的傳播速度還與壓強和溫度等因素有關。

  聲音在每秒傳播的距離叫做聲速。

  空氣(15℃)中聲速是340m/s;

  25℃的水中,大約是1500m/s;

  鋼鐵中,大約是5200m/s;

  通過上面的數據我們可以知道,聲音在固體中傳播得快,液體中次之,在氣體傳播得慢。

  4、介紹回聲

  講述:回聲是由于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反射回來的現象。例如在野外活動時,對著大山喊一聲,你可能聽到好幾次回聲。

  如果回聲比原聲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聲和原聲區分開來。

  回聲是由于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發生反射形成的,人耳能區分回聲和原聲的時間間隔為0.1秒。

  計算:能聽到回聲的最短距離是多少?

 。牐犚阎簐 = 340 m / s, t = 0.1 s

 。牐犌螅 s

  解: s = v t / 2 = 340 m / s × 0.1 s / 2 s = 17 m

 。牐牬穑 能聽到回聲的最短距離是17 m。

  利用回聲可以測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離、敵方潛水艇的遠近等。

  【課堂小結】請根據板書,簡要地回顧對本節學到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

  【板書設計】

  第一節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1.聲音的產生:聲音(sound)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聲音的傳播:聲音靠物質傳播,氣體、液體、固體都可以傳聲,真空不能傳聲。

  3.聲音傳播的快慢:空氣(15℃)中聲速是340m/s;聲音在固體中傳播得快,液體中次之,在氣體傳播得慢。

  4.回聲

  【布置作業】

  1、認真閱讀課文 

  2、進行課本37頁的實踐活動

  3、作業本上寫p37 1、2、3三道題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篇6

  人教版《1.1聲音的產生與傳播》同步練習(選擇題)

  1.如果回聲到達人耳比原聲晚秒以上,人耳才能把回聲跟原聲區分開.

  a.1秒   b.0.1秒

  c.0.01秒  d.0.001秒

  2.聲音在固體、液體中比在空氣中傳播得.

  a.快   b.慢

  c.一樣快  d.無法比較

  3.聲音是由發聲體的________而產生的.

  a.運動   b.振動

  c.溫度升高  d.體積膨脹

  4.通常我們聽到的聲音是靠傳來的.

  a.電磁波  b.真空

  c.空氣   d.耳朵的鼓膜

  5.關于聲音的傳播,下面說法中正確的是.

  a.聲音借助介質以波動形式傳播

  b.聲音在真空中以很小的速度傳播

  c.聲音在介質中傳播的速度隨溫度降低而增大

  d.聲音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隨著提質的不同而不同.

  6.人耳能分清原聲和回聲的時間間隔應大于0.1s,所以要能聽到自己拍手的回聲,人離障礙物的距離應

  大于17m   b.大于34m   c.小于17m   d.小于34m

  b級

  7.甲在足夠長的有水自來水管一端打擊一次,乙在另一端用耳朵伏管聽,能聽到

  a.一聲  b.最多 聲  c.3聲  d.4聲

  8.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在空氣中聲音的傳播速度大于光的傳播速度

  b.聲音在空氣中比在金屬中傳播得快

  c.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d.在曠野里談話比在屋子里響亮

  9.有一山峽寬1200米,兩旁都是豎直徒壁,有一人在山峽內放一槍,頭兩次回聲間隔5秒,則人離兩壁的距離是(設聲速v=340米/秒).

  a.1025米,175米  b.600米,600米

  c.1000米,200米  d.850米,350米

  人教版《1.1聲音的產生與傳播》同步練習(選擇題)答案

  1.b

  2.a

  3.b

  4.c

  5.a、d.點撥:聲音在傳播過程中必須借助于介質,真空中沒有傳播聲音的介質,故a對,b錯;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時傳播速度是不同的,在固體中傳播得最快,在氣體中最慢,故d對;查表可知: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隨溫度升高而增大,故c不對.

  6.a.點撥:人聽到回聲的時間內,聲音傳播的距離是聲源到障礙物距離的2倍,∴ .

  7.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是不同的.甲在有水的自來水管一端打擊一次,引起水管振動發出聲音.聲音沿三個途徑傳播,一是在空氣中,一是在水中,一是鐵管中,由于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在鐵中傳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水中,最慢的是在空氣中,所以,最先聽到的一聲是沿鐵管傳播來的,第二聲是從水中傳播來的,第三聲是從空氣中傳播來的,選c.點撥:如果水管很短,聲音傳播的時間很短,我們分辨不出.

  8.c.

  9.a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篇7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必須要有介質。

  2、從生活、自然現象的實例中引出物理問題,使學生覺得物理就中身邊,對物理有親近感。

  3、培養使用手邊的學習或生活用具進行簡單物理實驗的習慣和探究物理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教學難點:

  通過生活、自然現象的觀察,會提出問題。

  教學過程:

  一、聲音的世界

  學生閱讀圖3-1~3-4,(或播放此類聲音),讓學生感覺聲音的世界。補充一例:大家知道嗎,有一種笑樹,風一吹,笑樹就能發出聲音?

  原來笑樹果實的外殼上面有許多小孔,經風一吹,殼里的籽撞擊殼壁發出聲音,就像人的笑聲。

  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大家先來做個實驗:請每位同學用手指放在自己正在發聲的喉頭有什么感覺?(正在發聲的喉頭在振動)

  引導學生舉例:蜜蜂快速扇動翅膀引起空氣振動發出嗡嗡的響聲。

  鳥鳴叫靠的是氣管和支氣管交界處鳴膜的振動。

  青蛙鳴叫中靠氣囊的振動發聲的。

  雄蟬鳴叫是腹部下方有一層薄薄的發音膜,當發音肌收縮時,引起發音膜振動,這些振動通過共鳴室的放大,最后發出非常響亮的聲音來。

  總結:由觀察和實驗證明: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各種樂器在演奏時都是通過相應部位振動而發聲的。

  三、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提問:發聲體并不是直接貼著耳朵,為什么我們能聽到聲音?

  演示實驗“聲音的傳播”,學生觀察實驗現象(聲音逐漸減小,最后消失)。說明:空氣可以傳聲,真空不能傳聲。

  學生觀察圖3-11,另外,同學們在游泳時,潛入水中,也能聽到許多的聲音。說明:水可以傳聲。

  學生小實驗3-12:說明:木頭可以傳聲。

  總結:空氣、水、木頭都可以傳聲,真空不能傳聲,可見傳播聲音需要介質,傳聲介質可以是固體、液體、氣體。

  學生閱讀圖3-13(人耳的結構):振動物體產生的聲音在氣體、液體、固體中以波的形式傳播。聲波引起鼓膜的振動,然后通過聽覺神經傳到大腦,這樣我們便聽見的聲音。

  對照表(聲音在常見物質里的傳播速度),分析:聲音在不同物質的傳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情況下,聲音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速度是

  v固>v液>v氣

  在1標準大氣壓下,15oc的空氣中聲音的傳播速度v=340m/s。

  四、回聲

  學生閱讀信息窗——“天壇回音壁”,介紹,如果要聽到回聲,時間間隔至少要0.1秒。

  回聲可加強原聲,或測量距離。

  五、本節小結,作業:1,2題。

  六、板書設計

  第三章    聲的世界

  第一節    科學探究:聲音的產生成傳播

  1、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 聲音的傳播。

  七、教學后記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2、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而真空不能傳聲。

  3、知道聲音的傳播過程。

  過程與方法:

  運用觀察和實驗來探究聲音產生的實質,以及探究聲音是怎樣傳播的。通過學習活動達到:

  1、 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科學思維抽象能力。

  2、 使學生掌握初步的研究問題的能力,培養認真、科學、嚴密的操作技能。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教學中師生互動,利用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學習科學探究方法,逐步養成自覺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學態度。

  2、通過合作和交流,培養學生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學重點】

  聲音的產生

  【教學難點】

  聲音的傳播

  【教學設備】揚聲器、小紙片、音叉、玻璃杯、手機,玻璃瓶,抽氣機

  【課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引言

  我們生活在聲音的海洋里。流水潺潺,琴聲悠悠••••••,讓人心曠神怡;飛機轟鳴,工地噪聲••••••讓人心煩意亂。

  在聲音的海洋里,我們不禁要問這樣的問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聲音又是如何傳遞到我們耳朵里的。

  一、聲音的產生

  教師: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呢?大家有沒有認真觀察,發生的物體都在振動,比如發出優美音樂的琴,彈琴的時候,琴弦在振動,如果用手壓住琴弦,琴聲就停止。現在我們用實驗來驗證,聲音是否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首先,同學們用手摸喉嚨,然后發出聲音,這時手指有什么感覺?

  學生回答:喉嚨在振動

  演示實驗1、把小紙片放在播音的揚聲器上,觀察現象

  演示實驗2、把振動的音叉放入盛有水的玻璃杯中,觀察現象。

  學生回答:觀察到小紙片會振動,發聲的音叉激起水花。

  教師:通過驗證,我們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振動停止,聲音也隨之停止。

  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聲源:正在發聲的物體叫聲源。固體、液體、氣體都可以作為聲源。如風聲、雨聲、讀書聲、就是分別由氣體、固體、液體的振動而發生的。

  教師:我們能聽見身邊同學的話語,能聽見林中鳥兒的歌聲,能聽見遠處列車的轟鳴聲。那么聲音是如何傳到人耳的呢?聲音能否在氣體、固體、液體中傳播呢?

  二、聲音的傳播

  探究:聲音的傳播

  1、問題:聲音能否在氣體、液體、固體中傳播?

  2、方法:將手機分別放在桌上。密封良好的玻璃瓶內,裝水的玻璃瓶內,抽出空氣的玻璃瓶內,分別撥打手機。

  3、分析與論證

  手機在空氣中,玻璃瓶內,裝水的玻璃瓶內,我們都能聽到手機鈴聲,但在抽出空氣的玻璃瓶內,我們不能聽到手機鈴聲。

  4、得出結論

  聲音可以在氣體、液體、固體中傳播,但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1、介質:傳播聲音的物質叫做介質

  2、聲音傳播需要介質,它既可以在氣體中傳播,也可以在固體和液體中傳播。

  三、聲速

  教師:聲音在不同物質中傳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而言,有v固>v液>v氣,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還與壓強和溫度有關。

  1、15℃空氣中聲音速度為340m/s。

  2、人聽到聲音的條件:a.聲源在振動發聲.b.有傳播聲音的介質,如空氣。c.聽覺器官完好.

  教師:簡要講述人耳的結構,著重講清楚鼓膜(形成起振)、聽小骨(放大震動)、聽神經(傳到聲刺激產生的神經沖動)、聽覺中樞(形成聽覺)這些部分的功能。

  骨傳導:人的頭骨、頜骨等可接受聲音刺激形成神經興奮,并可把這些興奮傳遞到聽覺中樞形成聽覺。

  3、回聲的應用:利用回聲測距離

  例題分析

  例題1:關于聲現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相同

  b、人說話是靠舌頭振動發聲的

  c、只要物體在振動,我們人耳就能聽到聲音

  d、一切發聲物體都在振動

  例題2:如圖甲所示,敲響的音叉接觸水面能濺起水花,說明聲音是由于物體的______產生的;如圖乙,魚兒能聽見拍手聲,說明______可以傳播聲音。

  例題3:關于“聲速”,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回聲的傳播速度小于原聲的傳播速度            b.聲音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最大

  c.物體振動得越快,聲音的傳播速度越大          d.聲音的傳播速度與物體振動的幅度無關

  四、作業布置

  練習冊:萬向思維 3.1

  五、板書設計

  §3.1科學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一、聲音的產生

  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聲源:正在發聲的物體叫聲源

  二、聲音的傳播

  1、介質:傳播聲音的物質叫做介質

  2、聲音傳播需要介質,它既可以在氣體中傳播,也可以在固體和液體中傳播。

  三、聲速

  1、15℃空氣中聲音速度為340m/s。

  2、人聽到聲音的條件:a.聲源在振動發聲.b.有傳播聲音的介質,如空氣。c.聽覺器官完好.

  3、回聲的應用:利用回聲測距離

  【教學反思】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篇9

  一、教學目標

 。ㄒ唬┲R目標

  1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3  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知道15℃的空氣中的聲速是340 m/s。

  (二)能力目標

  通過實驗與探究,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探究物理規律的能力。

 。ㄈ┣楦畜w驗目標

  1  豐富多彩的聲現象,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樂于探索物理學原理。

  2  通過討論交流、實驗探究,增強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

  二、教學設想

  1  重點、難點、疑點

 。1)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固體、液體、氣體都可以振動發出聲音。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聲音的傳播實際是聲波的傳播,聲音要靠氣體、液體、固體物質作為介質傳播出去。

  2  課型及基本教學思路

  課型:新授課。

  基本教學思路:本節課實驗較多,采用以直觀為主的綜合啟發式教學,初步滲透探究式學習方法。

  三、教具

  真空罩實驗儀、鋼尺、吉他、鼓和槌、玻璃缸、音*、白色泡沫塑料球、蠟燭、火柴、錄音機。

  四、教學設計

  (一)引入新課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在聆聽歌聲中讓學生進入聲音世界,今天我們研究關于聲音的問題。

 。ǘ┻M行新課

  1.整體感知

  聲音是由于物體振動而產生的,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聲音消失,氣體、液體、固體都能振動發聲,正在發聲的物體叫聲源。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一切氣體、液體、固體均能作傳聲物質。聲音是以聲波的形式向外傳播的,通常我們聽到的聲音是靠空氣傳來的,真空中不能傳播聲音。

  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同種介質當溫度發生變化時,聲速也會改變。15℃時空氣中的聲速為340 m/s。

  2.教學互動

  互動1:觀察物體發聲的特征。

  明確  在同學討論基礎上動手做一些活動(如撥動鋼尺,敲擊桌面等),觀察、總結物體發聲的共同特征: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互動2:體驗哪些物體能發聲。

  明確  通過拍打水面、吹口哨等活動,體會除了固體能振動發聲,液體、氣體也能振動發聲。開頭歌詞中“空氣、馬的聲帶和黃河水”都是發聲體。

  互動3:聲音是怎佯從發聲體傳播出去的。

  明確  先讓同學們大膽猜想,進而設計實驗研究(如做土電話,把鬧鐘密封好放入水中)聲音的傳播條件是需要介質。一切氣體、液體和固體都能傳播聲音。

  互動4:聲音是以什么方式傳播的。

  明確  用槌擊鼓,觀察旁邊的燭焰在擺動,引導學生推論空氣傳聲時形成了波動,也就是聲波。

  互動5:你知道聲速嗎?為什么打雷時先看到閃電而后聽見雷聲?

  明確  打雷時總是先看到閃電而后聽到雷聲,說明聲音傳播需要時間,聲音每秒內傳播的距離叫聲速。由其他知識過渡感知聲速,了解聲速跟介質的種類和溫度有關。15℃時空氣中聲速為340 m/s。

  3.達標反饋

 。1)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通常聲音是通過空氣傳播到人耳的,空氣中聲音是不能傳播的。

 。2)在生活中常說“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說明:①氣體、液體、固體都能發聲;②空氣能傳播聲音。

  (3)某人在一根裝滿水的鋼管的一端敲擊一下后,在另一端的人能聽到  3  次響聲,第一次是由鋼管傳來的。

 。4)打雷時一人看到閃電后5 s 聽到雷聲,則此人到雷擊處的距離為1700 m。

  4.課堂小結

 。1)內容總結

  這節課大家學習了聲音是怎樣產生和傳播的,掌握了不同介質中聲音傳播的速度不同。

 。2)方法歸納

  本課初步運用了探究學習的方法,“處處留心皆學問”,我們要學會從生活中發現科學,并能用一定的方法證明它。

 。ㄈ┎贾米鳂I

  1.有經驗的工人師傅檢查機器的運轉情況,常把金屬棒的一端抵在機器上,另一端靠近耳朵,從而判斷各部分運轉是否正常,他這樣做的依據是什么?

  2.利用一次性紙杯制作“土電話”。

 。ㄋ模┌鍟O計

  1.1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一、聲音的產生

  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而產生的。

  2.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3.氣體、液體、固體都能振動發聲。

  二、聲音的傳播

  1.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中聲音不能傳播。

  2.聲音是以聲波在介質中傳播的。

  三、聲速

  1.聲音在每秒內傳播的距離叫聲速。

  2.聲速跟介質的種類有關,還跟介質的溫度有關。

  3.15℃時空氣中的聲速是340 m/s。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篇10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

  課程標準:

  通過實驗,認識聲的產生和傳播條件。

  教學目標:

 。ㄒ唬┲R與技能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必須依靠介質。

  2.知道固體、液體、氣體都是能夠傳播聲音的介質,了解在不同的介質中聲音的傳播速度是不同的,聲音在固體和液體中的傳播速度比在空氣中快。

 。ǘ┻^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發聲現象,能簡單地描述所觀察到的發聲體的共同特性,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對比和概括能力。  

  2.通過聲傳播的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初步的在觀察現象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3.讓學生參與實驗探究,初步學習實驗探究的方法,體會科學探究的重要性。

 。ㄈ┣楦、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本節學習,讓學生知道我們生活在聲的廣袤空間中,聲音可以表達豐富多彩的情感,通過聲音可以獲取大量的信息。

  2.使學生初步領略聲音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從而引起對聲音的好奇,激發求知的欲望,逐步養成自覺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原理的科學態度。

  3.通過合作和交流,培養學生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點與難點:

  聲音產生的條件、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是這一節的重點。

  聲音在介質中以聲波的形式傳播是本節的難點。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演示實驗器材:廣口瓶、橡皮塞、抽氣機,電子發聲體,土電話、吉他等。

  3.分組實驗器材:音叉、鼓、鑼等。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教 學 意 圖

 。ㄒ唬

  課前活動

  在教室內播放悠揚的音樂。

  欣賞音樂、琴詩,陶冶情操。

  創設情境。

 。ǘ

  導入新課

  1.用多媒體展示多種聲音。

  觀察畫面與聆聽相關的聲音。

  讓學生對耳濡目染的聲現象產生研究的興趣。

  2.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它是怎么被我們聽到的?

  深入思考,進行猜想。

  讓學生知道聲音是傳遞信息的一種形式,觀察圖后讓學生思考、討論一些問題,把學生帶入聲的世界,在討論中切入本節課題: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ㄈ

  探究聲音的產生

  1.給學生提供“制造”聲音的器材:音叉、鼓、鑼等,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進行實驗探究:讓音叉、鼓、鑼等發聲,并觀察聲音產生伴隨的現象。

  在老師的鼓勵、引導下,學生合作探究,直接觀察和觸摸感受發聲的物體在振動,引導學生討論。

  2.讓學生試一試:敲一下鼓(或音叉、鑼),馬上用手按住鼓面會發生什么現象?想一想,這是為什么?

  學生進行探究,得出結論:發聲體振動停止,聲音消失。

  進一步認識聲音的產生,培養歸納能力。

  3.引導學生得出結論: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通過觀察、分析,總結出結論。

  通過觀察、體驗與對比、概括,建立聲音和振動的關系。

  4.介紹弦樂器和管樂器:彈奏吉他、展示自制管樂器,并播放使用自制管樂器演奏視頻。

  讓學生在發出聲音的同時,用手捂住自己的聲帶處,再次感受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

  鞏固和驗證: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指導學生用所學知識分析自然現象。

 。ㄋ模

  聲音的傳播

  1.提出問題:我在這說話,我的聲帶在這振動,聲音怎么傳到你的耳朵里了?

  學生思考:我們之間有什么,是什么把聲音傳過來的?

  誘導學生自己得出:聲音在空氣中能夠傳播。

  2.設想一下,如果沒有空氣,你還能聽到我講話的聲音嗎?

  深入思考和聯想。

  讓學生提出猜想,引導他們提出證明猜測正確性的方法。

  3.演示:真空不能傳聲的實驗。

  觀察實驗現象。

  通過探究,讓學生初步認識聲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4.引導學生得出結論:聲音可以在氣體中傳播,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通過根據已有的知識對傳聲的原因,進行猜測和討論。

  廣口瓶內發生器聲音的變化說明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不能在真空傳播。

  5.演示實驗并得出結論:聲音可以液體中傳播。欣賞《小兒垂釣》和“水上芭蕾”。

  觀察實驗現象,總結實驗結果,觀察與思考。

  提高觀察、分析和總結能力。

  6.學生實驗并得出結論:聲音可以在固體中傳播。

  學生輕敲桌子一端,耳朵貼近桌面另一端聽聲音。

  探究固體傳聲,初步感悟科學探究。

  7.試用“土電話”,強化固體可以傳聲。

  讓一學生“接聽土電話”并進行課堂討論和小組發言。

  初步培養學生發現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實質的能力和實驗設計能力。

  8.歸納結論:聲音的傳播是需要介質的,它既可以在氣體中傳播,也可以在固體和液體中傳播。

  綜合、歸納,舉手發言。

  系統總結規律。

  9.聽覺的形成:播放視頻:人耳的結構和動畫(聽覺的形成)。

  觀察與思考。

  了解人耳的結構和為什么能聽到聲音。

  (五)

  聲速

  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看書。

  學生閱讀課文(第38頁),了解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并總結規律。

  啟發學生從閱讀中找出規律。

 。

  小結

  提出問題: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思考、交流,談收獲、體會等。

  通過合作、交流,及時小結,讓知識系統化。

 。ㄆ撸

  課堂練習

  出示練習題

  閱讀、思考,舉手答題。

  應用所學知識解答問題。

  (八)

  布置作業

  延伸興趣

  課后第2、3題 

  當堂完成

  鞏固所學知識

 。ň牛

  板書設計

  第一節科學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一、聲音的產生                        (氣體、液體、固體)中傳播。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真空不能傳聲。

  二、聲音的傳播                     三、聲音的速度

  聲音以聲波的形式在介質             空氣中:340m/s(1標準大氣壓、15℃)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篇11

  第一節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一、知識網絡

  1、聲音的產生

 、俾曇羰怯晌矬w的振動產生的,物體振動就一定會發出聲音

 、谝磺姓诎l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發聲也就停止

  ③固、液、氣體均可因振動而發出聲

 、苈曇舭l出后,人耳不一定聽得到,故不能認為沒聽到就沒有聲音

  1、聲音的傳播            

 、俾曇舻膫鞑バ枰镔|,這樣的物質在物理學中稱之為介質。

  一切介質(固、液、氣體)均能傳播聲音,聲音在介質中傳播時會慢慢減弱

  真空不能傳聲(但可傳無線電波)

 、诼暡ǎ郝暿且环N波

  ③聲速

  a.定義:聲音在每秒傳播的距離

  b. 與介質有關:一般由固體、液體到氣體,聲速依次減小

  c. 與介質的溫度有關:如在15°c的空氣中,聲速為340m/s

  d. 計算式:v = s/t

  e.單位:m/s、  km/h ;     1 m/s =3. 6 km/h

  小知識:一般人區分兩個聲音的時間間隔至少為0.1秒,若兩個聲音時間間隔小于0.1秒,則兩個聲音會混合加強

  二、基礎練習

  1.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        ,如右圖,人耳能聽到的鼓聲,是由     

  的振動而產生,停止敲擊后立即用手輕觸鼓面發現它在    ,按住鼓面則

  發聲    。

  2.悅耳動聽的笛聲靠笛管(如下圖)里的                發生        而產生的。

  3.下列樂器中依靠固體振動發聲的是(   )

  a.大號     b.笛子     c.鋼琴     d.嗩吶

  4.歌詞“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中的發聲體分別是      、      、           。

  5.遇到大風的天氣,路旁架設的電線會嗡嗡地響,這種聲音是由于電線        而產生的。

  6.“山間鈴響馬幫來”這句話中,鈴響是由于鈴受到金屬小錘的撞擊產生         而發出的,

  在山間小路上,人們聽到遠處傳來的鈴聲,是通過         傳入人的耳朵的。

  7.下列實驗中,不能夠探究聲音產生的條件是(   )

  a.把一支短鉛筆固定在大鐘上,敲響大鐘,拿一張紙迅速從筆尖上劃過,紙上留下鋸齒狀的曲線

  b.敲鐵管的一端,在另一端可以聽到兩次敲擊聲

  c.在音箱上放一些塑料泡沫,塑料泡沫會隨著音樂起舞

  d.把敲響的音*接觸懸掛著塑料泡沫球,塑料泡沫球被彈起

  8、在右圖中,剛接通電源時,能夠聽到電鈴聲,用抽氣機逐漸抽去玻璃鐘罩內的

  空氣時,鈴聲會逐漸_________,最后________。說明聲音在沒有空氣的空間(即

  真空)是_______傳播的,即聲音的傳播_________物質。除了空氣可以傳遞聲音

  外,水、鋼鐵、木棒等都可以傳遞聲音。

  9.節日里同學們玩的氣球,一不小心有的氣球會突然破裂發出“啪”的響聲,氣球破裂時,為什么會發出聲音?雷聲是什么物體振動發出的?

  10.釣魚時不能大聲喧嘩,因為魚聽到人聲會被嚇走,這說明(   )

  a.只有空氣能傳播聲音            b.空氣和水都能傳播聲音

  c.水不能傳播聲音                d.聲音在任何條件下都能傳播

  11.聲速與介質的          有關,還跟介質的       有關,在15°c的空氣中,聲音的傳播速度是        m/s。

  12.《夢溪筆談》中有這樣的敘述:行軍宿營,士兵枕著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聽到夜襲敵人的馬蹄聲,這是因為(    )

  a.馬蹄聲不能由空氣傳到人耳         b.馬蹄踏在地面上時,使土地振動而發聲

  c.睡在地上能感覺地面振動           d.土地傳播聲音的速度比空氣快

  13.人要想聽到自己喊叫的回聲,人離障礙物的距離不得小于(   )

  a.17m           b.34m        c.170m       d.340m

  14.在裝滿水的鐵水管一端敲擊一下,在較遠處另一端將會聽到幾次響聲?試分析討論。

  三、點擊中考

  1. [2005•貴陽]“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是唐詩中的名句。船上的客人聽到寒山寺的鐘聲,這是因為寒山寺的大鐘受到撞擊發生了             。

  2. [2005•大連]上課時,老師的講話聲是通過_____________傳入學生耳中的;敲響的音又接觸水面能濺起水花,說明聲音是由于物體的___________而產生的。

  3. [2005•臺州]2005年春節晚會上,聾啞人表演的“千手觀音”震撼了所有觀眾。她們是怎樣訓練的呢?聽不見聲音,她們將身體緊貼在音箱上,感受音樂的節奏,因為聲音是由       產生的。

  4. [2005•徐州]流星落在地球上會產生巨大的聲音,但它落在月球上,即使宇航員就在附近也聽不到聲音,這是因為 (    )

  a.月球表面受到撞擊時不發聲         b.撞擊聲太小,人耳無法聽到

  c.月球表面沒有空氣,聲音無法傳播   d.撞擊月球產生的是超聲波

  四、能力提高

  1. 將敲響的音*接觸水面,會濺起水花,這表明聲音是由于物體          產生的。通常我們聽到的聲音是靠               傳到人耳的 。

  2. 花樣游泳運動員在水中能隨音樂起舞;海豚能隨馴獸員的哨聲在水中表演節目,這說明聲音在水中也可以傳播

  2. 在西安的孔廟里有一個大古鐘,有人發現在敲擊古鐘時,撞擊停止后,大鐘“余音未止”,

  其主要原因是:  (  )

  a.鐘聲的回聲                           b.大鐘還在振動

  c.大鐘停止振動,空氣還在振動           d.人的聽覺發生延長

  3. 能說明“液體可以傳播聲音”的事例是:(      )

  a.我們聽到雨滴打在雨傘上的“嗒塔”聲       b.我們聽到樹枝上小鳥的“唧唧”聲 

  c.將要上鉤的魚被岸邊的說話聲嚇跑       d.人在小溪邊聽到“嘩嘩”的流水聲 

  5.2005年10月13至21日,“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將升上太空,使人們對宇航員的生活和工作更為關注。宇航員們在飛船內可以直接對話,但在飛船外工作時(如下圖所示),必須借助電子通訊設備才能進行對話,不能直接對話的原因是(    )  

  a.空中噪聲太大          b.用通訊設備對話更方便

  c.太空是真空,不能傳聲  d.聲音只能在地面附近傳播

  4. 人在岸邊走動時,會驚動水下游動的魚,這個過程中魚聽到的聲音的主要傳播途徑是:(   )

  a.土地——空氣——魚         b.土地——空氣——水——魚  

  c.土地——水——魚           d.水——空氣——魚  

  6.某課外興趣小組做了如下圖所示實驗:敲響右邊的音*,

  結果發現左邊完全相同的音*也會發聲,并且把泡沫塑料彈起,這是為什么呢?假如在月球上重做這個實驗,我們將會看到什么現象?

  7. 《西游記》第68回中寫到孫悟空利用“懸絲診脈”之法治好了朱紫國國王的病。你能說出

  “懸絲診脈”的原理嗎? 現代醫學中,醫生一般用聽診器聽音來了解病人脈搏和心臟跳動的情況,聽診器又是利用了什么原理呢?

  8. 百米賽跑時,終點的裁判員聽到槍響后開始計時,他記錄的成績準確還是不準確?

  如果不準確,記錄的成績與實際成績相比相差多少?裁判員應該怎樣計時才能更準確?

  9. 已知一種聲波在海水中的傳播速度是1450米/秒,若將這種聲波垂直

  向海底發射出信號,經過4秒后收到反射回來的聲波,求海洋深度。

  10. 1827年在日內瓦湖上第一次測定水中聲速的實驗中,實驗人員將兩只船開入湖中,兩船相距6930m,甲船上人員在水中敲鐘,同時點燃船上的火藥,乙船上人員利用一個放在水中的收音裝置來聽取水中的聲音,結果乙船上人員在看見火藥閃光后約5s后聽到鐘聲。

  (1)求聲音在水中的傳播速度(2)請你設計實驗粗略測定15°c時空氣中的聲速。

  一:振動             介質(空氣)

  二:聲音

  三:c

  四:c

  五:c

  六:c

  七:聲音能傳遞信息            物體音色的不同

  八:不準確

  100/340s

  看到發令搶的煙霧時開始記時

  九:1450*4÷2=2900m

  十:6930m÷〖6930m\s÷(3×10⑻m\s)+5s〗=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篇12

  1、1聲音的產生與傳播學案 

  課 題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學習目標

  ●通過觀察實驗,經過分析、總結,能初步認識到聲音產生、傳播的條件。

  ●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自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學習關鍵

  觀察、探究聲音傳播的條件以及解釋生活中的聲傳播現象。

  一.課前預習

  1.看課本p12圖1.1-1,思考:圖中各是什么物體在發聲?

  2.用教室里自己身邊的物體發出各種聲音,并觀察,思考:物體發聲時有什么共同特征?

  二.學習新知識

  ●聲音的產生

  1.小實驗(1)橡皮筋實驗:和同桌共同完成。一人拉緊橡皮筋,一人波動。

  a能聽到聲音嗎?橡皮筋處于什么狀態?

  b當橡皮筋振動停止時,還能聽到聲音嗎?

 。2)刻度尺實驗:自己完成將刻度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另三分之一用手壓在桌面上,另一手撥動尺子伸出端。

  a能聽到聲音嗎?尺子處于什么狀態?

  b當尺子不再振動時,還能聽到聲音嗎?

  (3)敲擊桌子實驗:將碎紙屑放在桌子上然后敲擊桌面

  a看到什么現象?能聽到聲音了嗎?

  b停止后看到什么現象?還能聽到聲音嗎?

  c.紙屑在什么情況下跳動?在什么情況下停止跳動?

  2.通過小實驗和對問題的思考,你覺得:聲音使物體     發出的,         停止,物體       就停止。

  ●聲音的傳播

  思考: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那么它又是如何傳播的呢?我們能聽到彼此說話, 釣魚時岸邊太亂會嚇跑魚 , 古代將一大甕埋在地下可以聽到遠處的敵方兵力的多少, 在月球上的宇航員為什么只能用無線電交談?

  猜想聲音的傳播并設計實驗證明你的猜想

  完成:可以傳播聲音的物質統稱為    。      、     、       都是介質,都可以傳聲。     不能傳聲,聲音是以       的形式傳播的。  

  ●聲速

  認真閱讀觀察p15小資料,完成:

  一般情況下       傳播聲音的速度快,其次是         ,聲音在15℃的空氣中的傳播的速度是v=    m/s,聲速的大小與傳播聲音的       有關。

  三.收獲平臺

  這節我們通過         方法,學到了物體         發聲,并且知道了聲音的傳播需要    、      、      等介質,聲音在15℃的空氣中的傳播的速度是     m/s

  當   堂   達   標    題

  考查知識點

  一必做題

  1.聲音是靠物體的________產生的,聲音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物質中傳播,但不能在________中傳播.

  2.龍舟賽時,陣陣鼓聲是鼓面的__________而產生的,并經_________傳入人耳.

  3.聲音在15℃的空氣中傳播速度是_________m/s,北宋時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夢溪筆談》中記載著:行軍宿營,士兵枕著牛皮帛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聽到夜襲的敵人的馬蹄聲.這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架在3060米高空飛行的飛機,若聲音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是340米/秒.則飛機發出的聲音傳到地面所用的最短時間是________秒

  5、敲一根長長的鐵管,能聽到幾次響聲?分別是從那里傳來的?

  選作題:

  1.某人對著山崖大喊一聲,經1.2s聽到回聲,則此人離山崖的距離大約是_____m.(v=340 m/s)

  2.人耳能分清原聲和回聲的時間間隔應大于0.1s,所以要能聽到自己拍手的回聲,人離障礙物的距離應(  )

  a.大于17m       b.大于34m       c.小于17m        d.小于34m

  一、聲音是什么

  【學習目標】

  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學習從物理現象中歸納一般規律的方法。初步了解聲音是以波的形式傳播的,聲波具有能量。

  【重點難點】

  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條件,能描述發聲體的主要特征。設計探究實驗,能分析解釋簡單的聲現象。

  【學習過程】

  1.聲音的產生:請同學們設計方案:一張紙、一杯水,一個筆帽、一根橡皮筋,怎樣使它們發出聲音?你能不能設計方案使其他的物品發出聲音?比比看,誰的方法多。各組提出活動方案、討論。

 。1)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而產生的,振動停止,發聲停止。

 。2)正在發聲的物體叫做聲源。

  2.聲音的傳播:

  (1)將衣架掛在細繩中央,當同學用鉛筆敲擊衣架時,你聽到了什么?如果用繞有細繩的食指堵住雙耳,試一試你還能聽到敲擊衣架的聲音嗎?

 。2)將正在發聲的手機或接通電源的音樂芯片懸掛在廣口瓶中, 再把瓶內空氣逐漸抽出,聲音有何變化?

  注: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固體、液體、氣體都能傳聲,真空不能傳聲。

  3.聲音是一種波:一滴水滴入水中,引起水波。正在發聲的音叉接觸水面引起的水波。

  八年級上冊物理導學案1、1聲音的產生與傳播學案(1)聲音也是一種波叫聲波,聲音在空氣是以聲波的形式傳播的。

  (2)聲具有能量,這種能量叫聲能。

  介紹:醫學上的超聲碎石的原理。

  4.聲音傳播的快慢:聲音可以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傳播,在不同的介質中傳播速度一樣嗎?要測量出聲音在空氣中傳播的快慢,需要測量出哪些物理量?需要什么測量工具?  

 。1)空氣中的聲速:340m/s。

  (2)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不同,vld >v液>v氣。

  5.典型例題

  例1在“山間鈴響馬幫來”這句話中,鈴聲響是由于鈴受到金屬珠子的敲擊產生_______而發聲的;在山間小路上的人們聽到遠處傳來的鈴聲,是通過______傳入耳的。

  一、聲音是什么---課內作業

  班級          姓名                                             成績           

  1.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聲勢浩大的“擊缶而歌”精彩絕倫,缶聲是由于缶面        產生的,然后通過        傳播到現場觀眾耳朵的。

  2.鑼發聲的時候,用手按住鑼面,鑼聲就消失了,這是因為_______________.

  3.海豚能隨馴獸員的哨聲在水中表演節目;花樣游泳運動員能隨音樂起舞;掌聲會嚇跑魚塘中的魚,這些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發聲體在振動時,壓縮了附近的空氣形成          相間的波動,并由近及遠地向四周傳播,這就形成了           .

  5.在影片《鐵道游擊隊》中,為了伏擊日軍火車,偵察員常用耳朵貼著鐵軌來提前判斷是否來了火車.這是利用聲音在鐵軌中的傳播速度______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6.有些耳聾病人配有骨導式助聽器就能聽到聲音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只要物體振動,就一定能聽到聲音

  b.固體、液體、氣體都能傳播聲音

  c.宇航員們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用口語交談

  d.聲音在固體、液體中比在空氣中傳播得慢些

  8.手撥動琴弦,便能聽到悅耳的聲音,這聲音是下列哪個物體振動產生的(    )

  a.手指        b.琴弦        c.空氣          d.弦柱

  9.能說明液體可以傳播聲音的現象是(    )

  a.在岸上的人聽到河水流動的聲音 

  b.古代枕著牛皮箭筒睡在地上的士兵,能聽到夜襲敵人的馬蹄聲

  c.我們能聽到波浪排擊礁石的聲音

  d.潛水員能聽到岸上的講話聲

  10.聲音在以下幾種介質中傳播時,傳播速度最大的是( 。

  a.空氣       b.水     c.酒精       d.鋼管

  11.最近日本又發生了一場地震,有關研究人員指出,地震發生后缺乏必要的自救知識,是使喪生人數急劇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以下是關于被埋在城市廢墟里的人自救的一些措施,其中最有效的是(    )

  a.大聲呼救                      b.靜等營救人員前來營救

  c.見縫隙就鉆,從廢墟里爬出來    d.硬物敲擊預制板或墻壁,向營救人員求救    

  八年級上冊物理導學案1、1聲音的產生與傳播學案12.如圖所示,在教室里,小明敲響乙音叉時,與甲音叉的叉股接觸的乒乓球會       起來,這一現象既可以說明發聲的物體在       ,也能說明聲音可以在        中傳播;還能說明聲音在空氣中是以聲波的形式傳播的,聲波具有         .若在月球表面上進行此實驗,則        (選填“還能”或“不能”)觀察到上述現象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篇13

  第2課時

  編寫:                                      執行:

  課題: §1-1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總序 (2)

  課標要求:

  1. 知道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知道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2.觀察并體驗聲源發聲時在振動,觀察并體驗聲音傳播需要介質,固體能傳聲。

  3.激發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樂于探索身邊的聲現象,培養合作精神。

  重點: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難點:回聲及回聲的應用

  實驗準備:

  1. 音叉、乒乓球、喇叭、小泡沫球

  2. 鬧鐘、玻璃罩

  3. 笛子、口琴等樂器

  教學方法:層層深入法   對比研究法

  學法指導:實驗探究→閱讀理解

  教程:

  一. 引導學生看章首圖,可讓學生思考,討論如下問題:

 。1) 關于大象你了解多少?

 。2) 你認為大象之間如何交流?

  二.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1. 聲的產生

 。1) 引導學生看圖1.1-1

 。2) 自我體驗:讓學生自己輕摸喉頭聲帶處,練習發聲a、o、e 等。

 。3) 探究:做各種活動使物體發聲、觀察、思考、總結物體發聲時的共同特征。

  小結并板書聲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一切正在發聲的物體(聲源)都在振動,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

  2. 聲音的傳播

 。1) 聲音怎樣向遠處傳播?

  探究:

 、偬岢鰡栴}:聲怎樣從發聲的物體傳播到遠處?

 、诓孪耄郝曇粢獋鞑コ鋈,可能需要什么東西作媒介。

 、圻M行實驗:

  a.把兩張課桌緊緊地挨在一起,一個同學輕敲桌面,另一個同學把耳朵貼在另一張桌子上。

  b.兩張桌子離開一條縫,再試一試。

 、芙涣餍〗Y:聲音要靠介質傳播。

  聲音傳播的具體過程:振動的物體帶動周圍的介質,產生相應的振動,這些隨發聲體振動的介質,又帶動較遠的其他介質振動,使振動向外傳播,發聲體產生的振動,由近及遠的傳播,就形成聲波。

 。2) 聲音在傳播的過程中,當遇到較大的障礙物時,將在界面發生反射,聲波

  返回形成回聲,若回聲到達人耳比原聲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聲和原聲區分開,若不到0.1s回聲和原聲混在一起,使原聲加強。

  想想議議:聲能在液體中傳傳播嗎?

  3. 聲速:聲在每秒內傳播的距離叫聲速。

  聲速的大小早跟介質的種類有關,還跟介質的溫度有關。

  記。150c時空氣中聲速是340m/s

  學生自己閱讀《小數據》幾種物質中的聲速。

  三.想想做做:

  1. 全班同學分成若干小組,每組想出一個測量聲速的方法并實際測量,通過評估看哪個組的方法更合適。

  2. 利用回聲測量距離       s=v.t / 2

  四. 探究

  在一根長鐵管的一端敲擊一下,你能聽到幾次響聲?為什么?

  如果長鐵管中還裝有水呢?

  五. 課堂小結:

  按板書進行,強調聲速、原聲、回聲。

  六. 作業:

  1.  p16 動手動腦學物理 1、2、3

  2.  實驗探究 (一)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篇14

  【教學目標 】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2)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知道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2、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思維和想象能力;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2)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用語言表達物理知識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促進師生間的情感互動,達到共同討論、共同參與、共同嘗試的民主融洽的教學氛圍;并通過學生的探索實驗,培養同學間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團隊精神;

  物理的興趣;

  教學重點

  學生對科學探究過程的體驗,并能體驗中歸納總結出結論。

  教學難點 

  通過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并大膽嘗試來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新意識。

  教學模式

  “活動——實驗”的探索模式。

  教學儀器

  1)教師演示實驗的全套器材 2)學生實驗的器材 3)多媒體、圖片、模型

  【教學過程 】

  現象:

  振動:物體的來回運動

  一、 聲音產生的條件:振動           打擊樂器:搞擊面的振動

  1、 固、游、氣都能振動發聲   樂器   管樂器:空氣柱的振動

  弦樂器:弦的振動

  2、 發聲體一定在振動,但物體正在振動,人們未必能聽能聽到聲音(人耳范圍20次/秒-XX0次/秒)

  3、 振動停止,發聲(不能是聲音)也停止   “余音未絕”

  二、 聲音傳播的條件:介質

  1、 聲音傳播需介質,固、液、氣都能傳播

  2、 傳播形式:聲波(類比水波)

  3、 聲速:15℃空氣中的速度為340m/s(記)

  4、 固體中聲音傳播速度最快(鋼:5200m/s,水1500m/s)、氣體最慢。

  人耳構造:

  三、 人耳如何聽到聲音  過程:聲波 臌膜振動 聽覺神經 大腦 聽到聲音

  雙耳效應

  四、 回聲及其利用(1)條件:0.1s以上 (2)應用s=vt/2

  五、 作業: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精選14篇) 相關內容:
  •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精選13篇)

    一、教材分析1.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 》(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一節)2.教材內容特點;⑴.重視與日常生活和技術應用的聯系⑵.重視科學探究活動⑶.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⑷.教材內容呈現多樣化⑸.本節內容與老教材的區...

  • 八年級上冊《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通用16篇)

    【設計思想】本節是學生接觸物理的第一節,它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學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能否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感悟到物理學的美,激發出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初步培...

  • 八年級物理上冊《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精選12篇)

    【設計思想】本節是學生接觸物理的第一節,它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學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能否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感悟到物理學的美,激發出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初步培...

  • 八年級物理上冊《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精選5篇)

    【設計思想】本節是學生接觸物理的第一節,它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學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能否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感悟到物理學的美,激發出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初步培...

  • 初中物理教材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反思

    一、教學目的:1.知識與技能:①聲音的產生原因;②聲音傳播需要物質;③聲音傳播的快慢。2.過程與方法:①理解和掌握物理學的研究方法;②會綜合分析聲音與光傳播的異同;③會把學到的知識解釋各現象。...

  • 第一節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教案

    第一節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教案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2、知道聲音需要介質傳播,以及固體、液體、氣體都是能夠傳播聲音的介質;3、知道聲速跟介質的種類和介質的溫度有關。...

  •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八年級上冊物理導學案

    1、1聲音的產生與傳播學案 課 題聲音的產生與傳播學習目標●通過觀察實驗,經過分析、總結,能初步認識到聲音產生、傳播的條件!裰缆曇羰怯晌矬w振動產生的!裰缆曇魝鞑バ枰橘|、聲音自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 §3.1科學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2、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而真空不能傳聲。3、知道聲音的傳播過程。過程與方法:運用觀察和實驗來探究聲音產生的實質,以及探究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 滬科版《3.1科學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案

    教學目標:1、初步認識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必須要有介質。2、從生活、自然現象的實例中引出物理問題,使學生覺得物理就中身邊,對物理有親近感。...

  • 八年級物理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第2課時編寫: 執行:課題: §1-1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總序 (2)課標要求:1.知道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知道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2.觀察并體驗聲源發聲時在振動,觀察并體驗聲音傳播需要介質,固體能傳聲。...

  • 滬科版《3.1科學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案

    【教學目標】1、初步認識到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必須要有介質2、能進行合理的推理,學習從物理現象中歸納出簡單科學規律的方法!局攸c難點】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 滬科版《3.1科學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案(簡案)

    【教學目標 】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2)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知道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2、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思維和想象能力;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

  •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

    【設計思想】初二學生由于剛剛進入物理學科的學習,會感到物理與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離。因此拉近物理與生活的關系,激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是非常關鍵的。...

  • 能力訓練[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1.一切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_________,通常稱為聲源,由聲源發出的聲音是通過_________傳播到人耳的._________中聲音是不能傳播的.2.我們能聽到喇叭聲,是因為_________發聲時在,聲音通過_________傳入我們的耳朵.唱歌時,歌唱者的聲帶在...

  • 第一節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練習題

    第一節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一、知識網絡1、聲音的產生 ①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物體振動就一定會發出聲音 ②一切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發聲也就停止 ③固、液、氣體均可因振動而發出聲 ④聲音發出后,人耳不一定聽得到,...

  • 八年級物理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狠狠色丁香五月综合缴情婷婷五月 | 射久久久 | 两个人看的视频www 五十路熟妇强烈无码 | 日日噜噜噜夜夜爽爽狠狠蜜臀av | 亚洲人成网站免费播放 | 午夜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97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91污在线 | 午夜视频在线免费播放 | 欧美人与动牲交a欧美精品 日日日射射射 | 欧美一级淫片aaaaaaa | 伊人网成人网 | 免费看黄片毛片 | 精品毛片免费看 | 日本a∨精品中文字幕在线 成人国产精品156免费观看 | 日韩欧美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97久久超碰国产精品旧版 | 女人一级黄色片 | 美女国内精品自产拍在线播放 | 欧美人与牲口杂交在线播放免费 | 在线免费av网站 | 亚洲高清偷拍一区二区三区 | 看黄色录像一级片 | 日韩中文字幕av | 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 麻豆视频大全 | 欧美性巨大╳╳╳╳╳高跟鞋 | 熟女毛多熟妇人妻在线视频 | 日本无遮挡在线观看 | free性欧美1819hd| 1区视频| 免费观看无遮挡WWW的视频 | 成人毛片100部免费看 | 亚洲Aⅴ天堂Av天堂无码麻豆 | 中文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 秘书在办公室被躁到高潮 | 久久久91精品国产一区二区精品 | 精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国产 | 激情97综合亚洲色婷婷五 | 亚洲色无码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人妻丝袜成熟乱 |